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打仗最害怕缺糧草?

威史


古代遠征是很難的事情,交通工具不發達,戰略物資主要靠人力和畜力。

出遠門,要把糧食帶好。為什麼還要草呢?生火做飯要草,作為交通工具的牛馬要吃。

如果沒有糧草,幾十萬大軍吃什麼?那麼多牛馬驢吃什麼?

公元986年,宋太宗趙光義發動雍熙北伐,打算一舉大敗契丹人,收回幽雲十六州。宋太宗出動三路大軍,作戰部隊30萬人。此外,還徵用了保障糧草輜重的民夫,主要,就是負責糧草等後勤保障。這批人有多少?史料記載有上百萬。後來,糧草被契丹人燒燬,宋太宗雍熙北伐失敗,逃回開封。

淮海戰役我軍60萬,動員參加後勤保障的民工有多少?不下300萬。所以時任華野司令員的陳毅同志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吃不飽飯,還打什麼戰?古話說:朝廷不養餓兵。


坐看東南了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是孫子兵法的精髓之一,放在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

古代打仗靠的就是人,而是個人就得食人間煙火,不可能空腹運動。

古代沒有什麼壓縮乾糧,什麼速食食品,有的只是柴米油鹽,吃的時候現開火開灶。

所以糧草在古代打仗的時候,是最重要的後勤保障。

三國時期,曹操和袁紹相遇官渡,展開決戰。袁紹當時是諸位諸侯中實際最強的,坐擁青幽二州,良田千頃,挾數十萬之眾。

曹操能有袁紹一半的兵力就不錯了。為此前期,曹操的戰局很不利。

袁紹手下首席謀臣之一許攸建議袁紹派奇兵突襲許昌,斷其後路。然後包圍曹操,不必費一兵一卒,就能把曹操餓的自動投降。

許攸的建議就是為了斷掉曹操的糧草,讓其軍心大亂,不戰自敗。

結果呢,袁紹剛愎自用,認為我百萬之眾,何需如此費勁,直接幹就完了。許攸氣急,豎子不能與謀,於是連夜轉投曹操旗下。

既然是投靠人家,這投名狀是不能不帶的,於是許攸向曹操供出了袁紹的糧草所在地。

曹操立馬聲東擊西,派重兵把袁紹的糧草燒個精光。並且在半路埋伏,把前來支援的袁軍一舉消滅。為中國歷史留下了一場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可見,糧草在古代那就是軍隊的命侯,誰捏住了這個穴道,誰就能敗敵致勝。

同樣還是三國時期,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火速攻下魏軍兩座城池後,開始修整,等待魏軍大軍的來襲。

排兵佈陣後,就差最重要的一環,需要細細考量人選,那就是街亭。

街亭是蜀地通往中原的糧道,而且是唯一糧道,堪稱咽喉要道。

諸葛亮正在思索派誰去能守住這個重要關卡呢?這時候,馬謖毛遂自薦,但諸葛亮想起先帝對馬謖的決斷,遲遲下不了決定。

最後拗不過馬謖死皮賴臉的主動請戰,就派給了他,走前千叮嚀萬囑咐,一定要守住,它是我們的糧草保障,是我們的命。

結果我們大家都知道,馬謖大意失街亭,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同樣在北伐時期,司馬懿打不過諸葛亮,所以就堅守不戰,想要耗盡諸葛亮的糧草,令其頂不住後,自己退兵。

諸葛亮何嘗不愁,司馬懿此舉算是拿住了他,再不出兵決戰,這空耗路費和人力,一點成果也沒有。

諸葛亮苦思冥想,還是得在糧草上做文章。所以用木牛流馬來搬運糧食,故意讓司馬懿看見,引誘司馬懿出來。

司馬懿初期嚐到了甜頭,後來抓到一個蜀軍俘虜,俘虜供出諸葛亮的糧草都安置在五丈原內。

司馬懿心動,趕忙帶著兒子和眾位大將到五丈原燒蜀軍糧草。結果被諸葛亮來了個甕中捉鱉,要不是天公不作美,諸葛亮的幾萬擔糧草燒的就是太值了。

從以上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出,打仗除了在排兵佈陣、出謀劃策上相互鬥爭外。糧草是所有人都會關注的重點。

私吞軍餉,剋扣糧草,在古代那都是要軍法從事,直接砍頭的。可見,糧草在古代行軍打仗中的重要程度。

民以食為天,軍隊更是。人類發展了幾千年的時間,什麼都可能變化,但是吃飯這件事是亙古不變的話題。


古今中外多少事


人是鐵,飯是鋼。這吃飯對人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在古代,行軍打戰,最要緊的也是這個糧草。俗話說“三軍未動,糧草先行”,這可並不是一句空話。一場戰爭,糧草的供應往往能左右著戰爭的局勢。打戰怕缺糧草,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能看出來。

