淺談著名作家柳青對路遙的文學創作的引領與影響

1986年夏,路遙與中國文聯出版公司正式簽訂出版合同,《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即將面世,終於有了讓讀者和歷史審視其價值的機會,路遙頗感興奮和欣慰,之後他幹了一件事:到位於長安縣的柳青墓地去一趟。作家柳青的墓在神禾塬的塬上,墓和周邊農民的墓沒有多大區別,但位置很好,遠可望巍巍秦嶺,近可看那個他呆了14年的皇甫村。

淺談著名作家柳青對路遙的文學創作的引領與影響

據陪同去的路遙的弟弟王天樂回憶:“路遙好像對柳青墓地特別熟悉,哪裡又多長了幾根草都能說清楚。他在柳青墓前轉了很長時間,猛地跪倒在碑前,放聲大哭。然後讓他到公路上等他。一個小時後,路遙紅著眼,來到公路上”。至於為什麼會這樣,王天樂認為這是哥哥唯一到死沒有向他透露的“隱私”。這也讓很多《平凡的世界》的忠實讀者和路遙的“鐵粉”們,以及文學評論家們,至今仍在探究和思考:在路遙的文學創作之路上,著名作家柳青究竟有著怎樣的影響?

淺談著名作家柳青對路遙的文學創作的引領與影響

一、柳青是路遙的“精神導師”,他們都出生在陝北,都在古都西安長期生活創作,都對文學有著至高的信仰,這使他們結下了不解之緣,對路遙的文學之路產生了重要影響。

柳青(1916—1978),原名劉蘊華,陝西省吳堡縣人,當代著名小說家,代表作《創業史》。他的小說大都以農村生活為題材。為深入生活,他在陝西長安縣皇甫村落戶長達14年,並十幾年如一日生活在農民中間,為文學創作積累了豐厚的生活經驗。上世紀六十年代初,路遙懷著向柳青討教文學創作的激情,第一次奔著柳青來到鄰縣的皇甫村。見到柳青後,兩位對文學有著熾熱追求的人,對文學創作與生活實踐、文學創作如何體現時代價值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柳青熟悉後,路遙把柳青當作自己的恩師,稍有空閒,就會到皇甫村看望柳青,兩人從此結下不解緣。

淺談著名作家柳青對路遙的文學創作的引領與影響

柳青曾對路遙說:“文學創作離不開體驗和觀察,手中不能離開本子和筆。一定要把白天體驗到、觀察到的記下來,夜深人靜時及時寫出來”。隨著交往的增多,兩人的情誼也日益加深,柳青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發表過的作品如《種穀記》《銅牆鐵壁》《皇甫村三年》《狠透鐵》等悉數送給路遙看。路遙在他的小說與隨筆中,多次表達了對柳青的尊重,一直將柳青視作自己走上文學之路的“精神導師”來敬仰。路遙還曾《柳青的遺產》中寫到:“他一生辛勞創造的財富,對於今天的人們和以後的人們都是極其寶貴的。作為晚輩,我們懷著感激的心情接受他的饋贈。”

淺談著名作家柳青對路遙的文學創作的引領與影響

1986年,在《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完成即將面世之時,他首先想到的是向自己的導師表達感恩和彙報,到了墓前,他情不自禁的跪下去,痛哭一場,情感的閘門盡情打開、肆意渲洩。1991年,榮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後,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要播一條路遙的3分鐘的新聞,路遙請求把拍攝現場放在柳青長期生活過的長安縣皇甫村,併到了柳青墓前進行拍攝。在他文學事業最輝煌的時刻,他再次希望對自己的導師柳青表達感恩和彙報。

淺談著名作家柳青對路遙的文學創作的引領與影響

二、柳青對文學創作“頑強而非凡的追求”精神,成為路遙文學之路上不畏艱辛、奮力前行的楷模,也成為支撐他完成《平凡的世界》的精神支柱。

著名作家柳青在文學創作的態度上,一貫堅持“頑強而非凡”的追求精神。即使創作巴掌大一片東西,他也盡力用他獨特的藝術雕刀精心鏤刻,儘可能避免一種工匠式的製造。他那部未完成的史詩《創業史》,幾乎耗去了他整個生命的三分之一。既使在病榻上仍以勇攀高峰的執著精神,修改《創業史》第二卷,遺憾的是留下了一部未完成的《創業史》而死不瞑目。


淺談著名作家柳青對路遙的文學創作的引領與影響

柳青的在文學創作上這種執著精神和頑強作風,深深地影響了路遙。路遙像柳青一樣始終保持著對文學、對文字的敬畏,對文學宗教般的虔誠,是用真情與生命在書寫。從 1982 年路遙就開始了這部小說的準備工作,他在開始創作《平凡的世界》時,就先後獨自一人搬到了艱苦偏遠的陳家山煤礦和一個縣武裝部的小窯洞裡,進行苦行僧一般虔誠的修行,大量涉獵古今中外的長篇小說,僅柳青的《創業史》就通讀了七遍,還翻閱了中國近十年的報紙……所有這些艱苦細緻的準備工作,只是為了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更好地組織一個大的故事,讓讀者能夠在好的故事裡深入體悟社會生活。

