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鼎定江東,開創東吳基業,父親孫堅對他有多少助力?

三國中不被認可的東吳政權,與遭受儒家排斥的孫策

江東孫氏政權,在三國政權中最被詬病,曹魏代漢起碼是禪位所得,蜀漢雖貧弱卻稱漢室宗親,唯有東吳割據江東,孫權更是自立為帝,因此被後世帝王視為亂臣。

承襲儒家思想的羅貫中,在《三國演義》書中就對孫氏家族頗為不公,比如將孫堅斬殺華雄,歸到關羽身上,將周瑜火燒赤壁,神話成諸葛亮所為,又把孫權濡須之戰,渲染成諸葛亮草船借箭等。

《三國演義》更是借曹操之口,諷刺孫策“勇而無謀”,是攜孫堅威名而得江東,筆者帶您從正史剖析,孫策究竟從父親孫堅處得到多少助力?孫策又作出哪些令人驚奇的事情?

孫策鼎定江東,開創東吳基業,父親孫堅對他有多少助力?

江東基業的創建者——孫策字伯符

孫策的“子承父業”,便是獲得孫堅之子的虛名

東漢末年主流割據,通常有三類,即漢朝皇室宗親、地方世家豪強與武將建立的強權割據。

第一類:漢室宗親的代表,有揚州劉繇、荊州劉表、幽州劉虞、益州劉璋等,優先領受州郡軍政權利,獲得漢朝中央政府的政治優待,使之易於結交當地豪強,獲得支持而穩固統治。

《三國志·蜀書·劉焉》焉睹靈帝政治衰缺,王室多故,乃建議言“刺史、太守,貨賂為官,割剝百姓,以致離叛。可選清名重臣以為牧伯,鎮安方夏”

第二類:地方世家豪強的代表,有“四世三公”袁氏家族的冀州袁紹、汝南袁術,儒宗孔子後裔北海郡孔融,留侯張良後裔漢中張魯等,依靠家族強大的影響力,與物資積累而割據地方。

第三類:武將建立的割據通常都難以長久維繫,如徐州呂布、西涼軍李傕、郭汜、宛城張繡等,既不具備治理地方的經驗,又得不到世家豪強的支持,短時間便被其他勢力所吞併。

割據諸侯中,無論是皇室宗親還是世家豪強,底蘊與實力都遠勝武將勢力百倍,但出身只是提供更高的平臺,想要真正在亂世打下基業,取決於領導者的能力。

很不巧,孫堅便是屬於第三類勢力,孫堅雖領受漢朝封爵烏程侯,但漢末靈帝賣官鬻爵起,就將侯爵封地縮減,“大者不過四縣、小者有僅食一亭者”,董卓之亂後東漢朝廷搖搖欲墜,無人保舉的孫策連爵位都無法繼承。

孫堅從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募兵,至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四月陣亡,征戰七年間雖提拔諸多將領,卻並沒有建立穩固的關係,孫氏家族底蘊單薄,孫堅之前領受豫州之地,及數萬部眾盡被袁術收攏。

孫策既無爵位傍身,又無舊部擁護,更別指望世族支持,幸虧舅父吳景受到重用,袁術才接納孫策,否則以袁術性情,已逝孫堅的威望未必會買賬。

《三國志·吳書·孫討逆傳》策舅吳景,時為丹楊太守,策乃載母徙曲阿,與呂範、孫河俱就景,因緣召募得數百人。

孫策鼎定江東,開創東吳基業,父親孫堅對他有多少助力?

公元196年諸侯割據圖

孫策以孤軍渡江,能容各方勢力,始成江東基業

孫堅舊部此時已分兵駐守,袁術軍中僅千餘人交由孫策指揮,孫策軍紀嚴明,令袁術極為讚譽,可惜,袁術多次許諾“實封孫策官職”,但每次有這樣的機會,又被袁術封賞給親信舊部,孫策屢遭欺騙卻未顯露,反而是主動請戰去最艱難的地方,以此博取袁術的信任。

《三國志·吳書·孫討逆傳》術初許策為九江太守,已而更用丹楊陳紀。後……術遣策攻康,謂曰“前錯用陳紀,每恨本意不遂。今若得康,廬江真卿有也”策攻康,拔之,術複用其故吏劉勳為太守,策益失望。

古書總提到江東,全稱應為“江南東道”,地域範圍通常是江西九江以東,也以“吳越之地”稱之,長江天塹最適合割據自立,又是孫氏起源之所,因而渡江打擊劉繇,對孫策而言可謂千載良機。

孫策僅有千餘孫堅舊部及慕名而來的義兵,卻連兵士甲冑與糧草都難以湊齊,身邊只有呂範與孫河跟隨,幸得周瑜資助才能渡江,並接連取得勝利,又在張昭的統協安頓下,獲得江東民眾擁護。

通過擊敗揚州劉繇、會稽王朗、吳郡嚴白虎等勢力,孫策樹立起孫氏威信,孫策對孫堅舊部寬容優待可以理解;如太史慈與祖郎,在孫策平定江東過程中,給孫策造成很大威脅,孫策也都予以寬待並且重用。

