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別人讀書有用,你讀了沒用?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總覺得自己的注意力在下降。有時候看是看了,沒看進去;聽是聽了,沒聽進去。

總是會遇到一些人,“你跟他講法律,他跟你講政治;你跟他講政治,他跟你講國情;你跟他講國情,他跟你耍流氓;你跟他耍流氓,他跟你講法律。”很痛苦,感覺不會再愛了。

工作中以為溝通達成一致了,然而到了事情推進時又發現沒聊清楚。

輔導孩子寫作業,將不少父母逼成了段子手:“不寫作業,母慈子孝,連摟帶抱。一寫作業,雞飛狗跳,愛恨就在一瞬間。”

為什麼別人讀書有用,你讀了沒用?

理解能力差,別人自然覺得是在雞同鴨講;員工理解能力差,工作效率自然上不去;孩子理解能力差,家長心力交瘁。無論學習、工作還是生活,首先考察的是理解能力。一個人的學習能力直接決定了他的發展程度,而一個人的理解能力直接影響學習能力。《高效能閱讀》這本書告訴我們如何高效閱讀,提高理解能力,建立創新性思維。

這本書的作者是日本作家原尻淳一,他是龍谷大學經濟學部的客座教授。他曾通過高效率的閱讀及實踐,一年內成功成為一位企業培訓講師。身為效率專家,原尻淳一提出,讀書的目的並非單純地投入時間與精力,而是要通過閱讀建立自己的閱讀體系,實現創造性產出!他通讀了百餘冊教授讀書方法的書籍,去粗取精,並親身實證有效,才寫成了這本書。可以說,這本書就是高效閱讀的最好驗證。

為什麼別人讀書有用,你讀了沒用?

一、如何讓一個不愛讀書的人,成為讀書愛好者?

1、2D學習與3D學習

上學的時候,每個班裡都有學習好的學生和學習不好的學生,學習好的學生真的就比學習不好的學生聰明嗎?其實不是,學習好的學生除了智力之外,還擁有技巧。

原尻淳一在書中舉例說,他任大學教師期間,班裡有個男孩兒,他的理想是成為新聞記者。所以他想在Facebook上創建了自己的新聞主頁。想要一個新聞主頁看起來美觀又有內涵,他就需要學習社交媒體的相關知識,攝影技術也得學點兒,文筆不好也不行,還得掌握採訪要領。這樣一來,所有的問題都變成了他自己的事情,所以這個男孩兒在聽課時就變得格外認真,不會的地方追根究底,他的聽課效率也因此變得特別的高。

想當新聞記者的理想,這是這個男孩兒的內在動機,內在動機就是你想要做一件事,對這件事有極大的興趣。有了內在動機的驅動,就必須要投入的上課。這時候有人說了,我當然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啊,關鍵是我對什麼都不感興趣啊!讀書對我來說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情,上學也只是為了能夠拿到學分,順利畢業而已。其實,不僅中國的學生存在這個問題,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有很多對一切事情不感興趣的孩子,學校也不教他們培養興趣。

為什麼別人讀書有用,你讀了沒用?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學校的教育都是應試教育,是基於教科書進行授課的,考試也只是考察學生的記憶和理解是不是正確。這種學習被稱為“2D學習”,有很少的人能單純地靠“2D學習”就能取得卓越成就。因此,讀書只靠監督或者意志力是不行的,我們還要找到一個能激起自己好奇心的點引發出興趣,這樣的學習才能長久,也能夠出成績。這樣的學習被稱之為“3D學習”。

任何事情都是你覺得有意思了才會去關注,學習也是一樣。3D學習就是讓學生明白自己在教室裡學到的知識可以活用到實際生活中,確定這樣的學習很有用。

為什麼別人讀書有用,你讀了沒用?

