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公子扶蘇接任秦始皇的位置,秦朝能逃脫短命的命運嗎?

KK夜枚廝


秦王朝的滅亡,並不在於誰坐在那個龍椅上,而在於這個政權的制度本身與社會的契合度上面。

我們在讀歷史的時候,往往會過於注重個人能力對歷史的作用,甚至於存在一個人的能力大到可以任意改變歷史進程的錯覺。實際上,這種觀念是不靠譜的。

歷史是人書寫的,這不假,但問題它並不是一個人寫的,而是活在那個時代所有人共同組成的。

秦朝的建立,從當時的社會結構上來看,是順應歷史潮流的,因為秦制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產物,解放更多的勞動力,促進生產發展,打破分封制的階級固化,這都是秦之所以能戰勝六國,最終實現統一的原因。

但是,制度即便適應生產力,卻也並不一定能夠使得政權統治穩固,這裡面涉及到一個適應的過程。

秦自秦孝公變法到秦始皇征服六國,花費了上百年時間,而這上百年的時間裡,秦國除了忙著跟六國打仗擴張外,其實最重要的就是內部的消化和吸收。在分封制社會,是不存在官僚的,每一個分封制下的官員,實際上都是貴族,也就是世襲壟斷政治的特權階級,這樣的社會,階級是固化的,沒有上下流動的可能,同時也導致了國家無法整合資源,最大限度的開發,而增強綜合實力。

秦國的一百年時間,在內政上,就是忙著把分封制掃進歷史的垃圾堆裡,完善自身制度,發展生產力,同時以對外軍事擴張的方式,轉嫁國內社會矛盾。秦國的政治、經濟制度決定了它就是一輛發動戰爭的戰車,通過戰爭,攫取外部利益,來保持整個社會階層的流動,從而保證其強大的戰爭潛力。

這一百年時間裡,秦國完善了律法制度,培養了忠於帝國的官僚集團,分封貴族失去了世襲官職、壟斷土地的特權,使得秦國成為了戰國七雄之中,對國家控制力最強的中央集權政府。

秦國在統一六國之後,所面臨的問題,實際上就是內政治理,如何將秦法繞過六國原先的統治方式,推廣到六國民眾中去,畢竟在秦以前的六國,六國之民,他們的統治者,並不是國君,而是封君,統治他們的也不是律法,而是封君的特權以及他們的道德水平。

秦武力征服了六國,按照過去一百年的發展經驗,當然是一邊完成國內的社會改造,一邊通過對外戰爭的方式轉嫁社會矛盾,秦始皇實際上也是這麼做的,但這裡有一個極大的問題,也就是秦國完蛋的根本原因。

首先,秦國對六國的改造,只是將郡縣制的行政制度粗放推廣到六國,這套制度缺乏深諳秦制的官僚隊伍,由此使得秦國在六國的統治,往往是幾個秦吏就要治理一郡之地,顯然這是不現實的,於是他們只能依靠對秦制完全沒有認知水平的六國中小地主們。

在此種情況下,六國的地方政府,很容易就會形成舊地主對秦官僚的包圍,甚至將秦吏腐化,從而瓦解掉秦制在地方上的推廣,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大大降低了秦政府的公信力。

其次,秦國的利益受益者中,是將六國之民排出的。我們知道,秦國赫赫有名的軍功爵制度,使得秦國黔首平民,乃至於殘存的奴隸都能夠通過戰爭獲得政治,社會地位的提升,從帝國的蛋糕中分一杯羹,這是秦國強大的原因。

然而在秦朝建立以後,這種利益的受眾之中是不包括的六國之民的。秦國所有的軍事力量,以及官僚集團,是不包括一個秦國以外的人,這樣一來,也就等同於六國之民成為了二等公民,或者直接就不算公民。六國之民沒有從新建的帝國之中分享到任何利益,而更悲慘的是,他們成為了秦國壓榨的主要對象。

筆者更願意將秦朝對六國的統治,稱之為“殖民統治”,六國之民完全就是秦國戰車上壓榨最慘的,這樣的結果,造成的影響,也就是六國對秦完全沒有歸屬感,長期的壓榨,又使得六國之民對秦朝普遍怨恨。

秦始皇最大的失誤,也就在這裡,在六國統一之後,最應該做的,是將六國之民納入到秦朝的體系中來,將秦國之前軍功分土地給民眾的利益,通過其他行政手段逐步開發給六國之民,或徹底消滅六國舊有地主,或提升六國之民的社會地位。顯然秦始皇並沒有這樣做。

那麼換了扶蘇上位,會這麼做麼?

