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魯王后裔今安在(連載一)


明代魯王后裔今安在(連載一)


明代魯王家族人丁興旺,支脈眾多,廣泛分佈在魯南一帶廣大地區甚至浙江、臺灣等地。近年來,根據走訪,發現了很多明魯王后裔宗支,並整理出部分宗支歷史材料。現對這些魯王后裔情況進行簡要介紹,希望對朱氏尋根有所幫助,也期待讀者提供線索,進一步充實對兗州明魯王府的研究。

城內宋氏:海上天子 一代梟雄

明末,滿清破兗,魯王朱以海南下浙江繼續抗清,後在紹興監國,輾轉多地,顛沛流離,人稱“海上天子”,後寄於鄭成功處,最終客死臺灣金門。朱以海“所生四子,康熙十一年卒亡故三子,止存第四子,諱弘桓,字繼恆,母王氏,康熙二十四年奉旨封王職,欽賜皇田五十四頃在河南汴梁開封府許州五女店安插得所,繼恆有四子,長子振烈襲父職,次子振勲、三子振熙、四子振照。”後來二、三、四子又返回兗州,改宋姓居住。又據《重修泰安縣誌•氏族》記載,清初故明魯王朱以派子弘法(㭕)遷至泰安天保寨(今新泰天寶),後世繁衍,遂為泰山望族之一。然而天寶村朱氏殘譜記載本支為朱以海後人,始祖振甲(應為化名)。

廣家街:朱姓改廣 魯藩正裔

據《兗州縣地名志》記載,廣家街“建於清初。據云廣家原姓朱,系魯王后裔。明亡後,清朝捕殺皇族,駐兗州的魯王朱以潪逃到於家村隱居。後來有個叫朱廣德的,又從於家村遷到這裡,以廣為姓。”廣家街朱氏出自魯王府東阿郡王系。村中現有一碑“故明太祖高皇帝十代孫襲封奉國將軍廣公之墓碑”,刊於民國三十三年( 1944 年),記載了始祖朱以漆的生平和改姓情況,並記他德配伍宜人,生子五,長弘政,次弘禮,三弘學,四五早卒,無出。原保存在本村的皇譜也在文革中燒燬了。

於家村:避難漁村 明良傳世

城西於家村是魯恭王朱頤坦之弟東原溫懿王朱頤埨的孫子朱以潪後裔的聚居村。據地名志記載,於家村始建於清初,因地處澇窪,水草叢生,明朝時只有幾戶漁民在此臨時居住,1644年明朝滅亡,魯王府後裔為躲避清朝捕殺,逃到此處隱居,後形成村莊,人多以漁為業,故名漁家村“漁”“禹”音近,後訛寫禹家村,又演為於家村。據族譜記載:“禹家村朱氏魯王十代孫以潪因避兵亂,遷居於此。在族立譜樹碑後,鉅野王支也因避兵亂,送來《明良遺像》,不幸後遭十年浩劫,《明良遺像》雖經族氏再三保護,萬不得已交於四清工作隊,人已往風已熄,欲置喙而無從,恐年湮代遠宗支失傳,經……參閱明史及皇譜玉牒,重建宗譜永作紀念……”《明良遺像》現藏於兗州檔案局。

三河村:改姓為徐 滋陽正裔

城東三河村是一個徐姓聚居的村子,他們實為明魯王滋陽王支後裔,本姓“朱”。明末,為逃避追殺,滋陽王后人逃到三河村外祖父家避難,改朱為徐,但依然沿用魯王府行輩。據瞭解,本支始祖徐振生,生有二子,長支在村東靠泗河大堤的大路以南,稱為南大院,次支住在大路以北,稱為北大院。本村原有“柿仙堂”,是滋陽王朱當漬為紀念呂洞賓醫好他的寢疾而建,《滋陽縣誌》中對此有記載。

