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死的令人痛心的五大猛將中,誰才是死的最冤的那個?

史學達人


三國有很多猛將死的很冤,如果他們不死,歷史可能都會改寫,只可惜因為他們的身死,造成歷史很大的改變,

按先後順序排名,第一名:大將軍何進。

何進是東漢末年朝廷的實權派人物,外戚身份,何時因為異母的妹妹是漢靈帝的皇后而入朝為官,因為個人能力逐漸做到大將軍,何進因與宦官爭權,在聽信袁紹的讒言後,召地方軍進都城,以脅迫皇后同意斬殺所有的宦官,結果因為計劃敗露,被宦官們先動手殺掉,何進一死,天下大亂,先是董卓亂政,廢除皇帝,另立劉協為漢獻帝,然後是關東諸候討伐董卓,諸侯們各自擁兵自立,彼此攻伐,拉開了漢末三國初立的序幕。



要知道何進身為大將軍,手握天下兵馬,何進要是不死,董卓哪裡敢進京,有何進在,董卓也不敢亂政,那樣天下就不會大亂,何時不死,至於有能力控制地方軍閥,因為何進手裡還有天下最精銳的中央軍,隨時會討伐各地諸侯,那樣漢朝皇帝至少在何進的支持下,仍然能夠大致控制天下,漢朝就沒有那麼容易破滅,何進死的真叫冤啊。

第二名:孫堅

孫堅是孫權和孫策的父親,漢末第一猛將,在曹操、劉備、袁紹、袁術這些較大勢力的諸侯還不成氣候時,孫堅已是名滿天下了,孫堅在與董卓軍作戰時,是唯一勝利的猛將。當時天下敢與董卓軍交戰的,只有曹操和孫堅,曹操被董卓軍打得落花流水,差一點連命都丟了,而袁紹與袁術連打都不敢打,當時的劉備更是不知道在哪裡小打小鬧。



孫堅擊敗董卓手下中郎將胡軫,兩次擊敗呂布,斬殺了華雄,又擊敗了親自帶兵來戰的董卓,孫堅以雜牌軍擊敗當時名滿天下、戰力最強悍的西涼軍,這種勇猛、這種戰力,號稱當時的天下第一也不為過,只可惜孫堅在後期與劉表軍作戰時,被藏在竹林間的黃祖埋伏,從竹林間發射飛箭,孫堅腦部中箭身亡,死時只有37歲。

孫堅要是不死,將會打下更為廣闊的天地,而且他的兩個兒子孫策和孫權都是人才,孫堅不死,孫策也沒這麼早死,那樣的話,歷史都會不一樣,孫家打下的江山肯定不止江東,要知道那個時候的曹操、袁紹、袁術、劉備等都還沒有寸土之功。

第三名:周瑜

周瑜是江東四大都督之首,文武全才,江東的軍事頂樑柱,周瑜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成功的領導了赤壁之戰及南郡之戰,擊敗了曹操,打破了曹操統一天下的夢想,從此曹操得隴不敢望蜀。



周瑜在南郡之戰結束的第二年就去世了,死的時候只有36歲,算是英年早逝,周瑜死了暴病,有可能是得了瘟疫,有可能是箭傷發作導致敗血,但就這麼突然的死了,要知道周瑜當時剛剛見過孫權,向孫權提出西取益州的計劃,孫權批准了周瑜的計劃,周瑜就忙著趕回駐地安排西征益州的準備工作,結果還沒有到駐地就死了,周瑜死的太可惜了。

周瑜要是不死,就可能發動西征益州的戰爭,那樣的話,歷史就會不一樣了,而且周瑜不死,劉備可能就沒有機會拿下益州了,拿不了益州,就無法成就一番事業,周瑜的死成就了劉備,劉備才是最大受益者。

第四名:關羽

關羽是三國時期萬人敵的猛將,戰功赫赫,忠心無二,不僅在戰場上斬殺過敵方主帥,而且曹魏諸多名將都敗在關羽手上,在襄樊戰役中,關羽曾威震華夏,三國中僅有關羽有威震華夏的稱讚。



