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家族強大嗎?【司馬八達】具體指的是誰?

困徒2002


前面的回答已經把司馬氏的由來說清楚了,這裡省點筆墨,遠的就不扯了由近開始說。晉武帝司馬炎稱帝后,立七廟祭祖,以司馬量、司馬儁、司馬防、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為三昭三穆。因此說司馬氏,從司馬懿爺爺的爺爺司馬鈞開始比較合適,司馬均在漢安帝時做過徵西將軍,他兒子司馬量做了江西南昌的太守(豫章太守)。到了司馬懿爺爺司馬儁這一輩,因為其生得身高八尺,儀態偉岸,氣宇不凡,所以鄉黨宗族都依附於他。更重要的是司馬儁做過潁川太守,與潁川士族深相結納。稍微瞭解曹魏政權的人,就知道這群潁川士族有多大的能量了。


▽司馬防在朝中遠沒有那麼被動

司馬防

司馬防因父親司馬儁的關係受到以荀彧、郭嘉、鍾繇、陳群等為首的眾多潁川士大夫的尊敬。而司馬防本身也是非同小可的人物,他早年當治書侍御史時就預感到會有戰亂髮生,把兒子司馬朗等派回家鄉組織宗族避難和自衛,這對司馬氏後來的發展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亂世裡依靠的是軍隊,有德如司馬徽、胡昭等只能歸隱,靠教育人才來影響社會;有才如孔融、蔡邕等名士,因無法保證自身安全也只能依附於各軍閥。從這點看司馬防確實算是具有遠見卓識。

司馬朗和司馬懿等回到家鄉河內後,聚集宗族,到河北黎陽和其他士族聯合組建自衛武裝,常林、楊俊等依樣效仿。早期的士族武裝以堡壘防禦為主,防止被其他勢力消滅,對未來逐步產生了重要影響。 司馬防本人雖然因董卓之亂和朝廷一起被遷到了長安,但因兒子們在東部擁有軍隊,使他在朝廷有外援,因此在關中內亂中得以保全性命。

獻帝東遷許昌後,司馬防成為尚書令荀彧部下,擔任握有實權的尚書右丞,這和擁有武裝,能割據溫縣有重要關係。亂世中實力是最好的護身符,四世三公的頂級門閥楊修之父楊彪,因沒有自家武裝,被曹操下獄幽囚考掠。曹操當司空和丞相按漢制是不掌兵,卻也拒絕放棄兵權。士族武裝在曹操眼中的地位逐漸提高,是因為連漢朝的大司馬張楊都沒法打敗士族常林和馮氏、陳氏建立的士族武裝。

司馬八達之首司馬朗被曹操重用擔任丞相主簿,隨後提出的重要政策就是州郡治兵,把地方上的士族武裝合法化,因有利於曹操兼任州牧繼續領兵,很快被曹操採納,其實質是擁有控制一州的武裝可當刺史,擁有控制一郡的武裝可當太守。這標誌著曹操的豪族武裝和士族武裝聯合。曹操武裝最雄厚,當冀州牧實際是控制冀州、幷州、幽州三個州,司馬朗指揮的武裝控制兗州當刺史,後來他率領這些部隊和夏侯惇一起出徵,也是豪族和士族聯合作戰的重要戰例。

應該說司馬防對漢朝是有感情的,司馬懿當時任河內郡上計掾,被荀彧作為海內人才推薦給曹操,並沒有立即接受曹操徵辟。受到“若覆盤桓,便收之”的強行徵辟後,司馬防和曹操的關係逐漸疏遠,甚至給司馬懿娶了東漢外戚伏氏為妾。曹操稱魏王時宴請司馬防,他也沒對曹操歌功頌德。曹操對這位恩公籠絡無效,於是解除了他尚書右丞一職,以年老為由任命騎都尉的閒職排擠出朝廷。從此司馬防閉門不出,退出了政壇。兩年後許昌大火曹操將漢朝官員幾乎殺絕,而司馬防卻因致仕得存。

