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下人的悲歌》教會人們如何看待童年創傷,以及如何修復它們

不得不承認,很多時候,人們對佔了總人口一半的農村人很不瞭解。

非但不瞭解,還往往有一些固著的,不一定正確的印象。

如:沒文化、犟、野蠻、缺乏秩序、目光短淺……

那麼這些評價有多少是對的,多少是錯的呢?

最近,趁著疫期放假,我看了一本2016年出版的,由一個美國人寫的回憶錄:《鄉下人的悲歌》。

這本書的作者J.D.萬斯,出生於美國底層白人家庭,從小受到“山裡的鄉下人式教育”,受制於母親的暴烈性格,以及混亂生活,整個成長過程充滿了坎坷和艱辛。

好在最後,萬斯憑藉自己的努力,最終突破階層,從名校耶魯大學畢業後,步入了中產階級。

因為是回憶錄,且作者本身也才40多歲,所以,這本書的內容很寫實,而其中折射出的一些關於階層、成長的角度問題,也非常有普世價值。

《鄉下人的悲歌》教會人們如何看待童年創傷,以及如何修復它們

寒門能不能出貴子?

這個話題在中國也有很激烈的討論。

很多人認為出不了,因為農村和城市的教育質量相差太遠了。

而且農村孩子的眼界、經歷也遠遠不及城市孩子。

所以,沒法比,跨階層很難實現。

而在《鄉下人的悲歌》中,作者萬斯,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村人,給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在農村,人們普遍認為,自己孩子考不上大學,因為農村人考上大學的基本是鳳毛麟角,而名牌大學,那更是想都不敢想,所以,農村人不相信學習改變命運。

他們看不到,所以自然就不信了。

但也正是因為農村人的不敢想,導致了寒門出不了貴子

這是一個顛倒的因果關係。

萬斯家裡,沒有父親,而母親又是反對他學習的。

好在有外婆一直鼓勵他,最終,他成功了。

“不敢想”是農村人的最大障礙。

我想,這何嘗又不是其他階層,之所以不能更高的問題所在呢。

或許和“敢拼”比起來,“敢想”真的是更難。

《鄉下人的悲歌》教會人們如何看待童年創傷,以及如何修復它們

絕不能讓孩子經歷創傷嗎?

遭受嚴重破壞或傷害,就是“創傷”。

一次創傷,對人的影響會持續很長時間,甚至終身。

人們普遍認為,創傷會帶給人不好的影響,因此就極力迴避它。

但其實,真正對人有傷害的,不是“創傷”本身,而是我們對“創傷”的看法。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創傷也是一樣。

在儘量避免創傷的同時,也應該知道,創傷也能成就一個人。

萬斯曾經被自己母親嚴重傷害過。

那是一次普通的外出,母親開車,萬斯坐在車後。

突然不知道為什麼,脾氣粗暴的母親,突然開始向萬斯發火。

她先把汽車開到100碼以上,大叫著“大家都不要活了,一起去死!”,接著又試圖拿槍傷害萬斯。

嚇得萬斯屁滾尿流逃下車,匆忙中敲開一家陌生人的房門,請求躲避。

沒想到,母親對著陌生人家的大門一通猛撞,撞破後,進門將已經嚇得瑟瑟發抖的萬斯一把提起。

正當萬斯以為自己這次要完了的時候,警察趕到,帶走了他的母親,救了他一命。

這樣的事情對一個孩子來說,妥妥的是一次創傷了吧,而且一直到萬斯40歲寫這本書時,他仍能清晰的記得所有細節。

創傷確實傷害了他,但同時也讓他下定決心:自己不能再步母親的後塵,成為這樣粗魯、暴躁的一個人。

中國有句老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亡。

創傷,有時候正是爆發的那個扳機點。

當然,我不是提倡給孩子製造創傷。

因為刻意製造的創傷很難把控“度”。

同時,也不是每個孩子,都能被創傷激發的。

只是,當創傷來臨時,可以換個眼光看待它,看到它的積極面。

《鄉下人的悲歌》教會人們如何看待童年創傷,以及如何修復它們

如何修復、昇華創傷?

萬斯的童年,是在母親酗酒、嗑藥、濫交、粗暴、不思進取的身教下長大的。

好在,因為那次母親被警察帶走,讓萬斯開始了和外婆一起生活的日子。

但別以為外婆就是個溫柔的知識女性,外婆同樣也是個動不動就會用槍的野蠻外婆。

可外婆鼓勵萬斯學習,讓他升騰起一顆上進的心。

而外婆之所以在物質和精神上,給了小萬斯更多的照顧,是因為她愛萬斯,她希望萬斯今後能過上更好的生活。

所以,即使是嚴重創傷,即使創傷後環境也沒有根本性改變,但只要有愛,即使這份愛單薄到只有一個人愛你,但你仍能依靠這一點螢火來取暖,來修復,甚至昇華曾經的創傷。

人類就是如此偉大,所以,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人類都能不斷前行。

當然,光有愛還不夠,還需要強大。

強大包括:“主見”,以及足以為孩子撐起一片天的能力。

萬斯的外婆,一個說一不二,動不動就上槍的女人,在底層白人普遍認為讀書無用,在家裡都勸說別再花錢讓萬斯讀書時,她能毅然決然地頂住壓力,繼續讓萬斯一級級讀上去,這是性格,也是能力。

為母則強,每一個媽媽都有這個潛力,但首先你要有主見。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也是一個外公外婆帶大的孩子。

很多人當時也勸他們老兩口,你們幫女兒養大孩子就不錯了,何必再讓孩子讀那麼多書呢。

奧巴馬的外公外婆也非常有主見,堅定地走自己的路。

這份主見,這份堅定,又同時起到了給孩子做一個榜樣的作用

世界上所有的名人中,單親家庭孩子是很多的,但孤兒是很少的,特別是那種獨自生活在機構的孤兒,能在成年後獲得成功的,非常少。

因為愛,心中有愛的孩子,能走的更遠。

《鄉下人的悲歌》教會人們如何看待童年創傷,以及如何修復它們

收藏家馬未都說:天賦是命,潛力是運。

每個人都有潛力,就看怎麼挖掘,怎麼用。

不管是底層,還是中層,或是更高層,各有各的光鮮,也各有各的侷限。

要跳出圈層從來不是一件易事,需要下個大決心,付出持之以恆的努力,方有達成的可能。

—END—

  • 喜歡我的文章,請點擊關注【處處有心】,每日都有微頭條,或長文章更新~

處處有心

兒童發展及教育心理學專業,二級心理諮詢師,上海心理學會會員。

在兒童及青少年心理諮詢工作中,有10年以上實戰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