關羽是劉備集團的二號人物,跟隨劉備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四處流浪到稱霸一方,劉備能建立如此功勳,關羽功不可沒,關羽鎮守著劉備集團最重要的根據地--荊州,在襄樊之戰,關羽力挫曹魏眾多名將,打得洛陽及許昌一帶紛紛叛曹響應關羽,打著曹操兩次差點遷都,關羽不可謂不勇猛。

而關羽成也荊州,敗也荊州。要不是孫權在背後偷襲荊州,關羽將會對曹魏造成進一步的威脅,很有可能就會擴大戰果,那樣的話,三國將會更加精彩,歷史也會因此而改寫,關羽在孫權的背盟偷襲下,身首異處,實在太讓人痛心。

第五名:魏延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總有人覺得魏延是個叛徒,腦後有反骨,賣主求榮,其實真實的魏延不是這樣的。



歷史上真實的魏延是劉備的部曲,也就是劉備的私兵,應該是劉備私自召募的兵,不是降將,在隨劉備入益州,因作戰勇猛被劉備破格提拔為鎮守一方的大將,魏延鎮守漢中十多年,無一差錯,在隨諸葛亮北伐後,也因作戰勇猛數有戰功,得到進一步升遷,魏延因為勇猛及戰功,成為蜀漢政權數一數二的猛將,在軍隊中的地位僅次於諸葛亮、李嚴,而作為從低層完全靠能力爬上來的魏延來說,非常不容易。

魏延之死非常冤枉,並沒有造反的嫌遺,最多也就是不聽從諸葛亮遺命,諸葛亮本來的安排是想保護魏延,結果陰差陽差,導致魏延身死,魏延的死,楊儀的責任最大,楊儀素與魏延不和,藉著魏延不聽從諸葛亮遺命,出於私人仇恨原因,殺了魏延,並誅滅魏延三族,魏延沒有死在戰場上,卻死在自已人手裡,實是是痛心。

魏延要是不死,絕對是蜀漢自諸葛亮之後的軍事棟樑,魏延的才能強過王平與姜維,如果魏延擔任蜀漢最高軍事長官,蜀漢也不至於在後期諸葛亮去世後,在軍事上毫無作為。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這個問題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死的最令人痛惜的五大猛將,都有誰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我想,關羽張飛哥倆,絕對位列其中。剩下的,還有典韋、魏延、姜維、周瑜。

小時候,覺得關羽張飛死的太冤了!這兩人都是萬人敵,蓋世英雄。結果都死於小人的陰謀。

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眼看著北伐成功,漢室將興。卻不料孫權偷襲荊州。更想不到糜芳、傅士仁,投敵賣國,出賣關羽。一代武聖人關二爺全軍覆沒、敗走麥城。活生生被這幾個小人害死了。


張飛雄壯威猛,戰場上威風凜凜,身經百戰都能安然無恙,沒想到被身邊無名的小將謀害。太冤了。

長大以後才明白,關羽張飛都有性格缺陷。關羽傲上而不忍下,對底層人很好,對士大夫卻很不客氣,得罪了很多人;張飛恰恰相反,對士大夫很好,對小卒暴虐無常。兩人最後的悲劇結局,正是他們性格缺陷的必然結果。這麼一想,也不太冤了。

典韋是超級猛將。

三國志講他一雙鐵戟重八十斤,所向無前。最後與數百人肉搏,力盡而亡。固然十分悲壯,但是一點不冤。大丈夫戰死沙場,也算是死得其所。

魏延有大將之才。


蜀漢唯一的常勝將軍,一生對外無敗績。客觀的講,戰績比關羽張飛出彩。這樣一員虎將、宿將,沒有死在北伐的戰場,卻死在了自己人的刀下。而且還背上了天生反骨的千古罵名。太冤了。

所以,魏延最慘。


上將噯福斯


魏延是真的打算判蜀嗎,他真的有反骨嗎?這估計是演義史上最大的冤案!