大廠村:鉅野府第 書香傳家

據村碑記載,此村原稱大馬廠,系明代魯王府牧馬的地方。又據李氏譜碑記載:“兗郡城北三十里之大馬廠,為李氏祖居之地。始祖李松,明初由南方隨魯藩遷居此處,管理牧事。”後牧地逐漸開墾成糧田,村改稱“大廠”。村中朱姓皆為魯府鉅野僖順王朱泰墱之後,遷居始祖名諱朱振一(朱以沄之孫),在明末清初由城南遷居到此。民國期間,朱達相先生手抄家譜流傳至今,實為難得。

東垛莊:鉅野後裔 遷居城北

在城北東垛莊,居住著一支魯王府鉅野僖順王后人。該村建於元末明初,原稱竇二莊。據手抄朱氏家譜記載,最早遷入本村的朱姓始祖叫朱宏業,字恢初,生於崇禎六年,祖居郡城東南鄉巨王林,自康熙年間遷居城北東垛莊,配張氏,生三子:長振燮、次振魯、三振德。本村朱氏稱與大廠朱氏原是同族,早些年紅白喜事還互相走動。

後白樓:三支之一 落戶後白

在兗州城北後白家樓居住著很多明魯王后裔。他們原有家譜,文革中被燒燬了。關於本村朱姓的源流有三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早年從王因遷來三支,分別落戶到大廠、東垛莊和白家樓,繁衍至今。第二種說法,據說來自曲阜瓦窯頭,與西垛莊一支很近。第三種說法,出自東阿王東阿端懿王朱泰壄之後。2018年10月,本村拆遷挖地時發現一通墓碑,雲“皇清例授承德郎燦明朱公德配張/孔安人墓”,墓主朱希亮,字燦明,“公之先系出端懿”( 東阿端懿王朱泰壄)。

豆腐店:石佛靈泉 源遠流長

兗州城東北豆腐店村,原名“石佛寺村”。清光緒《滋陽縣誌》記載:“奉國將軍墓,在豆腐店南,朱健梗葬此。”朱氏族譜記載,“東阿端懿王孫健梗號肅齋葬豆腐店家南”“東阿端懿王曾孫頤(土旁+上山下黑)號和亭葬豆腐店南”。另據曲阜漢魏碑刻館朱健梗之父朱當渤墓誌載:“(當渤)與夫人合葬於滋陽之雩河東砂堆裡,距府城六里許"。可見豆腐店村和東阿王府的淵源之深。朱氏先人朱達森是清末有名的飛毛腿,行俠仗義,兄弟五人,出走四人無考。朱氏族譜顯示,明魯藩東阿王繫有一人名朱達“木木木”,料此人名第三字應為“森”的異體字。這應是證明本村是東阿王后人的重要證據。

泗莊村:滋西泗莊 東原疑雲

城西泗莊由前街、羅家行、劉場、溝北四片組成。泗莊朱姓是明朝魯王后裔,清初從於家村到此定居。清代,康字輩朱氏三兄弟在泗莊東西路上建了坐北朝南的三處院落,有地上千畝,成為當地巨族。民國期間,出了一位遠近聞名的人物朱本源,率領鄉民抗日,後隨國民黨退居臺灣。泗莊朱氏始祖名“朱振起”。村碑中關於清初從於家村遷此的說法,但也有說他們是從泗水遷來。

沈官屯:魯府屯廠 朱分前後

沈官屯位於兗州新兗鎮西部,始建於明朝,因管理屯廠的官吏沈國清而得名。沈官屯朱姓有前朱、後朱之分。前朱始祖為“朱振祖”(疑為化名)。後朱先祖朱文登、朱元登兄弟清朝時從晾衣井遷來。在光緒《滋陽縣誌•耆舊》記有該村清代朱國泰和朱健寧的善舉事蹟,不知他們和村中朱氏有何關係。

安邱府:安邱王府 難覓魯蹤

在城北七里有個安邱府村,原名“棗林莊”,明朝時因明魯王裔孫安邱王分封於此,始稱“安邱王府莊”,清代改為“棗林莊”,民國又改回“安邱府”。明代中期之前,皇室成員禁止從事“士農工商”四民之業,到嘉靖年間,明廷為了緩解財政壓力,鼓勵宗室出府為民,開始允許在城外建立莊園、自謀生路,該村可能始於那時。經走訪,安邱府至今已沒有魯王后裔。

