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拳十病!

拳术是手足上的功夫,它需要刻苦勤练才能成功,但它不能仅仅只是身体上的苦习,在精神思想上也一样需要苦练。要用四肢百骸去练,更要用“心”去练习,如若只练不想,只打不悟,你终难进入上乘境界,最多不过中下之材。但如果你只练而不反省,不时时审视自身,反省所练,以至于身犯拳病而不知,那样你就算是苦苦练习,刻苦于拳功,也不过仍是一门外汉而已。为了能使广大的武术爱好者少走些弯路,早一些步入正轨,登上更高境界,今特列举出几例比较典型常见的拳病,并将其改正的方法写出来,以奉献给朋友们。好,闲言少叙,步入正题。

练拳十病!

武术

拳病(一):行拳最忌“散”、“慢”。散,指的是拳架涣散及懒散迟缓这两层意思。在行拳时,拳架如果涣散,势必造成周身不正,发力不整、不灵,步法运作不畅,拳势转变切换不疾,身法不活等致命弱点,易给对手造成可乘之机,如果对手功夫深厚,那极有可能在照面之间你便被对手干掉。所以,在行拳时一定要注意不能散架,我们以前手直拳为例,手臂上肢的局部散架,还容易修正,但如果是主体或者是整体散架,那你就必须得完全回头,再从基础开始,扎实练习。“漫”,指的是在练习时,不集中精神,不全力以赴,慢慢腾腾,漫不经心的练习以及在对敌时,没有把身体和思想在交手的一刹那间“警”起来,以至于无法占据主动、应变不敏,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在单操时,要“眼明手快,踊跃直吞”,只有这样,在对敌时,你才能做到“敌不动,我不动,敌欲动时我先动,一发即至,快速突然,以我之动,逼迫使敌无法动。”比如双方对峙,这时敌我双方均处于敌不动、我不动状态,突然,敌人身形一动,欲出手击我,我则不等其拳出,即抢先出手,以前手直拳将敌击昏,此即为出手抢先、后发先至、紧逼先施,所以,拳中之“散”、“漫”为拳术之第一大病。

拳病(二):行拳最忌“耸肩缩脖”。拳术之道,是合于生理、物理、力学而成,无论何种技法,均需注意立身中正、支撑八面、上下相合、三尖对照,全身各处皆不可散乱松懈,这样才能力发通连,整体而出,实搏之时才会自然顺畅。“耸肩缩脖”是拳术中的一个常见大病,如果想改掉这种毛病,应该怎样做呢?这很简单,只要按照下面的程序去做,并在每次练习中强制性的刻意要求自己,就能逐步的克服。中华武学,讲究沉肩坠肘、头顶竖项、圆裆合胯、提肛溜臀等诸多要求,在此,就针对性地讲一下解决“耸缩”之病的方法。首先,站好实战式,将肩耸起,脖缩起,要把这个动作做得特别明显,体会一下它的感觉,然后,心中默念“沉肩坠肘、头顶项竖”,再同时将肩肘猛向下沉坠、头顶猛向上顶竖,然后在这种状态之下,再把双臂抬起成实战式,仔细感觉,将这套程序进行反复地练习,就自能感觉正确姿势。同样,出拳或出腿时的毛病也可以用这种对比的方式解决。

拳病(三):行拳最忌“曲腰撅臀”。在拳术中,只有保持了腰脊和尾骨的中正,才能促进含胸拔背,势沉腹胯、劲贯四梢,而如果出现了曲腰撅臀的现象,则犯了拳术大忌,而且,由于这种形态使两肾及处于腰部这一段的脊柱(也称“命门”)一直处于紧张状态,无法得到符合生理的有效锻炼及缓和放松的休息,长期以往,会积劳成疾,造成身体隐患。故而修习拳术者,对于此病不得不慎。