赤壁之戰後,曹操軍隊中,不耕種的豪強武裝有二十萬,士族武裝有十萬,他接受司馬懿建議讓二十萬豪強武裝也開始軍屯,更加倚重司馬氏為首的士族武裝,因為擔心司馬防擁漢對司馬氏武裝的影響,所以把恩公免去實權,卻提拔不再反對曹魏代漢的司馬懿任丞相司馬。司馬氏組建的兗州士族武裝在司馬朗去世後,由和司馬氏有密切關聯的人指揮,包括王昶、裴潛、鄧艾、州泰等,雖名義上不是司馬氏世襲領兵,實際卻受其轄制,成為曹魏重要的武裝力量。 因此終曹操一朝,位卑職小的司馬懿才備受忌憚,除了自身才幹外,還因為他背後站著的是以司馬氏武裝為首的十萬士族軍隊。

司馬八達是指司馬防的八個兒子。司馬朗字伯達、司馬懿字仲達、司馬孚字叔達、司馬馗字季達、司馬進字惠達、司馬通字雅達、司馬敏字幼達、司馬恂字顯達,以此字號為“司馬八達”。

▽做過兗州刺史的司馬朗並不是那麼懦弱

司馬朗字伯達

其中司馬朗前面已有介紹,他做兗州刺史時,十分喜歡人倫典籍,那時李覿享有很高的虛名,司馬朗認為其言過其實,後來李覿果真敗亡,時人都信服於司馬朗的判斷。當時鍾繇、王粲等人發表言論說:“只有聖人才能有太平治世”,司馬朗則說:“伊尹、顏回雖然不是聖人,但是他們的德行言論在民眾中累世相傳、深入人心的話,也可以成就太平治世。”建安二十二年,司馬朗跟隨夏侯惇、臧霸征伐東吳,到達居巢時,軍隊發生役情,司馬朗親自巡視繼而感染,因此病死,時年四十七歲。魏文帝曹丕很喜歡司馬朗的言論文辭,他稱帝后曾專門命人蒐集整理,並命秘書監手錄其文章。


▽大魏棟樑,時人皆以為忠臣的司馬懿

司馬懿字仲達

司馬懿未出仕前,就胸懷謀略。“常慨然有憂天下心”。他與胡昭關係很好,從後來給兩個兒子取名“師、昭”,即可見胡昭對其影響之深。南陽太守楊俊素以知人善任著稱,司馬懿二十歲前,楊俊曾見過他,說他絕非尋常之子。尚書崔琰與司馬朗交好,曾對司馬朗說:“你弟弟聰明懂事,做事果斷,英姿不凡,不是你所能比得上的。”
▽被塑造成胸無大志的痴情種子-司馬孚

司馬孚字叔達

接下來就是司馬氏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司馬孚了。由於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虎嘯龍吟》的成功,導致很多人把其中塑造的胸無大志的痴情種子、貌似謙謙君子形象的司馬孚等同於歷史上的司馬孚。在司馬懿的光輝之下,司馬孚似乎和其他五個兄弟一樣並無太多引人注目之處,存在感不強。

其實司馬孚在司馬氏一族崛起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可謂中流砥柱。活到九十二歲高齡的司馬孚彷彿是司馬懿的超長待機的影子,被刻意塑造的忠貞厚道形象遠不是司馬孚的全部。司馬孚作為司馬懿的得力助手,在司馬懿過世後更成為司馬氏的定海神針,為司馬氏化解了多次危機。

司馬八達中沉猜能忍之人除了司馬懿就數這老三司馬孚了。自魏武開始,司馬孚就任輔助曹植的文學掾,可見司馬孚也是司馬氏投注的重要人選,司馬懿和司馬孚在曹操兩個最有希望的繼承人選上分別下注,無論哪一方勝出,司馬氏的地位都能得到保障。