2、找到內在動機

著名的作家馬伯庸大家知道吧!有一次他看一本講城市佈局的書,那本書叫《隋唐兩京坊裡譜》,作者對於城市如何佈局研究得很透徹,但是內容極其枯燥,基本上就是羅列地名。馬伯庸看了兩頁就看不下去了。

過了一段時間,他打算寫一部以長安為背景的小說,他有想法,但是對長安的佈局不太熟悉,於是他又拿出這本書看,一看就樂了,在哪一個坊要搭架、哪一座坊要休息,走哪條路方便逃跑,清清楚楚,這本書不僅幫了馬伯庸大忙,而且讓他對城市佈局有了全新的認識。

同樣一本書,前後的閱讀體驗和閱讀效果卻有天壤之別,原因就在於有沒有找到內在動機。馬伯庸第二次去讀這本書時,把寫小說作為內在動機,既學習理論知識,又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在實踐找到更感興趣的地方,然後再去學習,這是一個良性循環,越覺得學習有用就越想學。

為什麼別人讀書有用,你讀了沒用?

3、繞道閱讀

馬伯庸還告訴了我們一個關於閱讀的方法,那就是讀不懂的書不要硬著頭皮去讀,也許現在的你與這本書的緣分未到,等到有一天找到了內在動機再去讀,這樣的閱讀思維與原尻淳一的想法不謀而合。原尻淳一在書中提到,如果一本晦澀難懂的書不感興趣,不妨暫時脫離這本書本身,試著將感興趣的對象換成作者本人,這種閱讀叫做“繞道閱讀”。

蘇格拉底是著名的哲學家,他的一些理論我們很難一下子就能搞清楚弄明白。這時候,我們不妨從他這個人自身出發,上網查一下他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這一查,就有了有趣的發現。

蘇格拉底這個人本身相貌非常醜陋,但他的妻子贊西佩卻很漂亮也很潑辣,是世界上三大悍婦之一。有一次,蘇格拉底正在和學生們討論學術問題,互相爭論的時候,他的妻子氣沖沖地跑進來,把蘇格拉底大罵了一頓,之後又出去提來一桶水,猛地潑到蘇格拉底身上。在場的學生們都以為蘇格拉底會很生氣,然後大罵妻子一頓,誰知道蘇格拉底摸了摸渾身溼透的衣服,風趣地說:“我知道,打雷以後,必定會下大雨的。”正因為他老婆總在家裡發威,他不得不被迫每天遊走於雅典的大街小巷與人辯論,著名的“蘇格拉底式反語法”就是這樣誕生的。據說,蘇格拉底曾說過這樣的話:“蟬是幸福的,因為它的妻子不會說話。”

為什麼別人讀書有用,你讀了沒用?

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人,你會做何感想?你會不會覺得這樣的人有受虐傾向?這樣一想,你可能會覺得蘇格拉底的哲學或許是受虐哲學,現在是不是對蘇格拉底有了點兒興趣,想看看他的哲學思想到底是怎麼回事了!

有時候,對於一些專業性比較強的工具書,剛開始看可能不會有太大的興趣,這時候可以換一條有意思的路走過去。比起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硬著頭髮讀書,你會越來越喜歡讀書。

二、怎樣讀書才能迅速把信息內化成自己的知識?

1、速讀術

不知道大家在讀一本書的正文之前,有沒有看目錄和序言的習慣。如果有,我會說這是個極好的習慣;如果沒有,我會告訴你,一定要養成這樣的習慣。

唐朝之前,目錄一般是放在書尾的,以對各篇加以說明。唐朝初期,為了檢閱的方便,邊將目放在書的前面,而錄則省略,變成了有目無錄,不反映頁碼,只反映卷數。目錄對於一本書不僅僅是起到一個索引的作用,它解釋了一本書的整體框架,目錄寫著這本書的各級標題,看完目錄,你就能夠掌握一本書所有的內容。

為什麼別人讀書有用,你讀了沒用?

那麼我們能從目錄中得到什麼關鍵信息呢?大家可以想一想,既然目錄這麼重要,標題裡所說的肯定是關鍵信息,而我們要想迅速掌握一本書的主要內容,就要從目錄中提取關鍵詞,進行構思假設,想象一下關鍵詞所包含的意義。接著,快速閱讀文中關鍵詞附近的內容,對假設進行驗證,此時通過對比,分析自己的假設與作者的想法有何不同,同時做好筆記。這就是閱讀的技巧之一——速讀術。

所謂的速讀術,就是事先對關鍵詞有所意識,然後快速將正文裡與關鍵詞有關的部分填入意識的技術。

舉個例子,你去一家飯店吃飯之前,會先去網上搜索這家店,看看哪幾個菜好吃,網友拍的照片哪幾個菜看著很美味,能引發你的食慾。當你去到實體飯店裡的時候,對於服務員拿出的菜單,你就不會是一無所知的,你會對之前已經認為好吃的菜進行驗證,詢問服務員這幾個菜的點餐率高不高,如果服務員說還可以,你就會說那點個嚐嚐吧!吃完之後你發現這幾個菜確實如網友和服務員所說的那樣很美味,或者沒有網友和服務員說的那麼好吃,這時候你就會對飯菜有了一個自己的評價。

為什麼別人讀書有用,你讀了沒用?

