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最美的“聲援”

“鍾爺爺,您是我的偶像。我佩服您的魄力與擔當,您給我們吃了一顆定心丸。”學生趙明明說。

“我有許多夢想,想過當畫家,也想過做醫生,這次看到白衣天使們在一線抗疫,更加堅定了我的夢想。”學生劉暢說。

“孩子的世界,不聲不響地成長,讓我忽然有種欣喜和感動。”美術教師須霞萍說。

今年元宵節,在全國上下抗擊疫情的關鍵期,江蘇省蘇州市黃橋實驗小學美術社團的學生用畫筆畫下心中的“最美逆行者”,並共同寫了一封慰問信,獻給鍾南山院士等抗疫一線的醫務工作者, 孩子們的畫和書信內容樸實自然,句句都是肺腑之言。“學習強國”平臺以《最美的“生源”:蘇州小學生寫了一封信,收信人鍾南山》為題對此進行報道,引起許多人的關注和點贊。

2020年,新冠肺炎肆虐,全國各地都在開展線上教學,教育者應該怎麼做呢?教育學者朱永新在《面對災難,我們要用什麼來教育我們的孩子》一文中寫道:“作為教育工作者,當此抗疫時刻,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堅守教育的根本,反思教育的目的。”抓住這特殊的契機,把家國情懷植入孩子心間,這不是一句口號,是我們正在用行動去踐履的理念。

從關心身邊的夥伴做起。這個冬天,人們都宅在家裡過春節,出門戴口罩、勤洗手等從前看似細枝末節的小事,現在成了教育孩子們做好防疫工作的大事。學校及時推出“防疫兒歌”,編寫了“黃小娃抗疫三字經”“七步洗手法”,用喜聞樂見的方式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

這次疫情中,有些湖北籍孩子現在回不來,我召開了線上班會,全班師生隔屏守望相助,互相鼓勁加油。同時,通過團委的牽線,黃橋實驗小學與黃石西山完全小學結對,熱情高漲的輔導員和少先隊員們將滿腔熱忱化作一個個視頻、一幅幅畫作、一封封書信……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抗疫。

讓志願服務溫暖抗疫戰士。在蘇州,醫護工作者、警察、社區人員等日夜奮戰,築牢防線,阻斷病毒傳播。面對衝鋒在疫情最前線、奮鬥於施工建設現場、忙碌於物資補給、奔波在社區街道的平民英雄,我們感動於他們的無私奉獻,也很想為他們送去一絲溫暖。

近年來,我和許多夥伴組成了“好人工作室”,我們曾遠赴“玉樹大地震”災區支教,從事教師志願服務。面對這次疫情,我們積極行動起來,不遺餘力做好服務工作。

對學生最好的教育是言傳身教。面對疫情,不需要太多的說教,不需要過多的渲染,用實際行動貢獻一份力量,就是給孩子最好的示範。我們希望在孩子幼小的心靈裡播下一粒種子,讓他們懂得個人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聯,每一箇中國人都要扛起這份責任。

被疫情催生的“融合學習”。疫情期間如何“停課不停學”?我們不再糾結於單純的知識與分數。線上課堂促使教師凝練教學內容,給學生上一節敬畏自然的課,讓他們懂得遵守自然法則;學生講講《一隻蝙蝠的故事》,讓他們懂得辯證地認識這個可憐的小動物;給學生上一節心理疏導課,告訴他們如何與自己相處……疫情是一本教科書,給了我們許多啟發,告訴我們“知識和本領是力量,良知和人格是方向”。因為疫情,我們被動地接受了“線上教育”,但是我們要主動地將社會生活與學習結合,引導孩子關注時事、敬畏自然、珍愛生命、獨立思考。

教師的職責是什麼?我想,我們不僅是教書匠,更是學生的人生導師!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蘇州市黃橋實驗小學)

《中國教師報》2020年03月04日第7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