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會迴應寶寶手勢“嬰語”嗎?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裡,好像哭一直是表達自己不開心情緒或需求的主要途徑,事實上, 7個月左右的寶寶已經可以理解大人的行為,也能通過簡單的動作表達自己的情感或需求,比如張開雙手尋求抱抱,用手指著媽媽等。

這也就表示,媽媽可以通過引導,幫助寶寶通過手部動作,來表達自己的相關情緒或需求。這樣的手勢表達,不僅能豐富寶寶的表達性語言,也有益於培養寶寶自我情緒調節能力。

你真的會回應寶寶手勢“嬰語”嗎?


寶寶需要安慰時,為什麼會給媽媽比手勢?

從出生到現在,媽媽一直是寶寶身邊最親密的人。在寶寶需要安慰時,主動向媽媽做出需要安撫的手勢,是因為對寶寶來說,媽媽是可以信賴的人,能夠為自己帶來安全感。這種良好的親子關係正是促使寶寶主動通過手勢進行自我情緒調節的基礎。

寶寶學習用手勢表達不適,爸媽的及時回應,是寶寶調節情緒的最大動力

爸媽是寶寶最信賴的人,而當他向你表達自己的委屈或不適時,卻被無情地忽略了,這很有可能會打擊到寶寶的表達欲,讓寶寶產生挫敗感。

對於寶寶表達情緒的手勢,父母應該及時回應並做出安撫動作,如擁抱、摸頭等,讓寶寶明白自己的手勢起到表達的作用,慢慢學會運用手勢去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

你真的會回應寶寶手勢“嬰語”嗎?


如何通過愛的互動,幫助寶寶練習用手勢調節情緒?

爸爸媽媽可以參考以下2 種陪玩方法,幫助寶寶學會運用手勢去表達和調節自己的情緒。

1. 藉助熟悉的成長玩具,提升安全感,益於寶寶掌握手勢表達

正如上文提及,寶寶主動向媽媽做出尋求安慰的手勢,是因為媽媽是寶寶最熟悉的人。而藉助寶寶熟悉的玩具,也能提升寶寶的安全感,幫助寶寶運用手勢表達,從而發展寶寶調節情緒的掌握能力。

讓寶寶感到安全和熟悉的智能安撫海馬就是媽媽很好的助攻,在帶領寶寶撫摸海馬絨毛的時候,可以一邊作出擁抱海馬的動作,一邊向寶寶解說,“抱一抱小海馬,媽媽就會開心哦!”從而幫助寶寶感受這一手勢的意味,下次寶寶不開心時,就會抱抱小海馬或主動抱抱媽媽呢!

2. 重複的趣味互動遊戲,增強寶寶對手勢調節情緒的運用能力

重複是幫助寶寶記住和練習的最佳方法。媽媽需要和寶寶多次示範和練習手勢表達的動作,比如伸手向寶寶要東西,擺手是不要等,加強寶寶對手勢含義的理解,摸頭是安慰等。在寶寶熟悉了這些手勢時,若能通過一些趣味互動遊戲,便能加強寶寶對這一手勢的概念。

寶寶在這個階段,對能歌善舞的玩具夥伴興趣也十分濃厚,當寶寶在欣賞音樂夥伴小貝貝的精彩表演時,不妨再次做出例如撫摸小貝貝腦袋的手勢,加強寶寶對“安慰”這一手勢的印象,幫助寶寶提升通過手勢來調節情緒的能力。

寶寶掌握手勢“嬰語”,最重要的是來自爸爸媽媽們愛的回應與互動,當寶寶明白除了嗷嗷大哭,還能通過手勢表達得到安撫或回應時,寶寶也會逐漸學會應用手勢去表達自己的情緒,為培養寶寶自我情緒調節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