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為什麼少時貧賤?

風中人zzz


韓信:他年少時貧賤,能受辱胯下,最終成為英勇的大將軍

對於名聲,是要有明智的分析的,有些人徒有虛名,並無什麼真本領的,這就是盛名之下,其實難符。有些人雖然沒有什麼名聲,卻有真實的本領,這樣的人除非不做什麼事情,否則就一定會出名的,但還有一種情形,就是盛名之下,固無虛士,對這個問題就要具體分析了。應交失敗的原因其實是各不相同的,龍且之驕在於他不能正視別人的名聲,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才使得韓信的半渡而擊之的妙計得以成功。然而,龍且就犯了不會分析,盲目否定別人優點,盲目自大的錯誤。漢四年(前203年)十月,韓信兵下齊都臨淄,齊王田廣、齊相田橫趁亂逃脫,派人向楚國項羽求救。

此時,項羽正在西線與劉邦隔廣武澗對峙,漢軍於是從遠處運來糧食,但楚軍遠離內地,國內糧倉又被彭越焚燬,軍糧供應日益困難,項羽正覺得難以處置,忽然侍者來報,說韓信已經攻下了它,齊王已派使臣前來乞發救兵。項羽便派大將龍且,副將周蘭,領兵二十萬東往救齊。龍且奉命進入齊境,立即派人往報齊王,叫他領兵前來會師。田廣聞救兵已到,急忙整頓兵馬,出高密城,迎接楚軍,兩軍合併一處,行至雍水東岸,紮下大營。

韓信聞楚軍救齊,聽說龍且是主將,知道他不是個一般的將領,對他十分重視,派人報知漢王劉邦,調來曹參、灌嬰兩軍,在雍水西岸築塞,與對岸楚齊聯軍隔河相峙,夜間韓信觀察了地勢,琢磨好了計謀,當即下令,全軍堅守不出,違令者斬。楚將龍且看見漢軍這個樣子,認為韓信害怕打仗,於是便想要渡河進擊。而他旁邊的從吏卻勸諫道,漢軍從那麼遠的地方過來,肯定久經戰陣,他們的鋒芒是擋不住的,但齊國軍隊現在是一支疲憊的軍隊,又再在自己國家打仗,因為顧念自己的家室,非常容易臨陣脫逃的,我國的軍隊雖然英勇,但難免不受到牽動。所以我們最好還是堅壁自守不與漢軍交鋒。

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再使齊王派人到各處已經投降漢王的各城守將那裡去遊說,如果他們知道齊王沒有大礙,又看見楚國軍隊前來營救,就不肯投降漢了。漢軍距離自己的國家有二千里地,兵至齊地,無城可依,無糧可食,又怎麼能堅持長久呢?不用多少時日,漢軍就會不攻自破了。這種分析其實是很有道理的,如果真的這樣實行,韓信的處境還真有些難辦,但龍且剛愎自用,他聽了以後,搖著頭說道,我深知他這個人的,他年少時貧賤,衣食無著,曾寄食漂母,受辱胯下,無過人之勇,沒什麼可怕的。

況且我奉項王之命,領兵救齊,如不站而勝,我又有什麼戰功?如果我的軍隊勝過韓信,一定可以震動齊地,齊王也必委國予我,我也將得到齊國的一半土地,這不是名利雙收嗎?周蘭怕龍且輕敵有失誤,於是在旁邊勸他道,將軍千萬不要輕視韓信,他幫助漢王平定三秦,又滅掉了趙平燕,如今又發兵攻齊,這個人足智多謀,請您一定要三思而後行啊。龍且聽了這話,不僅沒有引起他的警惕,還笑道,可能他之前對仗的人太弱了,都是庸兵罷了。說完便修了戰書,派人過河送往出,準備布袋,韓信又召來部將傅寬,安排他道,當夜色降臨時,你帶一支人馬,拿著布袋,前往濰北上流,到水淺的地方把布袋裝滿沙石,塞住流水。

