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后,如果清政府不投降,结果会怎么样?

墨云说历史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价值,我很愿意来回答一下。

简单说,清廷或者说载沣让步太快了,可以说犯了大错误,这才导致近代中国错失了一个实现君主立宪的最好时机,而这也是当时最好的选择。

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载沣兄弟太年轻了,没有足够的政治经验、也没有经历过风浪,遇到点事就慌成一团,被袁世凯给吓住了。

当然,这与摄政王载沣的个性有很大关系,因为载沣这个人为人软弱,才能也比较欠缺,慈禧太后临终前也实在是没人,因为血缘最近的缘故,这才从矮拔高,把载沣推出来了。



载沣上台后,其两个弟弟载洵和载涛也分别担任了海军大臣和军谘府大臣(即参谋总长),他搞的这套,其实是从德国学来的,即所谓“皇族典兵”。

然而,载沣兄弟为了抓兵权,其用士官系来往北洋系里掺沙子,这个做法本身就夹杂私念,而且他们重用的这些士官系早已被日本军部洗脑策反用以分裂中国,此举可谓至愚矣!

结果如何呢?武昌兵变发生后,各省响应的都是那些士官系,就连京畿周边,如载沣兄弟亲自提拔的吴禄贞、张绍曾、蓝天蔚等人都蠢蠢欲动,这是何等景象!

载沣退政,将权力交给袁世凯本身倒也没有大错,事实上,袁世凯也希望在南北双方保持平衡,以推行其赞赏的君主立宪制,即保存清帝,但实权交给内阁处理。

然而,仍旧是日本军部策反的士官系存心积虑要将中国搞乱,在其看来,清帝的存在即是极大的障碍,也是他们死活不肯答应的。



当时,南方革命党虽然气焰嚣张,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威胁,冯国璋率北洋军对阵黎元洪、黄兴可谓一击即溃,迅速拿下汉口,可谓不费吹灰之力。

但在京城,日本方面又策动禁卫军企图将清帝带出京城前往东北自立,以实现其割裂中国为本土、满洲两个部分的阴谋(此举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完成)。

这时,袁世凯不得不将冯国璋调回京城,以稳定禁卫军(其军官多是冯国璋的学生)。

之后,负责进攻武昌段祺瑞则因为部下徐树铮等人捣乱,其擅自发布共和通电,以致袁世凯错误判断形势,以为北洋军已经失去控制而最终对南方妥协,这是辛亥年最大的错误所在。

号称“天枭”的徐树铮,同样是被日本军部策反的士官系。而段祺瑞之所以默认这个擅自发布的共和通电,同样是意识到其所属北洋军已可能失去控制。

从某种程度上说,所谓辛亥年说白了就是一场全国范围的兵变(南方各省加北洋军),而其中要诀并不在孱弱而混乱的南方革命党,而在于北洋军因为被掺沙子而失去了控制。

这个失去控制,不仅仅是退回老家三年的袁世凯不能控制当时的北洋军,就是一线带兵官段祺瑞,也失去了对手下军官尤其是士官系们的控制。

在此情况下,袁世凯误判了当时的形势,转而压迫清廷让步,而载沣兄弟更是无从判断,只能在压力下妥协让国。



其实,这些都是假象,击破南军其实十分容易,正如1913年赣宁之役,革命党根本不堪一击,而北洋军定点清除那些异质分子,如暗杀吴禄贞、赶走蓝天蔚及张绍曾等,也并非难事。

像徐树铮这种被日本军部策反买通的乱国分子,要在当时能加以惩灭,之后的民国也不至于被其一误再误了。

当然,也有人认为,如果清皇族不肯让步妥协的话,弄不好会全族尽灭,就像1917年沙俄革命之后,沙皇尼古拉二世全家被枪杀,这个就比较惨了。

应该说,这个概率不能说没有,但可能性不高,毕竟当时京城有禁卫军四个团的兵力,要想对清帝动手在现实上做不到,全国民意也绝不会同意。

毕竟,清朝皇帝大多是仁君明君(最起码没有暴君昏君),祖上之德,可留荫九代,这倒也不是一句虚言。

以事实论,以溥仪之后的叛国作为,居然还能保存首领以终,不能不说是托了老祖宗康雍乾的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