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姑死以後連著筋,姨死以後斷了根”為啥姑比姨好呢?

牛媽love牛牛


農村俗語“姑死以後連著筋,姨死以後斷了根”為啥姑比姨好呢?

俗話說“七大姑八大姨”,對於晚輩而言,最親近的長輩莫過於姑姑和姨娘。但是在以前,對於姑姑和姨娘的親近程度不同,姑姑是父親的姊妹,姨娘是母親的姊妹。都說姑姑比姨娘親,有道理嗎?


『指尖三農的觀點是:以前受到血緣的關係,確實存在這個問題;但是現在幾乎不存在,不會因為是父親還是母親的親,就和誰親近,也不存在那個更好,關係還是處出來的,最算是至親也是如此。』

為什麼說姑親大過姨親?農村老話姑舅親,輩輩親,打斷骨頭連著筋,姨娘親,蔓菁根,沒了姨娘就不親。從血緣關係來看,姑姑是父輩這邊的親緣,是同姓一脈相承的關係;姨娘是母輩這邊的親緣,屬於血緣親不同姓的關係。如果從血緣流傳,傳宗接代的角度考慮,姑姑的地位更好,因為以前重男輕女的思想還是比較重的,尤其是農村地區。


從地理遠近來看,男人娶妻姑娘嫁人,從嫁人的那刻起,姑娘的生活圈子就從孃親到了婆家。以前,家裡的親戚很多都在同一個村,生了小孩,小孩子的所有圈子都在這個環境之中。長期以往,自然與姑姑更親,而姨娘一般只有在回孃家的時候,才會見上幾面。過去不像現在,交通發達,來回自由方便,以前嫁人之後,能回孃家的次數,屈指可數。見得少,自然也就疏遠。這兩個因素早就了題目中所提到的現象,姑姑比姨娘更親近,但是說姑比姨好,絕不認同。


時代在變,關係也在變,現在的姑姑、姨娘的關係已經不在像以前那樣,姨娘比姑姑親的大有所在。分辨那個更親,就看那個關係走的更近,處的更多、更久、更用心。小時候,在暑假放假,經常自己一個人坐上公共汽車,跑到姨娘家玩耍。雖然距離較遠,但是沒有耽誤相處的機會,自然從小到大關係都很好。尤其作為自己姊妹家孩子,姨娘對孩子也很好,再加上現在條件也都不錯,交通發達,來回也方便。

綜上所述,之所以說姑親大過姨親,主要從血緣關係、地理距離、相處之道等角度考慮,而且人都是為自己家著想的,本家就是姑姑的孃家。現在雖然有遠近親疏,但是關係還在於相處,長輩待晚輩親,晚輩自然和長輩親。


指尖三農


首先姑姑是堂親,姨姨是表親。堂親那就是和你的爸爸是一個姓,表親姨姨那就是和你媽媽一個姓,著很顯然,姑姑要比姨姨親一些,最起碼在我甘肅農村老家都是這樣認為的。

先來說姑姑,在沒有嫁給你姑父之前,那就是你家的一口人,在農村很多地方就是這樣子,當然嫁了之後,你和你姑姑家就算是最親的親戚,當然還有你舅舅家,到你長大了你老丈杆子家,這三家是我們那邊認為最親的親戚。

首先姑姑嫁人,不隔親戚,姨姨嫁人就隔你舅舅家一家親戚。

你算,你姨姨和你舅舅本來就是姐弟或者是兄妹關係,你和你舅舅家本來也就是親戚,然後當你姨姨嫁人,你就有了姨夫,你和你姨夫就算是親戚,你舅舅和你姨夫就算是你和你舅舅的親戚關係一樣,所以中間就隔了一家親戚,那就是你舅舅家。所以這就算比較遠的表親了,中間還隔了一家人。

拿我來說,我沒有姨姨,因為我媽沒有姐妹,只有一個兄弟,那就是我舅舅。但是我有一個姑姑,所以在我從小到大的印象當中,姑姑自然就是最親的了。

那有些就截然相反,沒有姑姑,只有一個姨姨,這樣的情況也是很多的,那麼在還在從小到大的印象當中自然就姨姨是最親的親戚了。

還有就是根據兩家親戚的關係,是否經常走動,是否對小孩子很關心,這樣也是衡量的一個重要的標準。

按照傳統的家族血緣關係來說,自然姑姑就要比姨姨好,比姨姨親。但是依照現在生活的一些條件和思想觀念的一些轉變以及生活境遇的發生,這還真不一定,畢竟每一家人的實際情況都是不相同的。不管哪個親,反正都是親戚,都要咱們作為晚輩的以後經常走動,經常打電話去問候。


