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在上海買房子的人都是一些什麼樣的人?

天使的淚I


我在上海工作8年,我來說說我身邊的人怎麼上海買房的。1.賣掉老家二三線城市的房子,拿到首付上海買房定居。

2.夫妻兩人大學一畢業就來上海,工作幾年先買個30平左右一室戶過渡,等房價上漲,賣掉去置換大房子。一般都是80後,趕在限購前搞定。

3.一個人在上海工作或者國外工作多年,限購之下,先去別的城市買房,比如崑山花橋,寧波,太倉,南通,無錫等,隨著房價上漲,至少也賺了幾十萬,等結婚了,兩個人各自賣掉自己外地的房子,來上海合在一起買房。

4.有小夫妻工作幾年,雙方家庭父母各出資多少,等於三個家庭一起合力買房。

以上都是普通上班族,工資一萬左右。

那些做生意的我就不說了,買不了住宅,投資商鋪LOFT酒店等等。

反而很多本地人以及嫁給上海本地人,很少有買房的,或者換房的。其實不是他們掙的少,而是他們不願意降低自己生活質量,畢竟買房肯定要貸款,起碼第一年要緊張一點。

不是每個人都願意跳出自己安逸的生活圈。


韓夫人2019


我的一個女性朋友,她和我關係很好,平時聊得來,知道她家一些事情。

她今年26,人很漂亮,屬於那種看了一眼還想看的姑娘。但是買房的故事,是發生在她父親(下述張伯)的身上。

張伯來上海務工十幾年了,剛開始在江蘇那邊做木材生意,幹了一兩年,也沒掙到什麼錢。那時候碰巧一個老鄉在上海做油漆工,張伯就跟著老鄉來上海務工。

上海在改革開放時就開始騰飛了,新世紀更是發展迅猛,各種基建、房地產吸引了農民工這一群體大量湧入。張伯就是其中一員。

張伯腦子比較靈活,在跟著包工頭做裝修時,偷偷在外面接了點私活,但是不幸被發現了,於是張伯索性自己開了裝修公司。

張伯變成張老闆的時候,那時候奧運會還沒開始,張老闆還在浦西。

奧運會開始時,張老闆來到了浦東新區,在一個老破小面臨拆遷的小區裡租了間房子。也因此結識了很多拆遷的本地人做朋友。

張伯認識的一個朋友王叔,家裡分了七八套房子,平時也沒什麼事,就喜歡打牌。那時候很多騙子就來騙這些拆遷戶,慢慢的把王叔帶上了賭桌。

張伯的拆遷戶朋友-王叔,變成了一個賭徒。

王叔學會賭博之後,積蓄花光了,便著急賣房。那時候張伯也沒房,王叔就想賣給他。那時候上海沒有限購。王叔讓張伯先拿幾萬塊錢,以後有錢再給也行。王叔雖然賭,但是很講義氣。那時候房子很便宜,總價也不高。張伯剛好做了一項工程,手裡有點餘錢,就答應了王叔。

阿美和我說,她爸根本沒想過買房的事情,當時都是抱著掙錢回老家的想法。誰曾想到,10年以後,上海房價翻了幾番,張伯意外得來的房子,讓阿美不再是滬漂了。

朋友可以點個關注鴨


上海狗哥


我在上海工作生活正好10年,要不是決策失誤,我也能夠在上海買房。我曾經的同事,就是基層員工那種同事,15年買房的有好幾個。所以根據我的經驗和判斷,即便是普通人,只要堅決想在上海買房,省個幾年,還是能上車。

特別重要的一點是你一定要堅決,敢想,相信自己有在上海買房的能力。

我第一次買房的時機是在15年,那個時候月薪大概六千,那一年,我們看了兩個月的房子。當時的買房政策特別好,商貸的利息從原來是6點多降至4點多;如果全部公積金買房,首付只要2成。

可能我們比較遲鈍,當時看房的時間是10月底,那時候已經是賣房市場,我們沒有意識到,不夠快狠準,最後看了兩個多月,實在是太疲憊了。考慮一天,決定買的時候,房子已經賣了。當時遇到的最便宜的一套房,浦東航頭94平130萬,那時候嫌棄太偏,不願買,這幾年每一次想起來那個後悔啊!

有好幾個同事,也是15年買房,大概區域不同,遇到的房產中介不同,她們那裡沒有我們看房那個區域那麼火,反正他們兩家都買了。自己的30萬存款,借了5萬,首付35萬,公積金貸款月還8千,15年還清。

後來眼看著房價翻倍漲,那兩年的心情特別沮喪,每次想起來當初差點上車,都後悔的要命。看著同樣的房子價格至少翻倍,感覺自己這輩子肯定買不起上海的房子了,又怕房子一直漲,以後再也買不起了。

17年在外地買了一套,現在來看,這是一個特別失誤的決策,我們失去了上海首套購房資格,因為上海首套和2套首付方面相差2成,算下來大概就是三四十萬。

這兩年我住的區域,浦東某區域,房價有所回落,一房160萬,兩房230萬左右,其實如果是首套,多攢幾年錢,很多人都能買得起。人不要低估自己10年的攢錢能力,如果計劃得夠好,10年贊幾十萬,其實還是不難實現的。

最後我想說,如果你要求的僅僅是上海一套房,就別要求區域,別想著一次性到位,在沒有條件的情況下,根據自己的經濟能力,上車了再說。哪怕是一房,哪怕是位置偏點,但它總是上海的一套房啊。



阿川說情


普通人唄,還能是什麼人?