曾經看過一個電影,裡面有一個人有閱讀障礙,每次去飯店點菜都要把菜單上的菜名從頭到尾念一遍,每次都把點菜的服務員搞得特別尷尬,也因此成為同事的笑柄。其實速讀的技巧就是能快速記住書中主要的內容,別人問你時你能說出什麼時候講了什麼事,所以速讀最忌諱的就是“必須要通讀”的毛病,“必須要通讀”的魔咒,會讓讀書變成一件既痛苦又討厭的一件事,久而久之,再喜歡讀書的人也會討厭讀書。

2、垂直型閱讀

一本有價值的書是需要重讀的,“目錄閱讀”是第一遍閱讀,“黑體字閱讀”可用於第二遍閱讀,當你第三遍進行閱讀時,你會怎麼做?這時候你已經大概知道了一本書的內容了,有人會說,這時候肯定要從頭到尾仔仔細細地讀一遍了啊!其實不是,這時候最應該做的是選擇你最感興趣和你覺得重要的部分進行閱讀。挑出有趣和重要的部分進行閱讀,這叫“索引閱讀”。就像你要去一家大型電器店買手機是一樣的道理,你已經知道了賣手機的地方在哪兒了,肯定是直奔手機賣場進行挑選啊,而不是把電腦賣場、家電賣場和手機賣場統統都逛一遍。

“目錄閱讀”“黑體字閱讀”和“索引閱讀”是能夠讓你在有限的時間內快速把握一本書的主要內容,但是,要想把知識變成自己的東西,變成一個領域的專家,還是要進行“垂直型閱讀”。

無論古代還是現代,都需要“術業有專攻”的人才。漢太祖高皇帝劉邦為何能打下一片江山,那是因為他手下有很多在某一方面突出的人才:張良善於運用計策,韓信善於帶兵打仗,蕭何善於安撫百姓,安定國家。雖然他們都不是全能的人,但都有自己十分突出的一方面。

為什麼別人讀書有用,你讀了沒用?

作為在各個行業內打拼努力,希望能有一番成就的你,讀書時應該以什麼為目標呢?答案是不唯一的。有的人希望什麼都會一點兒,走到哪兒都能站得住腳,這樣的人被稱為“通才”;有的人因為熱愛某個專業,所以希望在這個領域有所成就,這樣的人被稱為“專才”。如果想成為“通才”,那你就需要閱讀所有專業領域的書籍,掌握基礎知識,並能實踐應用,這種閱讀稱為是“水平型閱讀”。如果你想成為“專才”,那你就需要閱讀這個專業內的書籍,深入地瞭解學習,這種閱讀稱為是“垂直型閱讀”。

香港首富李嘉誠說過:“在你還沒有足夠強大、足夠優秀時,先別花太多寶貴的時間去社交,參加各種各樣的聚會,應多花點時間讀書、提高專業技能,多見見你的客戶。放棄那些無用的社交,提升自己,你的世界才能更大。” 如果你想成為自己某個領域的專才,就應該進行垂直型閱讀。

3、讀書比例

只進行垂直型閱讀也不行,就像為了身體健康而不能“營養失衡”一樣,讀書也必須要維持平衡,很多時候一些新奇的想法是通過閱讀這些專業外的書籍萌發出來的。

為什麼別人讀書有用,你讀了沒用?

