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拳十病!

拳術是手足上的功夫,它需要刻苦勤練才能成功,但它不能僅僅只是身體上的苦習,在精神思想上也一樣需要苦練。要用四肢百骸去練,更要用“心”去練習,如若只練不想,只打不悟,你終難進入上乘境界,最多不過中下之材。但如果你只練而不反省,不時時審視自身,反省所練,以至於身犯拳病而不知,那樣你就算是苦苦練習,刻苦於拳功,也不過仍是一門外漢而已。為了能使廣大的武術愛好者少走些彎路,早一些步入正軌,登上更高境界,今特列舉出幾例比較典型常見的拳病,並將其改正的方法寫出來,以奉獻給朋友們。好,閒言少敘,步入正題。

練拳十病!

武術

拳病(一):行拳最忌“散”、“慢”。散,指的是拳架渙散及懶散遲緩這兩層意思。在行拳時,拳架如果渙散,勢必造成周身不正,發力不整、不靈,步法運作不暢,拳勢轉變切換不疾,身法不活等致命弱點,易給對手造成可乘之機,如果對手功夫深厚,那極有可能在照面之間你便被對手幹掉。所以,在行拳時一定要注意不能散架,我們以前手直拳為例,手臂上肢的局部散架,還容易修正,但如果是主體或者是整體散架,那你就必須得完全回頭,再從基礎開始,紮實練習。“漫”,指的是在練習時,不集中精神,不全力以赴,慢慢騰騰,漫不經心的練習以及在對敵時,沒有把身體和思想在交手的一剎那間“警”起來,以至於無法佔據主動、應變不敏,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在單操時,要“眼明手快,踴躍直吞”,只有這樣,在對敵時,你才能做到“敵不動,我不動,敵欲動時我先動,一發即至,快速突然,以我之動,逼迫使敵無法動。”比如雙方對峙,這時敵我雙方均處於敵不動、我不動狀態,突然,敵人身形一動,欲出手擊我,我則不等其拳出,即搶先出手,以前手直拳將敵擊昏,此即為出手搶先、後發先至、緊逼先施,所以,拳中之“散”、“漫”為拳術之第一大病。

拳病(二):行拳最忌“聳肩縮脖”。拳術之道,是合於生理、物理、力學而成,無論何種技法,均需注意立身中正、支撐八面、上下相合、三尖對照,全身各處皆不可散亂鬆懈,這樣才能力發通連,整體而出,實搏之時才會自然順暢。“聳肩縮脖”是拳術中的一個常見大病,如果想改掉這種毛病,應該怎樣做呢?這很簡單,只要按照下面的程序去做,並在每次練習中強制性的刻意要求自己,就能逐步的克服。中華武學,講究沉肩墜肘、頭頂豎項、圓襠合胯、提肛溜臀等諸多要求,在此,就針對性地講一下解決“聳縮”之病的方法。首先,站好實戰式,將肩聳起,脖縮起,要把這個動作做得特別明顯,體會一下它的感覺,然後,心中默唸“沉肩墜肘、頭頂項豎”,再同時將肩肘猛向下沉墜、頭頂猛向上頂豎,然後在這種狀態之下,再把雙臂抬起成實戰式,仔細感覺,將這套程序進行反覆地練習,就自能感覺正確姿勢。同樣,出拳或出腿時的毛病也可以用這種對比的方式解決。

拳病(三):行拳最忌“曲腰撅臀”。在拳術中,只有保持了腰脊和尾骨的中正,才能促進含胸拔背,勢沉腹胯、勁貫四梢,而如果出現了曲腰撅臀的現象,則犯了拳術大忌,而且,由於這種形態使兩腎及處於腰部這一段的脊柱(也稱“命門”)一直處於緊張狀態,無法得到符合生理的有效鍛鍊及緩和放鬆的休息,長期以往,會積勞成疾,造成身體隱患。故而修習拳術者,對於此病不得不慎。

拳病(四):行拳最忌“挺胸仰首”。拳諺有“打人如親嘴”、“含胸拔背”之說,如果挺胸則氣血上湧,勁力上浮,無法打出通連之力,至於仰首,在拳諺中則有“後仰必敗”的斷言,頭為六陽之首,頭向後仰,是無論如何也打不出過位的穿透之力的。不過,為什麼要用打人如親嘴這句話呢?大夥可以做一個試驗:在內家拳技擊法中有“打法定要先上身”的說法,意思是表示在打鬥時身法一定要先進,這樣拳才會有身體力量,但是,這“身進”要如何體會呢?我們可以從“如親嘴”三個字入手來進行驗證(注意:打出整體通連動,“身進”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不表示具備“身進”便具備了整體勁)。在此,請大家注意,挺胸與仰首是一對雙胞胎兄弟,我們是在做仰首的實驗對比,並沒要挺胸,可胸部卻在仰首的同時不知不覺地挺了起來,所以,如果你對挺胸的問題感到不易改正的話,那你就在“如親嘴”三個字上多下些功夫,則挺胸之弊自能逐漸改正。

