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日本軍官的軍銜、職務和升遷有什麼規定

在很多抗日題材的影視劇裡,經常聽到對日本軍官的稱呼,比如中將、少將、大佐、中佐等。很多人不瞭解軍隊編制、軍銜制度,就會一頭霧水,而即使有所瞭解的人,也會分不太清。

因為日本的軍隊編制和軍銜制度比較特殊。其中大佐是出現頻率比較高的一個稱呼,很多人都在影視劇裡聽過“太喪”,這個大佐的日文發音。也聽說過那些窮兇極惡的日本士兵夢寐以求的就是大佐這個職位,甚至說軍官寧願當大佐也不當少將。到底“大佐”是一個怎樣的職位?日本士兵為什麼渴望這個位置?

二戰中日本軍官的軍銜、職務和升遷有什麼規定

大佐在軍隊中的地位怎樣?

大家熟知名字的一些日本軍界人物,都獲得過大佐軍銜。比如二戰後日本的甲級戰犯、三大法西斯頭子之一的東條英機,另一個戰犯,被稱為日本最大的特務的土肥原賢二,用了十幾年的時間才晉升為大佐。

但大佐不是一個職位名稱,而是軍銜名稱。比如東條英機,他是在1928年44歲時晉升大佐,此後1933年晉升為少將,1941年晉升為大將,並受昭和天皇誥命以現役軍官身份擔任首相組閣,身兼陸相、內相,後來又兼任文部相、商工相、軍需相等職。其中大佐、少將、大將是他的軍銜,其餘是他的職務。

由此也可知日本軍銜和很多國家不大一樣,大多數國家的最高軍銜是元帥,往下是將、校、尉等級,分別對應統帥軍、師、旅、團、營等建制。而日本最高軍銜是大將,可以說相當於別國的元帥,軍中職務對應聯軍總司令一級。

那麼大佐這個軍銜對應其他國家的哪一級,在日本軍隊中有哪些特殊的權力,以致於日本軍人趨之若鶩呢?

二戰中日本軍官的軍銜、職務和升遷有什麼規定

日本的軍銜制度有何不同?

軍銜是軍人的軍事級別和社會地位的標誌,是一種終身榮譽。日本在二戰時的軍銜制度是三級九等制,即分為將、佐、尉三級,每級又各分大、中、少三等。將級是日本軍銜的最高一級,次高一級就是佐級,大佐是佐級軍銜中的最高一級。由此可以理解,大佐屬於日本軍隊中的中高級軍官,再往上就達到日本軍銜中最高的將級了。

大將是日本軍隊的最高軍銜,日本陸軍從建立到滅亡,獲得大將軍銜的僅僅有134名。次之的陸軍中將也僅有1200名。

在二戰時期,日軍的戰區司令官多是中將,比如在山西一帶指揮日軍的筱冢義男就是中將軍銜,任第十師團長,後來任第一軍司令官。中國軍隊中與他對應的職務是戰區司令員,比如二戰區司令官閻錫山。再往下的少將一般任旅團長、師團參謀長、戰區參謀長等。

世界其他各國的軍銜制度中,軍官通常分為三大類,即將官(上將、中將、少將),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上尉、中尉、少尉)。日本軍銜與之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取消了校官,代之為佐官;每一級中的最高等不是“上”的銜稱,而是“大”。

二戰中日本軍官的軍銜、職務和升遷有什麼規定

由此看起來日本大佐對應於其他國家的上校或大校,但是卻不完全對等。世界各國的軍銜體系中,校官的最高一級一般是上校,少數還設有大校,一般是團長的編制軍銜。而日本大佐擔任的職務是聯隊長、旅團參謀長、師團參謀長,擔任的職務不同,其級別也會有所不同。其中大佐擔任師團參謀長,屬於師團系統,並且在中將師團長身邊工作,實際的權力比下面的少將旅團長還要大。在日本昭和五十六年芙蓉書房出版的《陸海軍將官人事總覽》一書中,大佐師團參謀長被收錄在內,可見實際已被視為將官。

二戰中日本軍官的軍銜、職務和升遷有什麼規定


大佐擔任的職務,最差也是一個聯隊長。聯隊在其他國家的軍隊編制中很少出現,這是一個怎樣的編制,有多大規模?