等到曹丕被曹操確立魏國太子後,司馬孚改換門庭與司馬懿一起出任太子中庶子。曹操於洛陽行營亡故時情況波譎雲詭。支持曹丕繼位的崔琰、毛玠兩位重臣已死,曹操死前又特召黃鬚兒曹彰,據說是為了讓曹彰輔助曹植繼位。一時間人心惶惶,青州軍和臧霸軍竟擅自擊鼓離去,諸臣中不少都認為應該等待許都漢獻帝劉協的詔命再確定魏國的繼承人。

而在鄴城,太子曹丕與群臣還不知道曹彰已經從長安趕到了洛陽,正向賈逵逼問國璽的所在。 這時司馬孚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他首先勸止了哭泣不休的曹丕,又在朝堂上厲聲訓斥只知痛哭的群臣:“早拜嗣君,以鎮海內”,與尚書和洽設置警備、準備喪禮、奉曹丕繼位。其作為,與孫策去世時張昭勸孫權止啼,併為其更衣,扶其上馬巡視諸軍以定君臣之份如出一轍。魏明帝剛繼位時,準備重用司馬孚,問左右從人:“司馬孚有司馬懿的風範嗎?”左右回答說:“像他哥哥。”魏明帝高興地說:“我得到兩個司馬懿,還有什麼好煩憂的呢!”
▽深度參與了高平陵之變的司馬孚


“高平陵之變”前司馬孚任尚書令,但已經被曹爽一黨架空。按《晉書》所述,高平陵之變,只有司馬師參與了謀劃,司馬昭在舉事前一天才知道,以致徹夜難眠。但其實雖然具體計劃不為人知,司馬氏內部對司馬懿準備逆襲曹爽應該是早有所聞的。司馬懿剛稱病臥床沒多久,作為司馬氏遠親的山濤(山濤爺爺是司馬懿岳母的堂兄弟。)就曾向石鑑透露這一舉動別有深意並將引發動亂——已出三代的姻親尚且有所知覺,何況手足至親又潛伏在尚書檯要地的司馬孚呢。

高平陵之變,司馬氏共有四人參與,司馬懿自往佔領武庫,司馬孚與司馬師一道負責佔領司馬門,司馬昭則須通過司馬門進宮監視太后。由此可見司馬孚之責猶重於司馬昭。正是這位看似溫潤如玉、忠貞厚道的司馬孚協助司馬懿控制京師,誅殺曹爽一黨。

魏國的西部是司馬氏武裝的基本盤,除了司馬懿外,司馬孚在關隴地區也擁有影響力。諸葛亮北伐,魏國邊境軍隊不足以抗敵,西部軍隊主力屯駐在長安,很難做到及時馳援,正是司馬孚建議選調步騎兩萬作為機動部隊,又從冀州調撥五千人至渭南的上邽屯田,關中得以充實。高貴鄉公曹髦時,司馬孚和其子司馬望先後出鎮關隴,抵禦姜維,魏國西部賴以安定。

同樣在魏國東部司馬孚也有所作為,嘉平四年冬,司馬師令魏軍三路伐吳,結果在東路軍在東關被諸葛恪所率丁奉、呂據等大破,死者數萬,監軍司馬昭因此削爵。次年,諸葛恪趁大勝之勢,發兵二十萬伐魏,圍攻新城,意圖圍點打援。司馬孚督諸軍二十萬負責抵禦,他拒絕了諸將速攻的請求,在壽春等待戰機。諸葛恪中新城守將張特之計,久攻不下,軍中暑熱瘟疫發作。司馬孚此時已經等待了月餘,從容進兵,吳軍軍心渙散,望風而逃。諸葛恪因兵敗大失人望,最終被殺。魏軍兩次對陣諸葛恪,勝敗之分主要在司馬師廟算得失,但司馬孚節制諸將,督軍有方也功不可沒。
▽才具在司馬昭之上的麒麟兒司馬師

正元二年,淮南毌丘儉、文欽反,起兵檄文中肯定了司馬懿的忠誠和功勞,卻痛陳司馬師不忠不孝等十一項罪狀,並要求罷免司馬師而以司馬昭代之,同時重用司馬孚、司馬望父子。 此時司馬師剛做了目瘤手術,還未痊癒,朝中認為可由司馬孚帶兵前往鎮壓。司馬師本人也在是否親征上猶豫不定。謀主傅嘏勸說道:“淮楚之軍戰力很強,兵鋒不易抵擋,如果諸將出戰不利,大勢一失,事情就有失敗的危險。”

