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件書法作品,為何有的人說好,有的人說不好呢?

品玉齋劉智華


要判斷一副書法作品是否優秀就要看他是不是用心在寫,如果是心寫出的作品你就會看出他的那種隨心所欲,奔放不羈。就像張旭的狂草,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現在很多書法專家都在臨摹,其實這樣只能讓你的心放不開,為什麼以前的書法家在看到好的字體就不寫,只是看呢?就是在用心去感受作者寫字的時候內心想法,然後去其中之一筆,臨摹出來的作品始終是被縛束。我們言歸正傳,這主要是受人的主觀意識影響,有的人喜歡這個的字,有的人喜歡那樣的字。。。。。


永遠活著的人


就拿我自己來說,最開始練字超級喜歡《靈飛經》,後來練的久了,越來越欣賞鍾繇的小楷了!要知道我一開始練字時,根本無法接受《宣示表》。儘管有業內好友強烈推薦。

我曾經試過,把我和老師的作品放在一起發個朋友圈,竟然一些沒練過字的好友說我寫得更好。要知道我就是練過三年小楷的新手,根本入門都不算呢!所以我估計他們是在恭維我(害羞)因為他們反正不認識我老師,這算不算一個評價作品的理由呢?

普通人對於字的評價標準一般就是美不美,而專業人士看得就深遠了,要追根溯源,流派、風格特色,章法筆墨包括印章等等都是要研究品評一番的,當然得出的結論會有不同。這也是一幅優秀作品帶給人的樂趣所在。

所以即使同一件作品也是眾人眼中的哈姆雷特。個人所處環境不同;經歷不同;學識不同;性格不同;審美標準不同,看法也不相同。

附上我老師和我的字,給大家評論一下誰寫的更好吧😄(抱歉為了保護隱私就不放全圖了)


墨淡花開


同一件書法作品,為什麼有人說好,有人說不好?

以我自己為例,我一直欣賞不了康有為書法,認為康有為書法有點“醜”。其實我也知道,是自己的鑑賞能力有限,書法修為不夠。

對於康有為的書法,書法界也一直有正反二種聲音。

有人認為看過康有為的字,“終於找回自信了”。有人認為康有為的字“像一條翻滾的爛草繩”。

而北大教授陳玉龍評價:“縱觀20世紀中國書壇,真正憑深厚書法功力勝出,達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數康有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幾人。”

其實,審美水平是可以慢慢提高的。一般來講,高書難入俗眼。

康友為的書法風格一生三變,早年為館閣體帖學風格,中年成碑帖融合之勢,晚年形成獨立風貌——“康體”。

康有為是清末民初書壇中一位集理論與實踐於一體的碑學巨擘。

所以說書法作品好與不好的評判,不是好看難看這麼簡單定義的。

懂書法的人會從作品的筆法、章法、墨法、字法等去分析,是不是合乎法度,是不是有所傳承,是不是格調高雅等等。而欣賞者的群體不同,審美觀點就會千姿百態。沒有法度的隨意揮灑才是江湖書法,哪怕技法最好也是俗書。

就像康有評論自己的字,“吾眼有神,吾腕有鬼”,不是我的字不好,我的境界可高著呢。所以要懂得欣賞作品好壞,就得提高自己的修為,提高自己的審美水平。


青溪散人


要問同樣一幅書法作品,為什麼不同的人評價不一樣?是的,同樣一幅書法作品,不同的人會給出不一樣的評價,這主要是由於個人的審美不同取向造成的,而大部分人的審美取向來自於日常的經驗,看的某一類作品多了,自然就會喜歡這一類的作品。

這個就像我們味蕾,它是有記憶的,我們小時候一直吃某一樣食物,味蕾就會產生記憶,長大了就會覺得這樣的飯菜是美味,所以才有媽媽做的飯是最好吃的說法。

所謂的眾口難調也是這個意思,每一個的口味都不一樣,一頓飯是無法滿足所有人的口味的。

欣賞書法作品也是一樣的,每一個人看到的書法作品不一樣,對於書法的認識也不同。

我高中剛學習書法的時候,把寫的字拿回宿舍給舍友看,被一位舍友狠狠的批了一頓,他認為我寫的太細了,根本不叫書法,他經常跑去老年大學書法班玩,見到的都是那些大爺寫的粗重的顏體,他就認為那樣的才是好的,楷書就要寫粗一點,寫胖一點。