那麼,到底專業的書應該讀多少,非專業的書應該讀多少呢?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70:20:10模式”的“投資基準”沒有?這個理念是由谷歌董事長埃裡克·施密特公開的谷歌公司的投資基準。根據黃金比例,谷歌將70%的資金和時間用於充實現有服務,20%用於充實現有服務的周邊服務,10%投資於全新的未知領域。

讀書也可以按照這個標準來。實現這個標準最好的方法,是在跟錢包商量的時候。假如你每個月用1000塊錢買書,700元可以買一些跟你專業有關的書,200元買一些專業周邊的書,100元買一些你感興趣的未知領域的書。按照這個標準進行閱讀,如果是買精裝的專業書籍,三年時間你會閱讀大約168本書,如果是買平裝書,你會閱讀360本書。

讀這麼多書,能讓你積累一些成功人士的經驗,在不知不覺間建立自己的思維,形成自己“思考的主場”,遇到特別難以解決的問題時,迴歸到自己專業的思維裡,重新思考一遍,面臨的問題就會得到整理。這裡的“主場”指的就是你的專業領域,因為看過了太多專業內的書籍,所以自己足夠有自信。就像一名專業的運動員,不管再怎麼被施加壓力,一旦回到運動場,就能心無旁騖的專注於自己的比賽。

為什麼別人讀書有用,你讀了沒用?

三、讀書的終極目的是什麼?

原尻淳一認為,一定要進行可以創造價值的產出型讀書。這個時代是一個哪怕只快一秒,也得在信息洪水中抓住有效商業信息的時代。那些讀書不追求意義的人,無法在世界快速變化時緊跟它的腳步,自然也無法創造價值。

1、著書立說

哲學家叔本華曾在1960年出版的《關於讀書》中提出過尖銳的批評,叔本華認為,讀書是讓別人幫助自己思考。讀書的我們,不過是在反覆追拾別人思考後的殘渣。就好像練習寫字的學生,用鋼筆沿著老師劃下的鉛筆線描摹,所以讀書是幾乎全無思考的辛苦。只要努力讀書,我們的大腦只不過是別人思想的運動場罷了。因此,即便有時只是為了打發時間,絕大多數用一整天來多讀書的勤勉者,也會逐漸喪失自己思考的能力。總是使用交通工具,終將忘記如何走路。

我們之所以探討這些讀書方法,終極目的可能都要歸結於自己寫書。人類是喜歡錶達並被評價的生物,讀書便是手段和食糧。而且,以此為目的的讀書,就不會有“讀不進去”的厭惡感,書中的某一觀點也許是激發靈感的最好素材,這也驗證了我們的第一個問題,讀書一定要有“內在動機”,“著書立說”就是最佳的“內在動機”。

為什麼別人讀書有用,你讀了沒用?

而且,無論你是讀工具類的書還是讀陶冶情操類的書,終極目的都可以是“著書立說”,想想你的這一生,如果不能留下任何東西,把自己的經驗或者這一生所經歷的情感寫出來,作為你存在過的依據,不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情嗎?

2、創建個人品牌

什麼是個人品牌?我聽過一個最貼切的例子,一個月嫂通過運營公眾號,介紹自己的在孕嬰、養生這方面的知識而月入過萬,而一個名牌大學的研究生在這方面可能沒有他知道的多,我覺得這就是個人品牌。讀書的終極目的就是構建自己的體系,建立自己的個人品牌。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雖然你與別人讀的是同樣一本書,但是你有內在動機,知道自己想要學習的方向,建立垂直型閱讀,成為專才的“特效藥”而不是通才“萬金油”。因此,你的感悟就比別人的更加專業,更加深刻。成龍早期那些模仿李小龍風格的電影只會讓人更加懷念李小龍,而有了自己搞笑武打風格以後,大鼻子就立刻讓人牢記了。

為什麼別人讀書有用,你讀了沒用?

思維是一條河,個人就是河中的魚,當這條河流向好的方向時,你所做的不過是隨波逐流;當這條河流向不好的方向時,你所要做的卻是逆流而上。

互聯網時代下每個人都是浮躁不安的,每個人都在迷茫。有的人早九晚五的上班,每天行屍走肉般的生活。有的人在家蝸居,靠著父母混吃等死。然而,互聯網時代下每個人也都是蓬勃向上的,每個人都有機會追逐夢想。狀態的不同就在於你思想境界的不同,而造就你的思考主場的,正是你如何讀書,有沒有建立起高效閱讀的思維。

沒有哪本書看完了就能真的改變命運,可是我們看過的書會影響我們的思維模式,進而影響我們的選擇,讓我們成長為自己想要的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