寧寧說的話


首先姑姑是堂親,姨姨是表親。堂親那就是和你的爸爸是一個姓,表親姨姨那就是和你媽媽一個姓,著很顯然,姑姑要比姨姨親一些,最起碼在我甘肅農村老家都是這樣認為的。

先來說姑姑,在沒有嫁給你姑父之前,那就是你家的一口人,在農村很多地方就是這樣子,當然嫁了之後,你和你姑姑家就算是最親的親戚,當然還有你舅舅家,到你長大了你老丈杆子家,這三家是我們那邊認為最親的親戚。

首先姑姑嫁人,不隔親戚,姨姨嫁人就隔你舅舅家一家親戚。

你算,你姨姨和你舅舅本來就是姐弟或者是兄妹關係,你和你舅舅家本來也就是親戚,然後當你姨姨嫁人,你就有了姨夫,你和你姨夫就算是親戚,你舅舅和你姨夫就算是你和你舅舅的親戚關係一樣,所以中間就隔了一家親戚,那就是你舅舅家。所以這就算比較遠的表親了,中間還隔了一家人。

拿我來說,我沒有姨姨,因為我媽沒有姐妹,只有一個兄弟,那就是我舅舅。但是我有一個姑姑,所以在我從小到大的印象當中,姑姑自然就是最親的了。

那有些就截然相反,沒有姑姑,只有一個姨姨,這樣的情況也是很多的,那麼在還在從小到大的印象當中自然就姨姨是最親的親戚了。

還有就是根據兩家親戚的關係,是否經常走動,是否對小孩子很關心,這樣也是衡量的一個重要的標準。

按照傳統的家族血緣關係來說,自然姑姑就要比姨姨好,比姨姨親。但是依照現在生活的一些條件和思想觀念的一些轉變以及生活境遇的發生,這還真不一定,畢竟每一家人的實際情況都是不相同的。不管哪個親,反正都是親戚,都要咱們作為晚輩的以後經常走動,經常打電話去問候。



遊戲人超超


我是容姐,河北石家莊村裡人。在我們這裡有這樣的俗語,“姑舅親輩輩親,打斷骨頭連著筋。兩姨親不算親,死了姨姨斷了根”其實這俗語跟題主所說的俗語,道理是一樣的。那為什麼有這樣的說法呢?又為啥說姑比姨好呢?現在容姐來為你揭曉答案。

姑死以後連著筋

在我們這裡,有外甥拜年的說法。每年初二初三的時候,姑姑家的結婚的兒子,都會到姥姥家拜年的,很多孩子拜年的時候,做父母的也都會跟著一起去的。如果姥姥姥爺去世了,那就由舅舅接待。在這種情況下,姑舅家的孩子,就會每年都會見面的,因為親戚經常走動,所以關係也就親了。如果姑姑去世了,她的兒子還是會每年要給舅舅去拜年的,所以姑舅的孩子還會連著筋。



姨死以後斷了根

本來姨姨在我們印象中,也是很親的,可是為什麼姨死以後斷了根呢?事情是這樣的,姨在世的時候,會經常去看她,她也很親外甥外甥女。可是如果姨去世以後,她的孩子也各自成家了,那外甥外甥女就很少去了。除非是有孩子結婚看滿月的時候走動走動。

雖然兩姨家結婚的兒子,也會經常會在舅舅家碰面。因為都要去給舅舅拜年。可是因為不經常去彼此的家中,所以雖然見了很親,但是關係卻會慢慢的疏遠了。這也就是姨死以後斷了根的由來。



為啥姑比姨好

俗語“姑死以後連著筋,姨死以後斷了根”,跟姑好姨好沒有關係。而是因為有每年的外甥拜年,所以姑舅親會連著筋。至於說姑親姨親,我覺得都親,因為姑姑是爸爸的兄妹,而姨姨是媽媽的姐妹,所以都會親的,所以沒有可以比較的。




我們這裡對於這句俗語的解釋,就是這樣的。當然了三里不同鄉,也許你們那裡的解釋跟我們這裡會不同的。那你們那裡的解釋是什麼呢?