打戰是重勞力勞動

我們都知道現代士兵的單兵裝備是非常多的,而數量多就代表著重量大。通常單兵負重都達到百十斤往上,而在古代,士兵的武器輜重也是不少,並且在缺乏交通工具的情況下,行軍打戰基本都是靠兩條腿來完成,這樣的條件下,對體力的消耗是十分強大的。而體力消耗了自然是需要得到補充的,這時候就得吃飯。士兵只有吃飽了飯才有精神,才有動力,才不至於貽誤戰機。

另外,就是古代兩軍交戰都是冷兵器,肢體衝撞。一定程度上也就意味著哪邊的士兵體力更好,哪邊的勝率就會大一點。所以,這一旦糧草缺了,士兵吃不飽,在戰場上就會陷入被動。

軍心不穩

古代打戰動不動就是幾萬幾十萬的人員,而這些人員出門在外,保家衛國。一般一場戰爭就得忍受著長時間的背井離鄉的苦楚。而打戰最重要的就是軍心的穩定,如果人心不穩的話,這幾十萬人不同上令,軍隊自然就亂套了,等會沒打戰就輸了。而穩定軍心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這糧草。所謂民以食為天,吃喝拉撒,這吃也是排在第一位。只有讓士兵吃飽飯了,士兵才能安下心來打戰。

總結

古代打戰最要緊的就是糧草的供應,若糧草供應不上,士兵餓著肚子,等會戰還沒開始打,自己的軍隊就先亂了。又怎麼可能會打贏戰爭呢。所以,這糧草的充足供應是打贏戰爭的第一步。自然,所有將領最怕的就是糧草短缺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即使是再厲害的將領,也帶不動沒有吃飽飯的軍隊。


浪裡白條不再白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並非指糧草先運過去,而是指糧草要先準備好,然後隨軍運送。

一、糧草是什麼及糧草的重要性

古代糧草並非僅為今天我們吃的糧食。

糧草一詞出自《宋史·食貨志三》,其中寫道:“即今所在糧草盡乏,漕臣計無所出,文移指空而已。”

這裡的糧草指的是士兵食用的糧和喂牲口的草料。

古代的軍糧一般以慄米(也叫小米)為主,製作幹餅、鍋盔、肉乾等隨身攜帶,同時大部分隨軍運輸。

在《宋史》中記載“倉贍軍粟陳腐不可”,清代《皇朝經世文續編》中記載“古之餉軍以粟”。

而草料一般是用來喂戰馬以及運送輜重的牲口等。

可見糧草是打仗的必需品,否則根本就沒法打。

二、打仗缺少糧草會有什麼影響

古代打仗都會想方設法斷對方的糧道,也就是讓對方打不下去。

官渡之戰初期,袁紹強,曹操弱,但是自從曹操一把火燒了袁紹放在烏巢的糧草,袁紹就不行了。可見,缺少糧草會影響戰局,甚至是團滅。

士兵跟隨打仗無非是為了填飽肚子,既然肚子都填不飽,士氣就低下,軍心就不穩,勢必會影響戰局。

劉備死後,諸葛亮五次北伐,效果一直不理想,其中一大半與缺少糧草有關,因為北伐走的基本是山路,後勤補給跟不上。

所以打仗缺了糧草基本意味著失敗了,當然害怕。


歲在甲子


“人是鐵 飯是鋼”這句話在哪個時代都是真理。更何況是行軍打仗的士兵。要是飯都吃不上,哪有力氣為你賣命打仗。如果行軍打仗做不到糧草的保障,士兵很容易士氣低落造成軍心不穩。

在古代打仗人命不是很重要,大多數情況下,打仗就是打後勤補給。糧草也是戰局成敗的關鍵,所以它歷來是戰爭的重中之重

古代運輸不方便,特別是輜重運輸尤其緩慢。所以有句話叫“兵馬未動 糧草先行”。一個國家如果要打仗,做準備工作都要花上好長時間,快則數月,慢則數年。

1、 首先籌備工作要做好

糧食準備好了,還要做好保障的情況下才可以出發,也必然要有軍隊護送,或稱為先頭部隊。保證軍隊的補給,這在軍事行動中是相當重要的。 漫漫征途一旦出發,糧草就開始消耗。

2、糧草損耗率高

糧草在運輸過程,被劫被燒的情況先不說,單單是運輸環節的損耗,就是一般人想不到的。傳說中諸葛亮發明了“木牛流馬”,目的就是運輸軍糧更方便。 古代的運輸能力十分有限,靠的就是人力畜力。運送一批十萬士兵需要的糧草,需要“運輸大隊”可能就超過十萬人。這十萬民夫也是需要吃飯的,路上也要消耗糧食。 因為人力運輸速度緩慢,遇到複雜地形更是舉步維艱。如果遇到陰雨天氣,還有可能導致糧食腐敗變質。一系列的問題都會出現。