到明日交戰之時,聽我軍號炮,立即將布袋撈出,讓河水奔騰衝下,不得有誤!然後韓信又吩咐曹參、灌嬰,明天看見龍且登上西岸的時候,和我一起率部隊衝上去,擒斬龍且,周蘭。第二天,漢軍吃飽了之後,韓信發令,命令曹參,灌嬰二將留守西岸,然後自己帶著軍隊來到了龍且的城門前,韓信對這龍軍大聲吆喝,罵得特別的難聽。龍且出來迎戰,說道,我本以為你是個不錯的人才,打仗還是要講道義的,你不顧自己的臉面破口大罵,真是丟人,於是兩軍大戰起來。韓信敗了,於是撤退到了漢軍大營。

龍軍隊看到韓軍隊逃走,於是士氣高漲,率領著軍隊去追他們,想要渡過河朝漢軍殺去,想滅了他的大營。周蘭看到河裡的水那麼淺感覺有點奇怪,想要勸告龍且,但是龍且的馬跑得太快了,他沒有追上,於是自己也騎著馬去追龍且。忽然聽見一聲炮響,河水暴漲了起來,在河裡楚國的士兵被突漲的河水嚇著了,而且有很多的士兵都被沖走了,然後他們被韓軍給圍住了,楚國士兵一見現狀都亂了套,逃的逃,死的死,最終楚軍敗,他們取得了勝利。

半渡而擊之,這是兵法上載明的方法,使用這種方法,並不為奇。奇的是韓信在具體情況下的具體變通,他在這次戰鬥中,可以說是創造性地運用了這種方法。其根據如下:一、利用楚軍尤其是大將龍且的驕橫心理,在他們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將龍且本人和部分軍隊誘至河對岸,並不是被動地等待敵人渡河。

如果那樣再“半渡而擊之”的話,敵人就會有了準備,不易取勝。二、其實還有一個“淹”字敵軍不備,淹死一部分倒是小事,關鍵是亂了他的軍心。三、那就是一個“伏”字,用伏兵兩面殺出,與河水形成四面包圍之勢。所以,同是一個“半渡而擊之”,在韓信那裡之所以發揮出瞭如此大的作用,實在是由於他創造性的綜合運用的結果。





噯看科技


誠邀。韓信出生平民,父親在其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韓信是由母親一手帶大,後來母親病故了,韓信成了實實在在的孤兒。韓信家族不是名門貴族、也不是商賈之人,而是地地道道的窮人。韓信性格放縱而不拘禮節,自學儒家和兵法知識,自恃自己是讀書人,不肯老實的種地養活自己,也不善於經商,所以窮困潦倒,由鄉里鄉親經常救濟才沒餓死。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韓信,淮陰(今江蘇淮陰市東南)人。年少時,家貧。父母早亡。母死,無錢埋葬,“然乃行營高敞地,令其旁可置萬家”。  

貧困的韓信,既不得推舉為吏,又無錢經商,只好流浪求食,經常遭到白眼。他常到下鄉南昌亭長家吃飯。時間長了,亭長妻深感厭惡,便提前吃飯,使韓信來了吃不到飯。  韓信到城下釣魚,有一些老母在那裡漂絮。其中一位老母,見他常餓肚子,便把自己的飯分給他吃,一連數十日。韓信感激地說:“吾必有以重報母。”老母憤怒地說:“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淮陰屠戶少年,見韓信身材高大,好帶刀劍,卻到處乞食,便當眾侮辱他說:“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圍觀者起鬨,等待韓信的選擇。他強忍著恥辱,“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楚漢戰爭一結束,劉邦立即“襲奪齊王軍”,徙他為楚王,都下邳。韓信到下邳,召漂母,饋贈千金,高賞賜食之恩。而於下鄉亭長,僅給百錢,對他說:“公,小人也,為德不卒。”又召逼他鑽胯的少年,拜為中尉,並稱贊說:“此壯士也。方辱我時,我寧不能殺之邪?殺之無名,故忍而就於此。”已為王的韓信,如此處理微賤時的恩恩怨怨,可以反映他的為人及喜好。