司馬師聞言深以為然,決定帶病親征。 此前,王肅曾對司馬師說:“淮南將士的父母妻兒都在內地,只要派兵堵截,讓他們不能前進,時間一久淮南必敗。”之後戰況發展果如王肅所言,淮南士兵在進攻無望後就紛紛逃散投降。以此論之,憑司馬孚在救援新城時的表現,深壁高壘等待叛軍自亂並非難事,司馬師為何聽傅嘏一言就決定親征呢?

其中奧妙在毌丘儉的訴求上。司馬氏專擅朝政已是不爭的事實,但朝內放不下忠君思想的人卻不在少數,這種理想與現實的失調,最方便的解決方式便是擁戴司馬氏中尚懷忠心的成員,至少是像司馬懿那樣能被描述成忠臣的人。也就是說,如果毌丘儉得勢,司馬昭、司馬孚、司馬望都可能是受益者,唯有司馬師將身敗名裂。


▽司馬昭弒殺魏帝曹髦後,聲望大損備受朝士指責,為轉移矛盾起而伐蜀。不曾想二士如狼,一舉功成。

更糟糕的情況可能發生在司馬孚帶兵平叛成功後,司馬師目瘤手術後吉凶難測,司馬昭功業聲望都不及司馬孚,從司馬昭處過繼來的兒子尚且年幼,一旦發生什麼變故,會不會司馬氏的領袖就變成了司馬孚? 這種擔心不無道理,司馬師還只是大將軍,雖然他可以指定繼承人,但不像曹丕以魏太子身份繼承魏王那麼理所應當。從德行上說,司馬孚素來有貞白通恕、溫厚廉讓的良好形象。司馬師廢黜魏帝曹芳,司馬孚痛哭流涕,現在司馬望又頗受曹髦的寵信,一支溫和忠誠的司馬氏是更符合曹魏政權中大多數人利益的。

司馬孚成了司馬懿忠貞輔魏形象的投影,籠罩在司馬師的頭頂。所以,司馬師斷然決定親征,司馬氏是魏國的話事人這不能改變,司馬師是司馬氏的話事人這更不容改變。 如司馬師所願,他親自平叛成功,但付出了病重身亡的代價。 隨後,姜維趁機興兵北伐,大敗雍州刺史王經。司馬昭只能再派司馬孚坐鎮關中,都統諸軍,挫敗姜維。後來司馬望又出任徵西將軍,都督雍涼二州諸軍事八年,姜維不得為患。足可見在司馬家族中,司馬孚父子能力出眾,無可取代。
▽司馬孚在司馬懿奪權後隱退,未參與廢立三少帝

西晉代魏後,因主張以孝道治天下,司馬炎對叔祖司馬孚極盡尊寵,司馬孚進拜太宰,封安平王。所封安平國為西晉諸侯國中唯一的級別最高的超級大國,同時還有七子二孫一併封王,成為晉初二十七王中最盛一支。然而司馬孚卻常常面露憂色,並以魏國的貞士純臣自許,加之司馬孚曾經為曹芳、曹髦、曹奐三少帝痛哭,對廢立之事消極處之,司馬炎對這個叔祖頗有芥蒂。在司馬孚去世後,安平國很快被降級,司馬炎又運用複雜而不合常情的繼嗣規則,加速了司馬孚一支各王國的分崩離析甚至絕嗣,最終打破了司馬孚這個從司馬懿時代遺留下來的漫長而龐大的影子。
▽承父祖之業而奄有天下的晉武帝司馬炎

其餘諸子(季達、惠達、雅達、幼達、顯達)