日本軍隊的編制比較特殊。二戰時期的日本軍隊的基本編制是師團,其中甲種師團的人數最多,兵力能夠達到27000多人,幾乎相當於其他國家一個軍的編制,師團長的軍銜一般是中將。師團下面設有旅團,旅團長的軍銜一般是少將。旅團下面一般有兩個聯隊,聯隊長的軍銜就是大佐。

一個齊裝滿員的聯隊大約有3500員兵力,而且是多兵種混合,包括有指揮部、炮兵中隊、反坦克中隊、機槍兵、步兵、運輸隊、彈藥隊、通訊兵、醫生、衛生兵等。這樣,日本軍隊的一個聯隊,相當於二戰時期我國2—3個團左右的兵力。因此日軍的聯隊和大佐聯隊長,屬於比較特殊的作戰單位和軍銜,從軍銜等級來說,大佐聯隊長大致相當於其他國家的上校團長,但是因為作戰單位人數又幾乎與其他國家的旅團相當,所以實際上可以說相當於少將旅長或上校旅長,權力和兵力都很大。

二戰中的日本兵對大佐趨之若鶩?

瞭解了日本的軍銜體系和對應的軍職之後,就可以知道,對於說日本士兵夢寐以求大佐這個職位的說法,問題在於,大佐不是職位,而是軍銜名稱;這句話有合理性的地方在於,將級是日本的最高軍銜,要得到晉升,可想而知難度一定很大,而大佐是僅次於將級的軍銜,成為日本士兵的追求就可以理解了。

而且如果在大佐的位置上戰死沙場,死後會追授提升一級,就能被追授為少將,這是極難獲得的軍銜,就算死後,對個人和家人也是莫大的榮譽。對於追求武士道精神的日本軍人來說,自然成為了最大追求。日本軍隊在二戰中的窮兇極惡和自殺式的衝鋒襲擊都是讓人印象深刻,也跟此有很大關係。

二戰中日本軍官的軍銜、職務和升遷有什麼規定

在很多抗日題材的影視劇中,不可能出現一大堆大將、中將、少將的指揮軍隊的角色,而大佐本身權力很大,出現了很多大佐的角色就可以理解了。因此使大家對大佐的稱呼感到非常熟悉多見。但是事實上,從普通士兵到大佐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可以說,日本普通士兵要成為大佐,可能性幾乎為零。這和日本軍人特殊的培養和晉升途徑有關。

日本軍人特殊的培養和晉升途徑

我們都聽過一句話:“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這句話用來鼓勵人們要敢於樹立偉大志向,要敢於給自己一個宏大目標。一個普通士兵的晉升,在和平時期需要遵循一定的提拔制度,跟其他行業的升遷類似,也是要緩慢熬資歷。當然如果是在戰爭時期,憑著特殊的才能,勇猛殺敵,立下赫赫戰功,也許很有可能得到特殊提拔。日本政府在近代發動了一場又一場戰爭,在這麼多戰爭中,日本士兵是否能以大佐作為志向,而這是不是日軍在太平洋戰爭之前幾乎無敗績的一個重要激勵因素?

日本軍隊的近代化是在明治維新時期開始發展起來。明治維新之前,日本的武裝力量有幕府軍隊、地方各蕃的私人武裝和武士等等。1868年,最後一代幕府將軍德川慶喜在江戶獻城投降,結束了幕府統治的歷史,明治政府掌握了朝政,為了“富國強兵”,進行資產階級改革,也即明治維新。這是日本近代化的開端,也是日本逐漸成為亞洲強國的開端。在軍事上,日本更是致力於建立一支忠於天皇、戰鬥力強悍的近代軍隊。

二戰中日本軍官的軍銜、職務和升遷有什麼規定

在明治時代中、後期,日本軍事預算佔政府經費的30%—45%,建立了政府直屬的軍隊,並仿照西歐的軍隊建設進行了近代化改革。改革後的日本軍隊成為亞洲頂尖的軍事力量,但保留了大量軍國主義、天皇崇拜的傳統,不斷擴張,窮兵黷武,先後發動了一系列侵略戰爭,包括1894年發動對晚清政府的甲午戰爭、1905年日俄戰爭、1931年侵略中國東北的九一八事變、1937年在盧溝橋事變後全面侵華、1941年偷襲美軍海軍基地珍珠港發動太平洋戰爭等,給中國和世界造成了巨大災難。1945年,日本戰敗,作為法西斯國家,遭到了嚴厲制裁,1950年開始重建軍隊,至1954年建成三軍自衛隊。