但是,由於他接觸的書法作品也不多,只能認識到這一點,並不知道其實不管是粗還是細,並不是評價書法的標準,無論粗還是細,都有好的書法作品,顏體可以厚重,瘦金體可以瘦硬。

從這個也可以知道,個人的經驗未必是對的,這決定於你看到的作品的質量的好壞和數量。不管我們每一個人的口味是否相同,但是書法總是有標準的,只有符合這個標準的審美才是好的,就像我們有自己的口味,真正的美食有它的共同的標準。

書法的標準是什麼呢?書法的標準就是古代留下進來的經典的書法碑帖,如果你沒有看過這些,僅僅在生活中看到一些現代人的書法作品,那麼你的審美的經驗就未必是對的,做出來的好壞的判斷也是不準確的。

真正要懂得書法,懂得書法的欣賞,還是要去臨帖,去練習,去看古代優秀的書法作品。


渺渺無蒍


答:同一件書法作品,為什麼有的人說好,有的人說不好呢。

回答這個問的前提是我們面對的是一幅什麼樣的作品。

書法。按照普通的思路認為一定是中國毛筆字了,(這裡硬筆,美術字不在探討之列)

首先,我們拜讀拜讀作品本身是否寫出了一定的書法特色,

如柳公權柳體的骨骼清奇,結構謹嚴,鐵劃銀鉤力透紙背。

顏真卿顏體的威儀大氣,沉鬱厚重,威風凜凜不可侵犯。

歐陽詢歐體的端莊嫵媚,平易近人,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貴氣。

石門頌,石門銘的外鬆內緊,大戟長槍,豪氣干雲的不可一世,

草書是否寫出了李白筆下描繪的:墨池飛出北溟魚,筆鋒殺盡中山兔筆勢的起伏跌宕,飛揚換轉,變化莫測的出塵之境界。

這是從書法形式層面而言的。

其次,是書法作品的內容,豪放的如

蘇東坡的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辛棄疾的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婉約的如柳永的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再有,就是看看書法作品的作者是誰,所謂忠臣孝子人人敬,奸賊罵名千載留惡名。

因此,喜歡柳體的可能對《玄秘塔》偏愛,熱衷於顏真卿的對《爭坐位》多情

溫和的青睞《九成宮》豪放的親近《石門銘》

多愁善感的: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頻洲。

放浪形骸的: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

舞槍弄棒的: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也是蘿蔔白菜各有所愛,一時難以盡述。

這也就是同一件書法作品,為什麼有人說好有人說不好的原因了。

宮春虎記


宮春虎畫馬


這是很正常的事。手繪書法作品好與不好是以是否遵循了書譜來創作?另外受章法佈局,用墨豐枯等因素影響。欣賞者水平高低不一。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對別人的批評,有道理的要聽,沒道理的也要聽。說的有道理對自己藝術創作是促進。說的沒道理,就當給外行人一個發言機會。謝謝大家指導!









王壽傳書法


您好,我來嘗試回答一下您的問題,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中國書法藝術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古代四藝:琴棋書畫,書法是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綿延至今。縱觀古今,不乏大量的優秀作品流傳於世。那麼對於同一作品,為何有人說好,有人說不好呢?我來粗淺分析一二,以供大家指正。

第一、作為書法作品本身,我們很難以單純的好與不好來籠統歸結。不要簡單定性好不好,否定了書法藝術本身所倡導的精髓主旨。書法既然是藝術,就有其自身的包容性與延展性。既要看到書法作品表觀上的佈局、架構之美,也要看到筆勢、氣韻之魂,從中窺出書法者的底蘊與功力。

第二、書法藝術包羅萬象,書法的種類繁多,各有所長,各有各自的追求者與欣賞者。書法分為金書、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等,每一種書法形式都有其獨特魅力與內涵,而且背後都有歷史的沿革與文化的傳承。每種書法作品都能找到具有代表性的優秀作品。

第三、欣賞者不同,自然會有不同的看法。每個人的出發點不同,角度不同,底蘊不同,看待問題的標準不同。外行人主要看美觀,略懂者看架構與筆勢,諳熟者看氣韻與靈魂。但,一幅優秀的書法作品應該著眼於不同層次觀者的感受,從表至裡,從美觀到內涵,具有欣賞性,才會流傳。