不要以為在上海買房子就是有錢人了,市區大房子買不起,買郊區小房子還不行嗎?

我身邊的很多都在上海買房子了,嘉定這邊三萬多,前幾年一套房子兩三百萬,首付最多一百來萬就可以了。

當然也有的是通過賣掉老家房子再在上海買的,我是賣掉花橋的房子在嘉定買的老破小。

只要努努力,要求不那麼高,買個小房子還是不難的。


一袋稻


我講下我最近成交的幾單的客戶客戶情況。

第一個是交大研究生學歷,25歲,女性。落戶上海。婚前單獨置業,買了外環線不到三百萬的一房。

第二個上海人,和父母住一起。結婚了準備要孩子,住不下了。所以買了附近300萬出頭的小兩房。

第三個是外地人91年。剛人才引進落戶。買的外環外新房小三房。500萬出頭。

第四個是業主置換,要住到孩子的附近帶孫子。基本買賣價差不大400萬左右。

這個是最近幾個月的。再往前還有,我就不舉那麼多例子了。

基本總結下來無非這幾種。外地人剛來上海首套置業,因工作生活等地段,家裡人口增加換大戶型,想換更好的品質,換學區,等等一系列的但是大部分都是自身有需求的。



A0吹雪浮雲


題主這個問題問得很好,也是很多人的困惑。畢竟上海房價那麼高,用這個錢完全可以周遊世界,一輩子在一個欠發達地區做土皇帝,悠哉悠哉。買一套房甚至都能辦一家不小的公司了。但這些人為什麼選擇了在上海買房呢?

我思考一下大概是這四類人群,也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

1.豪門家族極富人群

這類人在上海買房就和我們買一件品牌衣服一樣。會心疼,但是根本不是啥大事。他們可能在全國乃至全球有很多套房子。而上海蓋房子的成本一直在攀升,人口也一直在增長,城市繁榮,房價堅挺。所以他們在上海買房是一種投資。可能平常住在澳大利亞的別墅裡面,或者北京的大平層裡面。就像我們有五萬存款,拿出來三萬買了理財一樣。

2.公司中高層為代表的富裕人群

這類人是為了提高生活水準而在上海買房

這類人他們在原來的城市,企業發展受到了限制。希望把企業挪到上海這個亞洲金融中心來謀求更大的發展。這裡有更好的上下游公司,有更便捷的全球溝通渠道,有更便宜的融資來源。為了公司的發展來到上海,順便買房。企業的高管也就跟著一起來了。陽光城等福建系的幾家房地產公司就是這一類的典型代表。

3.有一定能力的中堅白領

這類人是為了維持生活水準而在上海買房。

他們追求高級的物質生活,追求高端的社交圈層。他們大部分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離開上海這個平臺之後,沒有能力在外地獲取高水平的生活。因為他的家人在上海,朋友在上海,渠道在上海,他們從事工作的平臺在上海。而很多中小城市提供不了這些。所以他們雖然有點吃力,但是也選擇在上海買房,留下上海的根。

4.外來奮鬥低階白領

這類人犧牲了自己的生活水準在上海買房,為什麼呢?這群人可能是豁出命去在上海買了一套房。他們和第三類人不同。在老家他們有人脈,有家人。隨時可以回去發展。但是他們不甘心。他們有夢想。所以舉全家之力,甚至挖空父母,在上海買了一套房。這類人,不,應該說這類家庭。他們是為了自己的子女買房。他們的孩子出生之後,就天然的在上海這個大平臺之上了。他們曾經走過的路,受過的苦,孩子不需要再忍受。這是他們犧牲現有生活標準,買上海房子的原因。


大樹說房


1.上海本地土著,連農村的都算上,拆遷房一大把,不想要了就賣掉幾套買好點的商品房。

2.外來人口,學歷比較高,收入可觀且穩定,相對來說公積金比較多,自己節約一點,幾年的積蓄外加父母贊助就夠付首付了,因為收入還行所以還貸壓力也小。2016年之後放價暴漲,不適用這條了?

3.有錢人,房子好幾套而且不用貸款,家裡有礦,不多解釋。


果智水晶


上海郊區嘉定房價比蘇州便宜多了,蘇州相城區都要兩萬六了,吳江也奔著三萬了,嘉定變成了價格窪地[捂臉],給我一個不在上海郊區買房的理由


以夢為馬Terry


有幾類人群!

一種是在從小背井離鄉 到上海很多年 在上海建立了自己的圈子 手上也有了一些積蓄!所以選擇在上海安家 留在上海!

另一類是 由於大學畢業後 工作在上海 也相繼獲得了購房資格的,人往高處走 留在工作的城市很正常!

還有一類是 常在在上海做生意的 經過多年奮鬥買房子小孩 家人 都在上海已經習慣了大城市的生活 客戶群體 人脈都在上海所以在上海購房 安家 ,有餘錢還會投資!

當然還有很多 個別人群 !

就留給大家評論區交流吧!


好暱稱都被你起了


座標浦東董家渡,當時1萬一間民房,老爸錯過,後來藍村路金龍花園12萬,老爸又錯過.......最後靠我自己在上海拿下二套房(一套別墅)一套商品房也算安慰到了老爸~[捂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