北丁莊:斷碑懸案 丁莊衍宗

城西的北丁家莊村據說是魯王朱以派後裔聚居村。據地名志記載,此村始建於明代,曾駐有魯王的兵丁管理北部的屯廠,故名北丁家莊。據現藏兗州博物館、修於近代的《牒譜》記載:“魯王諱以派,自崇禎十五年因闖賊叛兼將相不和失城王縊死,封子襲王職。子因父死無葬,願進儘子道守孝葬父,於是兄與弟(弘楧、弘傑)私將父王之靈柩運至城西丁家莊東北二百步許安葬……”該村有刊於民國三十年(1941)的墓碑半截,題為“……孫魯王諱以派字衍宗暨配郭妃朱公母之墓”。史志和譜牒多記載魯王朱以派葬於城北慄園,這與北丁莊記載不合。

夏家廟:雙廟朱氏 魯王之後

夏家廟村在老城西北約七公里處,與南面武家村之間原有兗州通汶上的官道。該村朱姓和唐姓最早落戶。村西小學原是廟宇,大門朝東,廟內有兩個小廟,因此也曾叫“雙廟村”。從前村西朱家林西原有自南而北的范家跑馬趟子(範氏為兗州明代兵馬望族),道旁有一溜大旗竿。村中還流傳著“朱家林埋白老頭”的傳說,這位白老頭是為躲避清軍追殺曾改白姓在白家店親戚家避難。本支可追溯到先祖朱連棟,其後達德。本支遷入始祖待考。

王魯村:王爐鑄幣 朱氏安居

王魯村位於兗州區新西城,始建於明初。明魯王朱檀在此設爐鍊銅,鑄造錢幣,故得名王爐村。後因是魯王造錢幣的地方,又改名王魯村。本村朱氏康字輩有三支,莊字輩四支,今在世的最高輩本字輩。據老人回憶,從前生產隊的時候,朱家林有很多一人多高的石碑,上面有各種字體的文字,林內有一處大墳,兩個不大的石碑和一個約1.5米見方的石香爐,後來被破壞了。

東關村:王族歸兗 認祖定居

東關村居住著一支明魯王后人,原住在兗州城東門外老大街,九仙橋府河河南為主要居住地。清康熙二十四年,南避福建泉州的明魯王朱以海第四子諱弘桓,字繼恆奉旨封王職,封皇田五十四頃在河南許州五女店安居,弘桓生有四子,長子襲父職,其餘三子先後陸續在得乾隆年間復歸兗州,認祖定居,在城中居住的改宋姓。其它在城東關以及在皇家村居住。東關村朱氏自連宇公、連敬公、連捷公在兗州東門外定居至今,家族興旺。

巨王林:巨王林中 安居落戶

清光緒十二年(1886)版《滋陽縣誌》記載:“鉅野王墓在城東南八里。明鉅野恭定王陽鎣、莊憲王當涵葬此。”因系鉅野王林墓,故村名巨王林。據老人傳說,清軍破城後,本支老祖奶奶孔氏帶著孩子先投奔了孔府,在孔府暫住兩月後,又來到巨王林投奔看墳戶張家,於是在林中住了下來。本支弘字輩有四支:長支一直住在巨王林直到現在,二支在諸天寺,三支無後,四支遷到東垛莊。長支到連字輩有兄弟三人:連漳、連氵質、連源。後來長支達字輩的朱達栒遷到長慶屯。

長慶屯:西縣遷來 析分六支

明亡後,由於滿清政治壓迫,朱氏後裔四處逃散,隱姓埋名,流傳至今。據老人傳說,本村始祖是明末清初時從西縣遷來定居。據說當時是一母攜兩子而來。該村朱氏由近推遠,可分為老三支。長支、二支不變,三支又分為東西南北四院,又可為新六支。民國時本支族人朱遇唐陶賓先生曾在祖塋立一石碑,文曰:朱氏鼻祖。後來石碑也沒了。長慶屯朱氏中還有一支是從巨王林遷來。

