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州之戰:劉璋為什麼失敗?劉備是如何取勝的?

導語:劉備取益州是“隆中對”中最重要的一環,如果沒有益州之戰,或者說益州之戰失敗了,那就不會有三國鼎立的格局了。這一戰對劉備來說至關重要,他要取益州也必須要取益州。在後世的史書中劉璋給我們帶來的印象是比較無能的,以至於劉備輕鬆取得了益州。那麼事實真是如此嗎?劉璋到底為什麼失敗?劉備取益州容易嗎?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益州之戰。

起因:劉璋引狼入室,劉備廣樹恩德

劉璋的父親劉焉是突然暴斃的,這就意味著劉焉無法順利把權力過渡給下一任益州牧,權力交替出現了問題。趙韙等人認為劉璋比較溫仁(好控制),所以保舉他為益州牧。劉璋的能力遠弱其父,剛即位就有人(甘寧、婁發等人)武裝反對劉璋。出於利益關係,趙韙鎮壓了他們的叛亂。但之後荊州牧告發劉焉行僭越之事,為了避免荊州牧打著維護皇威的名頭侵吞益州,趙韙屯兵邊疆以防範劉表。在這個時候東州人(原劉焉下屬)大肆剝削百姓,以至於民怨沸騰。趙韙得知此事之後聯合益州本土大族造反,但是被東州兵平息了,趙韙也被殺了。

益州之戰:劉璋為什麼失敗?劉備是如何取勝的?

這件事我們能得出兩個消息,其一:劉璋並不得當地民心、世族大族心;其二:劉璋的主要依靠為東州兵。基於劉璋統治不穩,漢中的張魯開始無視劉璋號令,並且開始抗拒劉璋。後續劉璋殺了張魯的母弟,雙方關係進入“不死不休”的地步。當時劉璋多次派兵攻打張魯,但是因為劉璋本身統治就不怎麼穩固,而且自身能力也並不算出色,所以多次攻打漢中都失敗了。劉璋自身無法克服張魯的問題,所以就想尋求外援。外援第一人選是曹操,當時劉璋還派張松去曹操那裡活動關係,但可惜曹操輕視了張松,以至於張松懷恨在心,並且力促劉璋與劉備結好。

劉璋讓劉備來益州完全是出於拱衛益州的政治目的,他本意是想驅虎(劉備)吞狼(張魯),解決掉張魯的問題。但是沒想到玩脫手了,驅虎吞狼變成了引狼入室,劉備非但沒有拱衛益州,反而是與劉璋爭奪益州的統治權。但是劉璋不知道劉備的心思,他以為劉皇叔真的是人人稱讚的大善人,不僅把劉備請到益州,還讓劉備督白水軍,並且資助劉備大量軍用物資,史載“車甲器械資貨甚盛”。劉備心懷鬼胎,他根本沒聽劉璋的調遣,他沒去討伐張魯,反而是“厚樹恩德,以收眾心”。拿人家的物資,但是不給人家幹活,還挖人家牆角,劉皇叔打得一手好算盤。

益州之戰:劉璋為什麼失敗?劉備是如何取勝的?

後續:劉璋發覺劉備意,劉備強取白水軍

劉璋也不傻,劉備光拿物資不幹活,這明顯就是白吃白喝嘛。建安十七年的時候曹操攻打孫權,孫權向劉備求救,劉備就想著再坑劉璋一萬兵馬和軍需物資。劉璋為了送走這位“無底洞”,所以就給了他四千兵馬、軍需物資也都減半交付給劉備。劉璋已經發覺劉備的意思了,如果把一萬兵馬給了劉備,那劉備的軍隊人數都快攆上劉璋了,主強客弱也會變成主弱客強,萬一劉備不走了,那怎麼辦?但是一點都不給也不好看,所以乾脆就減半供應,讓劉備也說不出啥。

但是劉備哪會在乎這一萬兵馬,他早就惦記益州這塊肥肉了,所以拿這事借題發揮。當時劉備說我為益州征討強敵,你摳摳搜搜的,這什麼意思?張松這個二五仔(背叛者)也修書給劉備,勸劉備別走。張肅發覺張松密謀劉備之後就把張松舉報了,劉璋斬了張松,並且讓各關隘將軍不要再和劉備來往。劉備終於找到機會了,他以無禮為由斬殺了白水督楊懷、高沛,用強取豪奪的方式取得了白水軍(史書沒有記載楊懷如何無禮,我個人認為這很有可能是虛構出來的罪名)。之後劉備搶佔關頭,並且進軍涪城,劉備、劉璋雙方徹底撕破臉皮,拉開了益州之戰的序幕。

益州之戰:劉璋為什麼失敗?劉備是如何取勝的?

