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愛,談再多戀愛也“救”不了你

缺愛,談再多戀愛也“救”不了你/“缺愛”人的自救

大概世界上盡多逐“愛”之人

​有一個女生剛結束了第18段戀情的,又開啟了第19段戀情。

她從18歲至今25歲,中間就沒有過“空窗期”,無間斷的換著男朋友。

最長的戀情就是讀大學那會兒,談了1年。

這次分手的原因和之前別無二致。

缺愛,談再多戀愛也“救”不了你/“缺愛”人的自救

當兩個人過了蜜月期後,男生忙於工作,不如對女生之前關心了,女生又作又鬧,結果就分手了。當她預感要分手的期間,又迅速找了新人。

我曾好奇的問過她,為什麼如此頻繁的分手,談戀愛。

“因為我缺愛吧。總想從別人身上找到安全感和關心。”

缺愛,這個詞,現在逐漸成了一個“症狀了”。

它讓人戀愛成癮。

飯島愛之“死”

日本紅極一時性感女優飯島愛於2008年12月24日死於家中,警方懷疑是自殺,並發現她已是胃癌晚期。

她曾經寫過一本自傳,其中講述了她的童年,她的家是很傳統的日本家庭,壓抑,不快樂,父母嚴苛,一味地想把孩子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只要一發現有缺點,父親就會高舉手上的尺,二話不說地往我手上‘招呼’。這時,我的身體就會出現一陣的震動,也因此我的兩支手腕,手上的指甲總是紅腫的。‘如何不激怒監視我的父親’,我的腦中只想到這個。”

父母也總喜歡把她和班上一個叫“山口”的女生比較。

有一次,我的數學考了90分,因為從以前開始數學就是我很棘手的科目,所以從老師手中接到考卷的那一瞬間,我不禁“耶”地在心裡做了一個勝利的姿勢。

然後我將考卷小心地遮起來放到了書包中,高高興興地回家,想說這次一定可以被稱讚了。

“媽,我告訴你,我告訴你,我的數學考了90分喔!”

“山口得了幾分?”

“......”

“竟然還錯了四題,為什麼不會呢?”

“......”

“山口反正都是一百分吧!“

“......”

“你的努力不夠”

母親總是這樣對我說,我就算再努力還是如此。

盡了最大的努力還是這樣的結果,永遠得不到一句稱讚的話。

不管我再怎麼努力,依然無法追上那個人,所以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就很討厭“努力”這兩個字。

“我不知道原則也不瞭解真正的理由。父母老是說這個不行,那個不行,卻沒有告訴我真正的原因,也不告訴我重點,只要我一犯錯,就沒頭沒腦地一陣怒吼和毒打。所以,我離家出走了。”

從此,從家庭裡無法獲得愛的她,逃離了那個壓抑的環境,開始不斷地向外界尋求愛。她認為可以重生,卻不知其實她早就“死”了。

缺愛,談再多戀愛也“救”不了你/“缺愛”人的自救

日後的生活中,她多次在不同的男人身上去尋找“愛”,並最後為“愛”下海,走上了拍攝av的道路。

她一次次地戀愛,又一次次地被這些男人騙走了積蓄。

漸漸地她發現對她感興趣的男人都只是對她的身體感興趣,沒有人真正關心她內心在想什麼,想要的又是什麼。

而她也只有在床上,才能感受到一點點稀薄的愛意。即便是如此,當對方突然不想要的時候,她就會產生一種無法說明的不安及焦躁感。

缺愛,談再多戀愛也“救”不了你/“缺愛”人的自救

她在自傳的最後,寫到她回到家中,和家裡人吃了一頓氛圍很是輕鬆的晚飯,還翻到了母親的日記,日記內容滿滿都是母親對她的關切之情。

乍一看很真實,但事實卻是她內心最真實的期盼。她一直渴望獲得的也不過是一次真正的”理解“。

“缺愛”的人如何自救?

我一直認為缺愛的人,不是真的缺乏愛,而是缺乏了看見愛,感受愛的能力。

缺愛的人,他們的內心,就像一個破了口的水池。

他們對此視而不見,只認為有水進來自己就不會渴死。

但是卻不想其他的人灌注了再多的水(關心,理解)該漏還是會漏的,最後竭澤而漁。

找到那些洞,填補起來,對缺愛的人來說,才是最重要的。

對於對方對他們的關心,和善意,他們只能感受到那一刻,並不能記住。

相反,當對方可能因為疏忽,疲憊而沒有及時關心的時候,他們記住了。一旦對方不如自己意願。

他們的內心又退回到了那個“不被人關注的小時候”,於是他們要哭,要鬧,要讓對方能看到他們,只要被關注了,就“安全”了。

但是人總有累的時候,他們期待的另一半,也是“人”,也很難面面俱到。

缺愛,談再多戀愛也“救”不了你/“缺愛”人的自救

於是,“缺愛”的人又一次的在內心深處肯定了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又想一次一次找到證據證明自己是值得被愛的。

一次又一次的“作”,最後,人走了,自己也證明了自己果然是不被愛的了。

又一次,“缺愛”的自己重新踏入“愛”的征途,尋找那個“愛”自己的人。


想要證明“自己是值得愛”並不是用“展現自己不好的一面,看對方能不能接受”來證明的,而是通過“看見”,看見那些照顧過自己的人,看見那些對自己釋放過善意的人。

有些東西,不是別人能給的。一定是自己給自己的,比如“能力”。

“看見”就是一種能力,需要練。 看見了才能感受,感受到了才能覺知,覺知到了才真正的知道“自己一直被愛著,可能不是自己期待的那樣,但那也是愛,自己是值得被愛的”。


小技巧:

如何在戀愛中,訓練自己“看見愛”的能力。

最好的方式,就是在戀愛的時候,寫一份戀愛日記。

記錄對方對自己做的“讓自己感受到愛”的事情,並也記錄一下自己是怎麼去“回報”對方的。

在日後,想“鬧”的時候,看看日記,就好了。

這樣,日子久了,破掉的口子的修復好了。


一百次不成熟的戀愛,也不如一次成熟的戀愛。

只是,成熟的那個人,應該是你,不是ta。

結 語

我們總能在別人的故事中看到自己,我們一面同情著對方,一面憐惜著自己。

在自己的經歷中,總想著別人多可惡,自己多可憐。然後,過去了就過去了,從未想過還有很多的方式能讓自己“好”起來。

每一次的悲劇,好比飯島愛的故事。

很多人都會說“原生家庭之錯“,確實如此。但我們並不能改變自己出身,而自己的出身又一直影響了自己。

心理學中每每談起原生家庭,並不是被人怪罪父母的理由,而是為了從中尋找出路。

只是,很多人找到了原生家庭的問題後,除了比往日多了怪罪,還是延續了曾經的那條路。

這次,我並不想責怪原生家庭,每個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些相似但原生家庭的創傷,但有人活出來了,有人還停留在了過去。

原生家庭的問題,在成年後,有很多種方式可以幫助人們改善。

只是看“當事人”自己有沒有那個意願與動力了。

瞭解自己的創傷並不是為了怪罪父母,而是為了自救。而不是用父母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