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後,如果清政府不投降,結果會怎麼樣?

墨雲說歷史


這個問題問得很有價值,我很願意來回答一下。

簡單說,清廷或者說載灃讓步太快了,可以說犯了大錯誤,這才導致近代中國錯失了一個實現君主立憲的最好時機,而這也是當時最好的選擇。

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載灃兄弟太年輕了,沒有足夠的政治經驗、也沒有經歷過風浪,遇到點事就慌成一團,被袁世凱給嚇住了。

當然,這與攝政王載灃的個性有很大關係,因為載灃這個人為人軟弱,才能也比較欠缺,慈禧太后臨終前也實在是沒人,因為血緣最近的緣故,這才從矮拔高,把載灃推出來了。



載灃上臺後,其兩個弟弟載洵和載濤也分別擔任了海軍大臣和軍諮府大臣(即參謀總長),他搞的這套,其實是從德國學來的,即所謂“皇族典兵”。

然而,載灃兄弟為了抓兵權,其用士官系來往北洋系裡摻沙子,這個做法本身就夾雜私念,而且他們重用的這些士官系早已被日本軍部洗腦策反用以分裂中國,此舉可謂至愚矣!

結果如何呢?武昌兵變發生後,各省響應的都是那些士官系,就連京畿周邊,如載灃兄弟親自提拔的吳祿貞、張紹曾、藍天蔚等人都蠢蠢欲動,這是何等景象!

載灃退政,將權力交給袁世凱本身倒也沒有大錯,事實上,袁世凱也希望在南北雙方保持平衡,以推行其讚賞的君主立憲制,即保存清帝,但實權交給內閣處理。

然而,仍舊是日本軍部策反的士官系存心積慮要將中國搞亂,在其看來,清帝的存在即是極大的障礙,也是他們死活不肯答應的。



當時,南方革命黨雖然氣焰囂張,但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威脅,馮國璋率北洋軍對陣黎元洪、黃興可謂一擊即潰,迅速拿下漢口,可謂不費吹灰之力。

但在京城,日本方面又策動禁衛軍企圖將清帝帶出京城前往東北自立,以實現其割裂中國為本土、滿洲兩個部分的陰謀(此舉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完成)。

這時,袁世凱不得不將馮國璋調回京城,以穩定禁衛軍(其軍官多是馮國璋的學生)。

之後,負責進攻武昌段祺瑞則因為部下徐樹錚等人搗亂,其擅自發布共和通電,以致袁世凱錯誤判斷形勢,以為北洋軍已經失去控制而最終對南方妥協,這是辛亥年最大的錯誤所在。

號稱“天梟”的徐樹錚,同樣是被日本軍部策反的士官系。而段祺瑞之所以默認這個擅自發布的共和通電,同樣是意識到其所屬北洋軍已可能失去控制。

從某種程度上說,所謂辛亥年說白了就是一場全國範圍的兵變(南方各省加北洋軍),而其中要訣並不在孱弱而混亂的南方革命黨,而在於北洋軍因為被摻沙子而失去了控制。

這個失去控制,不僅僅是退回老家三年的袁世凱不能控制當時的北洋軍,就是一線帶兵官段祺瑞,也失去了對手下軍官尤其是士官系們的控制。

在此情況下,袁世凱誤判了當時的形勢,轉而壓迫清廷讓步,而載灃兄弟更是無從判斷,只能在壓力下妥協讓國。



其實,這些都是假象,擊破南軍其實十分容易,正如1913年贛寧之役,革命黨根本不堪一擊,而北洋軍定點清除那些異質分子,如暗殺吳祿貞、趕走藍天蔚及張紹曾等,也並非難事。

像徐樹錚這種被日本軍部策反買通的亂國分子,要在當時能加以懲滅,之後的民國也不至於被其一誤再誤了。

當然,也有人認為,如果清皇族不肯讓步妥協的話,弄不好會全族盡滅,就像1917年沙俄革命之後,沙皇尼古拉二世全家被槍殺,這個就比較慘了。

應該說,這個概率不能說沒有,但可能性不高,畢竟當時京城有禁衛軍四個團的兵力,要想對清帝動手在現實上做不到,全國民意也絕不會同意。

畢竟,清朝皇帝大多是仁君明君(最起碼沒有暴君昏君),祖上之德,可留蔭九代,這倒也不是一句虛言。

以事實論,以溥儀之後的叛國作為,居然還能保存首領以終,不能不說是託了老祖宗康雍乾的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