拳病(五):行拳最忌“進步高提,進步膝撇”。在步法動作中,凡向前進攻的步法,都不可以出現雙腳高提、膝往外撇的現象。進步如果高提,勢必緩慢不穩;進步如果膝撇,勢必拳架渙散,易給敵人造成擊打機會,膝撇示。那麼,該如何改正這兩個缺點呢?要改正它們並非難事,只要以中國內家拳法的磨脛步練習來糾正即可。如此左右反覆練習,用不了多久,“進步高提、進步膝撇”的毛病就會消除。

練拳十病!

武術

拳病(六):行拳最忌“低頭貓腰”。武術講究“精氣神”,要足要正,如果低頭貓腰,則精氣不足、勁力不順、神勁不正,為習武者大忌。要解決這個毛病,用解治聳肩縮脖的方式來校正即可。

拳病(七):行拳最忌“龜尾不明”。武學一道,如果不明龜尾之重要,則肯定無法打出抖絕之勁,無法做到一擊必殺,犯則立僕的境界。那麼,什麼是龜尾呢?龜尾又在哪呢?其實,龜尾不過只是個名稱而已,它處於人體脊椎的根尾部,只有明白且能熟練的運用這個龜尾,才能發出抖絕之勁。龜尾的練習在內家拳術中歷來屬於不傳之秘,在此,筆者就拋開傳統陋習,將百花門中的龜尾練習法介紹給朋友們。習者站好實作式,保持拳架,圓襠合胯,想象脊椎根部長出了一根小尾巴,並將這根尾巴向後腦勺方向抖,要整體合一,抖出整勁、彈力、絕勁,切記不能只用臀部抖動,那樣練習是沒有用的,這一種是幫助前發力的抖尾,如果要練習向後發力的抖龜尾,則只要將龜尾部位向襠前小腹部抖出即可,同樣需要整體合一,抖出整勁、彈力、絕勁。根據這些要求,你可以將龜尾進行左抖、右抖、左斜上圓、斜下圓抖、右斜上圓、斜下圓抖、麻花抖等練習,以幫助各種發力,打出抖絕勁。

拳病(八):行拳最忌“退步後仰”。退步如果後仰,則表示你已經輸了八分,因為身勢一旦後仰,則無法保持蓄勢狀態,完全處於被動挨打的劣勢,所以,無論是在單操修煉還是在實戰交手中,都要強制性的刻意要求自己“退步不仰、腰腿隨身、保持蓄勢、隨時反擊”,這樣練習一段時間,自能去掉這個毛病。

拳病(九):行拳最忌“握拳鐵緊”。有許多人認為,拳越握越緊,打出去的力量就越大,其實這是錯誤的。為什麼呢?因為拳術的力是向外發放,只有在抓提重物時,力才是往裡屈收的,拳也才是向內卷收,越握越緊,這就是說,當你握拳鐵緊時,你正在抗阻、對沖和消除了很大一部分往外發的力,所以,握拳鐵緊的論點是錯誤的,正確的握拳應當是“握拳拽緊,緊張有力”。何為“緊”,緊代表用力。何為“張”,張表示拳頭不能向內拼命卷收,而要撐張有力,手指有張開彈開的力感,拳背要撐開。當做到這些要求後,感到手腕部有一股無形的力量在向外拽你的雙拳時,則表示握拳成功。

拳病(十):行拳最忌“手臂僵直、拳無抖擻”。拳打抖擻之力,只有這種拳,才能打出透勁、寸勁,打出擊表傷裡、打前透後的威力,而影響這抖擻之力的第一天敵便是手臂僵直。我們且不從別的地方查找打不出抖擻之力的原因,僅就手臂而言,這局部動態你都沒掌握好,又有什麼資格來打抖擻之力呢?要改變這個現狀,唯一的方法就是先得在練習中強制性要求自己,在打拳時,手臂不可打直,要相對而言的略彎一點,只有先把這一步做好了,才能言及其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