容姐花語


要想回答為啥姑姑比姨娘好,還得從血緣說起。

在這裡,我們來打個比方。看下圖:

圖中可見,一棵瓜蔓上結出的兩個瓜,這兩個瓜源出一個根、一個蔓。看到這圖應該可以想象得到,你姑姑和你父親就像這兩個瓜。


再來看看姨娘和你家的關係。只是因為婚姻你家和你姨家才成為親戚,沒有任何的血緣關係在裡面。就像下圖中的兩個瓜,來自於兩根瓜蔓。


所以說“姑死以後連著筋”,那是因為你姑家的表兄弟身體裡面留著一半的和你同源的血脈。

《紅樓夢》中,賈寶玉為什麼只和林黛玉親近,和薛寶釵疏遠,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林黛玉是賈寶玉姑姑的孩子,薛寶釵是姨家的孩子。雖然同是表兄妹,可是骨子裡分的是非常清楚的。也正如賈寶玉所說:

天上掉下個林妹妹,

似一朵輕雲剛出岫;

眼前分明外來客,

心底卻似舊時友。

這是骨子裡的親情!


一株吊蘭


農村有很多俗語,值得我們去挖掘,因為這些俗語都是古人經過不斷的生活實踐總結出來的人生哲理。那麼,“姑死以後連著筋,姨死以後斷了根”蘊含了怎樣的人生哲理呢?



“姑死以後連著筋,姨死以後斷了根”的理解

“姑死以後連著筋,姨死以後斷了根”,這句俗語有一個更長的版本,還有一個壓縮版本。長版本是這樣的,“兩姨親不叫親,死了姨斷了根;姑舅親才叫親,打斷骨頭連著筋”。而壓縮版本是這樣的,“姑死連著筋,姨死斷了根”。三句俗語的意思基本一致,就是說姑姑過世之後,自家與姑姑家還會保持聯繫,兩家人還會來往。而姨媽過世之後,自家與姨媽家就由此不往來了,關係慢慢會疏遠了。這是一句飽含農村人情世故的俗語,說的還是有一些道理的。



“姑死以後連著筋,姨死以後斷了根”對此的個人看法

姑是父親的姐妹,跟我們是同一個姓氏,逢年過節都會回來,特別是春節的時候回來竄門是習俗,經常走動,關係自然比較親。然而,姨是母親的姐妹,跟我們也有血緣關係。然後,姨出嫁之後,她外嫁的家庭跟我們似乎沒有多大關係,也沒有經常往來的習俗,慢慢的也就疏遠了。所以,這句農村俗語總結的還是蠻有道理的,個人比較認可。

但是,有句俗語也說的好,叫“遠親不如近鄰”。雖然,我們跟姑姑存在血緣關係,她外嫁之後,如果不經常連續,走動,關係也會變得疏遠,還不如一個經常見面交流的鄰居。這就是在高訴我們,親戚之間也要經常走動,聯繫,才能夠更好的維持。



好了,以上關於“姑死以後連著筋,姨死以後斷了根”這句俗語的看法,就分享到此,歡迎評論探討交流。


終歸農村


按道理都親,一個爸爸的姊妹,一個媽媽的姊妹,但是姑姑心裡親,有血緣關係,還有人問是姑姑親還是舅舅親,打心眼裡還是姑姑親,感覺姑姑是親人,舅舅就是客人,姨也屬於客人,心眼裡沒有當做親人,所以姑姑就是自己的親人,從來沒有當做客人。

即使姑姑過世了依然還是親戚,還有老表,依然來往,老表逢年過節看舅 ,這種親戚割捨不了,姨一般都是姨不在了從此斷親,有句俗話說的很好,姨娘親姨娘親,死了姨娘斷了親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姨從來就不是親人,只是表面的親戚,一種不得不來往的親戚,也是一種可有可無的親戚。

姑姑是自己家走出去的人,從情理上說有血緣關係,是爸爸的姊妹,有一種割捨不斷的情緣,內心就特別親近,總感覺是自家人,現實也是這樣,很多時候都是姑姑一馬當先,爺爺奶奶有病都是他們伺候,所以姑姑是最親近的人。

和姑姑親近也是因為爺爺奶奶,只要有老人在姑姑就會經常來串門,因為來往密切所以姑姑是最親近的人,爺爺奶奶去世姑姑也是傷心欲絕,悲傷流淚,因為爺爺奶奶是大夥的財富才感覺特別親近,確實也是因為血緣關係。

姑姑是自家人,血脈相承,只要有爺爺奶奶大夥總能聚在一起,內心就感覺親近,現實也是這樣,家裡有什麼事,姑姑總能站出來,姨呢?只是來往,隨禮,辦不了什麼真實的事情,所以姑姑最親近。