看文讀史


韓信是漢初三傑之一,他為大漢帝國爭戰無數,從無敗績。曾因功封王,他的一生非常的傳奇。


因為他是從一個窮小子,成長為一方諸侯的。所以韓信少時的貧賤,也讓他的身上多了一份神秘的面紗。而韓信之所以少時貧賤,也是有原因的:

①不懂養家營生

②天下苦秦久矣

③兵法是一切

一、不懂養家營生

韓信是出生於普通百姓家庭。母親在時還行,可母親去世之後連喪事都辦不起。韓信本人性格有些放縱,且不拘禮節。

所以沒有被推選出仕,可以說是個無業遊民。此外也沒有經商的才能,也導致他沒有收入來源。常常為吃飯發愁,使他不得不到各處蹭飯吃。

這也讓很多人都不喜歡他,也看不慣他。甚至到了有人當街提出,要他受胯下之辱。

所以韓信出平民,又不懂如何做些能養家的營生。這是韓信少時,第一個貧賤的原因。

二、天下苦秦久矣

當時的劉邦就曾說過,天下苦秦久矣這句名言。可見當時秦朝的百姓,生活大多都很苦。

韓信只是千千萬萬人之中的一個,那他的生活苦也就不足為奇了。但他不只如此,他比普通百姓的生活,可能更苦一些。

因為別的人要麼在打工,要麼在經商啊什麼的,總之都是想辦法養家。而韓信在這些方面,什麼都沒有做。他就是找地方蹭飯吃。

所以天下苦秦久矣,是韓信少時貧賤的第二個原因。

三、兵法是一切


韓信在其入起義軍之前,他每天都在做的事兒,就是學習兵法。除此之外韓信幾乎,任何事都不做。可想而知什麼都不做,生活費怎麼會來呢。

所以他才常去蹭飯。當然也可能是韓信本人,並不在乎這類像吃飯、睡覺的事兒。面子也是如此,當時有小夥子就說你有膽就刺我,沒膽就從下面鑽過去。

而他想了想還是鑽了過去。在韓信看來,還是兵法重要,還是鴻鵠之志重要,也就受了胯下之辱。

所以兵法是一切,是韓信少時貧賤的第三個原因。


綜上所述韓信因為出身平民,不懂養家營生、天下苦秦久矣、兵法是一切,所以才有韓信少時貧賤的結果。


林子說歷史


韓信為什麼少時貧賤?

原因有三

其一、社會原因

俗話說“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韓信身處秦國末期暴政,農民起義之時,韓信作為秦朝帝國下的一個老百姓自然也得受這社會動亂,食不果腹之苦。亂世之中,大多貧賤,富足之人極少數人。



其二、出身原因

出身貧賤,韓信本就平民出身,後母親亡故,獨自一人無依無靠,說白了沒背景,沒工作,沒“存款”如何能不貧賤?



其三、無心錢財

韓信自幼喜讀書,習兵法。除了對知識的渴求外就只是一腔治軍平天下的抱負,對於錢財這樣的身外之物無心追求,有人施之他便受之,無人授之他便餓之。他無畏貧賤,唯恐不得志!



以上便是韓信少時貧賤的三點個人看法,歡迎互相留言交流。


史努比行走歷史


我認為他的貧賤主要原因是,他的心思不在賺錢討生活上。我們都知道,韓信後來的成就太大,幫助漢高帝劉邦奪取天下,建立了不朽的功勳。可是他這些智慧難道都是天上掉下來的嗎?當然不是。

韓信從小就十分好學,想盡各種辦法讀兵書,可能是貴族出身。

雖然是淮陰人士,可是我總覺得他們家應該是前來逃難的貴族,否則是沒有條件教孩子讀書的。而且韓信本人的野心,也不是一個普通老百姓所能擁有的。

他至少應該是見過世面的人,至少知道奪取天下是怎麼一回事。當時六國都被秦始皇給滅了,六國的貴族也紛紛遭殃,成為秦帝國奴役的對象。韓信家族很有可能就是六國中某個國家的貴族,為了躲避秦始皇的追捕,選擇背井離鄉。