魏延才勇出眾, 但也有自己的弱點, 他生性矜高,隨著地位的升高,難免居功自傲起來。由於魏延“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長史楊儀不然。 楊儀“為人幹敏”,“亮數出軍,儀常規畫分部,籌度糧谷, 不稽思慮,斯須便了。軍戎節度,取辦於儀”,深得諸葛亮讚賞。 楊儀的態度, 使魏延感到氣惱和不滿,兩人關係由此惡化。

諸葛亮病死軍中後魏楊的矛盾激化了。 在兩人的鬥爭中,楊儀得到了陣前主要人物們的支持。 這是因為, 諸葛亮病重臨危, 曾秘密召見丞相司馬費禕, 護軍姜維和長史楊儀, 商議他身後之事。 諸葛亮佈置撤軍,“令延斷後,姜維次之; 若延不從命,軍便自發。 諸葛亮死, 楊儀秘不發喪, 立即派費禕去魏延營中打探。 魏延聽說諸葛亮的安排後說:“丞相雖亡,吾自見在。 府親官屬,使可將喪還葬, 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 當為楊儀所部勒, 作斷後將乎!”魏延的回答, 表達了他繼劉備遺志,恢復漢室的壯志, 但他卻把個人恩怨和國家大事相混了。

魏延決定與費禕共作行留部分,以代楊儀。費禕詭稱去勸說楊儀而脫。 楊儀聞聽, 遂按諸葛亮既定方針辦, 諸營相次引軍還成都。 魏處知道後,竟率部下與楊儀開戰。 部下都以為魏延不對,因而離延投儀,結果魏延兵敗被殺。 《三國演義》據此寫成魏延因反叛蜀漢而被殺,是與事實不符的。 魏延殺楊儀,是想自己代替諸葛亮來完成興漢大業,所以他只擊楊儀而未降魏。 假如魏延降魏, 他在漢中之時就可獻出漢中之地, 來得到高官厚祿。 孟達獻天水, 被封侯,試想,魏延獻漢中, 魏將怎樣厚待呢?無論如何, 魏延是實無反叛蜀漢之意的。

回顧三國時代的蜀國, 魏延可算是位有勇有謀的將才, 是繼關、張之後,蜀漢不可多得的大將。他一生為蜀國的發展立下的功績,畢竟也不能因最後的錯誤而被抹掉。



週週說古今


三國五大虎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他們是漢末三國時期,跟隨劉備建立蜀漢政權的五位將軍。關羽、張飛是劉備早期舉兵時就跟隨了劉備,趙雲是在劉備依附袁紹時加入,黃忠是劉備收復荊州時加入,馬超是在劉備攻打益州劉璋時加入。五人為蜀漢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根據真實歷史《三國志》(不是小說《三國演義》)記載】:【黃忠】:公元220年就病逝了,有的文獻記載他活了75歲,歲數是不小了。【關羽】: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末,孫權命呂蒙為主帥偷襲荊州,並親自率軍為後援。荊州重鎮江陵守將麋芳(劉備小舅子)、公安守將士仁因與關羽有嫌隙而不戰而降。此時關羽得知南郡失守後,立即向南回撤。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關羽率數十騎出逃,一路突圍至距益州不過一二十里的臨沮(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縣),遇潘璋部將馬忠的埋伏,被擒,和長子關平於臨沮被害。【張飛】:公元221年(章武元年),劉備稱帝,張飛被封為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進封西鄉侯。同年六月,劉備為關羽報仇,出兵伐吳,讓張飛從閬中出兵在江州江州。因為張飛敬愛君子但從不體恤士卒,劉備常常告誡張飛:“你經常鞭打健兒,但之後還讓他們在你左右侍奉,這是取禍之道。”果然,張飛臨出兵前,被其麾下將領張達﹑範強(《三國演義》中誤寫作範疆)謀殺。【趙雲】:建興七年(公元229年),趙雲病逝。【馬超】:蜀漢章武二年(222年),馬超患了重病,上疏給劉備:“ 臣宗族門下二百口人,被曹操誅殺殆盡,只剩下從弟馬岱,當以我卑微的宗族讓他繼承,深深地託付給陛下您,其他的也沒什麼話了。” 同年十二月(223年1月)馬超病逝,年僅47歲。

願我能向前走


這個問題裡有兩個條件:猛將,最冤。死得雖冤但不是猛將,或者是猛將卻死得不冤,都不在其列。根據這兩個限定條件,以下5個人可上榜:

第一名:張郃

為什麼說張郃死得最冤?因為他是被領導假公濟私、假借敵人之手除掉的,張郃跟司馬懿有矛盾,一方面他對司馬懿不太服氣,總是發表一些不同意見,另一方面司馬懿覺得他的存在不利於自己更牢靠地掌握軍權。

諸葛亮撤軍,司馬懿命令張郃親自率隊去追擊,張郃已判斷出這個命令有問題,並進行了申訴,但司馬懿不聽,仍堅持讓他去追,張郃只得奉命,結果被殺。

更冤枉的是,司馬懿這招借刀殺人的計策實施後,事後竟然沒有得到任何追究,張郃算是白死了。

第二名:陸遜

名將陸遜一生指揮了奪取荊州之戰、夷陵之戰、石亭之戰,這三大戰役是孫吳立國的基礎,所以陸遜是孫吳建國的第一功臣,他的貢獻和軍事才能都有目共睹。

但是,後期陸遜與孫權關係越來越微妙,孫權想集權,江東大族成為他的障礙,無論呂壹事件、暨豔事件還是立太子之爭,都是孫權與江東大族之間矛盾的反映,而陸遜無形中就是江東大族的代表,孫權雖然沒有免除陸遜的官職,但借一些小事不斷打擊他,又派人當面斥責,一代名將不堪其辱,竟然“憤恚致卒”。

第三名:魏延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時,魏延已任徵西大將軍,相當於上將,而楊儀只不過是丞相府裡的長史,品秩不過千石,對應的武職充其量也只能算大校,但上將魏延與大校楊儀鬧矛盾時眾人卻普遍站在了後者一邊,包括諸葛亮。

當然這裡面也有原因,魏延自己也要負相當大的責任,他的脾氣不好,容易跟大家鬧矛盾,但說他有反心就實在太冤枉了,魏延絕無反心,否則最後不會落到那樣下場。

第四名:馬謖

馬謖失街亭,事後又逃亡,按律當斬,殺馬謖大家都沒什麼可說的,但馬謖也是個悲劇,因為他去執行了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魏軍的大批援軍來了,需要有人去街亭阻擋,但街亭遠在秦安隴城,蜀軍之前沒有到達過這裡,對這裡的情況很陌生,實力又懸殊,這是一場充滿未知的戰鬥,並非把握實足,馬謖可能守住,也可能守不住,因此被殺,只能說他倒黴。

第五名:麴義

麴義是袁紹奪取冀州的大功臣,當年他向韓馥施壓,韓馥才把冀州讓給了袁紹,後來麴義又率“大戟士”力戰界橋,為袁紹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但麴義後來卻突然銷聲匿跡了,史書沒有做出過解釋,但以袁紹的性格及為人,麴義肯定是被他消除了,狡兔死,走狗烹,擔心麴義會對自己不利,袁紹把麴義殺了,只有這一種解釋。


南門太守


如果你生在三國,多少人巴望猛將死越早越好,有什麼冤,從來沒有常勝將軍,聽說關羽在三國殺沒低於一萬人,後來天神才封作門神,生著人怕,死去鬼懼。張飛也封為門神公。難道殺別人是該死的。猛將還連累了家族,親朋好友。殺這麼多人仇人更多了。在戰場上沒有邪和正,勝為王,敗為冦。


用戶8161953938056李


諸位說了一大堆夠猛,死得夠冤的大將,我來說一下比較邊緣,被人忽視的死得夠冤又很猛的大將

1.徐晃

徐晃是曹操的五子良將,孟達叛魏後,司馬懿先行平叛,本沒有徐晃什麼事,徐晃領兵與司馬懿平叛兵馬在半途相遇,徐晃自領先鋒。徐晃率軍抵達上庸城下,其坐騎收駕不住,直抵城門下,徐晃本想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說服孟達降魏,並沒有任何防備,哪知孟達突然一箭射中徐晃面門,可惜這位戰敗了關羽的驍將這麼就死了。

