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臨死前留下兩句話,為何曹操每讀一次就哭一次?

史學達人


說起曹操,不少人對他的印象是,亂世梟雄,名為漢朝宰相,實際上,不過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最終建立曹魏政權,但說實話,曹操在位期間,也的確沒有稱帝,曹操難道沒有稱帝的條件嗎?其實最開始的曹操,也不過是想做一個匡扶天下的賢臣而已。

曹操為蒙恬痛苦,箇中原因,或許便是想起了曾經的自己。


對於蒙恬此人的印象,相信許多人更多的是從神話這部電視劇中瞭解到的,單單從電視劇中看,蒙恬是一個剛正不阿,攻擊無雙的大秦雄將,是秦始皇的心腹手下之一。

蒙恬,蒙氏,儘管是大秦王朝的客卿,因為蒙恬的祖先是齊國人,但蒙家卻為大秦朝的建立盡心竭力,立下過赫赫戰功,橫掃六國時,蒙家也是出盡了風頭。

到了蒙恬這裡,蒙恬又率軍攻破齊都,率領三十萬秦軍北擊匈奴,一戰,破匈奴,二戰,使得匈奴人聞蒙恬之名便如喪家之犬,秦始皇時期的匈奴被蒙恬擊敗,不得不後撤數百里,從此,大秦王朝迎來了數十年的安定時光。

蒙恬自小受到良好的軍事教育,秦始皇之虎狼之師又是天下最強的一部軍隊,匈奴人儘管人高馬大,擅於騎射,但卻仍舊無法力敵秦軍,秦軍的強大可見一斑,蒙恬的指揮能力也是可見一斑。

除開北抗匈奴,蒙恬更是在北方大修長城,蒙恬將北方秦趙燕三國長城連接起來,修建起了世界奇蹟之一的萬里長城。


然,蒙恬這樣的名將,最終卻難逃小人陷害,自秦始皇去世,公子胡亥與奸宦趙高陰謀勾結,修改詔書,公子胡亥代公子扶蘇登基成為秦二世,天下大變,公子扶蘇也在胡亥的迫害下被迫自殺,本來趙高等人還要殺害蒙恬的,不過蒙恬卻是見事有蹊蹺,不願自殺,後來蒙恬依舊被守押入監。

蒙恬沒有起兵造反的能力嗎?手握雄師三十萬,起兵謀反,對蒙恬來說只不過是翻翻手的事情,何況公子胡亥皇位來歷不明,這更是起兵謀反的好理由,只不過蒙恬不願

“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蒙恬領兵三十萬,起兵謀反簡單的很,但蒙恬寧死也不願辜負先皇對他的信賴,因此最終仍是服毒自殺。


曹操以蒙恬自比,訴說自己也不願成就霸業,只是希望做一名賢相的決心,說實話,曹操最開始的確是想要做一名賢相的,匡扶漢室也是曹操的願望,只不過,身居高位的曹操很多時候並不能掌握一切,身居高位,而漢獻帝實在難當重任,曹操並未稱雄,但天下卻逼著曹操稱雄,半推半就之下,曹操只能成就霸業。

每一次看到蒙恬為了忠正廉潔之名服毒自殺,曹操便心裡有愧,蒙恬可以寧願自殺也不起兵謀反,而曹操的行為舉止卻又與謀反無異,如何令他不扼腕嘆息?


魏青衣


蒙恬臨死前留下兩句話,曹操每讀一次就哭一次。

那麼是哪兩句話呢?

話說是胡亥當了皇帝后,有人在胡亥面前說蒙恬被秦始皇寵信的時候,曾經在秦始皇面前說過胡亥的壞話。胡亥就怒了,賜死蒙恬。

使者到了蒙恬跟前,蒙恬面對這個局面肯定是心情複雜,說了這兩句話: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大概意思是,我的祖父那輩開始,三代以來都深得秦國君主的信任與重用;現在我也擁有三十萬兵權,實力足以反抗,但我知道自己必定會死的情況下還是堅守了道義,不做謀反的事情,是不敢忘記祖輩們的教誨以及秦始皇的恩情。

蒙恬說這番話可謂是特骨錚錚,把臣子的忠誠與捨生取義表達得感人肺腑。

蒙恬是何許人也?

蒙恬是秦朝著名的將領,出生名將世家。

他攻破齊國,抗擊匈奴,收復今內蒙古一帶,還帶兵修復萬里長城等,為促進北方人民的經濟和文化發展做出很大的貢獻,深得秦始皇的信任與重用。

他曾鎮守邊疆十幾年,威震匈奴,被稱為“中華第一勇士”。

就是這樣一位戰功赫赫的人,到頭來卻被賜死,留下兩句表明心志的話。

為何曹操每讀一次就哭一次?

