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寒山寺

寒山寺位於蘇州市姑蘇區,始建於南朝蕭梁代天監年間(公元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寒山寺佔地面積約1.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三千四百餘平方米。

寒山寺屬於禪宗中的臨濟宗。唐代貞觀年間,當時的名僧寒山、希遷兩位高僧創建寒山寺。1000多年內寒山寺先後5次遭到火毀(一說是7次),最後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緒年間。歷史上寒山寺曾是中國十大名寺之一,寺內古蹟甚多,有張繼詩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書碑文殘片等。

蘇州,寒山寺

寒山寺自從唐代詩人張繼題了《楓橋夜泊》一詩後,該寺便聞名了。寒山寺佛像雕塑別具一格,碑刻藝術天下聞名,碑廊陳列著歷代名人岳飛、唐伯虎、董其昌、康有為等人的詩碑,其中當推晚清俞樾書張繼詩碑最為著名。如今的大鐘為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江蘇巡撫陳夔龍督造。巨鐘有一人多高,外圍需三人合抱,重達2噸。大雄寶殿內兩側壁內鑲嵌的是36首寒山的詩碑,還有懸掛於兩側的十六羅漢像。殿內的兩個石刻和尚就是寒山與拾得。

蘇州,寒山寺

寒山,又稱寒山子,唐代貞觀年間,原居住於始豐縣(今浙江天台)寒巖,擅長詩詞文章,寫有詩300餘首,後人輯為《寒山子詩集》。拾得,本是孤兒,由封幹攜入天台山國清寺為僧,故取名為“拾得”,與寒山是好友。後人輯其詩附於《寒山子詩集》中。大殿前院兩側,有6棵五針松,就是日本愛媛縣各界友好訪華團(一行26人,團長為愛媛縣知事白石春樹)的朋友們於1976年4月10 日下午栽種在該寺的,這樹是在日本愛媛縣生長的,日本叫:“五葉松”,當時已生長了五年。大雄主殿的右側懸掛著一口日本友人於清末送來的支那銅鐘。鐘面上鐫有記述鑄鐘緣由的銘文。此鍾一式共兩口,一口懸在日本館山寺,一口送來寒山寺。

蘇州,寒山寺

僧人撞鐘之所以要敲108下,主要有兩種含義。一是說每年有12個月、24節氣、72候(五天為一候),相加正好是108,敲鐘108下,表示一年的終結,有除舊迎新的意思。二是依照佛教傳說,凡人在一年中有一百零八種煩惱,鐘響108次,人的所有煩惱便可消除。每年除夕之夜,中外遊人雲集寒山寺,聆聽鐘樓中發出的一百零八響鐘聲,在悠揚的鐘聲中辭舊迎新,祈禱平安。

蘇州,寒山寺

關於“夜半鍾”的說法,歷史上曾經聚訟紛壇。北宋歐陽修認為唐人張繼此詩雖佳,但三更時分不是撞鐘的時候。南宋的范成大在《吳郡志》中綜合了王直方、葉夢得等人的論辯,考證說吳中地區的僧寺,確有半夜鳴鐘的習俗,謂之“定夜鍾”。如白居易詩:“新秋松影下,半夜鐘聲後。”於鵠詩:“定知別後宮中伴,應聽緱山半夜鍾。”溫庭筠詩:“悠然旅思頻回首,無復松窗半夜鍾。”都是唐代詩人在各地聽到的半夜鐘聲。自此,這場爭論才逐漸平息。現今寒山寺裡的古鐘已非張繼詩中所提及的那口唐鍾了。甚至明代嘉靖年間補鑄的大鐘也已不知下落。一說當時“遇倭變”,銷熔改鑄成大炮;一說已流入日本,如康有為詩云:“鐘聲已渡海雲東,冷盡寒山古寺楓。”為此日本國內還曾大力搜尋,但徒勞無功,遂留下千古之謎。如今的大鐘為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江蘇巡撫陳夔龍督造。巨鐘有一人多高,外圍需三人合抱,重達兩噸。鐘聲宏亮悠揚,餘音轟條。

蘇州,寒山寺

相傳,唐太宗貞觀年間有兩個年輕人,一名寒山,一名拾得,他們從小就是一對要好的朋友。長大後,寒山父母為他與家住青山灣的一位姑娘訂了親,然而,姑娘卻早已與拾得互生愛意。寒山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後,決定成全拾得的婚事,於是離開家鄉,獨自去蘇州出家修行。後來拾得也知道了真象,便去蘇州找到寒山,並與他一起皈依佛門。

直到寒山寺供奉的佛像仍是寒山、拾得,可見由他倆首倡的“和合”思想已在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蘇州,寒山寺

傳說拾得後來還遠渡重洋,來到“一衣帶水”的東鄰日本傳道,在日本建立了“拾得寺”。兩人的問答名句在佛教界和民間廣為流傳,影響甚廣:“寒山問拾得世間有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過十年後,你且看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