2.郭淮

郭淮是魏國後期與張郃齊名的大將。姜維率大軍攻魏,郭淮率魏軍將姜維殺得大敗。姜維單槍匹馬,倉惶逃命,郭淮也單槍匹馬在後面緊追。姜維欲放冷箭射死郭淮,卻發現箭矢全部散落,無奈只得拉空弦嚇唬一下。郭淮聽到絃聲急忙側身躲避,卻發現是空心箭。姜維又連拉幾下空弦,郭淮躲避後發現都是空箭,料想姜維己無箭矢,遂不再躲避,於是一箭朝姜維射去,姜維躲避後順手接住箭矢,姜維立即用此箭向郭淮射去,郭淮早無防備,結果被射中面門,魏國擎天之柱就這麼死掉了。

2.夏侯淵

曹操與劉備爭奪漢中,蜀將黃忠和法正奉命堅守定軍山。曹操一流大將夏侯淵率大軍進攻定軍山,黃忠本想出戰,被法正制止。等到中午時分,太陽高照,曹軍人困馬乏,紛紛下馬休息,法正突然令旗一揮,黃忠率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衝殺下來,夏侯淵措手不及,被黃忠刀劈兩段,可惜曹魏一代名將就這麼死了。

4.蔡瑁

蔡瑁是劉表手下第一大將,其能力在文聘、張允、王威、黃祖、魏延之上。蔡瑁降曹後,得到曹操重用,統領所有水師。赤壁之戰時,周瑜深知他的能力,利用蔣幹這頭蠢豬,用反間計將蔡瑁除掉。若蔡瑁不死,龐統的連環計就不能得逞,火燒赤壁將成為空話,曹操將一統天下,三國將不復存在。

5.蔡陽

老將蔡陽是曹操手下大將,遠非守五關的六將可比,能力與夏候惇不分伯仲。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後,與張飛相會古城,而張飛並不相信關羽,認為關羽將帶領曹軍來擒拿於他。正在這時,蔡陽帶兵來報關羽殺其侄秦琪之仇,而張飛就此認為這是要來擒拿他的曹軍。關羽為表清白,要求在三通鼓內斬殺蔡陽,張飛親自擂鼓,關羽精神倍增,終將曹操名將蔡陽斬於馬下。

以上冤死的都是曹魏名將,可能有羅貫中的功勞。下圖為關公大戰蔡陽


張飛腦殼全世界亂飛


三國的猛將,“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黃許孫太兩夏侯, 二張徐龐甘周魏, 槍神張繡和文顏, 雖勇無奈命太悲, 三國二十四名將, 打末鄧艾和姜維。”,其中許多猛將,沒有死得最冤,只有死得更冤。典韋,有萬夫不當之勇,如果一對一對陣,誰是他的對手?收服張繡時,人家張繡已經投降,曹操卻在張繡營中曹操誘姦張繡的嬸母,結果張繡因為遭受奇恥大辱,背叛曹操。典韋為了保護荒亂中的曹操,舍死斷後,最後寡不敵眾而戰死。為曹操泡個妞而戰死,不值;蜀國的猛張飛,那是何等英雄,喝斷當陽橋的人物,結果因為鞭撻士卒得罪了部下兩個軍士範強、張達,二賊趁他睡覺刺殺了他,割下頭顱投了孫權,實在夠冤;孫策號稱小霸王,娶了當時絕世美女大喬,佔據江東八十一郡,正是英雄蓋世之時,卻在偶然的一次狩獵時被刺客暗箭所傷,死得冤枉;曹魏的五子良將之一張郃,勇冠三軍,諸葛亮都忌憚他,本來諸葛亮已經敗了,張郃也看出諸葛亮有詐,但主帥司馬懿卻命令張郃去追,不明不白中了諸葛亮的埋伏亂箭而死。與其說死在諸葛亮手裡,還不如說死在自己人司馬懿手裡。最冤是袁紹的大將顏良,打仗前劉備告訴他赤面長髯的是二弟關羽,顏良本想招降關羽的,結果一句話沒說,一點防備沒有就讓關羽給斬了。可謂冤大頭。


歷史春秋網


熟讀漢末三國史,我們不難得知,三國時期是一個真正的亂世。那個時期諸侯並起,群雄爭霸,謀士運籌於帷幄之中;武將拼殺於戰場之上。對謀士而言,善終是最好的結局,對武將來說,為國捐軀才是最終的追求。從表面來看,武將的追求比謀士更容易達到,但事實並非如此。三國時期很多著名的武將,不但勇武非凡,還能夠獨當一面,是真正的大將之才,最終不但未能為國捐軀,反而死的非常憋屈,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其中死的最冤的五人。