蒙恬的這兩句話被廣為流傳。

在東漢末年的時候,曹操也珍愛這兩句話。因為它說的境況與曹操的經歷頗為相似。

曹操自其祖父那一輩開始,到自己的孩子們在朝任職,其家族已是四代被朝廷重用,比蒙恬的三代還多了一代。

晚年的曹操回顧自己的大半生,除了追憶往年歲月,還有想表明沒有自立門戶的意思。

與蒙恬一樣是需要明志,但是世人對蒙恬的評價是忠誠,對自己的評價則是偏向貶義。

所以,曹操讀到蒙恬的那兩句話會痛哭,既有同病相憐的原因,又有對自己的委屈。


歡迎下方留言,一起討論。


陳述影錄


始皇帝死了,公子扶蘇也死了,蒙毅也死了,最後終於輪到蒙恬了,使者大搖大擺的走了進來,宣詔道:“君之過多矣,而卿弟蒙毅有大罪,法及內史。其賜毒酒以死。”

將死之刻,蒙恬突然變得無比平靜起來,他沒有激動,也沒有震怒,而是語調舒緩的跟使者講起故事來:

八百多年前,周第一代天子武王去世,臨死前將自己尚在襁褓之中的兒子周成王託孤給自己的弟弟周公旦。周公旦怕天下有不軌之人趁政局不穩造反,就用筐揹著小成王上朝替他代理朝政,經過數年的努力,終於消滅了叛亂、穩定了周室。有一次,小成王病的很重,差點死去,周公旦就剪下自己的指甲沉入黃河,向神祈禱說:“君王年幼無知,國家是我在執事。如果有什麼罪過得罪了天神,應該由我來承受處罰。’或許周公旦的至誠真的感動了天神吧,周成王的病果然好了……

使者不耐煩的說道:“君死則死矣,說這些不著邊際的話作甚。”

蒙恬道:“大夫莫急,且聽我把這故事講完。”

後來過了些年,成王長大成人,正式聽政,履天子之席,卻有小人進饞,說周公旦謀反。成王大發雷霆,周公旦便逃到了楚國。又過了幾年,有一次周成王去檔案館裡審閱檔案,無意中發現了一個金屬盒子(金縢),打開觀瞧,裡邊裝的正是周公旦當初向天神陳情時的禱告書。成王讀完,頓時感動得淚眼盈眶,道:“孰為周公旦欲為亂乎!”於是殺了那個進饞的大臣,親自去請周公旦回朝,大周由此繁盛了八百年……

使者不說話了,他似乎明白了蒙恬要講的意思。

蒙恬也停了下來,怔怔的看著窗外。

窗外,秋意正濃,夜空飄散著濃重的絕望,陰鬱,混亂不堪的氣息。

窗內,一輪秦時明月照進房內,恬淡如水,一如蒙恬的心。

蒙恬留著淚,繼續說道:“自我祖父以及子孫,為秦立功,已積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今我蒙氏,世代盡忠,決無二心,天日可昭,而事卒如此,想必由孽臣謀亂,蔽惑主聰。昔夏桀殺關龍逢,商紂殺王子比干,信讒拒諫,終致滅亡。臣故曰,過可振而諫可覺也。凡臣之言,非欲免咎,實欲慕死諫遺風,為陛下補闕,如此死而無憾。敢請大夫覆命。”

蒙恬的意思很清楚了,他為什麼明明有實力造反卻沒有造反,就是為了不辜負蒙氏先祖的諄諄教誨,不辜負始皇帝對他的無比信任。從前他希望見始皇帝一面辨明冤屈,現在他不想了,他只願對秦二世進諫之後再死。就像周成王的那個故事一樣,天子也會犯錯,但只要知錯改過,那就還是個好孩子,帝國就會與周朝一樣繁榮昌盛下去。如果他與扶蘇的死能換來帝國的長治久安,那麼一切都是值得的。

蒙恬太天真了,胡亥會改過,母豬就會上樹了!

面對蒙恬這番動情的表白,使者不感動那是假的,然而他還是不能放過蒙恬,因為他太明白趙高的狠辣了,如果沒有完成任務回去,他必死無疑!他可不想死,像蒙恬這樣寧肯犧牲自己也不願造反,對他來講是一件奇傻無比的事情。於是使者掉下幾滴鱷魚的眼淚,說道:“臣受詔行法,不敢以將軍所言,再行上聞。將軍且死,臣愛莫能助。”

蒙恬喟然嘆息道:“我何罪於天,無過而死乎?”