可是韓信的父親或許在戰亂中死掉了,當時貴族戰死的情況很正常,國破家亡就是這樣的殘酷。所以韓信自幼是被母親帶大的,他身上流淌著貴族的血液,見識過秦始皇滅六國的威儀,所以他才會有從小讀兵書的習慣。

韓信母親變賣家產,只為讓兒子讀書。

不過他們逃難的時候,只帶了一部分兵書出來,所以韓信很快就沒有書讀了。為了讓孩子讀書,韓信的母親極有可能變賣家中的珍寶,可能也沒什麼珍寶。沒多久他的母親也過世了,韓信成了一個孤兒,不過他內心堅毅,一直有一個宏大的願望,那就是幫助賢主推翻暴秦,運氣好的話,自己也能封為諸侯王。

所以他不斷變賣家裡的物件,換取兵書。甚至到了最後他連飯都吃不上,只能到亭長家裡蹭飯吃。亭長本人也知道韓信家裡過去是貴族,所以時長接濟他們,不過時間長了,亭長家的老婆自然是不答應的,所以韓信再次走投無路,儼然成為了一個流浪漢。

韓信把所有時間都用在了研究兵書之上。

不過我們要注意一個細節,即使到了這個地步,韓信依舊不事生產。難道他真的不能幹點體力活養活自己嗎?當然不是,只是他的內心不願意這麼做,他想把更多的時間用來研究兵法。而且他即使要餓死了,身上總是帶著一口寶劍,這就是他受到胯下之辱的原因。一個窮酸要餓死的流浪漢,幹嘛還要每天帶著一口寶劍呢?人家看著當然不爽,這分明就是在耍帥嘛!所以自然是要羞辱一下韓信了。

這口寶劍也是韓信貴族身份一種象徵,他們家裡過去應該也是打過仗的。這口寶劍世代傳承,一直傳到了韓信這一代的時候,他成了無依無靠的布衣。只有時刻帶著這把寶劍,才能讓韓信片刻不能忘記自己身上的重擔,那就是推翻暴秦。

他縱然有才,卻沒有為秦王朝賣命,這也是他出身的一種佐證。一直等到項梁起兵造反以後,他才出山,其實就是為了消滅秦王朝,為自己的家族,為自己的父親報仇雪恨。


江湖小曉生


家庭原因,不管你承認不承認,那些生在終點線的人的路總要比贏在起點線的人的路,順暢得多。但並不是所有贏在起點線的人,都追不上生在重點線的人。韓信就是個最好的例子。

作為“初漢三傑”之一,他是標準的“窮二代”,他的父輩沒有擔任過任何官職,也沒有經營謀生的手段,他的童年生活非常艱難,常常依靠別人餬口度日。但是他的志向絕不是守著家中的幾分薄田,母親死後,哪怕是借錢也要把母親葬在好地方,從這裡就可以看出韓信不甘平庸。在秦朝末年,韓信跟隨農民起義的大潮離開了家鄉,帶著寶劍投奔了楚軍。在軍中韓信曾多次給項羽寫信,他根據自己的作戰經驗提出建議,也許他的職位太低,寄的信一點回音都沒有。

眼看自己到了而立之年,還看不到絲毫前途,韓信失望的離開了楚軍,投奔了劉邦。但好像是時運不濟,他在這裡也默默無聞。並且因為性格過於放縱,韓信闖禍了,被抓起來要送去砍頭。死不是戰死沙場,死不是報國家,死的如此沒有價值,死得如同螻蟻草芥,他不禁仰天長嘆:“沛公難道不想打天下嗎?為什麼不去殺敵,卻替敵殺自己的壯士?”這時候正好夏侯嬰打這裡經過,他聽到了這番感嘆,覺得此人說話不同凡響,再看他相貌堂堂,絕不是俗類。夏侯嬰就把他推薦給劉邦,可是韓信只當了一個管糧倉的小官。