二戰中日本軍官的軍銜、職務和升遷有什麼規定

在日本的軍事近代化過程中,日本對職業軍人和軍官的培養非常重視,建立了一套全面的精英軍事教育體系。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已經引進了西方的軍校制度,在明治維新期間,政府更是投入了大量的經費,興辦一系列軍校。從陸(海)軍幼年學校、陸(海)軍士官學校、到陸軍大學,建立了系統的軍事精英教育,給軍隊輸送了信念極強、極其忠誠於天皇的職業軍人,初級和中高級軍官更是全部畢業於軍校。

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簡稱“陸士”,是日本近代非常有名的軍校,先後培養了36900名軍官,成為了軍隊中的骨幹,他們到軍隊就是軍官的最低一級,也就是尉級軍官,而最頂點是到中佐。要獲得大佐以上軍銜,則要求陸軍大學畢業。陸軍大學的招生非常苛刻,要求是陸軍士官學校的畢業生、在部隊服役兩年以上、年齡未滿30週歲的軍銜為中尉或大尉的軍官才可以報考,最後錄取者不到陸士畢業生的10%。陸軍大學存在的64年間,只有3485名畢業生,足見其嚴苛。二戰期間的許多日本高級將領都從陸軍大學畢業,比如東條英機、土肥原賢二、南京大屠殺的製造者松井石根等。

二戰中日本軍官的軍銜、職務和升遷有什麼規定

可見在日本軍隊中,要獲得大佐以上軍銜,不僅需要有作戰經驗,而且從陸軍大學畢業也是一項基本條件。而普通士兵則是招募而來的非職業軍人,和平時期服役,時間為兩年,戰爭時間重新招募士兵入伍。普通士兵的提升一般是到軍曹長,和軍官是二個不同體系。因此,沒有特殊狀況,一個日本普通士兵要成為大佐,可以說,可能性基本為零。

二戰中的日本兵何以如此窮兇極惡?

日本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侵佔中國東北後,不斷擴大侵略,與德國、意大利結成軸心國同盟,發動了侵略世界的法西斯戰爭,也即二戰。在侵佔了中國大部分領土後,進一步擴展,在1941年12月7日,悍然襲擊美國在太平洋上的軍事基地珍珠港,此後侵佔了東南亞的廣大地區和太平洋上的許多島嶼,使二戰擴升到最大規模。一個小小的島國日本,何以如此貪婪,又如此窮兇極惡?

二戰中日本軍官的軍銜、職務和升遷有什麼規定

從日本兵的追求、軍隊的宣傳、軍官的培養中,可以得到一些答案。二戰時期,日本軍隊的軍官全部出自陸軍士官學校,高級將領出自陸軍大學。當然這些畢業生大多成了二戰中的戰犯,而不可否認,作為近代著名的軍校,培養出來的職業軍人具有強悍的現代軍事素質,但是思想上也尤其不近人情。因為在系統的軍校教育中,除了嚴謹科學的軍事課程和訓練,思想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其中推崇的結合了忠誠天皇的“武士道精神”,以及狹隘的民族主義觀念、弱肉強食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興亞理論”等侵略理論,在日本軍校的思想課都受到灌輸,為日本軍國主義的發展推波助瀾。從陸士或陸大成長起來的軍官從幼年開始接受這些理論,成為他們日後死心塌地執行日本對外擴張政策的動力。

這些畢業生在軍隊中,從尉級開始,隨著戰爭的薰陶,追求立下戰功,步步晉升,經歷千辛萬苦才能到達佐級,而成為大佐之後,就是通往更高層的將官了。正因為能晉升為大佐非常困難,而大佐能指揮的兵力和權力又很大,所以才會流傳出日本兵夢寐以求成為大佐的說法,也鼓勵了日本兵的自殺式衝鋒。(關茲茲咼)

《陸海軍將官人事總覽》

《明治時期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明治維新以來日本思想道德教育右傾化路徑分析》

《從東條英機、山本五十六的軍銜說起》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