使者垂淚道:“將軍無罪,冤哉千古。然事已至此,請將軍領詔。”

蒙恬只得接了詔書,方想自盡,又想,我無罪而死,天下皆知,倘有不軌之人借為我復仇之名,登高一呼而報秦氏,那麼我豈不是平白添了大大的罪過。於是他沉思良久,喃喃說道:“恬罪固當死矣。前起臨洮以至遼東,穿鑿萬餘里,難保不掘斷地脈。此乃恬之罪也,非陛下所致。大夫可以此言遍傳天下。”

到了這個時候,蒙恬還在為秦二世著想,本作者真是受夠了!

說完,蒙恬拔出佩劍,方要自刎,又想:我一生殺敵無數,此劍飽飲匈奴之血,怎可用它來刺我這男兒之身。於是他還是選擇接過了使者的毒酒,一飲而盡,然後坐下來平躺於席,靜待死亡降臨。

窗外,秋意正濃,夜空飄散著濃重的絕望,陰鬱,混亂不堪的氣息。

窗內,一輪秦時明月透進房內,照在蒙恬漸漸冰冷的屍體上,慢慢的,月色隱去,天地沉入了無邊的黑暗之中。

蒙恬死後,三軍將士們痛不欲生,他們將其屍體運到今陝西榆林的綏德,以手為鏟,以衣為車,掬土以葬,形成了一個小山丘般大小的巨大墓冢,與扶蘇墓遙遙相望。這兩個攜手奮戰了半輩子的好兄弟,死後也變成了鄰居,從此春雨霏霏,冬雪霜霜,生死相與,直到永恆。

春草離離墓道浸,

千年塞下此冤沉。

生前造就筆千枝,

難寫孤臣一片心。


蒙恬死後半年,咸陽城內血雨腥風,胡亥在趙高的蠱惑下大屠忠臣良將與秦宗室,並徵調七十萬民夫重修阿房宮,百姓怨聲載道。

蒙恬死後一年,秦失眾望,暴動蜂起,諸侯畔秦,中國擾亂,諸秦所徙適北邊者皆復去,河套之地復為匈奴所佔。最終,匈奴統一北方草原,成為了中華幾代帝國最大的敵人。

蒙恬死後四年,劉邦進入關中,秦亡。大秦自建立帝國到滅亡,公元前221年至前206年,立國共十五年,短暫的怒放,有如曇花。

蒙恬死後八年,漢王劉邦在汜水北面登臨皇帝之位,中華重新一統於一個強大的帝國之下,是為大漢王朝。

蒙恬死後420年,曹操在他的經典政論文《讓縣自明本志令》中動情的說道:“胡亥之殺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讀此二人(樂毅、蒙恬)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當親重之任,可謂見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過於三世矣。”


千古名將英雄夢


蒙恬死前說:恬罪固當死矣。起臨洮屬之遼東,城塹萬餘裡,此其中不能無絕地脈哉?此乃恬之罪也。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蒙恬罪當萬死,從臨洮至遼東修了萬里長城,不可避免地破壞了風水,這是蒙恬的大罪。這段話不足以使曹阿瞞大哭,但足可以使曹操引蒙恬為知音:因為曹操曾親率大軍穿越沙漠北擊烏桓,威振匈奴!此戰後北方的蠻族皆不敢南下牧馬,魏、蜀、吳三國可安心內鬥而無外患之憂。

真正使曹孟德大哭不止,悲傷不能自已的是蒙恬的這一段話: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身雖囚繫,其勢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這段話中蒙恬說他擁兵三十萬,有反叛秦朝的資本與實力,但是他考慮到蒙氏家族三代有功於秦,秦王室待蒙氏極厚,特別是秦始皇視蒙恬為兄弟,選定為託孤之臣。故蒙恬寧願死也不願意背叛秦朝,也不願意辜負秦始皇。

曹操本為熱血青年,一心匡扶漢室,少年之時就謀刺於漢賊董卓,失敗後又糾結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在曹操的內心裡,他不想做大魏皇帝,他想做的是大漢丞相,想在青史上留下漢朝忠臣的名號。乃何時局混亂,群雄割據一方,不以雷霆手段,不獨撐大權則無法平定各路諸侯,則大漢不能復興。故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威震朝野,以國家公器為重,不以天子權威為重。天下群雄為了自己割劇一方,故稱曹操為漢賊,紛紛自立,曹操心裡苦,莫有人之!

