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榮:怎樣活出有價值的人生?這門“心不在焉”的功夫你要了解

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說,人最害怕喪失主體性,亦即被別人“注視”,像個客體一樣。

譬如,我中午在校園找一間安靜無人的教室,坐在角落享受午餐。

吃完飯後,回頭一看,發現竟有一個人在窗口注視著我,把我用餐當成觀察的對象。

這時,我立即覺得不悅,好像我的主體性被剝奪了,只剩下客體性。

是可忍,孰不可忍?

於是,我採取反制措施,就是“反注視”,用抗議的眼光瞪回去。

意思是“你是什麼東西?”

也要把他當成一件物體,藉此扳回我的主體尊嚴。

薩特的說法有些孩子氣,好像年輕人走路時隔著馬路用眼光交戰一般。

但是,我由此學會了一點:

把握住自己做為主體的立場,要自行建立價值,不要隨人俯仰,跟著流行的觀念走。

既然我是一個主體,當然擁有選擇的能力;

並且,我的時間、精神、力量十分有限,不可能對所有事物面面俱到。

所以,剩下的問題就是“如何選擇”了。

換句話說,我必須選擇對一些東西“心不在焉”。

該選擇哪些東西呢?

1 有蟲咬,有賊偷

耶穌說:“不要在世上積聚財寶,那裡有蟲咬,有賊偷。”

有一次,我在富邦藝術基金會上課,隔壁一間大教室正好展出蘇富比拍賣品。

我到裡面繞了一圈,看看展出的藝術品,再看看標價,心中沒有什麼感覺。

西諺有云:“有可能性之處,才會產生慾望。”

我不可能收藏這些所謂的珍品,所以看來看去根本無動於衷。

說到面對財富的態度,我想起一則故事:

老張是城裡的首富,家中有座倉庫,堆滿奇珍異寶。

他的朋友老李是個窮人,就央求老張,讓他到財寶庫裡看一看,開開眼界。

老張念在朋友一場,就答應了。

誰知老李看完之後,出來宣稱:“老張,現在我跟你一樣有錢了!”

老張大驚,忙問緣由。

老李說:“你那一倉庫的珠寶是用來看的,我現在到裡面看了一遍,不是跟你一樣有錢了嗎?”

財寶“有蟲咬,有賊偷”,保存起來辛苦萬分,而死後又不能帶走。

由此看來,把有限的精力放在積聚財富上,不是太不明智了嗎?

2 何必在乎稱讚

第二個要考慮的,是名聲。

名聲像空氣一樣,來無影去無蹤。

同時,又像氣球一樣,越吹越大,越大則越危險,最後一戳就破。


傅佩榮:怎樣活出有價值的人生?這門“心不在焉”的功夫你要了解


像我年紀稍長,見到過許多臺面上的“大人物”。

以前是久聞其名,如雷貫耳;

誰知一旦見面,居然是“見面不如聞名”,甚至覺得“不過爾爾,浪得虛名”。

蘇格拉底曾經說:“當你推崇一個有錢人時,要先考慮他是以什麼手段賺到錢,以及他對金錢有何態度。”

這句話轉換一下,我們不妨說:

當你稱讚一個名人時,要先考慮他是如何成名的,以及他成名之後對自己的名聲有何態度。

以我自己為例,我出書很多,甚至以此而為某些人所知。

於是,有人在介紹我時,會有意無意加一句“多產作家”的描述。

這句話也許是中性的,但是對一個學者而言,卻顯然具有批評性。

我當然希望自己是以學術研究而為人所知,但奈何在人文科學的領域,不但常有文人相輕的情況,並且確實不易判斷誰是誰非。

既然如此,何不看開一些?

我的老師余英時先生說:

“如果你是教物理的,那麼你希望得到一群物理系學生的稱讚,還是希望得到愛因斯坦一人的稱讚?”

這句話使我沉吟良久。

最後我所選擇的是: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何必在乎誰稱讚呢?

3 練習“心不在焉”

世間萬物無窮無盡,而一個人的時間與精力卻非常有限。

倘若要選擇對某些事物“心不在焉”,我認為以上二者當是首選。

金錢,是工作的自然結果,而非工作的目的;

並且,金錢只有在我需要的時候,才有意義,不然只是一些數字而已。

“降低慾望,才是致富之道。”這句話是值得參考的座右銘。

名聲,是工作的意外收穫,不是任何人可以安排或控制的。

並且,“名之所至,謗亦隨之。”

世間有名的人大都逃不過“譭譽參半”的宿命。

只要盡力而為,問心無愧,就不妨自得其樂,別人的評價聽聽就算了。

“心不在焉”的功夫需不斷練習,時常鼓勵自己,要完全做到,恐非易事。

這些年,我學習“心不在焉”不斷有新的體會。

也希望這些體會,對大家有所啟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