總之,書法藝術博大精深,我們很難以一句好或不好去評價一幅作品。當我們站在一幅書法作品面前,無論古人亦或今人的作品,讓我們細細觀察,在藝術的氛圍中陶冶自我,以平靜的內心去感悟與體會,才能不斷提高自我的欣賞水平。


維摩居主人


您好:這就要看個人的見解了,每個人的認識審美都不一樣,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有的看重字的結構,有的看重筆墨,有的看重氣韻,但總體都還是要書寫正確,多讀書,就像王羲之、王獻之、蘇軾、董其昌等大師寫的草稿都是經典;加油一起努力學習,共同進步。(個人淺見)





今生書畫


書法欣賞並非象有些人說的那樣玄妙莫測,更不象一些人認為的那樣,欣賞書法就是好孬之分的簡單評說。具體來講,它是主觀審美意識(欣賞者)活動於客觀形態(書法作品)之上的互動感應過程。書法作品一經產生,它的藝術價值就已是客觀存在的,其藝術價值的高低與否,完全取決於欣賞者審美程度的高低。同一件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不變,只是由於欣賞者的改變而改變,專業書法家的欣賞是一個層次,非專業的愛好者欣賞則又是一個層次,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說明由於欣賞者受審美學識的不同、時代環境的改變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而享受美感的程度也就各不相同。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為此筆者以多年學書經歷來淺談一些有關欣賞的感想。一、書法藝術與自然科學不同書法欣賞不能象搞科學那樣,以公式或定義來解析它、證明它。

如1+1的問題,答案只有一個,無論有多少人計算,其結果是相同的,而書法則不然,同一件書法作品有無數個欣賞者欣賞,而得到的藝術感受卻是無數個的審美結果,高低不等,參差不齊。二、欣賞者的審美觀各不相同在書展上欣賞每一件書作時,常聽到的話語是這件不行,那件還可以;這件很好,那件不好的簡單評價。如同在夜市吃油炸臭豆腐一樣,愛吃的人以為香,不愛吃的人則以為很臭,感覺截然不同,這就是典型的以個人嗜好興趣做出的審美選擇。

簡單地說書法藝術欣賞無非是一個好、差、美、醜的問題,如若兩個人各執已見,去欣賞同一件書法作品,由於個人的興趣愛好不同,甚至可以爭論上三天三夜,誰也說服不了誰,這種嗜好和興趣的不同,是與學識、修養、性情、環境、地位以及所處的時代,都有直接的影響因素。三、書法藝術的審美領域有許多地方難以辨析在欣賞過程中,所使用的審美表述詞語及其傾向性難以清界。如豪放與粗野、厚重與笨拙、寬博與疏朗、樸拙與呆板、劍拔弩張與雄偉豪放、流暢與浮滑等等,所有這些表述欣賞的詞語中,都存在著點點差異,導致了欣賞的優劣懸殊,難有準確的界線賞讀。四、由於欣賞者對書法藝術的解讀程度不同,其欣賞的深度也就不同這點對於欣賞者的互動交流是至關重要的,我們常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




這個問題問的好,范冰冰醜嗎?就是有很多人說她醜啊,馬雲帥嗎?但就是有人覺得帥(那部分人不是因為馬雲有錢才會覺得他帥,因為即使說他帥的那些人馬雲也不會給他們錢。)韓紅善良嗎?指責她的人卻不少,朱之文真實 實在嗎?說他炒作偽善的人也很多。我呢傳統 憨厚 單純 玉樹臨風 儀表堂堂你信嗎?有人就信了。更何況是同一件書法作品不同人對它的看法了!

首先,這個世界上我們所看到的或者聽到的,一般都是我們認知範圍之內去嘗試著去理解,帶著思考去評判然後給出的結果,你這個結果錯了嗎?不一定,我這個結果對了嗎?也不一定。最重要的是大部分人都覺得自己的認知比別人強,所以總認為自己的道理與理解勝過其他人。所以不同的意見就很容易誕生了,好與不好都各抒己見。

其次呢,同一件書法作品,有說好有說不好的他們指的部分還是一樣的,就像別人評判我的字,我呢特別注重筆畫那一豎,一定要直,但一橫呢不直略微筆帶過,有的人就覺得我這樣的字還可以,但有的人卻認為我反著來更灑脫。

最後,我想表達的是正是因為我們思想不同 觀念不同所以才會有五彩繽紛的世界,才有了360種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價值觀 人生觀 世界觀在不用領域做出不同的自我,作出自己的巔峰。就是因為這樣才有好與不好的吶喊與結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