曹操心懷天下,欲平定各方諸侯後還政漢室,但是漢獻帝急於收回權力,以漢獻帝的能力必然無法平定天下,天下仍會是四分五裂戰亂不休,故曹操始終沒有還政於漢獻帝。於是漢獻帝通過衣帶詔號令忠義之士誅殺曹操,先後有董承、于吉、馬超、伏壽、劉備等人封詔誅殺曹操。當然曹操命大,手段也狠,想殺他的人除了劉備外,其它的人都被他給殺了。

蒙恬在上書胡亥的表中寫道:昔周成王初立,未離襁緥周公旦負王以朝,卒定天下。及成王有病甚殆,公旦自揃其爪以沈於河,曰:'王未有識,是旦執事。有罪殃,旦受其不祥。'乃書而藏之記府,可謂信矣。及王能治國,有賊臣言:'周公旦欲為亂久矣,王若不備,必有大事。在這裡蒙恬將自己比作周公旦,希望繼續為胡亥效力,以保大秦江山。曹操亦將自己比如周公旦,他在《短歌行》中寫道: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周公旦是西周王朝的重要人物,周武王死後由周公旦攝政輔助年幼的周成王,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而周成王的叔父,被封為周公,故世人謂之周公旦。姬旦代王行政,平定了管蔡之亂,制定禮治穩定了西周江山,但是權勢太大,大臣們都說周公旦會謀反。後來周成王猜忌周公旦,意圖殺害他,於是周公旦逃到楚國。周成王將周公旦的留給他的遺書拿出來後,才發現周公旦是忠臣,是真心輔助他,於是封周公旦於魯國。

曹操與蒙恬都曾擊敗過外族,但都因功高震主而被猜忌,被大臣們說成是反賊,蒙恬以死明志,曹操忍辱負重。天下萬民皆曰曹操為國賊,紛紛欲殺之而後快,但是沒有曹操,可能北方大地仍然諸侯割據,戰亂不斷,不知多少民眾會死於戰亂。因此曹操引蒙恬為知音,以周公旦自比,他忍辱負重就為平定漢家天下,知音少絃斷誰人聽,故曹操每次讀《蒙恬列傳》皆會大哭不止。在曹操心中,他希望自己死後墓碑上寫著“漢故丞相曹操之墓”而不是“魏太祖武皇帝之陵”!


大秦鐵鷹劍士


蒙恬是秦朝名將,秦朝建立後,他率領三十萬大軍北伐匈奴,奪回河套地區。賈誼在《過秦論》中寫道:“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後來,趙高假造詔書,賜蒙恬死。蒙恬臨死前留下了兩句話,而這兩句話竟引得數百年後的梟雄曹操每讀一次就哭一次。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我們先看看蒙恬,他的家族世代為秦將,根據《史記》記載:“蒙恬者,其先齊人也。恬大父蒙驁,自齊事秦昭王,官至上卿。”從蒙恬的祖父起,蒙家便為秦國征戰。蒙驁征討韓、趙,蒙恬之父蒙武隨名將王翦滅楚,都立下了赫赫戰功。

蒙恬自小便展現出絕佳的軍事天賦,他從小就立志為秦國效忠,立下不世之功。“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為秦將,攻齊,大破之,拜為內史。”始皇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221年,秦朝正是在這一年統一六國,建立了王朝,而蒙恬在攻滅最後一國齊國時立下了功勞。

後來,“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蒙恬不但負責擊退匈奴、收回失地,還要管理長城的營建、人民的遷徙安置、土地的開墾耕作和塞外地圖的繪製等工作,他在匈奴人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這給秦朝贏得了相對安定和諧的。

蒙恬手握重兵駐守在外,其弟蒙毅又被秦始皇所親近,他不但被封為上卿,還能夠和秦始皇“出則參乘,入則御前。”出行時,二人同乘一輛車,而在朝中,蒙毅則能夠侍奉在始皇帝跟前。於是一時間“恬任外事而毅常為內謀,名為忠信,故雖諸將相莫敢與之爭焉。”

常言道:性格就是命運。蒙毅雖然得寵一時,但性格太過於剛直。一次同為寵臣的趙高犯錯,始皇帝讓蒙毅處置,蒙毅剛正不阿、嚴格執法,判處趙高死刑,但始皇帝又不捨得殺害趙高,於是將他赦免。劫後餘生的趙高對蒙毅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始皇帝死於東遊會稽的途中,趙高立刻勾結皇子胡亥、丞相李斯扣下詔書,並假傳遺詔,賜駐紮北方的公子扶蘇、大將蒙恬死。扶蘇讀完詔書,悲痛地自盡了,蒙恬卻認為事有蹊蹺,不願遵從詔書。

結果蒙恬便被收押,關在位於今天陝西省榆林市靖邊縣的陽周。胡亥見扶蘇已死,便想要釋放蒙恬,繼續發揮他的軍事能力,但趙高等人害怕蒙恬出獄後遲早會明白他們的把戲。為了不留後患,趙高執意要殺蒙恬、蒙毅兄弟。

首先,他們在胡亥面前進言說,蒙毅被始皇帝寵信的時候,曾經說胡亥的壞話,胡亥勃然大怒,當即賜蒙毅死,隨後,他更是派人去陽周殺害蒙恬。使者來到陽周,對蒙恬說:“君之過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內史。”

