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雲的書法能超過周慧珺的書法嗎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周慧君就以《行書字帖-魯迅詩歌》一舉成名,雖然有歷史的原因,但是書法的質量在那擺著,當時,周慧君也只有35歲。但是,書法功力早已遠遠超出同齡人的功力。

孫曉雲的書法能超過周慧珺的書法嗎

我們從風格,筆力上看,周慧君都已經形成自己風格的雛形了,這為她早八九十年代再度引人矚目,奠定了雄厚的藝術資本。

如果我們把周慧君和孫曉雲從年齡上退回到同等的條件,那麼,孫曉雲也沒有趕上週慧君。我們不妨把周慧君1974年35歲的《行書字帖》和孫曉雲1990年,也是35歲寫的書法比較一下,就看的非常清楚了。

孫曉雲的書法能超過周慧珺的書法嗎

如果說孫曉雲傳統功底紮實,那麼,她的傳統帖學味道依然很濃。但是,周慧君已經走出傳統帖學的框架了。

我覺得有意思的是,周慧君和孫曉雲二人,都是純正的帖學出身,她們二人彷彿都沒有受到碑學的影響。儘管周慧君也努力學習過魏碑。

但是,周慧君雖然沒有走碑學的路,也沒有任何碑帖結合的影子,卻以帖學的框架,寫出了碑學的剛猛和大氣。這是符合書法規律的。因為,帖學也完全可以寫得剛猛一些的。例如,《瘞鶴銘》就是這種書法的風格。

這也許是帖學中的一股清風,而能夠達到這種境界的書法家,歷史上也是非常罕見的。

孫曉雲的書法能超過周慧珺的書法嗎

可能真正有這種氣派和精神,除了六朝時代有一個《瘞鶴銘》,也就南宋的張即之有這種書法的意味。

但是,張即之過於粗放,周慧君卻沒有粗放不羈的感覺,她的筆法,把米芾的文人酸腐氣給一掃而光,卻筆筆有力到位。從筆法結構到字法結構,都有一種剛烈的氣質和質感,這是一個書法家很難做到的,而我們的巾幗女傑周慧君做到了。

周慧君後來,把這種風格發揮到了極致,而且老當益壯,越來越有力度了。

孫曉雲的書法能超過周慧珺的書法嗎

我們且看她寫的《三字經》中的局部結字和筆法,真的達到爛漫天真,爐火純青的地步了。無論入筆出鋒,皆有力量而含蓄不盡。

你越看她有意猶未盡的筆勢,反而愈有回味無窮的含蓄,這就是顏真卿書法引而不發與柳公權箭在弦上的不同筆意。

那麼,我們再看看孫曉雲的《氣幽若蘭》這幅書法作品。

這幅作品是一個斗方,作者的筆墨沒有明顯的變化,所以很難產生筆法雲煙滿紙的那種生氣。

孫曉雲的書法能超過周慧珺的書法嗎

我們明顯看得出來,她的入筆出鋒就沒有那樣肯定,所以,容易產生筆意不清的交代。

再說,對用筆用墨的控制還無法自由運用,所以,你很難發現在這四個字中有一種粲然絢美的筆墨之美。

我們再看看周慧君的《三字經》上的筆法,滿紙雲煙的氣氛,你不能不被藝術的爐火純青給攝走了魂。

這就是兩人很大的差別。

有的朋友說,書法不是比的,你喜歡哪一個書法家都是對的。

我覺得,欣賞書法,首先要會比,要知道人家的書法到底都好在什麼地方了,這才是真正在欣賞書法。

孫曉雲的書法能超過周慧珺的書法嗎

會欣賞書法,不等於說就只喜歡一家的字。我們應該學會欣賞眾多優秀書法家的藝術成就。他們好的地方我們就學習借鑑,不足的地方,我們就吸取教訓,引以為戒。

不要限於人云亦云,抱殘守缺。書法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到底好不好,只有通過比較才能立判高下。通過比較,我們才能大開眼界。所以,書法也是要展覽交流的。

藝術是實踐的事業,藝術作品就要以創作為標誌。

據說,大家都比較熟悉孫曉雲的理論,叫做《書法有法》。她的這本書,我真沒有讀過。但是,從她的書法實踐來看,真無法確認她要什麼法,她的書法究竟法在哪裡?

如果按照筆法、筆意、筆勢三大基本的元素來說,孫曉雲的筆意多有不到位的地方。如果筆意都不能到位,你的筆法是怎麼研究的?

孫曉雲的書法能超過周慧珺的書法嗎

我總的感覺書,孫曉雲的書法,流暢不如周慧君,筆力不如周慧君。意境也沒有周慧君的高。

目前,孫曉雲的書法作品,還流於一般的傳統學習之中。沒有明顯的個人風格,就傳統的深度來說,也沒有深入多少。

周慧君是近代帖學大師沈伊默先生的學生。周慧君沒有走沈伊默先生的二王帖學之路,而是另起路徑,我覺得沈伊默有這樣學生,周慧君有這樣的大師指導,真的是書法的幸運。

孫曉雲的書法能超過周慧珺的書法嗎

周慧君的書法堪比沙孟海的剛建。然而,周慧君沒有半點魏碑的影子而能如此剛建驕縱,可以說歷史上也是罕見的書法家了。她的豪氣也堪稱女中英傑。

周慧君還在七十多歲的高齡,參加過巨幅書法表演,用真正的如椽大筆,寫1米多見方的大字,仍然筆法筆意非常精彩。

她的這種書法活動也有人不以為然,我覺得,這樣的書法活動不是不能做,也不是隻有不入流的書法家才去做這些表演,而是我們不論用什麼方式,都應該寫出優秀的書法作品,而不是把書法演示僅僅當做一種娛樂表演的噱頭,以取得譁眾取寵的轟動為目的。

像周慧君寫大字如此之好,我以為,可能孫曉雲是想都不敢想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