答案是不會。從史料中記載來看,扶蘇受到儒家的影響是很大的,然而當時的儒家,提倡的是什麼?分封制啊。儒家依然繼承的是周禮的那一套分封君臣觀念,以“禮”來實現社會秩序,最多也就是講一點"與民休息”的人本思想,但顯然這對社會的改造沒有任何幫助。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無論修不修長城,阿旁宮,或者發動對外戰爭,秦朝的蛋糕,在扶蘇上位以後,依然分不到六國之民手中,扶蘇執政的基本盤是秦國的官僚集團,然而這票人,是不可能把秦國的利益分給六國的。

這就跟項羽的失敗一樣,他也是舊時代貴族的代表,而代表的也是楚國貴族的利益,他只能去維護自身集團的利益,而劉邦卻沒有這樣的背景,他本身就是平民出身,他的集團也大多是社會底層,所以他們可以跳出舊貴族的樊籠,在秦制的基礎上,把整個帝國蛋糕,逐步分給民眾。


江畔初見月


假如公子扶蘇接任秦始皇的位置,秦朝必然逃脫短命的命運,這應該是毋庸置疑的!

秦始皇的軍事手段和政治策略高妙,拓曠世之荒,結束了五百年諸侯分裂割據的局面,設計了一整套完整的中央集權制政治架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共融的國家。

統一後的秦朝,畫卷宏開,打破周代以來的世卿世祿制,在中央施行三公九卿制,將全國劃為三十六郡,北擊匈奴築長城,南定嶺南鑿靈渠,向西南開疆拓土,增設桂林、南海、象郡、南郡,將天下又拓展為四十郡,成為歷史上空前遼闊的王朝。秦始皇定千年國體,中國歷史從古代的宗法制社會,進入嶄新的國家社會。

天之道,由元開始,地之道,由春開始,大一統,由秦開始。息兵戈,廢封建,設郡縣,通馳道,車同軌,書同文,人同倫,統一度量衡,結束了天下共苦、纏鬥不休的戰國亂世,進入一個皇帝與百官共治的新時代,郡縣制超出人類歷史上的所有國家,文明程度之高,冠絕全球。

樂極生悲,歷史與秦王朝開了個大玩笑!公元前210年春,秦始皇功成業就,巡遊四方。7月東巡途水利工程中,不幸突然病逝!陪同的宦官趙高,貪慾勃發,策劃“沙丘政變”,私擬偽詔,謀殺聰明仁厚的公子扶蘇,和精明強幹的大將蒙恬,立身邊的少子胡亥為帝。隨行的左丞相李斯,抵擋不住威逼利誘,與趙高和胡亥同流合汙,使夢想福廕萬世的秦始皇,功敗垂成,二世而終!

秦始皇當政期間,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朝一個方向努力——統一。統一的過程中,不滅六國王族,統一後不殺功臣,好過之後許多聖君。若不是病逝於視察水利工程的路上,若不是錯用了趙高,遺詔就不會被篡改,仁厚的公子扶蘇繼位主政,秦朝的歷史又不知如何寫下去,若國祚延續,始皇父子必然是歷史上偉大光榮正確的萬歲萬歲萬萬歲……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剛剛統一的國度,應予民以修養生息的機會,何況,六國故地的士民,人心尚未歸附!大躍進式的國家工程,勞民傷財,百姓勞累積久。軍事上重外輕內,軍事主力遠在南北邊地,陳勝吳廣作亂,六國舊勢力趁機發難。胡亥昏昧,趙高指鹿為馬,秦王朝安得不覆!