蒙恬悲痛萬分地回答道:“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從蒙恬的祖父開始,蒙家三代都被秦國君主所重用和信任,現在蒙恬雖然擁兵三十萬,想要叛亂不算一件難事,但知道自己一定會死,卻還堅守道義不去謀反,是不願意辜負祖輩們的教誨和不忘記始皇帝的恩情。

蒙恬的這番話擲地有聲、字字珠璣,把一個不二臣子的俠骨義膽和捨生取義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段話因其忠義而廣為流傳。東漢末年,它被曹操珍愛。建安十五年(210),曹操已經五十六歲,為了對自己的大半生進行總結,並表示自己沒有代漢自立的意思,他寫下《讓縣自明本志令》,又名《述志令》。在其中,他追憶了自己的年輕經歷,講述了自己的生活。

曹操在文中寫道,他每當想到蒙恬這兩句話,就“未嘗不愴然流涕也。”至於原因,他在後面也說道:“孤祖、父以至孤身,皆當親重之任,可謂見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過於三世矣。”曹操的祖父曹騰、父親曹嵩都是地位尊崇,他自己更是已經當到了丞相,加上自己在朝中任職的孩子們,已經超過了蒙恬的三世了。

曹操之所以痛哭,是因為蒙恬三代被秦重用,自己則是四代被漢重用。在評價上,人們都說蒙恬忠、自己奸。曹操為蒙恬的忠誠所折服,他希望自己對漢朝的忠誠能被認可。畢竟在這篇文章的前面他說道:“慾望封侯作徵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忠義是人間大道,曹操因為蒙恬的這些話而流淚,何嘗不是一個豪傑的俠骨柔情和無限哀嘆呢。


文蹤旅跡


蒙恬,秦朝著名將領,出身於名將世家。深得秦始皇的尊寵,與其弟蒙毅號稱“忠信”。死於公元前210年,在蒙恬死前留下了兩句話,而這兩句話在幾百年後,讓一代梟雄曹操每讀一次就哭一次,這是怎麼回事?

要了解這個問題,首先要清楚蒙恬當時的處境,他一直都深受秦始皇的尊寵,但這一切都止於公元前210年。因為那一年,秦始皇在東遊會稽的途中突然暴斃,之後趙高勾結胡亥等人假傳遺照,胡亥即位,趁機下昭賜公子扶蘇、蒙恬一死。

臨死前蒙恬說了哪兩句話?

其實,蒙恬在臨死前因為不明不白的死,幾次抵抗,說的話比較多,要說能讓曹操每讀一次就哭一次的話,有書君認為應該是他說:“從祖父開始三代都被秦國君主所重用和信任,現如今自己傭兵三十餘萬,這麼龐大的勢力,想要叛變並非一件難事。

之所以沒這麼做就是因為自己的一片忠心和先祖的諄諄教誨。”

雖然他的話打動了使者,那又能如何?俗話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即便你身上有多少功績,只要君王的一句話,作為臣子的又有何選擇呢?即便有再多的無奈又如何,反抗聖旨就是死罪,左右都是一個死,所以,他只好選擇了自盡而亡。

那麼,為何曹操每讀一次就哭一次?有書君分析原因有以下幾點:

1、從蒙恬的事蹟映射自己的忠心

蒙恬在東漢末年的時候,五十六歲的曹操,對自己的大半生進行總結,寫下《讓縣自明本志令》,在裡面他說,自己每當看到蒙恬死前的兩句話,總是愴然流涕。

從蒙恬的事情映射自己的忠心。同樣是三代在朝為臣的忠良,從祖父曹騰到自己,加上自己的孩子們,已經超過了蒙恬的三世,同樣手握重兵,但依然效忠自己的君王,以表忠心。

2、曹操用蒙恬表明自己的處境

曹操自比當年被冤死的蒙恬,用以說明自己現在所面臨的處境,只不過是蒙恬的歷史重演。

曹操年輕的時候也曾是熱血青年,一心匡扶漢室,在東漢末年,他也曾嘗試幫助東漢皇室,但當時的皇帝太過懦弱,讓他感到無能為力,為此,選擇放棄。就好像當初的蒙恬一樣,一心為主,只是出於臣子的無奈才走到了今天的田地。

3、凝聚人心

通過蒙恬的事情,說明他雖有權有勢,但也絕不濫殺無辜,如果身邊能有像蒙恬這樣的有能力的人,一定會被重用,以表示自己對人才的愛惜。

有書君認為,曹操不愧是三國的政治家、軍事家,腦袋就是靈光。在蒙恬的事情上,讀一次,哭一次,曹操真是用心良苦,即表明了自己的立場,也表明了自己的處境以及他的愛才之心。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蒙恬臨死前的一番言語,確實是感人至深的,而且曹操每讀到一次,蒙恬臨死前說的話,他就會流一次淚。

那麼,蒙恬臨死前說的到底是什麼話呢?

