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科维:人生处处是两难,第三选择你用过吗?

我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介绍过这一原则,我称之为所有原则中“最具启发性,最具影响力,最具凝聚力也最激励人心”的一个。

-----------------史蒂芬•科维

史蒂芬•科维:人生处处是两难,第三选择你用过吗?

作家连岳说:人生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的确如此,每天睁开眼,视乎都是斗智斗勇的博弈:

两夫妻吵架,该听谁的?

孩子不听话,怎么引导他?

跟同事有分歧,怎么说服他?

跟客户谈判,该怎么达成合作?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面对,我们每天都在忙着说服别人,打败别人,讨好别人或教育别人之中。

回想在遇到这些两难问题的时候,视乎我们都会不自觉想要争个对错,论个输赢,结果是,要么,我打败你,你得听我的;要么,你打败我,我被迫听你的。

然而不管是我打败你,还是你打败我,被打败的那一方多少都带点不开心,甚至不欢而散。

相信这样的结果并不是我们所想要的,那是不是所有事情都要争个对错输赢呢?有没有其他选择?

美国“思想巨匠”史蒂芬•科维就花了毕业精力研究这个人生两难课题,并提出了“第三选择思维”的理念,他说:人生并不是只有输赢,还有第三选择:我们一起协作,一起达成一个更好的结局。

这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双赢思维。

或许我们都听过双赢思维的重要性,但具体怎么做,有什么具体的方法,却无从知晓。直到翻开史蒂芬•科维的这本《第三选择》,才有了答案。

大多数人知道史蒂芬·柯维,是因为他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他是推动美国进步的25双推手之一,被美国《时代周刊》誉为“人类潜能的导师”。然而他的贡献并不止于此,他的一生都在研究高效能人士的思维,并在去世前,把这七个习惯浓缩成一个思维,就是这本《第三选择》思维。因此,这本书也可以被认为是他最很重要的成就。

第三选择的思维有多强大?

正如史蒂芬·柯维在书中所说:

如果你肯花心思真正理解这个解决问题的原则,那么你的思维方式将被彻底颠覆,你将以一种全新的,高效的方式面对生命中的任何挑战。

史蒂芬•科维:人生处处是两难,第三选择你用过吗?

01. 认知模式改变的力量

卡洛琳利夫博士在《切换思维改变人生》一书中写到,当我们晚上要进到一个房间的时候,我们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到开关,打开电灯,一旦找到,整个房间就亮了。

我们每个人身上也有一个开关,这个开关就是你的思维模式,一个人的思维模式一旦被打开,他的认知层次就会随之升级,他看问题的角度也会更多元。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不是情商和智商,而是思维模式,而思维模式的改变又带来认知模式的升级,进而影响你的行为。

史蒂芬•科维:人生处处是两难,第三选择你用过吗?

据记载,番茄刚从美洲传到欧洲的时候, 欧洲人并不知道它能吃,一位法国植物学家甚至认为它是古代学者口中所说的可怕“狼桃”。于是他对世人发出警告,食用番茄会导致口吐白沫并死亡。因此,欧洲人虽然将番茄种在后花园当做植物观赏,却并不敢去碰它。而在当时,当地人面临的重大疾病之一,就是由缺乏维生素C引起的败血症。

药物就在花园里,他们却因为错误的认知而导致死亡。

直到一个多世纪之后,随着新知识的出现,意大利人才开始食用番茄,著名的政治家托马斯·杰斐逊还专门种植番茄并将它作为食物推广。现在,番茄已经是餐桌上常见的蔬菜,并被认为是健康的食品之一。

这就是认知转换的力量,如果我们转换认知,就能发现事物更多的可能性。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能认识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是只有A或者B,还可能有第三选择,就有可能扭转事情的局面,实现双赢。

史蒂芬•科维:人生处处是两难,第三选择你用过吗?

02 如何拥有第三选择的思维?