劉官莊:隱居農事 為護祖塋

龍橋街道劉官莊村在清朝嘉慶之前叫八里白廟。朱姓人邊種地邊看墳。傳說,劉官莊朱氏與泗莊、沈官屯、於村是一個老祖,但字輩不同於標準字輩,可能是為避追殺而改。本支可追溯至祖先朱守禮,朱守智,朱守信兄弟三個(達字輩)。從十八代開始用字輩玉,本,寧,現在已到明字輩。清末,有一支從劉家村搬到前道義,後來又有人遷回。

龍橋村:飛龍之地 城內遷居

在老城西有個龍橋村,因府河上“飛龍橋”而得名。龍橋朱氏現有達、康、莊、玉、本五輩人,保存有一副清朝的祖牌和朽壞的家堂。據記載,老祖名朱希成,生二子連捷、連才(字文卿),連才又有二子達潤(運)、達偉。達偉早年已遷重慶。據老人講,本村朱氏是從兗州老城內、護城河之東的白衣堂遷來,他們和西關、范家堂等都很近,而且幾個村輩分都很高。經過走訪,白衣堂村和長安社區朱氏實為一支。

李家樓:城北遷來 又分兩支

李家樓村居住著一支朱姓是明魯王后人,共70多口人,字輩從本字輩到歷字輩。據老人傳說,在李家樓的南面以前有一座廟宇,還有個叫段家村的村子。這個段家村據老人常講,是清朝政府為了“斷”絕朱氏而建的村莊。關於本村朱氏的由來,只知道是從兗州城北遷來。目前能知道的先祖是朱貴方(莊字輩),貴方育有二子,玉成、玉輝,這是目前村中的兩大支系。

北張村:亂世改姓 兄弟徙居

明末清兵攻陷兗州,鉅野王后裔朱以沄帶長子弘木、次子弘林由郡城逃難城北張村隱居下來。朱以沄改名為“用三公”,長子弘木改名“蔣大漠”,次子弘林改名“蔣大材”。蔣大漠後裔居住張家村,蔣大材後裔居住廟西村至今。據家譜記載,朱以沄共有五子:弘木、弘林、弘楷、弘樂、弘楫。其中,弘樂的後裔現居住於大廠村,弘楫住費縣同石,弘楷後裔現居住何處尚待查證。另據調查,除了改姓的蔣姓為魯王后裔,張家村的張姓也是由朱姓改姓而來。

南張村:兄弟二人 落戶張村

南張村位於興隆莊街道最南部,2012年因壓煤整體搬遷到興隆莊街道辦事處駐地興隆社區。目前,村中有2300餘人,以朱、曹、張三姓為主,朱姓人口400人。村中健在的最大輩是玉字輩,目前最小輩是能字輩。據說最早是朱姓兄弟二人逃荒到此安家,村裡所有朱姓都是兄弟二人的後代。

曲阜大柳村:紮根大柳 滋陽流芳

在曲阜城西有一個叫大柳的村莊,朱氏始祖魯藩滋陽榮莊王朱當漬四世孫、恭裕王朱頤堄之子、昭順王朱壽鍑的弟弟朱壽〈釒耆〉。傳到振字輩,共有四支(煥、焜、?、熙),其中有三支繁衍至今,現在形成了村中大姓,約有400多人。他們祖林在兗州王因婁莊,解放後婁莊朱氏還曾聯繫他們去分老林裡的樹木。明萬曆七年(西元1579年)祖頤堄(恭裕王子)遷此立村,名皇府莊。清初,因村東南隅有棵大柳樹,故易名大柳村。