強盛王朝突然崩塌,筆風兩邊倒,千秋功罪任由後人評說。史書由勝利者,站在對自己有利的角度書寫,不黑前朝何以彰顯新朝的道義和英明!

後朝黑前朝,因為政治需要,證明自己取代的合法性,後來的隋煬帝有相同遭遇,連他修建大運河這一千秋大業,也被後來者說成是為了他自己遊玩享樂!唐太宗李世民的“宣武門之變”要是失敗了,他又會不會是唐史上的叛亂者?

秦的統一,順天應時,推動了人類歷史進程。秦亡魂猶在,大一統的國家精神,滲透華夏社會,東方大國,興衰榮辱,生生不息,代代相傳,兩千年裡的中華大地,崛起的各個大一統國體,無不繼承秦制……










頭條玩家越來越LOW了。這種虛假的問題有什麼討論價值,弱智的短命說還當金科玉律?

一、扶蘇接任皇帝

這個假設本身就很弱智。扶蘇沒有接任皇帝是遠在上郡軍中,秦始皇年老暮政卻把扶蘇"發配"的上郡軍中是秦始皇根本就沒把扶蘇當作皇位的繼承人、暮政的穩定器。

扶蘇很優秀嘛?哪為啥沒被秦始皇當作暮政的應急者,贏秦氏族的未來基礎?事情是兩方面,一方面是秦始皇贏政的,一方面是扶蘇的。沒有接任皇帝本身,就證明扶蘇不是優秀者。身在上郡身邊有蒙恬、皇長子、秦始皇猝死、朝內秦始皇的老臣大多都在位。扶蘇足夠優秀的話,這些都是接任皇帝位子的絕對實力。然而,扶蘇選擇了自殺。不能因此證明扶蘇有多差、多壞,但至少能證明,扶蘇並不優秀。很可能,是很平庸的一位。

“假設公子扶蘇接任秦始皇的位子”,這個假設本身就很LOW。

二、短命說

中國歷史有秦始皇,活了五十四歲。統一中華,建立中央集群郡縣制國家,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修繕長城,疏通河渠,修建馳道等等,有功於歷史,後人享受秦始皇福利2000多年,至今依然在享受。中國歷史上有彭祖,活了800多歲。按短命論,彭祖對中華的貢獻比秦始皇多20多倍?實在搞不懂,彭祖究竟對中國歷史有什麼貢獻和成就?

若不拿貢獻和成就論,僅僅以壽命長短論。持這種觀點的,都應該羞愧的躲在陰溝裡面,怎麼能跑到頭條來冒泡呢?俗話說,“千年王八萬年龜"。比如題主這樣的人類,一般也就活個100歲、120歲吧。是王八的十分之一,是烏龜的百分之一。”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壽命這麼點點長,說明你足夠卑劣。除了陰溝裡,還有你容身的地方嘛?

三、修長城是民生、還是濫用民力?

濫用民力是儒家歷史上的罵辭之一。儒家效忠秦朝又仇視秦朝,原本就是一個反賊。儒家無腦的罵辭,原本就不止這一個。所以,濫用民力的說法,本身就是愚昧無知者專屬的。

什麼叫最大的民生?充分就業!充分就業!充分就業!

有人拿”蛋糕做大、蛋糕分好“說事,這純屬無腦的穿越。那個時代的生產力水平,根本就不可能把蛋糕做大,自然沒有蛋糕分好之說。相反,跨越時空存在的真理是,最大的民生是充分就業。公元前是有工作的人能生存,現在是有工作的人能生存,未來依然如此。

一方面,修長城在當時就是一個”一本萬利“的”核工程“,花更少的錢,建立更強大的國防。另一方面,統一六國後春秋戰國幾百年內戰突然止歇。秦國的、六國的軍人,一夜之間失去了工作崗位,失去了收入來源,個人和家庭立馬面臨生存的困難。而秦朝的修長城、修馳道、修河渠等修修修,就是最直接的增加就業,也就是最大的民生----充分就業。