五、呂布

呂布字奉先,他膂力過人,精通騎射,號為飛將,年少時就因驍勇善戰聞名於幷州,而且得到了刺史丁原的賞識提拔,在幷州擔任主簿一職。後來丁原奉詔進京,呂布在他人的挑拔之下,先殺丁原,後叛董卓,成了反覆小人的代名詞。因此他兵敗被逐出長安之後,沒人敢收留他。幾經輾轉之後,他終於在陳宮的幫助之下,有了立足之地,之後更是趁機搶奪了劉備的徐州,成為了一方諸侯。公元198年,他與偽皇帝袁術勾結,受到了曹操的討伐,在曹操圍城三個月後,他的軍中上下離心,其部將多有反叛,連一直為他謀劃的陳宮也被叛將所俘。

呂布發現大勢已去之後,還是充滿血性的,他下令左右將他的首級砍下,交給曹操,只是他身邊的人都不敢動手,這才使得他被綁到了曹操面前,最終被縊死。呂布是一員虎將,雖然他反反覆覆,為人不恥,但是最終落得如此結局,還是令人唏噓不已。

四、張飛

張飛字益德,是涿郡人士,與劉備是老鄉,他在黃巾軍叛亂的時候開始追隨劉備,而且終其一生都對劉備忠心耿耿,是蜀漢的開國功臣之一。受《三國演義》等作品影響,在大多數人心目中,張飛都是豹頭環眼,燕頷虎鬚,五大三粗的莽漢形象,是有勇無謀的代名詞。其實不然,歷史上的張飛不僅是個文武兼備的美男子,還頗有韜略。曹魏名將張郃,以擅長利用地形組織作戰而著稱,張飛卻在漢中爭奪戰中,利用地形打了張郃一個措手不及。

不過張飛的其中一個特點,與演義中的形象非常相符,那就是暴而無恩。他天生是直爽的性子,敬君子而不恤小人,而且眼裡揉不得沙子,這就導致了他部下有些人對他心懷怨恨。無論是誰,積怨久了一定會爆發,在夷陵之戰前夕,兩名受過他責罰的部下,終於找到了機會,趁他熟睡之際,割下了他的頭顱。一代名將,就這樣死於宵小之手了。

三、孫策

孫策字伯符,是孫堅長子,他憑自己的成就,真正的詮釋了虎父無犬子。當年孫堅能憑一己之力,擊殺海盜,聞名鄉里;成為一方諸侯之後,曾正面擊敗過呂布,一直受世人讚譽。孫策也絲毫不遜色,他年僅十七歲,就挑起了家庭的重擔,先在袁術手下立下赫赫戰功,之後趁機脫離,打下了江東地盤,令曹操都非常忌憚。而且他的個人武藝也不弱,曾與名將太史慈打了個不相上下。然而如此豪傑,卻被刺客所傷,不久身亡,實在憋屈。

二、典韋

典韋是陳留人士,他形貌魁梧,膂力過人且性格任俠,因曾為民除害,被豪傑人士所賞識。後來張邈起義兵,徵他為士,他先屬趙寵,後屬夏侯惇,因戰功被拜為司馬。後來曹操與呂布戰於濮陽,雙方相持不下,他立下大功,將曹操拜為都尉,開始統領曹操的親兵,負責曹操的個人安全,從一名將領轉變成了親衛隊長。

三年之後,曹操於宛城收服張繡,卻因風流成性,強佔了張繡的嬸嬸,導致張繡突然發動夜襲,此戰就是著名的宛城之戰。在這一戰中,曹操九死一生,幸得典韋力保,才逃出生天。然而曹操雖然得救了,典韋的生命卻永遠的停留在了宛城。雖然典韋死於戰場上,死在戰鬥中,但是他之死並非為國捐軀,而是為主公的風流債抵命。原本他可以成為一代名將,最終卻因這麼狗血的理由而喪命,不可謂不冤。