我們翻閱《史記》來看一下。

【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身雖囚繫,其勢足以背畔,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大致的意識就是說,他蒙恬雖然身在牢獄之中。但是,他們家有三代人為秦國效力,而且立下了汗馬功勞。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他們家的影響力一直都在,儘管他身在牢獄之中,只要他發號施令,那些他手下的三十萬士兵肯定是會聽他的話的。

想要殺死你們這些人,還是輕而易舉的。即便蒙恬自立當皇帝,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他不想這樣做,之所以不想這樣做,就是怕辱沒了先祖的名聲。

最後,蒙恬在能造反的情況下,選擇了自殺了。

正是這個情節,讓曹操深有感觸,他被蒙恬高尚無私的人格魅力所折服。要知道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起家的。

要是他換成蒙恬的話,早就操刀子給趙高還有胡亥拼命了。

但是,蒙恬卻沒有這樣做。

這說明蒙恬一直都是一個忠臣,作為臣子能夠接受為主效忠,而主動選擇去死亡,這個世上有幾個人能做到這樣呢?

所以,曹操為蒙恬當時的舉動所感動,他們佩服蒙恬是堂堂正正的一個漢子。

說到這裡,可能很多人不清楚當時蒙恬為什麼要自殺,又要說那一番慷慨激昂的話,我們在這裡補充一下。

秦始皇駕崩之後,趙高聯合秦二世和李斯篡改了遺照。他們想要讓秦二世胡亥當皇帝,除去公子扶蘇。

但是,這件事他們還不能讓別人知道,因為他們手裡沒有兵權。當時的兵權都在大將軍蒙恬的手裡。

蒙恬和公子扶蘇正帶著三十萬人,在北方修築長城呢。

對於趙高、二世和李斯來說,他們要想光明正大的當上皇帝,就必須要把公子扶蘇給殺了。

但是,公子扶蘇和蒙恬的關係很好,若是殺了扶蘇,蒙恬肯定也必須要除去。否則,他若是給扶蘇報仇,那他們還是有性命之憂。

就這樣李斯寫了一份矯詔,讓扶蘇自殺。扶蘇接到這個詔書,想也沒有想就拔刀抹脖子了。

當時蒙恬還勸他,讓他把事情搞明白再死,但是扶蘇不聽,他就相信這是秦始皇的命令,所以,他還是自殺了。

扶蘇一死,他們也就把蒙恬給控制住抓進了牢獄當中。

這時候趙高要求二世殺了蒙恬和蒙毅,蒙毅是蒙恬的弟弟。趙高和蒙毅有矛盾,正好趙高想要藉著除去蒙毅的機會,把蒙恬也給殺了。

最後二世同意了趙高的請求,他們把蒙毅給殺了。殺了蒙毅之後,他們又要去殺蒙恬,說蒙毅犯了死罪,連累到了你,所以,你也自殺吧。

就是在這個時候,蒙恬說的我們家裡的三代人為秦國效力,立下了汗馬功勞,我們家的影響在秦國是無人能比的。儘管我現在身在牢獄之中,但是,只要我一聲令下,那三十萬軍隊,還是聽我的號令的。

但是,我之所以不那樣做,就是怕辱沒了先祖的名聲,成為不孝之子。希望你們能夠放我一馬。

但是,最終他們還是把蒙恬給殺了。也就是說蒙恬是在能反叛的情況下,選擇了放棄。他放棄了反叛,也就意味著接受了死亡。

所以,這就是曹操對蒙恬敬佩的原因,每當他讀到蒙恬說的這樣的話,就會流淚。


史學達人


對於這個問題,我有靠譜回答!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再來看看,蒙恬究竟說了些啥?《史記》的蒙恬列傳的部分是這麼說的:

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身雖囚繫,其勢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昔周成王初立,未離襁緥周公旦負王以朝,卒定天下。及成王有病甚殆,公旦自揃其爪以沈於河,曰:‘王未有識,是旦執事。有罪殃,旦受其不祥。’乃書而藏之記府,可謂信矣。及王能治國,有賊臣言:‘周公旦欲為亂久矣,王若不備,必有大事。’王乃大怒,周公旦走而奔於楚。成王觀於記府,得周公旦沈書,乃流涕曰:‘孰謂周公旦欲為亂乎!’殺言之者而反周公旦。故周書曰‘必參而伍之’。今恬之宗,世無二心,而事卒如此,是必孽臣逆亂,內陵之道也。夫成王失而復振則卒昌;桀殺關龍逢,紂殺王子比干而不悔,身死則國亡。臣故曰過可振而諫可覺也。察於參伍,上聖之法也。凡臣之言,非以求免於咎也,將以諫而死,願陛下為萬民思從道也。”使者曰:“臣受詔行法於將軍,不敢以將軍言聞於上也。”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於天,無過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當死矣。起臨洮屬之遼東,城塹萬餘裡,此其中不能無絕地脈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藥自殺。

這段話筆者作為一個現代人,讀這段話的時候,也是心有慼慼焉,這段話裡面有蒙恬對君王的忠,對祖先的孝,對孽臣的恨且無奈,對國家前途的悲,對心中所堅持的義!

