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書法家 政治家 張即之行書《書樓鑰汪氏報本庵記》

宋代書法家 政治家 張即之行書《書樓鑰汪氏報本庵記》

宋代書法家 政治家 張即之行書《書樓鑰汪氏報本庵記》

宋代書法家 政治家 張即之行書《書樓鑰汪氏報本庵記》

宋代書法家 政治家 張即之行書《書樓鑰汪氏報本庵記》

宋代書法家 政治家 張即之行書《書樓鑰汪氏報本庵記》

宋代書法家 政治家 張即之行書《書樓鑰汪氏報本庵記》

宋代書法家 政治家 張即之行書《書樓鑰汪氏報本庵記》

宋代書法家 政治家 張即之行書《書樓鑰汪氏報本庵記》

宋代書法家 政治家 張即之行書《書樓鑰汪氏報本庵記》

宋代書法家 政治家 張即之行書《書樓鑰汪氏報本庵記》

宋代書法家 政治家 張即之行書《書樓鑰汪氏報本庵記》

宋代書法家 政治家 張即之行書《書樓鑰汪氏報本庵記》

宋代書法家 政治家 張即之行書《書樓鑰汪氏報本庵記》

宋代書法家 政治家 張即之行書《書樓鑰汪氏報本庵記》

宋代書法家 政治家 張即之行書《書樓鑰汪氏報本庵記》

宋代書法家 政治家 張即之行書《書樓鑰汪氏報本庵記》

宋代書法家 政治家 張即之行書《書樓鑰汪氏報本庵記》

宋代書法家 政治家 張即之行書《書樓鑰汪氏報本庵記》

《書樓鑰汪氏報本庵記》紙本行楷 29.3×91.4cm 遼寧省博物館藏

釋文:惟四明汪氏,代有隱德。上世葬城南之俞村,某汪出也。嘗隨拜掃,裴回松下,顧瞻後前,中有一丘隆然,奇峰遙峙,秀水縈抱磬折,面勢岡阜,非若近時積土平田,強為丘隴,出於人力者比,氣象秀潤,真吉竁也。是為外高祖大府君之墓。

府君以才選為吏,古君子也。終身掌法,一郡稱平,范文正公、王荊公皆以士人待之。我高祖正議先生為之堂銘,蓋積德之由著者。是主正奉四先主而汪氏之衣冠始於此。

某主長外家,逮事外祖少師二十餘年,親見孝友之懿,奉墳墓尤謹,遇忌日必躬至墓下,為薦羞之禮,遂為汪氏家法。仲舅尚書格遵先志,不敢少怠,而增潤色焉,俞村之墓,始於大一府君,其子若孫葬於左右者凡幾十餘所,迨今百七十餘載矣。冢舍三易,歲久易圮,仲舅投閒既久,度不可支吾,乃營基於松楸之東,輟費於伏臘之餘,鳩工兩月而告成。為堂三間,後出一間,併為修祀之地。前為軒如堂之數,可以聚族列拜。兩廡凡六楹,前又為門及亨亭,奉神座於東室,清明必合而祭者,凡數十人列於其次。規畫纖悉,一一親授。以板為障而平其前,祀則以陳祭器臨事可不移而辦。下至庖湢,罔不備具。靡錢五十萬,一力為之。贍塋舊有田,初出於諸院,其子孫間有主計凋落,視為己業而私售者,久不能制。於是積累細微,益以俸入,以元值取之,用以僧徒,歲仍例卷。命族人迭掌祀事,其器用則分任其責。且為出榖以助,它日尚將益之。庵成,未有名,夢中若有告以“報本”者,公為之恍然,遂以名之。正奉始下葬西川,少師兄弟皆從仲舅,大為墓阡,甲於鄉里。又以外祖母福國之先隴在奉川桃花奧,王氏既不振,亦為買田建屋,以奉香火。凡其先冢域,至是無所不備,可以傳遠矣。

某既得歸,日侍函丈。一日,顧某道始末,使記其詳,以紹子孫。惟我舅氏,克振家聲,光紹前人,以燕後葉。庵之落成,時年六十有八矣。誠孝不衰而又精力絕人,克勤小物,壯者有所不逮,皆可以為人子法。遂謹書之,後人能不墮少師尚書之意,汪氏之興,殆未艾也。

(淳熙十二年三月二日,即之志。)