此非理論推算。現代改革開放中,幾萬元基礎建設投資,極大的推動了高速公路等基礎建設,為後續的經濟騰飛打下了雄厚的基礎。同時,農民工進城,好像也是從這裡開始的吧?百利而無害的好事,是事實存在的。現代中國人,享受著改革開放的紅利,居然還哪”濫用民力“的歷史謊言說事,太過搞笑。


滄桑短笛


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的王朝,不期速亡的大概有這麼三個,一是楚霸王項羽,雖無皇帝之名卻有皇帝之實,《史記》也做《項羽本紀》,認可其王者身份,可惜極速敗亡於劉邦;另外兩個是秦朝和隋朝,這兩個王朝都很有意思,如果說項羽的敗亡是因為自身政治上的昏聵和戰略上的短視,建立秦王朝的秦始皇和建立隋朝的隋文帝都堪稱雄才大略,在位時期國力強盛政治清明,然而龐大的帝國卻都歷二世而亡,何其速也。究其原因,這兩個王朝都有一個顯著的共同點,舊的秩序或者說保守勢力在這兩個王朝依然異常強大:秦朝的六國遺族和王室後人,隋朝的關隴貴族和門閥豪強;與此同時,因為建國不久,加之年壽不永,作為開國之君,秦始皇和隋文帝統治時間都不太長,國家政權尚未徹底鞏固,新的制度也還沒有徹底建立起來。在立國之初,有秦始皇隋文帝這兩個強勢君主坐朝,天下無人敢應其鋒芒,一待強人逝去,後續之君沒有開國皇帝的威望和掌控能力,政權下面立即暗流湧動,待到時機成熟,稍有風吹草動,終至釀成鉅變,王朝黯然謝幕。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除了要選好接班人,在立國之初剪除舊勢力、剷除功勳權貴是多麼重要,難怪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都樂此不疲,手起刀落,大興狡兔死走狗烹之事。


葉秋6697


我認為,不能!

因為真正滅亡秦朝的,是六國貴族,比如項羽,他就是楚國項燕之後,他在鉅鹿之戰中,破釜沉舟,幹掉秦國主力,才讓劉邦撿了個大便宜。

當時,秦末的各大勢力,基本上是六國貴族在支撐,就算是扶蘇當皇帝,下場也是如此,應該挽救不了,只能把時間推遲而已。

秦國如果想不滅亡,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六國貴族,一早給殺掉,不過秦始皇沒有這麼做,所以一旦出現導火線,六國貴族,就會再一次出現在歷史中,而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就是這一根導火線。

假設,換成公子扶蘇當皇帝,他唯一的機會,就是先下狠手,清洗一波貴族,這就相當於後來的削藩,六國貴族勢力盤根錯節,只要一把火徹底燒了,才能讓大秦帝國,波瀾不驚。

但是,扶蘇有這個勇氣嗎?

歷史上記載,扶蘇很仁慈,要他去做這件事,絕對做不出。不然,他也不會,僅憑一張偽造的聖旨,就直接自殺。

畢竟,換成任何一個有點血腥的皇子,手握重兵三十萬,別說聖旨了,就算是打著‘清君側’的旗號,都有可能。

若是太平盛世,扶蘇確實會是個好皇帝,體恤民情。

但秦朝剛剛大一統,分封制的概念還沒有完全消除,這時候的秦國,需要的是一個殺伐果斷的君主。

胡亥不行,扶蘇也不行。

秦國滅亡,其實早就埋下了伏筆。


昨夜夢迴


論人員班底

扶蘇如果沒死,會有一系列的反應。

首先蒙氏家族不會消失,那麼王離就不可能掌權,趙高也不可能指鹿為馬。

蒙恬死後,只有章邯扛得住,還被趙高整走了。如果扶蘇沒死,蒙氏家族就能和章邯一起頂住項羽的壓力。

沒有這些人壞事,大秦帝國不會倒塌的如此迅速。。

論始皇留下的禍害

1.設郡縣,不絕六國貴族

始皇統一後,採納李斯建議,改分封為郡縣。沒了分封,貴族利益受損,肯定會鬧事。然而始皇心大,還留下大批劉國貴族遺民,後患無窮。其實對於皇權來說,郡縣制絕對是先進的,但始皇一是稱帝時間短、二是沒對六國遺民下狠心,郡縣得不到執行,各地貴族又想著造反。