最後交代下“司馬八達”其餘眾人,司馬馗曹魏時官至魯相,封東武城侯。司馬進、司馬通、司馬敏等在曹魏皆封亭侯,事蹟不顯。而司馬恂也曾出仕曹魏,拜鴻臚寺丞,早卒。


天下不武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大家都知道漢朝時期皇帝坐天下,而替皇帝管理天下的是世家大族。所以在某些層面講皇族也是世家大族之一。而司馬懿的家族傳承比較複雜,也有好幾種說法,但比較靠譜的有三種說法。

第一,司馬懿家族的司馬姓來源於官職名稱。而司馬姓起源於西周時期掌管軍事大權的程伯休父。據說上古時期有一個叫重黎的人,他的職責就是管理天下的官員。而重黎的後人則是被唐堯撫養長大的。周朝宣王時期,重黎的後代程伯休父官至司馬之職。程伯休父替周宣王管理天下,並且執掌軍隊鎮壓許方立下了赫赫戰功。周宣王為了獎賞程伯休父就允許他以官職為姓。也就這樣司馬姓出現了。而程伯休父就是司馬懿家族的祖先。




第二,司馬姓是從羋姓改來的。春秋時期楚國大司馬子反名熊側。也就是後來的公子側。司馬子反為楚國立下了赫赫戰功。是當時楚國的重臣。在後來司馬子反的後裔中,有人為了紀念司馬子反所以改姓為司馬姓。自此司馬姓出現。


第三,春秋時期晉國大司馬韓厥,史稱韓獻子。韓厥是當時晉國的肱骨之臣。是春秋時期晉國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韓厥去世之後他的兒子韓起繼承了韓厥的位置。韓起建立了龐大的韓氏家族。而後來韓趙魏三家分晉的“韓國”就是韓起建立的這個韓家。而韓厥的後代子孫中一支為了紀念韓厥就改為司馬姓。

從以上三種司馬家族來歷看來,他們有一個共性。那就是基本上都是以官職來更改姓氏的。而且不管司馬懿家族的祖先起源於哪一個可能。那都是尊貴無比底蘊深厚的龐大世家。而現在史學家更傾向於第一種可能是司馬家族的起源。司馬懿祖先曾追隨項羽滅秦,後來又追隨劉邦滅項羽。漢朝建立司馬家族也因此獲利,居住在河內郡。司馬家族世代為官。可以說是漢朝政壇的常青樹。在整個大漢朝司馬家族也是首屈一指的家族。



而所謂的“司馬八達”指的是司馬防的八個兒子。分別是司馬朗(伯達)、司馬懿(仲達)、司馬孚(叔達)、司馬馗(季達)、司馬進(顯達)、司馬通(惠達),司馬敏(雅達)、司馬恂(幼達)。因為八人名字中都有一個“達”字,當時號稱司馬八達。而且司馬防這八個兒子個個都身負大才,雖然其他七人沒有司馬懿這麼厲害。但也是屬於頂端的人才。所以後世人也常拿“司馬八達”和“荀氏八龍”相比。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探討發表自己的觀點。


小小小百科全書


這個問題要看與誰比,司馬懿家族在東漢末年只能算是三流家族,跟曹操、袁紹這一些頂級世家有很大的差距。曹操的老子當過太尉,袁紹家更是四世三公,這都屬於頂級豪門。司馬家只在地方上有一定的影響力,他們家在河內算得上地方豪族。


司馬家是由軍轉文的,司馬懿的高祖司馬鈞在東漢安帝末年因軍功至徵西將軍,司馬鈞之孫司馬儁開始有了儒者氣象,到了司馬懿、司馬朗兄弟經楊俊提攜才算揚名天下,後面就不用多說了,司馬懿跟著曹操幹,熬死了主公、敵人、朋友,最後成功幹掉曹家,主宰天下。

司馬八達是指司馬懿的八兄弟:司馬朗字伯達,司馬懿字仲達,司馬孚字叔達,司馬馗字季達,司馬恂字顯達,司馬進字惠達,司馬通字雅達,司馬敏字幼達;因為八兄弟的字裡都帶達字,所以合稱司馬八達。



