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躺著也中槍的事?

三叔小記



長腿將軍孫元良在抗戰前期算是官運亨通,在淞滬戰場上大放異彩,又因為死守四行倉庫的八百勇士孤軍而一度成為國際媒體的熱點人物,但是淞滬會戰之後,孫元良就沒那麼高光了,到抗戰結束前,他已經離開了前線,到後方當重慶警備副司令去了。

整個解放戰爭的前期,孫元良也都是在後方吃喝玩樂中度過的,並沒有參加內戰。但是到了一九四八年國軍統帥部決定組建機動兵團的時候,原來擔任鄭州綏靖公署主任的孫震的兩個軍也要被改編為機動兵團,而統帥部對孫震不放心,將孫震明升暗降,實際上是調虎離山。這樣,孫元良就走馬上任了。

孫元良是孫震的侄兒,但是又是黃埔一期生,所以是孫震和國軍統帥部都能夠接受的人物。他早年能夠晉升那麼快,很大程度上就是受益於他和孫震的這層關係,而後來被投閒置散,也同樣是和這層關係多少有些瓜葛。所以,孫元良走馬上任十六兵團司令,有些意外,但也算是一個機會。

等到孫元良上任的時候,國軍統帥部已經決心放棄鄭州,開封了,準備集中兵力在淮海地區與解放軍進行戰略決戰。這時候孫元良的十六兵團既可以去華中剿總白崇禧麾下,也可以去徐州剿總劉峙麾下,但是徐州要打大仗了,孫元良當然不太想去,傾向於去華中,但是國防部還是將他調往淮海戰場。


十六兵團當時只有兩個軍,也就是川軍四十一軍和四十七軍兩個軍,按照國防部的命令,先撤退到了蚌埠,到蚌埠後又配屬了九十九軍,一開始的任務是防守宿縣,作為徐蚌會戰的國軍預備隊,並不是在第一線參加戰鬥。這個任務孫元良其實還是比較開心的,畢竟還算是安全。

但是戰場形勢很快就發生了變化,張克俠何基灃起義後,徐州城防空虛,劉峙只好把李彌兵團的一個軍臨時抽調出來擔任徐州城防,同時要求孫元良兵團從宿縣北上,迅速到徐州接替李彌兵團在九里山一帶的防禦任務,讓李彌兵團全力救援黃百韜兵團。就在孫元良兵團北上之後,中野部隊迅速攻佔了宿縣,切斷了徐州到蚌埠的鐵路。

這樣一來,孫元良就和徐州的邱清泉兵團,李彌兵團捆綁在一起了。而且,和李彌,邱清泉相比,孫元良當時還兼著綏靖公署副主任,職位還要比他們高一點。但在從蚌埠北上的時候,九十九軍被留在了蚌埠,這樣孫元良兵團到徐州的時候實際上就還是兩個軍,而且裝備比較差,實力不僅遠不如邱清泉兵團,實際上也不如李彌兵團。

因為孫元良沒想過自己要參加這麼大規模的戰略決戰,所以思想上完全沒有準備,覺得自己完全是躺著中槍。之後無論是和李延年劉汝明兩個兵團一起救援黃維兵團,還是從徐州撤退,孫元良的表現就是兩個字,快跑。只要能逃命,別的什麼他都不在乎。


從徐州撤退的時候,本來孫元良兵團是擔任後衛的,但是孫元良給下屬的軍長師長的命令是要跟著邱清泉兵團一起走,必要時可以平行甚至超越邱清泉兵團。而且,孫元良還下令兵團司令部關閉電臺,不接收杜聿明的命令,一心一意要趕緊逃命。但是到了青龍集,還是被解放軍包圍了。

被包圍之後,杜聿明召集兵團司令開會,孫元良是堅決主張趕緊突圍的,但是邱清泉主張按照統帥部的命令,去救援黃維兵團。打了兩天打不動,杜聿明又找兵團司令開會,決定突圍。各自回去之後,李彌和邱清泉都發現突圍不行,還不如就地堅守待援,所以他們都在電話上和杜聿明商量,放棄突圍。

就在這時候,孫元良又關掉了電臺,下令兩個軍以營為單位,分散突圍。一開始的命令是跟著邱清泉兵團走,邱清泉兵團在前面打,孫元良兵團跟在後面衝出去就行了,後面發現邱清泉兵團不突圍了,就只好自己往外衝,結果整個全都亂了,衝出去的人很少,孫元良一個人逃到商丘,脫離戰場,整個兵團則完全混亂,要麼是被解放軍俘虜,沒有衝出去的就是被邱清泉兵團收容,後來整編為一個師,歸七十四軍邱維達指揮,參加了剩下的戰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