要解決這個矛盾,扶蘇肯定要打殺一批,重新分封一批,郡縣只能留給子孫後代解決。

2.北驅匈奴,南征百越,帝國空虛

內部並沒有得到絕對的安穩,始皇帝就開始將秦國百戰之師投入邊境,和周代伐商何其類似,帝國內部兵力空虛。而這兩支軍隊的下落如何呢,趙佗帶著號稱五十萬的大軍,在百越住下了,直到漢朝才歸順。蒙恬帶的人,一部分留在邊關,一部分人被王離帶著送了命。

若扶蘇稱帝,他手裡有蒙恬這張王牌,只要不被趙高奪權,憑著蒙氏和章邯,是有足夠的時間調趙佗回來的。

3.修皇陵,築長城,大肆耗費民力

皇陵是每個皇帝登基開始都會準備的大工程,但與此同時執行的還有阿房宮、全國統一的車馬道以及長城。這一點來看,很多後代皇帝都有類似的決策錯誤,但他們都有前代根基揮霍,始皇是沒有的。這才激起了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扶蘇稱帝,若要平民怨,必須逐步暫停徭役,使百姓耕其田,減少被造反派裹挾的流民數量。


為she著迷


真正決定秦朝是否滅亡的,我覺得是兩件事情。一是陳勝吳廣起義;二是項羽鉅鹿之戰。

為什麼是陳勝吳廣起義?

槍打出頭鳥,陳勝吳廣雖然最先起義,但是並非是最終的勝利者,反而很快就被章邯大軍鎮壓了。但是起義大軍如雨後春筍般,各地紛紛響應。沉重打擊了秦王朝的統治。凡事從0到1最為困難。

為什麼是項羽鉅鹿之戰?

項羽鉅鹿之戰以數萬軍隊擊敗章邯領軍的四十萬眾。大秦帝國的氣數在這裡已盡,後續便是咸陽城投降、火燒阿房宮,大秦國覆滅。

扶蘇上位後,大秦歷史如何走?

扶蘇繼承帝位,成為秦二世。他會做哪些?

一、減少徭役、減少大型工程的修建

二、減輕稅負、緩解勞動人民的苦難

三、緩解律法、取消大秦嚴苛的律法

四、發展儒學、給疲勞帝國休養生息

而且,扶蘇上位後,蒙恬有可能會成為丞相或者太尉。他可是大秦國的第一猛將,如果鉅鹿之戰是他和項羽打,可能結果會大不相同。

所以:扶蘇上位後,能很大程度緩解大秦帝國的矛盾,延續帝國國祚,至少在他一朝我覺得大秦帝國不會覆滅。


不務齋


這是一種歷史假設,秦興秦亡都源於商鞅變法,商鞅變法使積弱的秦變強秦,商鞅變法的核心是使秦國變成強大的戰爭機器,當一統六國後,再沒有可尋敵國的情況下,秦國再維持強大的戰爭機器的商鞅法律會使秦國經濟止步不前,前蘇聯滅亡也有點象步秦亡之覆轍。

長公子扶蘇史載曾數勸始皇改獎耕戰之策而重農商,始皇不悅才把扶蘇調往邊疆(這裡也含歷練其意志的意思),如果由國人擁戴的扶蘇接位,他一定大力發展農商而輕軍戰,但從始皇死到秦亡這麼短的時間來看,扶蘇能否穩固秦的統治還是一個疑問。