在任職糧倉管理員期間,韓信有機會見到經常來後勤部的丞相蕭何,他這才迎來了人生的轉折。丞相沒想到自己部下也臥虎藏龍,他相信韓信日後必有一番大作為。他向劉邦極力推薦韓信,可是劉邦卻不相信一個糧倉管理員能帶兵打仗。韓信等著自己被提拔,可是左等右等,等不來重用他的消息。因為劉邦的部下大多是外鄉人,他們想念親人,都想回到家鄉,越來越多的士兵們在晚上逃走。韓信也按捺不住了,自己這些年沒有半分功績,好不容易遇到了賞識自己的丞相,也得不到賞識,趁年紀還不老趕緊回家鄉吧,於是也找了個機會趁著月色逃跑了。

韓信這一跑把蕭何急壞了,他調頭跑到敵軍那一邊就麻煩了,他騎上馬就追,沒來得及跟劉邦請假。劉邦卻以為自己的丞相也逃走了,傷心極了,今後誰幫自己張羅後勤呢?劉邦真心灰意冷。那邊蕭何追上韓信後,問他為什麼要走,韓信說:“我知道丞相已經推薦過我了,但是沛公不信任我,大丈夫建功立業,與其在這裡虛度歲月,不如另投明主。”蕭何說:“沛公不信任你,是沒有和你交談過。你和我一塊回去,如果這次再不封你為大將,你再另尋出路可好?”韓信又信了丞相一次,畢竟在這裡離自己的夢想是最近的。

劉邦很好奇,到底是怎樣的人才,勞煩丞相親自去追?蕭何說像韓信那樣的人才,真是舉世無雙,如果您是想坐擁天下,那這人不可或缺。這次蕭何的話,劉邦相信了,他把韓信封了大將。他想問計於韓信,如果要奪取天下,應該採取什麼措施。韓信提出了“隆中對”,詳細分析了項羽和他之間的優勢和劣勢,認為如果發兵東征,一定能夠戰勝項羽。韓信說得有條有理,劉邦聽得很高興,知道蕭何沒有給他推薦錯人。

從那以後,初漢“三劍客”齊了,後勤部管糧草調運的有蕭何,軍帳內出謀劃策的有張良,在戰場上帶兵打仗、衝鋒陷陣的有韓信。當上大將軍之後的韓信開始初露鋒芒,使得漢軍實力不斷壯大,“我為魚肉”的時代已過去了。公元前206年,漢軍的勢力範圍已經對項羽形成了包圍圈,沛公這下終於按捺不住了,終於可以去狠狠教訓項羽了。劉邦拜韓信為大將,帶著漢軍浩浩蕩蕩地奔赴關中。關中百姓一直記著劉邦當年的“約法三章”,這下看到劉邦又回來了,大家都很高興,不但不抵抗,還差點搞個夾道歡迎的儀式。原來,貴族項羽來到關中之後,從來沒有深入過群眾,忙著封諸侯,各地戰爭不斷,老百姓還是沒有從苦役中解放。劉邦不費吹灰之力,就將關中地區收入囊中。公元202年,韓信大敗項羽,逼得西楚霸王自剔於烏江邊。

以劉邦當時的軍事實力而言,如果沒有韓信的幫助,劉邦是不會這麼迅速實現霸業的。從韓信的一系列戰果,足以看出他在幫助沛公橫掃天下的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有多重要。蕭何給劉邦追回了漢朝建國的第一大功臣。

老話說人窮志不窮,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只不過沒有更多的資源只能更辛苦更努力的去付出去爭取才能獲得成功。所以莫欺少年窮,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去實踐去爭取,腳踏實地,勝利會像你招手的。

如果你也認同知今的觀點,想和知今一起討論,點個關注,謝謝了。


鑑往知今


這個題目可以從兩點來說,貧,賤。

貧-窮困

咱們先看下司馬遷在《史記》中的原文記載:

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

上文大體意思就是韓信開始是老百姓,家裡不止窮,還沒有好的品性,不能夠被推舉做官,又不能做買賣維持生活,經常寄居在別人家吃閒飯,人們大多厭惡他。

秦朝那時候生產力肯定比現在低很多,想要富只有兩條路子:

  • 做生意從商致富

士農工商,這是管子的學說,這是封建社會對社會人員的分級,在秦朝可能分化還不徹底,對商人不像後世明清時代那樣看輕。但是也不是韓信一個平頭百姓想幹就乾的,從商除非家族祖輩傳下來,或者去一個牙行或者鋪子當學徒,上文也說了韓信沒那本事。

  • 做官脫貧

先秦時期做官基本就是兩種道路,一條世襲,一條舉孝廉。

這是什麼意思呢,世襲不必多說,家裡是世代為官的,可以近水樓臺先得月。舉孝廉呢就是家中又老,他以孝名名動州郡,或者是有個大儒的老師,可以推薦他,

那麼韓信咱們從史記中可以看出他家裡不是六國遺老,沒有背景,。所以韓信作為百姓世襲這條路肯定沒可能了。那隻能走孝廉了,但是《史記》上文也說了,無行,也就是沒有品行,不能被推舉,更沒有巨儒的老師。所以這兩條也行不通。作為當時最平凡的老百姓,他貧窮也是正常的一件事。

這裡多說一點就連劉邦咱們熟悉的痞子皇帝,都做過亭長,韓信呢卻連個小吏都不能做,可見他早年比劉邦還能混啊。

賤-社會地位低下

史記中說了,韓信是百姓,那麼他的父母肯定也是百姓,家裡宗族不能給他提供一個較高的平臺,所以也就造成他的社會地位不高了 。


侃歷史的大山


我覺得韓信應該是韓國後裔沒落的貴族吧,韓國被秦始皇滅掉後,韓信祖輩就沒落了。以至於貧窮到只能靠別人施捨吃飯的地步。要說特別的話,也就是他隨身配備的一把寶劍了。古時候寶劍相當於奢侈品了。而韓信作為一個連生活都拮据的人,肯定是自己買不起寶劍的。唯一有可能的估計也就是他祖上傳下來的。

我覺得韓信和三國時期的劉備很像,都是沒落的貴族。


笑看歷史長河


關於韓信少時為什麼貧賤,司馬遷在《史記·淮陰侯列傳》裡寫的很清楚:

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

關於韓信的父母,歷史上沒有記載,只是說他的母葬在了淮陰。根據史記對韓信為布衣時的記載,基本可以推測韓信的父母也是布衣,家裡一般,並且死的比較早,只留給韓信幾畝薄田和兩間破屋子。

韓信青少年時沒有什麼出眾的德行,不能夠被推選去做個小吏,也就是說還不如劉邦,劉邦起碼還混了個亭長噹噹。

不能當公務員,又不會經商買賣賺錢,沒有收入來源,生活自然很貧困。韓信把父母留下的幾畝薄田一賣,過了幾天瀟灑日子後,又是一貧如洗。

韓信窮得飯都吃不起,經常寄居在別人家裡蹭飯吃,時間一長人們都很討厭他。

韓信雖然貧窮,卻喜歡讀兵書、佩帶長劍。不過韓信應該沒有讀過政治之類的書籍,這樣導致韓信的軍事才能很高,政治智商幾乎為零,為他以後的悲劇收場埋下伏筆。

項羽起兵抗秦後,韓信去投奔,卻沒有收到重用。韓信又去投奔了劉邦,開始劉邦也不重用韓信,經過蕭何的舉薦,韓信才收到重用,被劉邦任命為大將軍,幫助劉邦打敗了項羽取得了天下。

但是韓信收到劉邦、呂后的猜忌,劉邦出征在外打仗的時候,呂后和蕭何誘殺了韓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