淺談著名作家柳青對路遙的文學創作的引領與影響

路遙曾自述: “在我的創作生活中,幾乎沒有真正的早晨。我的早晨都是從中午開始的。這是多年養成的習慣。”他常常是中午醒來,吃兩個冷饅頭,喝幾杯咖啡,到凌晨仍舊是兩個冷饅頭,除去這僅有的吃飯時間,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寫作中,不敢有絲毫的耽擱。病魔一次又一次地折磨著他,他一次又一次地爬了起來,他沒有奢望將來這部作品會帶給他怎樣的榮譽,他只想儘快完成這本書,為它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給自己的這個夢想畫一個句號,也給讀者一個深厚的交代。

到完成第二部時,他面臨的是生命危機與完成作品之間的艱難選擇,如果停筆調養,可能像柳青一樣會留下一部殘缺的作品。如果選擇繼續完成創作,有可能付出生命的代價。路遙最後選擇了繼續完成創作,在關鍵的時刻,他衝過了終點,最後長眠於這個他熱愛著的世界。比柳青幸運的是,他可以作出選擇,避免了前輩的悲劇,卻也留下了無限的悲愴與遺憾。

淺談著名作家柳青對路遙的文學創作的引領與影響

《平凡的世界》創作過程可以用嘔心瀝血來形容。其中的艱辛和煎熬只有路遙自己知道。在完成第一部並有望面世的重要時刻,路遙唯有到柳青老師墓前痛痛快快的大哭一場,這眼淚的苦澀、這哭聲的悲愴,相信只有他能聽懂、能理解。在獲得“茅盾文學獎”後,他又在恩師墓前接受中央電視臺採訪,這時他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因為他覺得可以告慰柳青先生了。

三、路遙視柳青為“我的文學教父”,他用自己的執著追求和優秀作品,繼承併發揚了柳青的文學創作傳統,也刷新了新時代現實主義文學的高度。

著名作家柳青,在寫作的手法上,是我國當代現實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在我國當代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在路遙心目中,是他“在做人和創作上的可見可觸可親可愛的楷模”。換言之,路遙對柳青的接受就是從對傳統現實主義的尊崇開始的。

路遙生前曾動情地說過:“柳青是我走上文學創作之路的真正教父,很難忘在長安縣皇甫村與柳青討教文學創作的美好時光”。

路遙寫的《病危中的柳青》與《柳青的遺產》兩篇文章,可以看出是對這位同鄉的一種極高致敬與始終不渝的追隨。路遙曾多次提到,在《平凡的世界》準備創作前,曾閱讀大量的中外文學名著,七次通讀《創業史》,是準備階段閱讀次數最多的書籍,由此可見路遙對柳青作品的重視。

淺談著名作家柳青對路遙的文學創作的引領與影響

現實主義作品的重要意義之一,就是高度顯示社會責任感與道德感。路遙在作品裡倡導大膽改革、銳意創新的思想,這是路遙政治理想在文學中的體現。

很多讀者在《平凡的世界》中能找到“自己”,覺得自己和作品中的某一人物有一樣的遭遇。通過對作品的閱讀,有了一個淺層次的人生觀、社會觀以及深層次的共鳴與契合,使作品具有了時代意義與社會意義。比如柳青在小說集《恨透鐵》印刷之前,反覆叮嚀編輯,無論如何不能省略掉《恨透鐵》書名下的“一九五七年紀事”這幾個字。路遙早年的兩篇小說的副標題採用“XXXX年紀事”的方式,這不只是向前輩柳青學習致敬,更是一種對現實主義的繼承。

淺談著名作家柳青對路遙的文學創作的引領與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寫完《平凡的世界》第一部時的1986年,正是我國文壇上現代主義、先鋒派等文藝思潮風頭正勁之時,一些人認為“現實主義”是一種陳舊、落後、保守的寫作方式。導致《平凡的世界》當年出現了“專家冷、讀者熱”的怪現象。此時,路遙去拜謁柳青之墓,必定是要向恩師宣示自己在文學上的自信與堅守。事實證明,後來的創作中,路遙不為所動,堅持用現實主義的手法寫完了《平凡的世界》第二、三部,並最終獲得國家最高文學獎。

總結:路遙受過柳青的言傳身教和悉心指導,在路遙心目中,柳青是他在做人和創作上的可見可觸可親可愛的楷模,是他的精神導師。同時路遙在創作精神和作品風格上,是在柳青的基礎上,作了繼承和發揚,不但很好地繼承了柳青的文學創作傳統,更在精神層面深入理解了柳青、學習了柳青,並通過自己的作品,對柳青先生給予一種極高致敬和義無反顧的追隨,《平凡的世界》就是最好的收穫和結晶。

淺談著名作家柳青對路遙的文學創作的引領與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