商鞅變法只是適合戰爭時期的法律即創業時的法律,當創業成功後需要新一套的治理法律,而繼續守舊必被歷史淘汰,就如當年的規劃經濟最終被市場經濟所淘汰一樣,時代不同,治國的要不斷的修改適應時代的政策才可使政權得以穩定,秦抱商鞅之法而不變,亡只是早晚的事。

自秦後中國曆朝,都難逃三百年內必亡的規律,究其主要原因是開國者所定的治國之策只適合開國者當時,到二、三百年後該策已完全不適合當時的環境,用一句政治經濟學的話來形容,開國都所制定的治國方略在二、三百年後是生產關係嚴重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那有不亡之理。


正理歪道


大家好,我是小洲,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秦國在秦始皇嬴政的帶領下,打敗六國,成功統一全中國,可以說他是一位千古帝王。但是這樣的一位帝王卻是認為法才是治國的關鍵,只要有嚴厲的法律,國家就會一直存在,甚至千千萬萬代。可是他卻不知道治國的關鍵是民生,就在他去世後農民紛紛起義,而這樣的一個大秦國卻只是存在了十五年。



秦始皇晚年為了追求長生不老藥可以說是費盡了心思,可是最後卻是因為吃多了金屬提前送了命。不過在臨終前卻是交代李斯,讓他把皇位傳給大皇子扶蘇,希望他能夠治理國家。可是李斯卻是聯合趙高,偷偷改了命令,把皇位傳給了他們控制的秦二世胡亥,而扶蘇卻是被賜死。

雖然扶蘇這個人講究和善,治國理念和秦始皇完全相反,但是卻仍然把皇位傳給了扶蘇,可見對扶蘇的喜愛。可是扶蘇命短,被人給害死。倘若扶蘇不死,那麼這個天下還真的不好說。扶蘇這個人是秦始皇的長子,剛毅勇武,特別的有遠見,而且他還擅長政治,在百姓心裡也有一定的地位。不過他的作為卻是讓秦始皇憤怒,更把他派去修長城。可見扶蘇的政治遠見和秦始皇是截然相反的,而這種正是百姓們所需要的。



扶蘇如果不死,甚至即位,那麼他就會改變歷史。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扶蘇在百姓的心裡佔有一席之地,百姓們對他還是很愛戴的,再說了,扶蘇這個人崇尚和平,比較仁慈和善,對老百姓是真的好,如果他一即位,相信許多的老百姓就會立刻感到自己翻了身,會特別高興的歡迎這位新的統治者。這樣一來真的能夠減輕王朝和百姓之間的矛盾,治國之路會順暢很多。


至於那些起義者,恐怕聽了扶蘇即位肯定會缺少很多的動力,他們甚至可能會投降扶蘇,而這對於國家可是很有利的。既然除掉了棘手的起義者,再加上百姓們的愛戴,那麼秦朝為何不可統治國家呢?也就是所說的扶蘇管制的秦國將會變得更好,走上一個新的高度。歷史也終將會被改寫。

我是小洲,以上觀點都是個人的猜測,希望大家能夠理解。如果有不好的地方歡迎指正,一定悉心接受,不過不喜勿噴。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你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謝謝!


歷史清單


假如公子扶蘇接任秦始皇的位置,秦朝能逃脫短命的命運嗎?

秦朝的滅亡,真的和秦始皇嬴政有關係嗎?如果公子扶蘇,接任秦王嬴政的位置,能否挽救秦朝短命的命運。長城認為不能,一項羽決心恢復楚國,根基之深;二秦朝已失去民心;三劉邦勢力的崛起。從這三個方面可以看出,秦朝逃脫不掉滅亡的結局,即使扶蘇能了接任秦始皇嬴政的位置,只能說延續。

項羽決心恢復楚國,根基之深

說起楚國,我們會想起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七個國家,也稱為戰國七雄。後面秦國滅掉了其他六國,那麼項羽的國家也在其中。當時六國為了向秦國復仇,有很多仁人志士,前往秦國行刺秦王,其中包括荊軻刺秦王,還有張良僱兇行刺等等。相對於項羽也是一樣,從小就有很大的志向,要學習對付萬人的本能,並且還要滅掉秦國。戰國時期,除了項羽這些楚國後裔,還有其他六國的後裔,也在進行對秦王的行刺,當時秦王基本都不出宮殿。局勢已經達到這種程度,看來非常受六國痛恨。