大海傳媒


農村很多俗話是很有道理的,都是在現實生活經驗基礎上積累起來的,比如題目上這句,還比如,“老婆死了人滿街,男人死了沒人抬”。再比如“飛不高,跌不著”,“慣子如殺子”等等,無一不包含著很深的生活甚至是人生哲理。

“關於姑死了連著筋,姨死以後斷了根”,其根本原因是,姑姑是奶奶家的人,如果姑姑比父親小,甚至小很多歲,那麼,這孩子自小是跟姑姑生活在一起的,甚至,是姑姑看大的。

過去孩子多的時候,很多大家庭裡有未嫁的小姑,小姑帶著侄女兒打草挖菜踢毽子,是生活的日常,成天生活在一起,能沒有感情嗎?而且,這些小姑出嫁的時候,也都是孩子的母親也就是姑姑的嫂子幫著忙活張羅的。

即便姑姑嫁了,姑姑也是經常回孃家,仍然能經常見到姑姑。

至於姨,雖然與姑有著等量的血緣關係,但是,在過去那種交通基本靠腿、通訊基本靠吼的情況下,你一年能見幾回?是不是經常是逢過年特意走個親戚才能見到?或者,你外公外婆過生日,特別聚會時才能見到?這種情況下,感情會有多少?

雖然你媽和你姨更親,你媽還可能和你姑是仇人,但是,你和你姑比和你姨更親是比較普世的事實,是現實生活造成的,並不是你天生的就親。


金粟


在我們這裡有這樣的俗語,“姑舅親輩輩親,打斷骨頭連著筋。兩姨親不算親,死了姨姨斷了根”其實這俗語跟題主所說的俗語,道理是一樣的。那為什麼有這樣的說法呢?又為啥說姑比姨好呢?現在容姐來為你揭曉答案。

姑死以後連著筋

在我們這裡,有外甥拜年的說法。每年初二初三的時候,姑姑家的結婚的兒子,都會到姥姥家拜年的,很多孩子拜年的時候,做父母的也都會跟著一起去的。如果姥姥姥爺去世了,那就由舅舅接待。在這種情況下,姑舅家的孩子,就會每年都會見面的,因為親戚經常走動,所以關係也就親了。如果姑姑去世了,她的兒子還是會每年要給舅舅去拜年的,所以姑舅的孩子還會連著筋。

姨死以後斷了根

本來姨姨在我們印象中,也是很親的,可是為什麼姨死以後斷了根呢?事情是這樣的,姨在世的時候,會經常去看她,她也很親外甥外甥女。可是如果姨去世以後,她的孩子也各自成家了,那外甥外甥女就很少去了。除非是有孩子結婚看滿月的時候走動走動。

雖然兩姨家結婚的兒子,也會經常會在舅舅家碰面。因為都要去給舅舅拜年。可是因為不經常去彼此的家中,所以雖然見了很親,但是關係卻會慢慢的疏遠了。這也就是姨死以後斷了根的由來。

為啥姑比姨好

俗語“姑死以後連著筋,姨死以後斷了根”,跟姑好姨好沒有關係。而是因為有每年的外甥拜年,所以姑舅親會連著筋。至於說姑親姨親,我覺得都親,因為姑姑是爸爸的兄妹,而姨姨是媽媽的姐妹,所以都會親的,所以沒有可以比較的。

我們這裡對於這句俗語的解釋,就是這樣的。當然了三里不同鄉,也許你們那裡的解釋跟我們這裡會不同的。那你們那裡的解釋是什麼呢?


一片茶葉的故事


農村俗語“姑死了連著筋,姨死了以後斷了根”的原話是“姑表親,輩輩親,姑死以後連著筋,姨表親,一代親,姨死了以後斷了根。”以前,基本上姑的話比姨更好。現在就未必了。


一,姑表親,輩輩親,因為姑姑畢竟是在奶奶家長大以後,然後再出嫁。如果年紀小多。在家與侄子侄女關係的話相對好一些。而且她還是同姓的。所以在以前看來。姑比姨好,無可厚非。

二,而且姑姑回家的話,把家當成自己的家。回來的話是回孃家。感覺是親人。如果是姨的話,那就又是不一樣的。她回來的話。那是來看自己的姐妹。所以她是親戚。這一點的話姑又比姨好一些。



三,還有一句俗語是,“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認不到”。而且這一句的話。在我們農村的話,現實的意義非常的多。這一點兩個都差不多。


綜上所述,在以前的話,姑一定是比姨好。但是那時候的車馬慢的年代已經過去。現在主要是來往非常的方便,也非常的多。具體來往看各自情況。反而姨比姑好一些。個人觀點如有不對之處請指正。歡迎評論。並求關注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