《三國志·吳書·孫討逆傳》策為人,美姿顏,好笑語,性闊達聽受,善於用人,是以士民見者,莫不盡心,樂為致死。劉繇棄軍遁逃,諸郡守皆捐城郭奔走。

尤其是太史慈在劉繇病亡後,主動請求招降部將,諸將都認為太史慈新歸附,會一去不復返,但孫策回答“子義舍我,當復與誰”,孫策並非輕視太史慈的能力,相反更看重彼此短時間結下的情誼,太史慈不負所托,在規定的時間返回,為孫策帶回上萬兵將。

孫策集結分散各處的孫堅舊部、收編盜匪起家的祖郎等眾、收降太史慈等降將,使初創的東吳兵精將勇,襲廬江劉勳、攻江夏黃祖、迫降豫章華歆,孫策終於盡收“江東六郡”!

孫策鼎定江東,開創東吳基業,父親孫堅對他有多少助力?

孫策所據江東六郡

孫策“猛銳冠世”有進取中原之志,更令東吳權利平穩過渡

官渡之戰是曹操最驚險時期,坐擁冀州數十萬兵將的袁紹,徐州劉備與荊州劉表意圖聯手,從三個方向合圍曹操,曹操窺得先機,迅速擊潰徐州劉備勢力,隨後以主力迎戰袁紹,使後防頗為空虛。

按照常理,荊州劉表與孫策有殺父之仇,荊州扼守揚州上游有戰略壓迫,同時曹操與孫策結為姻親(曹操將親侄女許配給孫策堂弟孫匡,同時三子曹彰娶孫賁的女兒),孫策都應助曹操,乘勝攻荊州牽制劉表,這對東吳也是最好的選擇。

當時無論是冀州袁紹還是兗州曹操,綜合實力都勝過江東孫策,雙雄角逐勝者便有統一之勢,屆時孫策若得江南半壁,尚可劃江而治。

然而孫策竟然想偷襲許都,迎接漢獻帝至江東,從魯肅獻策割據自立看,孫策對漢王朝沒有執念,若非效仿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便想學吳王夫差制霸中原,這份豪氣連郭嘉都表示讚歎。

《三國志·魏書·郭嘉》孫策轉鬥千里,盡有江東,聞太祖與袁紹相持於官渡,將渡江北襲許。眾聞皆懼,嘉料之曰“策新並江東,所誅皆英豪雄傑,能得人死力者也。”

曹操及麾下諸將對孫策的籌劃,竟然難得露出驚懼,很顯然孫策具有實施計劃的能力,但意外的遇刺並受重傷,將要終結孫策短暫的人生。

此時孫策與父親孫堅所面臨的形勢無比相似,江東基業剛打下尚不穩固,英才濟濟卻未臣服孫氏,若不能妥善處理,江東基業必將分崩離析。

孫策首先排除幼子孫紹的繼承資格,漢獻帝幼年繼位如同傀儡,而對孫氏而言更是殺身之禍,成年兄弟中孫權與孫翊對軍政事務還並不熟悉,但都具備過人的膽識與魄力,最終選定孫權為繼承人。

《三國志·吳書·周瑜傳》五年,策薨,權統事。瑜將兵赴喪,遂留吳,以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

孫策很早便將統兵職權,交付給最信任的周瑜與太史慈,周瑜在朝中震懾,太史慈保邊疆穩定,兩者配合制衡江東諸將及世家豪強的不臣之心,又禮賢對待虞翻等名士,東吳孫氏統治就此平穩過渡。

孫策鼎定江東,開創東吳基業,父親孫堅對他有多少助力?

孫策與太史慈相搏

孫策是東吳實際的創建者,馳騁江東綻放耀眼光彩

江東士人肯為孫策效命,並非孫堅影響力,源自孫策孤軍渡江,屢克強敵,卻無暴虐屠城的記載,對王朗、虞翻、華歆都能“待以上賓”,即便如許貢,初時也並未有加害之意。

孫堅舊部肯歸附孫策,是因為孫策具備與袁術抗衡的實力,僅用六年時間,征戰百餘場蕩平江東,當之無愧的勇武善戰,因此曹操敢輕視冀州袁紹、荊州劉表,卻不願激怒孫策。

孫氏家族穩固江東基業,在於孫策長久的籌謀,分離世族豪強對軍隊的干預,打造屬於孫氏家族的武裝力量,由最信任的周瑜與太史慈等人輔佐,使孫權能夠平穩繼承,避免東吳內部消耗削弱。

投效袁術,孫策忍辱負重才獲得信任,平定江東更身經百戰,孫權可以說“承父兄餘烈”,但這其實是長兄孫策的個人奮鬥史。

孫策有膽識也有智慧,更具非凡的人格魅力,他用二十六年的短暫時光,便書寫了漢末璀璨的一筆,無愧英雄之名也。

文獻參考:《後漢書》《三國志》《江表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