电影《一代宗师》里有句经典台词:“习武之人有三个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这跟史蒂芬关于拥有第三选择思维的几个阶段不谋而合,可以说是人生的大智慧:

1.我看到自己

所谓看到自己,就是让自己变成一个拥有独立人格和独立判断能力的个体。在遇到争执或矛盾的时候,问一问自己,是我内心在做选择,还是我的情绪在帮我做选择,或是我的面子和自尊在做选择。一个人能看到自己,就能客观的做出判断。

1980年,英法联军对圆明园进行焚烧和掠夺,其中一名参与掠夺的法军上尉给大文豪雨果写信并炫耀自己的“战绩”。

他跟雨果说:这里遍地黄金和珠宝,我们要发大财了,你不来真是太可惜了!本以为雨果会羡慕嫉妒,但他却回复说:我为你感到羞耻!你欺负了一个伟大的民族!这是一个强盗的行为,我希望你立刻把东西放回去,并向那里的人们道歉!他甚至还专门写了一封公开信谴责了法兰西的罪恶行径。

生活中有些人做事的原则是:别人都在做,所以我也要做,他并不在意这件事对不对,该不该做。这样的人,在跟别人起争执时,容易被别人的情绪激怒,为了骄傲和自尊,他一定要赢。因为他没有独立的判断能力。

同为法国人的雨果看到自己的同胞在作恶时,超越了自己的民族局限,他知道自己是什么人,他拥有独立的人格和自尊体系,因此他并没有被自己的同胞左右。

如果我们能看到自己,在面对外界的不同声音时,就能保持自我并客观的做出判断和回应。

史蒂芬•科维:人生处处是两难,第三选择你用过吗?

2.我看见对方

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会不自觉的通过给他人贴标签来评判他的为人,比如这个人“官僚”、“自大”、“不近人情”,遇到矛盾时,也会不自觉的代入标签,导致沟通受阻,这也是很多激烈冲突的来源。

所谓看见对方,就是放下成见,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寻求双方继续沟通的可能。

我们来看看,如果你遇到以下情形,你会怎么做?

周日清晨,纽约地铁,乘客们都在安静地坐着。

这时车门开了,一名男子带着几个孩子上车,孩子们一上来就四处奔跑,撒野作怪,而这个男子则坐下来,仿佛没有看见一样。车里的人顿时非常不满。

看到这,通常我们都会认为,熊孩子的背后,肯定就是因为有个不管教的家长。

这时终于有个人忍无可忍,怒气冲冲的对那位男子说:先生,可否请你管管你的孩子们?

那位男子抬起眼来看了看,仿佛如梦初醒般地轻声说:哦对不起,我想我是该管管他们了。他们的母亲一个小时前才刚刚过世,我们刚从医院出来。我手足无措,孩子们大概也一样。

这不是故事,这是作者史蒂芬·柯维的亲身经历。

史蒂芬说,你能想象我当时的感觉吗?我瞬间怒气全消,非常自责,同情与怜悯之情油然而生,他对那位男子说:“啊,原来您的夫人刚刚过世,我感到很抱歉!有什么可以帮忙吗?”

最后车里人纷纷给孩子们让座,孩子们终于都安静的坐下来,车厢也恢复了平静。

生活中,遇见不愉快的人和事,不妨先放下心里的评判,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他到底为什么这么说?他到底为什么这么做?是不是有什么隐情?主动放下偏见和标签,不仅能避免无异议的争吵,还能为双方进一步解决问题创造讨论的可能。

史蒂芬•科维:人生处处是两难,第三选择你用过吗?

3.让对方看见他自己

前面两个思维方式,都是从自我改变的角度出发。但是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在激烈的冲突中,并不能保证对方跟我们处于同一个频率中,虽然你很想创造第三选择,但对方并不领情,并且他还可能带着一身怒刺和防卫等着回击你。这时候该怎么办呢?