張即之《汪氏報本庵記》紙本行楷縱29.3釐米,橫91.4釐米。小字行書38行,凡688字。遼寧省博物館藏。帖後有文徵明跋、項元汴題記。卷前後又有項氏諸印和卞永譽式古堂印,清乾隆、嘉慶、宣統三朝印璽。文徵明雲:“按《皇宋書錄》,即之,安國之後,甚能傳其家學。……。其書師顏魯公、嘗為高宗所稱。即之稍變而刻急,遂成名家。”《汪氏報本庵記》一文原為樓鑰所撰,汪氏是樓的外祖家,不知道與張即之有無瓜葛,要錄寫這篇文章。

此作原本無款,書後的“淳熙十二年三月二日,即之志”款,為後人妄加。張即之生於淳熙十三年(1186),款署淳熙十二年(1185)顯然有問題,故著錄此作的《石渠寶笈續編》以及傳刻此作的《墨妙軒法帖》均加按語斷其為偽作。今人啟功、楊仁愷、徐邦達等鑑賞家曾撰文揭示此乃後人移挖、補書而成。此卷小字行書,字字瀟灑,與傳世張即之《臺辭帖》筆法相近,運筆流暢而勁健,比即之其它擘窠書《杜甫詩卷》要秀逸些,是張氏傳世墨跡中的佳作。今人劉九庵《宋元明清書畫家傳世作品年表》中謂此作書於“淳祐五年(1245)乙巳三月望日”,未詳所據。乾隆時曾刻入《墨妙軒法帖》第四冊。

相關說明:

北宋遭靖康之恥,汴京被金兵陷落,徽、欽二帝被虜,宋高宗趙構南逃,建都於臨安,此便是歷史上的南宋王朝,自建炎元年至祥興二年先後易九主計一百五十二年。南宋雖苟安一時,但江南之地,物產豐富,人傑地靈,且宋高宗趙構雅好翰墨,北宋刊刻之《淳化閣帖》至南宋時影響漸廣,學米(芾)學黃(山谷)學二王之風蔚然一時,帖學又得到長足的發展《鼎帖》、《淳熙秘閣續帖》、《世釆堂帖》相繼問世,高宗還設置書學,命米友仁任書學博士.在這種文化氛圍的薰陶下,南宋亦出現了不少著名的書家,如岳飛、吳說、范成大、吳琚、朱熹、陸游、姜夔、張即之、文天祥、趙孟堅等人.從總體上來說,南宋書法不及北宋之新意迭出,生氣蓬勃,顯得比較保守,模仿之風亦較盛,但其中亦不乏富有創意和個性的書家,張即之即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張即之生於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一一八六),卒於理宗鹹淳二年(一二六六),字溫夫,號樗寮,安徽和州人.他是參知政事張孝伯之子,南宋的著名書家張孝祥又是他的伯父、即之年青時即以父蔭補官.授承務郎,父亡後擢司農寺丞,調任嘉興知事,因遭受他人巫陷,未赴任上,特授直秘閣而離職,即之一生仕途並不順利,據《李伯嘉墓誌銘》中記其官職為“太中大夫,直秘閣致仕、歷陽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賜紫金魚袋”,後引年告老,終年八十一歲。

張即之的書法在幼年時便受到其伯父張孝祥的影響,始學米芾,後則肆力於褚遂良楷書筆法,在這基礎之上,又糅合了隋唐人寫經的筆意而自創一格,特別是他的楷書,寫得清勁絕俗,用筆極其精到細膩,發筆處喜用搭鋒,點畫之間,顧盼呼應,而兼行草筆意,又善於用方筆側鋒,顯得姿態生動,極其圓熟.即之的書法在南宋時名聲就很大,金人常出高價來收購他的宇,據《宋史本傳》謂:“即之以能書聞天下,金人尤寶其翰墨”。張即之小楷以精巧圓熟為特徵,正如梁聞山《評書帖》所謂:“原自歐出,參有褚法,結體尚緊,特多討巧之處而不成大方耳”。其實小楷以精巧為特徵本身即是一種風格,況即之喜寫經文,而經文中重複的字很多,比較難寫,即之能在楷法中自成一格,別開生面是非常不容易的,正如葉昌熾《語石.張即之一則》中謂:“張即之,書中之畸士也。好用側筆,望之如矮松偃蓋,婆娑可愛,其運筆以收為縱,又如長房縮地,咫尺有千里之勢”。本冊所載《張即之書報本庵記》後有“淳熙十二年三月二日二“,考淳熙十二年為一一八五年,而張即之生於一一八六年,故知此為報本庵記寫於淳熙十二年,非即之書於此年也.此冊行楷骨力勁健,點畫精到,結字生動,筆意流動,顯得神采煥發,給人以一種輕鬆自如之感,從其成熟的風格上來看,當為其晚年時所書,無疑是其生平的代表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