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說》主角當眾說爸爸醜,當鏡頭轉向爸爸時,讓人哭笑不得

親子關係也隨孩子年齡成長出現變化,如果說童年時期是“彼此和諧”,到了青春期就變成了“孩子對父母的挑剔”。

眾所周知,青春期也是很多孩子的叛逆期,在這個階段孩子會發生很多變化,他們拒絕逆來順受,他們用自己的立場和角度去批判周圍的事物,連帶父母也成為了他們“攻擊”的對象。

記得在一期《少年說》節目中,一位男生走上臺就表達了對爸爸的質疑。理由是爸爸長得並不帥,為什麼爸爸告訴自己是媽媽先追求自己?不僅如此,這位“聰明的”男生還對父母戀愛過程的細節都提出了質疑。

《少年說》主角當眾說爸爸醜,當鏡頭轉向爸爸時,讓人哭笑不得

貫穿整個問話,孩子的理由是因為爸爸長得醜,所以得出的結論不可能是媽媽主動追求爸爸,所以爸爸說謊話。

鏡頭下的爸爸尷尬無比,但面對孩子的質疑他不得不苦笑著承認是他追求孩子他媽,這個出人意料的“轉折”,讓觀眾忍不住捧腹大笑。

網友@愛吃甜食的東東說:我可算是見識到了什麼是實力“坑爹”!孩子,我想告訴你,你身上繼承著你爸的血統和基因,他醜是不是等於你也……

《少年說》主角當眾說爸爸醜,當鏡頭轉向爸爸時,讓人哭笑不得

​網友@黃鸝和喜鵲說:現在的孩子真是什麼都敢說?都說“兒不嫌母醜”,這大庭廣眾之下怎麼就把爸爸的缺點暴露了,難道孩子就這麼看不起爸爸嗎?

網友@我要吃黃瓜說:只能說這個家庭的教育方式還是有待改進,青春期的孩子雖然都“不可理喻”,但恰恰最是敢說真話的時候。兒子上臺質疑爸爸,那證明平日爸爸和孩子的交流方式還是有一些問題的。

《少年說》主角當眾說爸爸醜,當鏡頭轉向爸爸時,讓人哭笑不得

​網友們的“神點評”雖然自帶笑點,但不可否認還是非常有道理的。在孩子教育方面,家長也要“分段應付”,青春期的關鍵時期,孩子滿腹煩惱、心存質疑,更需要家長拿出足夠的教育耐心。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怎樣才能做合格的父母?

1、引導孩子做意義的事

工作忙碌,應酬多,讓很多家長疏於對孩子的陪伴,尤其是在青春期的孩子,他們內心敏感,變得多疑。

家長應該引導孩子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比如戶外運動、郊遊、參加公益活動等,避免讓孩子沉溺於電子遊戲,開闊他們的眼界、開闊他們的心胸。

2、當一個好榜樣

青春期孩子的模仿能力呈現了數倍提升,家長的一些不良壞習慣,就很容易讓孩子學習。有家長是一邊批評孩子做得不對,但掉轉頭又跟孩子犯了類似錯誤,試問如何能夠讓孩子心服口服呢?

《少年說》主角當眾說爸爸醜,當鏡頭轉向爸爸時,讓人哭笑不得

​家長要以身作則做一個好榜樣,就應該拿出實際行動。比如:教育孩子不要玩遊戲,那麼家長自己也不要手機不離身,比如教育孩子不能抽菸,那麼家長自己也不能是菸民。

3、跟孩子建立友情

家長和孩子不是特定“上下級”的關係,如果家長與孩子的溝通通常是“命令式”,那麼很容易讓青春期孩子產生逆反心理。要想解決兩者間溝通的“代溝”問題,家長得學會跟孩子建立友情。

當家長和孩子以朋友的身份進行交流、溝通,那麼自然就可以拋開“年齡代溝”。

《少年說》主角當眾說爸爸醜,當鏡頭轉向爸爸時,讓人哭笑不得

​聰明的家長會嘗試瞭解孩子的需求,甚至去學習他們所在圈子的“潮流”,也只有真正懂孩子,才能走入他們的內心世界,才能讓孩子與家長“無障礙”交流。

4、巧妙地制止早戀

早戀,對家長來說等於“洪水猛獸”,恨不得殺之而後快。但對孩子來說,早戀是充滿誘惑的禁果,越是制止,越是激發了他們內心的渴望與叛逆。

青春期很多孩子都需要邁過“早戀”這一難關,聰明的家長要學會巧妙地制止。

有的家長會出動雷霆手腕,對孩子非打即罵的制止,但高壓之下孩子的反抗也是非常厲害的,如手段過激還會釀造不可挽回的後果。

《少年說》主角當眾說爸爸醜,當鏡頭轉向爸爸時,讓人哭笑不得

​聰明的家長應該運用過來人的身份進行忠告,逐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引導他們將青春朦朧的欣賞,變為彼此競爭的動力,從而幫助孩子走過“早戀”的泥坑。

趙東華說過:“當孩子情緒波動時,愚蠢的父母責備孩子,聰明的父母關愛孩子。”

沒有任何一個家長天生就是優秀的教育家,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我們要揚長避短,吸取別人的經驗,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運用不同的方法。正確地引導孩子,做一個合格的家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