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把國家級博物館都給欺騙了的蒙蒂尼機槍,居然被標註成大炮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大清朝被他們嗤之以鼻的“奇技淫巧”打得哭爹喊娘,部分有識之士已經開始反思,開始了“師夷長技以制夷”,也正是那個時期,依靠著清王朝殘存的一點實力,開啟了滿世界的“買買買”。不得不說在一些有眼光的人物監督下,還是買入了許多的實用武器和設備,如張之洞後來慢慢建立起來的漢陽鐵廠,不過對於清朝這位人傻錢多的金主,世界上不乏渾水摸魚撈便宜的人,把一些並不實用或者落後的武器賣給清朝,蒙蒂尼機槍就是其中一種。


曾經把國家級博物館都給欺騙了的蒙蒂尼機槍,居然被標註成大炮

蒙蒂尼機槍

蒙蒂尼機槍是一種法國設計的 連發武器,比加特林還要早10年出現,該槍設計之初是為了在排槍戰術時期,突然出現以密集的火力橫掃對手成排的士兵。不得不說在當時各國都需要這樣的武器,因此法國在設計完成後將該武器作為一種秘密保存起來,只等著哪天戰事爆發給敵人致命一擊。

該槍談不上什麼原理,就是簡單粗暴的將37根槍管捆綁在一起,而供彈具也不過是一塊有37個對應裝彈孔的金屬板,當把子彈一一裝填完畢之後,射手將金屬板插進槍身後的對應缺口,然後推動一個槓桿完成閉鎖,每發子彈正好對應著相應的槍管,射手可以搖動尾部的一個搖桿逐一擊發子彈。據統計一個受過訓練的機槍組可以達到每分鐘約200發的射速。

曾經把國家級博物館都給欺騙了的蒙蒂尼機槍,居然被標註成大炮

蒙蒂尼機槍

聽起來好像還不錯,但是實際上該槍笨重,子彈再裝填複雜,實用性並不高,行軍隊伍還不如拖著一門小口徑野戰炮來得實在,因此在法軍中裝備後不久就被嫌棄,在普法戰爭期間,法軍的蒙蒂尼機槍基本沒發揮什麼作用,色當戰役甚至法國皇帝都被俘了。法國隨後開始滿世界找接盤俠,將手中的蒙蒂尼機槍甩賣出去。

曾經把國家級博物館都給欺騙了的蒙蒂尼機槍,居然被標註成大炮

清軍裝備的蒙蒂尼機槍

正好當時的金主大清朝滿世界的下訂單,於是缺乏眼界的清朝官員就被誤導以為蒙蒂尼機槍是一款先進的武器購買了一批。在現今保存的清朝照片裡有一張很特殊,一名清朝官員正在一門蒙蒂尼機槍旁邊,他的背後還有成堆的球形炮彈,過去很長時間裡,多家媒體都沒有搞清楚蒙蒂尼機槍的真實身份,有的標註為金陵製造局大炮、江南製造局前裝大炮,還有的標註為37毫米2磅架退炮,連某國家級的博物館一開始也弄錯了。

曾經把國家級博物館都給欺騙了的蒙蒂尼機槍,居然被標註成大炮

蒙蒂尼機槍

和法國的服役經歷一樣,蒙蒂尼機槍在中國也沒什麼作為,它滿懷希望的被引進,最後是如何退役都鮮有資料記載,至今只是博物館裡一件展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