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百年的致敬!3歲新冠肺炎患者出院鞠躬致謝護士阿姨



​​今天,我又被感動了。

一張熱傳的照片,看得網友熱淚盈眶,雙眼溼潤。“浙江省紹興市中心醫院一位3歲小患者治癒出院,向護士阿姨鞠躬致敬。”

當然,感動還“不止於此”,在熟知新聞攝影史的編輯努力下,還找到了跨越百年“巧合”。據報道,“上世紀初,時任杭州廣濟醫院院長的梅藤根先生查房時,面對小患者的鞠躬致謝順勢回禮的一瞬,也曾被攝影師抓拍下來。”

跨越百年的致敬!3歲新冠肺炎患者出院鞠躬致謝護士阿姨

百年以降,愛仍在傳遞,這份“醫者仁心”怎麼能不讓人心生感動?

100多年前的這張老照片,體現了那個年代醫患之間“不分長幼、不分貧富、相互尊重、平等對待”的感人情景。朝代在更替,時空在交錯,加之當下全民抗疫,這種“醫患之間,長幼之間,尊卑之間,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卻在延續,在傳承,熠熠生輝,確實感人。

不過,感動之餘,筆者還是有話要說,真實比感動更重要。

據媒體還原,“22日下午,曹玲玲送澤澤出院時,澤澤好幾次對精心照顧他的‘護士媽媽’表達了感謝。但分別前,澤澤突然對曹玲玲鞠了一躬,曹玲玲也被孩子的可愛和真誠感動,隨即也彎下腰來,鞠躬答謝。”

更為不易的是,“而這感人的一幕剛好被路過的同事記錄了下來”。據中新網報道,那名“剛好路過”而且“記錄下來”的曹玲玲同事叫“傅金可”,她是“該醫院檢驗科工作人員”。

其實,新聞對傅金可的身份介紹太過簡單,除了“醫院工作人員”這個職務身份外,在今天(24日)《紹興日報》刊登的報道中,她還是“女攝影家”,以及報道此事的“通訊員”。

除了“路過”就“抓拍了下來”的這張穿越照,疫情期間,傅金可還拍下了《救護車上採血》、《模糊的是視線,清晰的是信念》、《天使的汗水》、《一定要平安回來》等攝影作品。對於一名紹興市中心醫院“檢驗科工作人員”、“副主任技師”來說,疫情期間繁重的工作之餘還能“如此高產”,實屬難得。

跨越百年的致敬!3歲新冠肺炎患者出院鞠躬致謝護士阿姨

在紹興攝協發佈的《27屆國展-紹興攝協2位作者2組作品入選 》一文顯示,傅金可拍攝的《中醫在民間》組照,還入圍了“第27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

該文對傅金可的介紹中提到,其“現為浙江省攝影家協會會員,紹興市攝影家協會會員,柯橋區攝影家協會副秘書長”,“2010年初拿起相機,從單純的記錄到關注身邊的人和事,感受光影的魅力;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身邊的生老病死故事,讓她對人生有更多的感悟”。

正如《紹興日報》針對百年穿越照配發的短評所言,傅老師抓拍到“遙遠的相似”,或許正是其“人性的光輝”的完美詮釋。

跨越百年的致敬!3歲新冠肺炎患者出院鞠躬致謝護士阿姨

其實,百年以來,我們被這張老照片感動,早已不是第一次了,甚至在2018年,這張圖片還成為“瀋陽鐵路公安局招考面試題”。

試題寫道,“有一張著名的百年老照片,照片裡一名小患者彬彬有禮地向‘洋醫生’鞠躬,醫生也深深鞠躬回禮。近日,同樣溫暖的一幕也發生在武漢市中心醫院後湖院區兒科門診,一名3歲男孩向挽救了自己生命的醫生鞠躬致謝,醫生也鞠躬回禮。根據兩幅圖片,請擬定一個標題,並談談自己的看法。”

跨越百年的致敬!3歲新冠肺炎患者出院鞠躬致謝護士阿姨

試題中提到的武漢3歲小孩向醫生鞠躬致謝照片,那次也感動了很多人,也被人拿來對比百年前老照片,也被媒體廣泛報道,還一度成為新時代和諧醫患關係的註腳。

當時的媒體報道稱,“拍下這一幕的”是一名護士,據她自己說,“拍照的一瞬間被感動了, 互相鞠躬這一幕既有患者對醫生的感激,也有醫生對患者的關愛和尊重 ”。媒體感慨,“醫患之間,這樣多好!”

或許,有人說能拍下這個畫面的攝影師,起碼還要懂一點攝影史。很遺憾地告訴你,其實並不需要,你只要對浙江的醫院稍微有點了解,就知道100年前的那一幕,早就被製作成雕塑放在浙醫二院門診樓前,作為“和諧醫患關係”的象徵,供人瞻仰。

多說一句,前文提到的蘇格蘭人梅滕更在1881年至1926年間,曾任浙醫二院前身廣濟醫院院長。這座雕塑的捐贈人是大名鼎鼎的宋衛平,於2014年底浙醫二院145週年院慶時正式揭幕。

跨越百年的致敬!3歲新冠肺炎患者出院鞠躬致謝護士阿姨

時隔3年,我們再次被“似曾相識”的一幕感動,“還是熟悉的配方”,“還是熟悉的味道”。平心而論,3年前那張圖片單純從攝影角度來說,確實同這次“女攝影家”的照片有很大差距。

不過,那張武漢醫院護士隨手用手機拍下的畫面,以及畫面左下角伸出的那一隻腳,卻比本次“女攝影家”乾淨利落、連冗餘人等影子都沒一點的“完美瞬間”,更多了一份“真實”。

在我看來,真實遠比感動更重要!

恰恰是這份缺失的“真實”,再次看到“似曾相識”的“略帶刻意”一幕時,讓我少了很多被營造出來的感動。

經典之所以能夠延續百年還能被人記起,就在於那份歷經歲月洗禮,無法複製的純粹。

一而再,再而三的“經典再現”,就不是“延續”,而是“延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