曹操在東漢末年,挾天子以令諸侯,可謂風光一時無兩!但是在蒙恬說的這段話中,有一段說的是周朝時代的周公旦,周公旦在周成王在位時期,取得了很多功勞,有奸臣向周成王獻讒言,說是周公旦想造反。周公旦畏懼讒言逃亡楚國,周成王去到周公旦的府邸,發現周公旦的禱告書:周成王流著眼淚說:誰說周公旦想要造反了,於是殺了那個進讒的人。

這又讓我想到了一首詩,更能共情曹操的心理:

周公恐懼流言日,

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

一生真偽復誰知?

曹操和蒙恬一樣,身居高位,高處不勝寒,誰都不知道以後會發生什麼事情。所以曹操看到蒙恬的這段話會有強烈的共鳴!


蛋哥侃歷史


一個是四百年前的秦朝大將,隨始皇踏馬天下,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一個是四百年後的漢朝丞相,挾天子以令諸侯,平北方以鼎立三國。兩個人的身世有多像,結局就有多不一樣。


蒙恬雖不是秦人,但從他祖父就在秦國為將,父親也是秦將,蒙恬身為將門之後,雖然在統一六國的戰爭中並沒有立下赫赫戰功,但是秦皇一統天下後,就派蒙恬北擊匈奴。這是蒙恬一生中最出彩的時刻。他率三十萬大軍擊敗匈奴大軍,追匈奴遠去大漠以北七百里。賈誼寫的“不敢南下而牧馬”,說的就是這件事。

在建立了不世之功後,蒙恬又按照秦皇的要求用“用險制塞”來制騎兵的戰術,調動幾十萬大軍和百姓築長城,本來秦、燕、趙三國北邊就有防護城牆,他將其連起來後又加以鞏固,築成了世界奇蹟萬里長城。


可是英雄的背後往往都隱藏著形色各異的小人,有太多沙場征戰的英雄不是馬革裹屍,而是含恨而死。蒙恬的弟弟蒙毅深受秦皇寵信,為至上卿。由此太監趙高犯了大罪,蒙毅就要依據刑法判其死罪,卻被秦皇赦免了。從此之後,蒙毅和蒙恬兩兄弟就被趙高惦記上了。

在秦皇死後,趙高擔心扶蘇繼位後,蒙恬得到重用,再找他的麻煩。所以他與胡亥密謀篡奪皇位,並且假造了“遺詔”,賜公子扶蘇和蒙恬死。扶蘇比較耿直,拿刀就抹脖子了。蒙恬覺得事情不對勁,就被囚禁在了陽周。後來胡亥知道扶蘇死了,就想放過蒙恬。可是趙高不甘心啊,就散佈消息說當初秦始皇在立太子的問題上,蒙毅曾經在他面前詆譭過胡亥。於是胡亥就把蒙毅殺了,然後派人到陽周殺蒙恬。

使者對蒙恬說:“你本來就有罪,現在又因為蒙毅連坐,所以皇上派我來送你。”蒙恬說:“蒙家從我祖父一直到現在,三代人都在為秦國出生入死。我統領著30萬大軍,雖然現在被囚禁在這,但是以我的勢力足以抗命。但我知道,我應守義而死。我之所以要守義而死,實在是因為不能辱沒家門,不能忘記先皇的恩賜。”使者說:“我只是受詔來處死你,不敢把你的話告訴皇帝。”蒙恬長嘆:“我怎麼得罪了上天,沒有罪過卻要被處死?”沉默良久後他又說:“我本來就有罪當死,我一共挖了溝渠一萬餘里,地脈肯定被我挖斷了,我想這就是我的罪過呀!”於是蒙恬吞藥自殺。



當四百年後的大漢丞相曹操看到蒙恬臨終前的話後,滄然而下,感慨蒙恬的忠信兩個人同是生逢亂世,又身在世家,面對著同樣的境地,蒙恬守義而死,時人稱其忠義。而曹操擁兵稱王,世人稱其漢賊。讀來蒙恬的身死,曹操只談忠義,不談對錯。也許曹操應該還感慨蒙恬的愚忠,恨其擁兵而無為。