然而楚國皇室後裔項羽、項伯、項梁等,一些舊部老臣都在秘密醞釀各自的勢力,為恢復自己的楚國而做準備。此次秘密組織主要是以項梁為首領,但是以前的舊部下,都以發生變化了,每個人都是各自顧各自的,出現分散的想象。後來項梁就發展自己的勢力,從軍隊來看,勢力還是比較厲害,為了出師有名,便請出了楚懷王,作為稱王。這可以名正言順的對抗秦國,紛紛有有識之士前來參加。隨著隊伍的發展,逐漸的形成楚軍,與秦國開始正規的較量。

秦朝已失去民心,激起農民起義

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以後,開始進行各個方面的統一。首先是焚書坑儒,主要統一思想,從服裝的統一,漢字上的統一等等。為了達到統一,秦王嬴政開始不擇手段的去做。為了統一思想,就殺掉了四百餘人的儒家學生,從這看出手段極其殘忍。經過長時間的壓制,以及對農民的殘暴,因此出現了農民起義。俗話: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嬴政的統一,有利也有弊,出現農民起義之後,各個地方的縣官,就開始遭到不測。造成民心盡失,秦朝也在慢慢的走向衰落。

對於秦王嬴政的做法,當時公子扶蘇就向秦始皇嬴政進言過,但是秦王嬴政沒有聽進去,反而把公子扶蘇以工作為理由,調到前線幫助蒙恬。還有一些大臣也進行進言,都遭到了回絕,進而看出了秦王嬴政的主張思想比較堅定。隨著他的思想的堅定,後面的路在一步一步的走向滅亡,這也是沒有徵兆的預示。

自古以來,民心非常重要,三國時期,蜀國的劉備就曾說過:民心所向,大事必成。秦朝把最重要的民心都失去了,那這個國家肯定會慢慢的倒退。縱觀歷史,聽取進言對歷代君主都是有益而無害的,然而秦王處於排斥的感覺,對自己的兒子就進行排斥。所以導致各地紛紛舉行農民起義,促使民心盡失。

劉邦的勢力崛起

劉邦一介布衣,參加農民起義,後又投靠項梁軍隊,勢力的壯大,轉變成自己發展。漸漸的出現了張良、韓信、蕭何、盧綰、曹參、樊噲等等,都是成了劉邦屬下的謀士和將軍。說起劉邦最早也是一個混混,地痞流氓,由於放了徭役,觸犯了秦朝的律法。所以走上農民起義的道路,隨著勢力的慢慢壯大,後來被蕭何曹參等人推崇,做了農民起義軍的首領。隨著環境的改變,秦朝的動盪,劉邦就開始進行對抗秦朝,也就是順應民心。

劉邦為了想進關中,就投靠了項梁,成了楚軍中的一員。正是展開大部隊的進軍秦國,以攻破秦朝為己任,正面作戰。劉邦得到了民心,才有了很多有能力的人,前來投奔,這也是劉邦勢力慢慢壯大起來的緣由。

劉邦勢力的崛起,造成了秦朝滅亡的加快,也證明了,各個勢力都對秦朝有敵意。這也應那句話,時勢造英雄,亂世出帝王。輔佐劉邦的人,都是忠心不二,這就是鐵桿兄弟,也是一個優良的團隊。

結語:

就是秦始皇嬴政把位置傳給公子扶蘇,也不能改變秦朝的遲早滅亡,有可能公子扶蘇會延長秦朝的發展,不能讓秦朝走向殘暴的路線。由於公子扶蘇主張儒家思想,以仁治國,會多聽眾人的意見,這些恰恰與秦始皇嬴政的主張是相反。故而,公子扶蘇沒有落下一個好的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