拳病(四):行拳最忌“挺胸仰首”。拳谚有“打人如亲嘴”、“含胸拔背”之说,如果挺胸则气血上涌,劲力上浮,无法打出通连之力,至于仰首,在拳谚中则有“后仰必败”的断言,头为六阳之首,头向后仰,是无论如何也打不出过位的穿透之力的。不过,为什么要用打人如亲嘴这句话呢?大伙可以做一个试验:在内家拳技击法中有“打法定要先上身”的说法,意思是表示在打斗时身法一定要先进,这样拳才会有身体力量,但是,这“身进”要如何体会呢?我们可以从“如亲嘴”三个字入手来进行验证(注意:打出整体通连动,“身进”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不表示具备“身进”便具备了整体劲)。在此,请大家注意,挺胸与仰首是一对双胞胎兄弟,我们是在做仰首的实验对比,并没要挺胸,可胸部却在仰首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挺了起来,所以,如果你对挺胸的问题感到不易改正的话,那你就在“如亲嘴”三个字上多下些功夫,则挺胸之弊自能逐渐改正。

拳病(五):行拳最忌“进步高提,进步膝撇”。在步法动作中,凡向前进攻的步法,都不可以出现双脚高提、膝往外撇的现象。进步如果高提,势必缓慢不稳;进步如果膝撇,势必拳架涣散,易给敌人造成击打机会,膝撇示。那么,该如何改正这两个缺点呢?要改正它们并非难事,只要以中国内家拳法的磨胫步练习来纠正即可。如此左右反复练习,用不了多久,“进步高提、进步膝撇”的毛病就会消除。

练拳十病!

武术

拳病(六):行拳最忌“低头猫腰”。武术讲究“精气神”,要足要正,如果低头猫腰,则精气不足、劲力不顺、神劲不正,为习武者大忌。要解决这个毛病,用解治耸肩缩脖的方式来校正即可。

拳病(七):行拳最忌“龟尾不明”。武学一道,如果不明龟尾之重要,则肯定无法打出抖绝之劲,无法做到一击必杀,犯则立仆的境界。那么,什么是龟尾呢?龟尾又在哪呢?其实,龟尾不过只是个名称而已,它处于人体脊椎的根尾部,只有明白且能熟练的运用这个龟尾,才能发出抖绝之劲。龟尾的练习在内家拳术中历来属于不传之秘,在此,笔者就抛开传统陋习,将百花门中的龟尾练习法介绍给朋友们。习者站好实作式,保持拳架,圆裆合胯,想象脊椎根部长出了一根小尾巴,并将这根尾巴向后脑勺方向抖,要整体合一,抖出整劲、弹力、绝劲,切记不能只用臀部抖动,那样练习是没有用的,这一种是帮助前发力的抖尾,如果要练习向后发力的抖龟尾,则只要将龟尾部位向裆前小腹部抖出即可,同样需要整体合一,抖出整劲、弹力、绝劲。根据这些要求,你可以将龟尾进行左抖、右抖、左斜上圆、斜下圆抖、右斜上圆、斜下圆抖、麻花抖等练习,以帮助各种发力,打出抖绝劲。

拳病(八):行拳最忌“退步后仰”。退步如果后仰,则表示你已经输了八分,因为身势一旦后仰,则无法保持蓄势状态,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劣势,所以,无论是在单操修炼还是在实战交手中,都要强制性的刻意要求自己“退步不仰、腰腿随身、保持蓄势、随时反击”,这样练习一段时间,自能去掉这个毛病。

拳病(九):行拳最忌“握拳铁紧”。有许多人认为,拳越握越紧,打出去的力量就越大,其实这是错误的。为什么呢?因为拳术的力是向外发放,只有在抓提重物时,力才是往里屈收的,拳也才是向内卷收,越握越紧,这就是说,当你握拳铁紧时,你正在抗阻、对冲和消除了很大一部分往外发的力,所以,握拳铁紧的论点是错误的,正确的握拳应当是“握拳拽紧,紧张有力”。何为“紧”,紧代表用力。何为“张”,张表示拳头不能向内拼命卷收,而要撑张有力,手指有张开弹开的力感,拳背要撑开。当做到这些要求后,感到手腕部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向外拽你的双拳时,则表示握拳成功。

拳病(十):行拳最忌“手臂僵直、拳无抖擞”。拳打抖擞之力,只有这种拳,才能打出透劲、寸劲,打出击表伤里、打前透后的威力,而影响这抖擞之力的第一天敌便是手臂僵直。我们且不从别的地方查找打不出抖擞之力的原因,仅就手臂而言,这局部动态你都没掌握好,又有什么资格来打抖擞之力呢?要改变这个现状,唯一的方法就是先得在练习中强制性要求自己,在打拳时,手臂不可打直,要相对而言的略弯一点,只有先把这一步做好了,才能言及其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