让对方看见他自己,就是三言两语让对方情绪缓和下来

这就需要我们在沟通中保持倾听和同理心,遇到意见不一致时,控制情绪,而不是急于去责备和反驳,如此,才能进一步创造第三选择的机会。

一位爸爸想要挽救他吸毒的女儿,他们此前已经进行过无数次的沟通,但都无济于事。

如果他继续直接要求女儿远离她的吸毒者朋友,一定会引发大量的争吵。

于是这位父亲先让自己冷静下来

,关切的问女儿:“你能告诉我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吗?”

女儿以为父亲又要开始说教,像往常一样不屑一顾的说“你关心的只有你自己,你只不过是不想有一个吸毒的女儿,因为那会让你没面子!”

女儿这样讲对父亲来说很不公平,但是这位父亲放下了关于公平的争论,对她说:“难为你了,我知道你很不容易。”

感受到倾听和理解的女儿,没有像往常一样继续对抗和咆哮,也开始缓和下来说“我觉得很孤独,你们都很忙,我没有朋友,他俩是我唯一可以说话的人。”

这时这位父亲完全可以反驳说怎么会呢,我们都在啊,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继续用同理心回应女儿的情感说“所以你真的很依赖他们俩,对吗?”

女儿接着说了自己对于吸毒的看法:“他们吸毒的样子真可怕,我很担心他们,我不知道如果我也这样会怎样”

父亲继续说“看到你的朋友受苦,你一定很难受。”

就这样持续用同理心的交流,这位父亲和女儿逐渐达成协同,并进一步拯救了女儿。

这位父亲在沟通中,全程都在控制情绪,让女儿说出自己更多的想法和初衷,最终他们共同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其实女儿清楚吸毒不好,这只是她对父母没有陪伴的一种发泄。

生活中你想努力劝服的人,或许他什么道理都懂,他需要的只是你的倾听和理解。因此,在遇到反驳的时候,我们不妨问一问对方:“你有不同的意见是吗?我想听一听你的想法。”

感受到倾听和理解,对方就会慢慢放下自己的骄傲和对抗,让一个人情绪缓和也是好好沟通的前提。

史蒂芬•科维:人生处处是两难,第三选择你用过吗?

4.我和你协同

在经过前面三个思维方式的铺垫后,我们就能坐下来,共同协同“更好”的解决方案。

所谓协同:就是跳出互相攻击的恶性氛围,找到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在冲突中,我们习惯用“我的方法”或者“你的方法”进行思考,而拥有协同心态,则会跳出这个狭隘的思维方式,寻求到第三种解决方法。

那么如何找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呢?具体遵循4个步骤:

1.询问: 在争论中问对方:你愿意和我一起来寻求一种更好的解决办法吗?

(这句话,可以让对方放下所有的防御和对抗,是解决冲突的关键转折)

2.界定:我们一起来界定“更好“”的范围都有哪些,双方都把自己认为的更好的标准列出来。

3.创造: 界定好之后,我们一起探索让双方都能更好可能方案。

4.协同:运用头脑风暴的办法把所有的好点子收集起来,最后找出双方都认可的方案。

史蒂芬•科维:人生处处是两难,第三选择你用过吗?

第三选择的核心并不复杂,它需要我们:保持自我,摒弃成见,双方达成共识和协同,然而大道至简,知易行难,真正付诸行动并不是容易的事。

我们常常会听妻子抱怨丈夫:“我简直没法忍受他了,但是我的生活不能没有他”;也常常听到母亲抱怨孩子:“我真的不想管他了,但是我没办法”;还经常听到同事说:“我真的厌倦了这份工作,但是我还得继续”。诸如此类,比比皆是。

人生中的两难,或许,就是我们坚持探索第三选择的原因,也正是它存在的意义。


结语:

古人说,事有不得,反求诸己。

人生的一切问题,自己是根本,自己是关键,自己是原因,自己也是最终的结果。

我们在人生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归根结底,其解决的出路和办法,都是人的问题,似乎与我们所遇到的问题本身并无多大关系。

诗人鲁米曾说过“世人从不审视自己,他们只会责怪他人”。

史蒂芬倾其一生证明,人生遇到两难,不要静等他人的改变,我们完全可以创造自己的变。

用好第三选择,你的人生将不再只有黑和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