曲阜藍家莊:石碑記錄 安丘之裔

在曲阜市陵城鎮有村名“藍家莊”。藍姓有100多口人,朱姓有400多口人。本村朱氏字輩從本字輩到友字輩跨越6輩人。村中有一座重立於1961年的墓碑,正中書“明故魯都安丘靖恭王十世孫思敬朱公之墓”,兩側是碑序和落款。背面世系顯示,始祖是朱振宗,有二子舉禎、舉祥。

曲阜曹家莊:左右溯源 曹莊探秘

在曲阜西部、兗州城東十五里處,坐落著一個村莊名叫“曹家莊”。明中後期,有朱氏兩兄弟從兗州舞雩臺遷入本村,弟兄倆老大朱以左,老二朱以右,傳說二人是孿生兄弟。本村朱姓目前有二百多人,應都是以右的後人。

曲阜西程村:響石林畔 大刀豪傑

程家莊位於曲阜西南部,2012年因採煤塌陷搬遷。西程朱氏據說最早是從曲阜瓦窯頭先遷至西程村北1公里的青龍莊。莊主名朱希澤(音),善使一把大刀,後被清朝滅莊抄家,其幼子朱廉友被西程一戶孔姓人家從青龍莊解救出來。被孔姓恩人養大成人後,孔姓恩人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朱廉友,朱姓由此得以開枝散葉。據說村北原有老林“響石林”後遭破壞。

鄒城西朱莊:擇地而居 得名朱莊

在鄒城石牆鎮東南約10公里處有個“西朱莊”,整個村子全為魯王后裔朱氏。據古邾朱氏族譜記載:“祖九孫仁孝王頤坦有二子長壽孫以淮,次壽鏡孫以河均居古邾西陶城村,歷年久遠至明清之際遭告警之年,我以淮祖遷至後圬山安居,以河祖遷南井村居之……”康熙二十年(1682),朱氏後裔以淮三世孫成美在圬山之東一里處以始建村為朱莊。2000年12月,因有重名遂更名為西朱莊。村中還有一座古老的朱氏莊園。

泗水申家莊:龍門寶地 人傑地靈

在泗水中冊鎮申家莊村居住著一支魯王后人,傳說是清初由一位希字輩老祖因泗河氾濫逃荒到此建村。現已繁衍到200多人。村中朱氏主要分五支,是這位老祖兩個兒子的後人。據說他們祖墳在泗水龍門山一帶。龍門山有靈光寺,寺外有碑廊,陳列著佛寺碑記數通和三合明魯府宗室壙志,分別是“魯鄒平王妃石氏壙志”、“敕褒善行東甌禮岡公墓誌銘”、“東甌輔國將軍夫人張氏墓誌”。本村朱氏和志主有無關係尚不清楚。

寧陽后辛莊:祖居瓦窯 遷自石孟

寧陽縣泗店鎮后辛莊朱姓家譜因戰亂搬遷遺失。據說本支是由舉字輩始祖從曲阜瓦窯頭遷到寧陽縣石孟村,生希字輩二子。長子朱希桂(字中秋)在石孟,有連仲、連捷、連魁三子為其立碑為證。次子後來遷到后辛村,名諱已無法考證,只知有三子:兼峰、兼仲、兼清。二支兼仲到莊字輩已無後,長支和三支流傳至今。

金鄉胡集村:東原一脈 金鄉望族

濟寧金鄉胡集、卜集朱氏族譜記載,遷入始祖是士第,士科、士奎兄弟,三人父親是朱壽祿,據稱是魯藩東原王頤埨之子(待考)。本支曾改姓馬,乾隆年間才改回朱姓。本支發展較好,家道中興,莊園遍佈附近幾個鄉鎮。這一支字輩為:壽(10世祖)士用民,壁廷樸(博)允〈火+丕〉,振(伯/風)廣保心景,懷明永長久,淑善學繼昌,文林憲俊秀,慶華慕邵良。