雲淼100666656


司馬懿家族要從秦朝時他的十三世祖司馬卬開始說起:司馬卬在鉅鹿之戰後隨項羽入關被封為十八路諸侯王之一——殷王,經營河內,開始了司馬懿家族的崛起;高祖司馬鈞在東漢安帝時為徵西將軍;曾祖司馬量任豫章太守;祖父司馬儁任潁川太守;父親司馬防任洛陽令、京兆尹、騎都尉(首都的一把手),還曾慧眼識珠舉薦曹操為洛陽北部尉,司馬防性格耿直公正有威儀,家教極嚴,對他的八個兒子要求“不命曰進不敢進,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問不敢言”,個個優秀,史稱“司馬八達”,其中司馬懿是二兒子,也是最優秀的司馬家族代表,著名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

司馬懿少年時就胸懷韜略,十六歲時名士楊俊見了他就說“此非常人也”;曾假扮曹操接見匈奴使者上演“床頭捉刀”的崔琰見了司馬懿對司馬朗說“君弟聰亮明允,剛斷英特,非子所及也”;他的老師孔明(胡昭字孔明)慧眼識英雄,見司馬懿聰慧通達,料定他日後必成一番大業,便傳道授業,傾其所能;司馬懿初任上計掾,後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的荀彧舉薦給曹操,司馬懿裝病不肯為曹操服務;才能和名望像錐子尖一樣外露的司馬懿在公元208年被曹操以生命威脅強徵為文學掾,開始了司馬懿波瀾起伏的一生:建議屯田解決糧食問題;出奇謀借刀殺人除關羽和幫助曹丕成為魏王繼承人;斬孟達、計鬥諸葛孔明、殺公孫淵平定遼東、兩度被託孤輔政、發動“高平陵之變”剷除亂黨……大功在身的司馬懿被任命為丞相,司馬懿上書請辭,加九錫,又辭九錫,表現出一代人傑的“匡輔魏室,歷事忠貞(毌丘儉、文欽討伐司馬師檄文)”,不久病逝;

司馬師在司馬懿死後以撫軍大將軍輔政。戰功卓著,用計擊敗諸葛恪大軍,舉賢任才;後司馬昭也以大將軍輔政,攻滅蜀國,“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為廢魏作準備;司馬昭長子司馬炎於公元266年逼曹奐禪讓,稱帝建晉,並於公元280年滅吳,結束三國鼎立局面,一統天下,司馬家族的發展到了巔峰時刻;

任何事情發展到頂峰就會衰落,司馬家族也是如此,司馬炎建立西晉後,實施一系列錯誤政策導致很快滅亡:分封諸侯王割據一方,最要命的是聽信婦人之言確立弱智繼承人再配備一個黑醜心狠的惡婦,導致“八王之亂”,瞬間司馬家族內訌不止,自己亡國不說,還導致五胡入侵亂華的黑暗時代!

總之,司馬懿家族能建立一個雖然短暫但統一的王朝當然強大,但是很快就衰敗了!

“司馬八達”:

老大司馬朗,字伯達,八歲時就有神童之名,十二歲通過考試成為童子郎;董卓亂政時,受父親之託平安回到家鄉,代父交道諸弟;後被曹操任命為司空掾、成皋縣令,政務處理能力很強,後來出任兗州刺史,深受人民愛戴!

老二司馬懿,字仲達,上面已經詳述!

老三司馬孚,字叔達,曹魏重臣,任太宰;有氣節,沒有參與篡位,終身視自己為魏臣!

老四司馬馗,字季達,曹魏時為東武城侯!

老五司馬恂,字顯達,曹魏時任鴻臚丞!

老六司馬進,字惠達,曹魏時為中郎,封城陽亭侯!

老七司馬通,字雅達,曹魏時封安城亭侯!

老八司馬敏,字幼達,曹魏時封安平亭侯,執政時愛民有加,減勞役,深受人民喜愛!

“司馬八達”都任職曹魏,為維護曹魏政權、開疆守土立下許多功勳,在歷史上作出傑出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