益州之戰總過程

第一階段:劉璋錯失良機,劉備兵圍雒城

劉備起兵初期,益州從事鄭度就建議劉璋“堅壁清野”,把巴西、梓潼地區的百姓全部遷移走,並且把當地所有農作物、軍糧物資全部燒燬,禁止一粒糧食流入劉備軍。劉備是遠道而來且孤軍深入,後勤補給非常困難,他只能就地取材(掠奪百姓),如果劉璋採納了鄭度“堅壁清野”的建議,那劉備十有八九會兵敗。劉備聽說這事之後“聞而惡之”,可見此計對劉備的威脅非常大。但是法正卻說不用擔心,因為劉璋這種人是不會幹這種事的。劉璋本身就溫仁,他得知鄭度的建議後道:“我只聽說過趕跑敵人以保護百姓,沒聽說過趕跑百姓以抵禦敵人。”所以棄用鄭度的計策,以至於自己錯失良機,劉備藉機迅速壯大。

益州之戰:劉璋為什麼失敗?劉備是如何取勝的?

隨後劉備攻打吳懿,吳懿率大軍投降。劉璋派李嚴、費觀領兵攻打劉備,結果李嚴和費觀也投靠了劉備,劉備軍勢更強了。吳懿、李嚴、費觀等人為什麼投降劉備?法正原本也是劉璋下屬,為什麼也會給劉備出謀劃策?這涉及到益州本土土著與東州人士的內鬥。東漢末年時有南陽、三輔人數萬家流入蜀地,劉焉把他們都整合起來,形成了東州集團(史載:引為黨羽,號東州士)。劉焉憑藉著這股勢力統治了益州,最初劉焉還能管控,但是劉璋溫仁無法約束這些人,以至於這批東州人變著法剝削百姓(史載:東州人侵暴舊民,璋不能禁,政令多闕,益州頗怨)。益州本土土著是非常不滿這批人的,以至於爆發了趙韙之亂。

趙韙之亂是益州本土人士不滿而引發的,而平定趙韙之亂的正是東州人,益州人和東州人舊恨加新仇,雙方矛盾更加尖銳。劉璋為了大局著想,他對益州人士做出了妥協,董和就是一個例子。董和是成都令,在位時期益州土著豪族的奢侈之風嚴重,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董和出臺了嚴苛的法令。此舉破壞了益州土著的利益,因此益州豪族向劉璋發難,讓其把董和貶成都尉。但是當時百姓也比較反對奢侈,而且東州人也加入反對行列,劉璋如果不貶董和,那麼會激怒益州豪族。但是如果劉璋貶了董和,那必然會讓東州人寒心。最終劉璋折中了一下,讓董和擔任益州郡太守,從成都令到太守,這職務明顯是高升了,但是益州郡地處西南偏遠地區,是屬於欠發達地區,和成都比起來差遠了,這是典型的“明升暗降”。

益州之戰:劉璋為什麼失敗?劉備是如何取勝的?

東州人董和被明升暗降就是劉璋妥協益州土著的一個例子,說服力也並不是很大。但是有更具有說服力的事,那就是趙韙之亂過後益州土著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發生大規模武裝反抗。很明顯劉璋約束了東州人,減輕了之前多餘的政令,益州民眾這才慢慢認可劉璋。現在益州土著的訴求是得到滿足了,但是東州人哪?劉焉、劉璋都是靠東州人穩固統治的,現在秋後算賬,這算怎麼回事?而且劉璋對益州人妥協,這勢必會損害到東州人的利益。官員編制少了、不能剝削百姓了,東州人指定不滿。法正、吳懿、李嚴、費觀等大批東州人投誠劉備,我並不認為這是偶然,很顯然當時東州人的利益受到了損害,以至於東州人放棄支持劉璋,他們認為支持劉備會得到更大的回報。結合“劉備入蜀,荊楚人貴”這點來看,我個人認為劉備肯定是拉攏了東州人。而且諸葛亮在日後也提及到了“不會讓蜀土人士,專權自恣”,很明顯,諸葛亮時期蜀人待遇不如劉璋時期,蜀人很有可能是被蜀漢政權打壓了,荊州人、東州人共據益州統治層。

益州之戰:劉璋為什麼失敗?劉備是如何取勝的?

