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爹常說“馬生麒麟,雉生鳳”,這話有現實意義嗎?應該怎麼理解?

徒勞龍


麒麟和鳳凰,在中國古代的圖騰文化中都屬於瑞獸。如果出現了麒麟或者鳳凰,就預示了好事的發生,本身帶有上古時期人們對美好事物嚮往的強烈主觀願望。圖騰崇拜,帶有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但是也反映了遠祖先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自然的敬畏,無可厚非。

在過去的農村,關於麒麟、鳳凰等圖騰崇拜依然存在,人們希望出現鳳凰、麒麟,並因此而帶來好運的主觀願望也同樣流行,所以有了種種的訛傳,即見到鳳凰和麒麟。鳳凰和麒麟作為上古圖騰文化中的瑞獸,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存在,所以所謂“馬生麒麟,雉雞生鳳”,不過是無稽之談。

“馬生麒麟”的由來

麒麟是中國傳統圖騰文化中的瑞獸,其實是兩種動物,《宋書》記載:麒麟者,仁獸也。牡曰麒,牝曰麟。就是說,根據性別的不同,公的是麒,母的是麟。

古人認為,只要有麒麟出沒,必然有祥瑞之事發生。因此在不少歷史典籍中,有類似“某處麒麟見,天降祥瑞,是年穀物豐收”的記載。麒麟主“仁”,在古之“四靈”獸——麟、鳳、龜、龍,麒麟代表那些德才兼備的傑出人物。

麒麟又稱為“四不像”,因為它的外形是龍頭、馬身、魚鱗、牛尾。其實這和中國人喜歡集美的藝術創作習慣有關,即將所有美好的事物集中到某一個對象之上。龍頭,其實是鹿角和獅頭的結合,鹿代表了溫順、獅子則代表了勇猛,馬則代表了忠誠,魚則代表了吉祥,牛則代表了勤勞,這些與人性相對應的品格集中在一個物象之上,這個物象就成了一種精神信仰。

所以麒麟在古代,喻示吉祥、仁德,而且能為人帶來子孫。在古代,有麒麟兒,麒麟送子的說法。人們相信麒麟能帶來好運,振興家族,讓家族人丁興旺。到了清朝,麒麟的圖案還被用在官員的朝服上,取其仁德,成了一種身份的象徵。

因此古人,喜歡用石刻的麒麟來鎮宅辟邪,或者隨身佩戴玉麒麟,希望能帶來好運。而古代的官員,常常彙報自己所管轄的地方,有麒麟出現,天降異象,朝廷一定能迎來好運,以此取悅君王。久之,種種關於“馬生麒麟”、“牛生麒麟”或者“鹿生麒麟”的謠傳便流行開來。《淮南子·地形訓》記載:

“毛犢生應龍,應龍生建馬,建馬生麒麟,麒麟生庶獸,凡毛者,生於庶獸。”

這一說法應該是“馬生麒麟”這一說法最早的由來。因為麒麟是馬身,和馬的相似性最大,所以“建馬生麒麟”的說法在農村地區被普遍接受。

“雉雞生鳳”的由來

鳳凰,上古神鳥,百鳥之王。在中國古代,鳳凰也是圖騰崇拜中的一部分,同樣代表了祥瑞,而且在後期成為帝王妃子的專用圖騰。有意思的是,鳳凰也分公和母,雄的叫“鳳”,雌的叫“凰”,總稱為鳳凰。

鳳凰大約起源於新石器時代,這一時期出土的陶罐上已經有了類似的鳥紋,在夏商周時期,一直到秦漢之前,鳳凰都被視為一種靈異之鳥,能夠帶來好運和祥瑞。比如著名的“鳳鳴岐山”,就是說西岐出現鳳凰,喻示西周要取代商湯王朝。

當然,鳳凰也被視為純潔的象徵,代表修養品德高尚的君子,在後來發展成為純潔愛情的象徵,比如司馬相如所寫的著名詞賦《鳳求凰》,就是借鳳凰來表示愛情。

但是在秦漢時期以後,龍稱為帝王了男性的專用象徵,鳳凰就逐漸被雌化,成為帝王妃子的尊貴和吉祥的專用象徵。龍和鳳被配成一對,龍為雄性,鳳凰為雌性,成了皇家的專利,在民間甚至禁止使用這兩種圖騰。

志怪古籍《山海經》中記載:“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皇。”也就是說,鳳凰的形象,最初起源於鳥,但是何種鳥?卻難以考證。但是從鳳凰的形象來看,其尾部長長的兩條彩翼,與雉雞漂亮的的尾翼非常相似。

雉雞,也就是野雞,相信很多農村的人都見過。雌性的雉雞通常為灰褐色,沒有長長的尾翼,但是雄性的雉雞,卻有兩條甚至更多漂亮的尾翼,以此來吸引雌性,完成後代的繁衍。

其中紅腹錦雞,與鳳凰尤其相像。遠祖先民根據雉雞的形象,進行誇張和美化,最終創造出鳳凰的圖騰。

鳳凰的出現,喻示祥瑞,和麒麟出現一樣,都是某些地方官為了取悅君主而編造出來的一些訛傳,久而久之,人們就相信了所謂“雉雞生鳳”的說法。

但是客觀地講,“馬生麒麟,雉雞生鳳”毫無科學依據,而且違反生物學的規律,畢竟兩種具有生殖隔離的物種之間,不可能繁衍後代,更何況是生出兩種虛構的圖騰動物。

END.

我是博書君,更多精彩內容,關注我的賬號:博書。看完文章,記得點贊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