一、于禁

于禁與徐晃、樂進、張遼、張郃並稱為“五子良將”,是曹魏陣營中不可多得的名將。他不但有勇有謀,在討張繡,徵呂布,滅眭固的戰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還非常擅長管理軍隊,其統領的軍隊是紀律非常嚴明。正是因為這些原因,曹操非常信任倚重他,據記載,曹操每次出征,都讓他擔任先鋒;每次撤退,都讓他負責斷後。

可是如此名將,終究未能馬革裹屍還。襄樊之戰時,關羽水淹七軍,將其擒獲,他為了保全諸將士的性命,選擇了歸降,後來關羽被東吳擒殺,他又成了江東的俘虜,在這期間,他受盡了折辱。可是他如此隱忍,換來的卻是不理解,等他終於迴歸曹魏的時候,魏文帝曹丕不但沒有安撫他,還令人將他被俘投降的經歷畫了下來。再次受到打擊的于禁,羞愧難當,很快便鬱鬱而終了。


古今歷史觀文


三國時期英雄輩出,猛將如雲,我們耳熟能詳的就有關羽、趙雲、馬超、張遼、呂布等人,都是非常亮眼的人物。

具體到痛心、猛將、冤三個關鍵詞,悅史君提出自己的5個人選,給大家評看。

第一,東漢執金吾、幷州刺史丁原

丁原和董卓一樣,掌控著一支地方武裝,而且比董卓還早進入京師,與大將軍何進接上了頭。

董卓進入京師後,他非常忌憚丁原,丁原也與董卓不和,兩人暗中較勁。

這時,董卓發現丁原非常信任呂布,就派人把呂布拉下水,呂布趁丁原沒防備,殺害了丁原。

悅史君認為,丁原的實力並不差,原本可以在三國中實現更大的抱負,但一開局就被自己人殺了,冤。

第二,東漢武猛校尉典韋

典韋是曹操身邊的一員猛將,跟他打過很多經典戰役,負責曹操的安全。

曹操擊敗張繡後,把張繡的嬸嬸霸佔,張繡臨時反叛,曹操幾乎被斷送性命。

是典韋拼死救下了曹操,曹操狼狽逃走,但典韋卻被張繡殺死。

悅史君認為,典韋雖然是為主而死,但曹操這做法也是讓人……確實是連帶的冤啊。

第三,東漢吳侯、討逆將軍孫策

孫策是吳大帝孫權的哥哥,在父親孫堅去世、舊部無著的情況下,度過了最艱難的時期,最終領兵南下,平定江東,奠定了後來東吳的基礎。

但孫策年輕氣盛,戰爭中得罪了很多人,而且自己也不設防,結果在一次打獵時,一個人衝得太快,被仇家派來的刺客殺害。

悅史君認為,孫策是戰場上的王者,如果他不死,可能比孫權開拓更多的天地,也是冤。

第四,蜀漢南鄭侯、徵西大將軍魏延

魏延是跟隨劉備較早的部將,在蜀漢政權建立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

劉備去世後,魏延跟隨諸葛亮南征北戰,也是深得諸葛亮信任。

但魏延脾氣不好,尤其跟丞相長史、綏軍將軍楊儀不和,諸葛亮去世後,魏延在與楊儀爭權中失利,被楊儀殺害,還遭遇降魏的侮辱。

在後世的傳播過程中,魏延更是被描述成一個與諸葛亮不和的小人,實在是冤啊。

第五,曹魏鄧侯、太尉鄧艾

鄧艾是一個有勇有謀的大將,深得司馬懿父子的信任,也在多次對內對外戰爭中,建立重大功勳。

司馬昭討伐蜀漢時,鄧艾率軍突襲成功,最終後主劉禪向他投降。

鄧艾被勝利衝昏了頭,結果被鍾會利用,被誣陷謀反後被抓起來,後來鍾會被殺後,鄧艾也被無端殺死。

悅史君認為,鄧艾立下的是不世之功,卻遭遇橫死,實在是天大的冤枉。

……

三國還有很多將領讓人嘆息,從悅史君今天的五人來看,鄧艾是最冤的。


寫有趣的歷史,講真實的傳奇……

我是悅史君,2018我們一起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