東州人大量叛逃的影響非常大,劉備軍隊人數變多、軍需物資也有了,劉璋節節敗退,最終退守雒城。劉璋和劉備在雒城磕了一年多,與此同時扶禁(劉璋下屬)和霍峻(下屬)在葭萌城(劉備大本營)磕了一年。劉璋本意是讓扶禁攻擊劉備大本營,迫使劉備後退。但是沒想到霍峻僅憑八百兵就和扶禁磕了一年(所率萬餘人),這一點改變了戰爭走向,因為如果扶禁勝利了,那麼劉備就很危險,甚至有傾覆的可能;但是霍峻勝利了,劉璋的作戰方針被打亂,解決了劉備的後顧之憂。不得不說霍峻勝利是一個奇蹟,劉備奪取益州之後大賞霍峻,把最重要的防區交給他來守衛,他死之後劉備還親自弔喪,可見霍峻勝利的重要性。

益州之戰:劉璋為什麼失敗?劉備是如何取勝的?

第二階段:劉備抽調荊州兵,劉璋被圍成都

隨後諸葛亮留關羽駐守荊州,自己帶著張飛、趙雲溯江而上,並且攻克巴東地區。當時東吳一直對荊州虎視眈眈,而劉備能在要緊關頭抽調荊州兵,可見益州戰事並不樂觀。劉備圍困雒城一年,自己戰果甚微,而且重要軍師龐統還被射死了。但是有了荊州兵的援助,戰事就輕鬆多了。雒城防線也在劉備輪番進攻下崩潰了,劉璋被迫撤退到成都。隨後劉備和諸葛亮會師,兩軍包圍了成都。這階段沒什麼可說的,因為第一階段已經決定了勝負,東州人反水的影響非常大。劉備有充足的兵力、糧草來和劉璋打持久戰,劉璋棄用“堅壁清野”之策是劉璋犯下最致命的錯誤。

益州之戰:劉璋為什麼失敗?劉備是如何取勝的?

​第三階段:劉備拉馬超助陣,劉璋為民送益州

為了加速益州之戰的勝利,劉備修書拉攏馬超。馬超認為張魯不是幹大事的材料,而張魯身邊的人也在不斷詆譭馬超,此時劉皇叔拋來了橄欖枝,馬超當然順著杆子往上爬了。馬超帶兵來到成都北部,成都軍民“震怖”,可見馬超的威懾力有多大。隨後劉備包圍成都幾十天都沒能攻破城池,所以派人勸降劉璋。

益州之戰:劉璋為什麼失敗?劉備是如何取勝的?

此時成都有三萬精兵,糧草還能撐一年,軍民都願意死戰到底。但是劉璋溫仁,他認為他們父子二人統領益州二十年,對百姓沒什麼大恩大額。百姓們死戰到底,暴屍荒野,這是他不願意看到的。所以劉璋打開城門,選擇了投降。n年後,劉禪也大開城門送益州,很多人洗白劉禪是為民。但是我更認為劉璋才是為民送益州,時天下“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但是益州“國富民強”,這離不開劉璋父子的努力。此時兵臨城下,軍民都願意死戰,可見劉璋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但可惜溫仁的人在亂世是註定不會成功的,益州之戰最終還是因為劉璋溫仁而失敗,益州自此成為劉備的地盤了。

益州之戰的總結

劉璋統治益州的成果是很明顯的,但是劉璋的人格缺陷(溫仁)註定他無法再亂世中生存,以至於連益州一地都守不住。此戰劉備也並不容易,劉備在很早就開始廣樹恩德,應了孫子的話“上兵伐謀”,用兵的最高境界還是要靠謀略。劉備提前謀劃,大批東州人投誠就是劉備努力的結果。如果說沒有東州人出力,那劉備的結局真就不好說。之後劉備佔領益州,終於在亂世中有自己的基業,而且初步完成“跨有荊、益”的目標,開始進一步謀劃統一天下、匡扶漢室。但是劉備和諸葛亮拉攏東州人、打壓益州土著這件事為蜀漢滅亡埋下了禍根,益州土著非常不滿蜀漢政權,早年劉備、諸葛亮還能壓制這個內部矛盾,但是他們二人去世之後內部矛盾變得尖銳起來,譙周的《仇國論》更是公開反對蜀漢北伐,後世公認這是益州本土土著對蜀漢外來政權的抵抗。後來曹魏兵臨城下的時候,譙周成了最積極的主降派,劉禪也迫於無奈開城門投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