鉅野西楊樓:避亂棄爵 遠走鉅野

在菏澤鉅野西楊樓村,居住著第八代魯王朱頤坦之弟東原溫懿王頤埨的孫子、鎮國將軍朱壽鋼的兒子朱以湺的後裔。明末,先祖朱以湺為避戰亂從兗州來到鉅野北小清河南岸田家衚衕定居,後改稱楊家樓。解放後土改時更名為西楊樓、東楊樓。該村朱氏宗祠始建於清雍正十一年(1733),保存完好。祠堂供奉明太祖像,懸掛對聯:“泗水派流根本固,魯府分封世系長”。

山亭東山腰:避禍南遷 古槐作證

東山腰村位於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山城街道東南1.5公里處,村中保留著一處明清時期的朱氏古宅,古宅後有古槐,故名“古槐朱氏”,旁有一亭,名“槐科亭”。明末,魯王第九代孫朱以治,因躲避清軍追殺南遷滕縣,化名文科,育有六子,繁衍至今。2007年,本支重修族譜、重修朱家陵。目前人口達6000餘人,分佈於全國各地。

薛城南北於:嶧郡朱氏 大浪淘沙

明末,魯王七世孫一元公(朱頤垣)從祖籍兗州遷居薛城區張範鄉南於村。朱頤垣是安丘端惠王庶三子朱觀爝之子,名頤垣,字東凕,有一子為朱壽乾,朱壽乾有二子為朱以安、朱以清。本支人丁興旺,已繁衍十八世,在棗莊分佈很廣。在明太祖御批字輩之後,後續字輩“廣昭興世永 文德錫光恩”,後又新續“開全慶豐滿 誠信崇英隆 忠正實厚茂 瑞品裕晟榮”二十字。民國時,八路軍一一五師運河支隊政委,嶧縣抗日人民政府縣長,電影《大浪淘沙》作者,棗莊抗日武裝的開創人朱道南(本邵)出自本支,還湧現出很多革命烈士和英模人物。

費縣垛莊村:躲藏費縣 繁衍生息

在棗莊及費縣西南一帶居住著一支魯王后裔。為避戰亂,九世“以”字輩先祖於明末清初從兗州遷到費縣西南垛莊一帶山區隱居。後來十六世朱康友遷往棗莊(嶧縣)東北青石嶺居住。本支可追溯到廉(兼)字輩先祖朱廉鏡,達字輩朱達倫,康字輩以下世系清晰,已傳至二十三世“福”字輩。

萊蕪羅漢峪:菩薩保佑 落戶擋峪

在萊蕪羅漢峪村有一支明魯王后人。據族譜記載,本支始祖是朱壽鈂,其子朱以水。明末,為躲避清兵追殺,始祖從曲阜瓦窯頭逃難而來,逃難時攜帶一尊傳家寶“玉菩薩”,落戶“擋峪”(當峪),最初村名叫朱全莊。後人又遷到羅漢峪居住至今。據族譜記載,朱壽鈂(譜注:遷沂州府蒙陰縣)之父是魯恭王頤坦,其兄是壽(譜注:居住兗州府),其子以水生子八人,目前僅剩三支,五百多口人。

舟山皋洩:隱居皋洩 監國後裔

在浙江舟山居住著一支皋洩朱氏,是明魯王朱以海的後裔。明末,清軍入主中原,明魯王朱以海攜眷南遷浙江,在紹興監國繼續抗清。後來在清軍的包抄下,從寧波紹興一帶渡海來到舟山定海駐蹕。據1987版《定海縣誌•姓氏篇》記載:“安徽鳳陽朱氏,清順治遷入,分佈於皋洩鄉皋洩村,白泉水管口村,排行‘三士瑞正,寧宗安定,昌明應運,繼世鹹盛,順德才生,作肅起敬,治國經邦,兆和有慶,遵禮上人,教乃敦本,宜爾克行,校成大聖,巨鼎佔象,家錫百詳,均守永文,嗣統如品’。相傳為明魯王朱以海遺族,至‘繼’字輩已傳13代以上(皋洩有譜)”。該支朱氏存有《皋洩五鳳堂朱氏宗譜》(鈔本)一冊,民國十三年(1924)修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