如果你對於這件事有什麼看法,歡迎你留言告訴我們。一起來莊之蝶的求缺屋,看見千百年前的世界。


邯鄲醉


對於不熟悉蒙恬的讀者,首先我們介紹一下蒙恬

蒙恬是秦朝的一個著名的帶兵將領。他是山東省臨沂蒙陰縣的人。蒙恬從小軍事才能就很出眾,那麼這是為什麼呢?原來蒙恬出生在將領的世家,他的父親,爺爺甚至再往上數的祖先都是著名的將領。因此蒙恬從小就有軍事才能,並且胸懷大志。

蒙恬在公元前221年,被秦始皇封為將軍,並且幫助秦始皇攻破齊國。因此他非常的受秦始皇的寵愛和重視。在秦朝統一之後,蒙恬還曾經率領過三十萬數額的大軍向北去擊殺匈奴,收復河南地。大家注意,這個時候的河南地並不是現在的河南,而是內蒙古河套之南,也就是鄂爾多斯這一帶。蒙恬多次立大功,更加得到了秦始皇的重視!

我們看一下蒙恬史冊記載的成就

第一是修長城,據說現在的宇航員能夠在外太空清晰地看到中國標誌性建築萬里長城。而長城的主要負責人就是蒙恬。秦始皇修築長城的目的是抵禦匈奴。其實之前的諸國已經修了長城,但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所有國家合併成了一個國家,蒙恬就利用燕國、趙國、秦國等國的地形優勢,重新規劃設計,然後連接駐兵。長城在建立初期作用還是很明顯的,對於來勢兇猛的匈奴還是起到了一定的阻擋作用。

第二就是修高速公路,秦始皇覺得修完長城之後呢,還應該修一些路來是自己建立的國家更豐富。他是這些規劃的總策劃師,而蒙恬就是總的工程師。這高速公路據史冊記載就是秦直道,它的起點是甘泉宮,終點是九原郡,全長一千八百里。不過蒙恬幹了幾年後,秦始皇這個總策劃人就去世了,而這項大工程就半途而廢了。

第三是對抗匈奴,這一點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我們看歷史時會發現這個匈奴是一個很煩人的角色,幾乎歷朝歷代都會受到它的困擾。基本上都是打也打不過,就算是打過了,也滅不掉,沒過多長時間,它們又會回來繼續騷擾。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就派蒙恬去對付匈奴,這蒙恬不論是武力還是帶領士兵的能力都是非常厲害的。蒙恬率領大軍攻打匈奴,一直把他們打得狼狽不堪,之後匈奴一聽到蒙恬就心驚膽戰,再不敢來犯。

這麼一個在各個方面都非常有才,功勞卓越的秦朝第一大將領卻被新帝殺啦。原來,在秦始皇病死,趙高和丞相李斯,胡亥進行篡位政變之後,竟要賜死蒙恬。忠君的蒙恬只得喝下毒藥自盡了。

蒙恬在臨死之前,曾經對胡亥派來殺他的使者說:“從我到我的父親,再到我的爺爺,甚至到我的祖先。都是為秦國出生入死,立下很多功勞的將領。今天我竟然慘遭秦國國君的囚禁。並且要被冤枉而死,我的心裡真是非常的痛苦而悔恨。雖然我現在手裡有30萬大軍,我的勢力推翻現在的政權也綽綽有餘。但是我知道,我的祖先留下的祖訓就是守情重義,不能推翻秦朝的政權,忘記曾經秦王的恩情!”隨後蒙恬長嘆一聲,便喝下毒藥自盡了。

後世的曹操每次看到蒙恬的這一段遺言,總是要痛哭流涕。曹操說:“蒙恬這樣一位有才又能領兵的大將,竟然就這樣被冤屈而死。此人的高風亮節,以及家族對於秦朝的忠心真是太令人感動了。我雖然沒有蒙恬這樣的才能,我也要學習蒙恬這樣的忠心!對待我們大漢朝也要忠心耿耿!”

第一句話,蒙恬闡述祖孫三人效忠秦國的事實;

第二句話,是說自己手握三十萬精兵,如果想要謀反,帶兵殺回咸陽,幾乎易如反掌,但他沒有這麼做,是因為銘記祖訓,寧可冤死也不謀反。

歷史上名將那麼多,遺言必然也不少,為何曹操每次都蒙恬的這兩句遺言,就達到“未嘗不愴然流涕也”的地步呢?

原來,曹操的情況跟蒙恬有點像,他和祖父、父親都是東漢的大臣,且高居要職,曹操本人始終以臣子自居,沒有覬覦過皇位,世人卻罵他為篡漢之奸臣,尤其是劉備,一直把曹操視作奸臣。曹操的眼淚,不僅是為蒙恬而流,更是為自己而流,或許是感覺自己太委屈。

更多精彩回答與文章,請關注鑑史以明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