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哥講俗語(第26期):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窮家底

俗語,指約定俗成,廣泛流行,且形象精煉的語句。包括諺語、歇後語、慣用語和口頭上常用的成語。大多為群眾所創造,並在群眾口語中流傳,大多數是生活經驗的總結,是智慧積累的結晶,是事物發展的規律。當然,也避免不了有些糟粕,需要我們加於辨別,有選擇地吸收。

今天,湘西九哥來給大家講講,農村俗語: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窮家底。放在今天的語境下,該作何理解?

一、先講講:墳頭塌消子孫稀

農村的大多數地區,基本都是傳統的土葬方式,人埋下後,墳頭用土回填,這時候的墳頭,基本上都是虛土,隨著時間的推移,風吹日曬雨淋,虛土逐漸會變實,在此過程中,因水土流失,或受其它動物的破壞,出現不同程度下沉的現象很普遍,但是,傳統的做法是:每到上墳季,後代子孫們,都會帶鐵鍬,為塌陷的墳頭添上新土,傳統的意識裡:若連續多年無人添土,就意味著這家人,後代子孫比較稀少,人丁不旺,不然的話,怎麼連個上墳的人也沒有呢?

二、再講講:墳上無草窮家底

一般來說,墳頭長草,是再正常不過的自然現象,無論土壤的酸鹼程度如何,多少都會長一些,只是茂盛與稀疏的區別。古人認為:草就是柴,柴通“財”,如果長不出一丁點草,就說明子孫後代的經濟條件差到了極點。

三、俗語感悟:

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絕大多數國人,都有很強的宗族觀念,尤其是在農村,在老人們去世之後,後輩們不僅會選擇一個最合適的安葬地址,還很注重對墳墓的時常維護。在他們的思維裡,沒有祖墳就沒了寄託,沒有祖宅就沒了根,凸顯出對先人心存敬畏和孝道文化,這一點是應該肯定的,但根據墳頭塌消,就斷定子孫一定稀少,根據墳上無草,就斷定絕家資,這是沒有多少科學依據的,沒上墳,或許是因為後代子孫都在外打拼沒顧得上;墳無草,也只能說明氣候條件和土質條件實在太差了,以此來衡量子孫後代的經濟條件好壞,多少有些牽強附會。

九哥講俗語(第26期):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窮家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