3、勞動力去打仗,產糧能力大幅下降

從漢代開始就實行的屯田制,尤其是軍屯制度,其實就是士兵們不打仗的時候種田,解決糧食問題。更重要的是,屯田制最初的想法,就是在邊塞種田,可以解決打仗時糧食遠距離運輸的問題。 到了東漢末年,曹操的屯田制更為廣泛、複雜、系統。不過,這一切都是建立在不打仗的基礎上,一旦打仗,參與糧食生產的士兵就要離開土地,遠赴戰場。這樣一來,糧食生產就會明顯下降。 不僅如此,打仗還會徵召大量的青壯年,進一步削弱原本就脆弱的糧食產量。

4、戰爭時間延長,就會產生惡性循環

戰爭初期還好,軍隊有儲備的糧食,國家也有儲備的糧食。但是一旦時間長了,糧食損耗又很嚴重的話,必然會波及到老百姓。古代一打仗,老百姓是首先遭殃的,徵糧還是次要的,就害怕打到自己家門口,亂兵流寇,殺人屠城。農民不得不離開土地,逃往安全的地方。

所以,每到大戰亂之後,總是有大片大片的荒地。越打仗糧食越少,糧食越少越要想辦法徵糧搶糧,民不聊生。這種情況下,缺糧在正常不過了。

5、打仗缺糧時有發生

而打仗缺糧這種事情,在古代時有發生。尤其是三國時期,諸葛亮北伐期間,經常因為糧草問題而影響到戰爭的結果。

北宋最後的生力軍種師中所帶領的種家軍,最後可以說就是因為沒有糧食而導致的慘敗。在戰場上,种師中和金兵進入相持階段後,宋軍每人能獲得的口糧不過是一勺子豆子。就那一勺豆子塞牙縫都嫌少。

所以“民以食為天”,在古代能夠吃飽飯就相當幸福了!

我是鼎鼎九公主,精彩內容持續奉上!喜歡可以加關注


鼎鼎九公主


古代打仗為何總是缺糧草,難道平時都不吃飯?其實原因是這樣的

大家都是知道的,古代戰爭由於武器和一些路途的原因其實很多戰爭都是會持續很久的,當然一旦時間長了,可能在吃穿用度上就會緊缺,而小編記得在看古裝劇的時候,每次戰爭上報朝廷或者說朝廷所急需解決的就是糧草問題,小編感覺這應該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當然其實大家都是知道的,古代行軍都是依靠徒步的,所以肯定是消耗的很快,所以就會依靠糧食的問題,不像交通工具便捷的如今,但是古代打仗到底有所消耗糧草?還是說古代軍人只是在打仗的時候特別的需要糧草的解決?而且古代打仗為何還總是缺糧草,難道平時都是不吃飯?

一方面,人數的問題上,古代一場戰爭的發動其實不僅僅是國家動盪,百姓不安,上位者都是會派遣很多的人馬想要打勝這場戰爭,所以人數肯定是不會特別少了;當然戰爭不只是有將士還有一些戰馬,管理糧草的僕從,隨軍的醫生,還有一些送信的探子,而且浩浩蕩蕩的一群人,雖說運送的糧草也是很多的,可能也會提前先走一些,但是時間是不確定的,所以雖說是按多的運送,但是打仗費事費時,還可能路程不確定的。

另一方面,想要守住一個城池可能就會阻擋這個地方與外界的聯繫,所以面對很危險的境地的時候,時間要是短一些還好,像是碰見在荒漠草原邊境的匈奴或是其他的,人間都是習慣於長時間的作戰,可能自己的將士在長時間的作戰下,會讓這個城池的百姓也陷入危險,所以糧草的問題是更需要急需解決的一個問題。

最後,距離的不確定性,一般小編記得電視中的糧草的運輸都是要很長時間的,所以在古代的戰爭的條件下也是如此的,雖說都是大概時間是可以確定的,但是路途的距離不是不變的,還有就是要上報朝廷,等著朝廷的解決,然後一系列的事件。可能很多人會有疑問平時的糧草問題,當然大家都是知道的戰爭是沒有時效性的,所以他們必須是在保證自己能生存的前提下,去向朝廷申報的,而且一去一回的時間也是不少的吧,所以都會提前很多天的。

所以古代打仗總是缺糧草的原因就是戰爭的時候消耗比較大,糧食能穩住兵心,還有就是人數的問題,糧食運送的問題,都是不太方面的,所以卻糧草的原因也是這樣的。還有就是萬一敵人使用計謀有燒糧草這麼一說,所以為了保持糧草的不斷供應,以防止這場戰爭中將士們的穩定,如果沒有糧草一切都是沒有退路了的。


匹諾曹jun


古有“三軍未動糧草先行”一說,在古代交通運輸比較簡陋,是由人推單輪車以及馬車、牛車作為主要運送工具,速度慢,運輸戰線長,耗費時間就特別長,發動一場戰爭必須要提前幾個月、半年或一年要儲備收集糧草準備

打仗最怕糧食短缺,準備不足,路途遙遠難行,運輸道路被阻斷,與戰爭的一方要取得勝利和擴大戰果具有關鍵作用。即使暫時取得勝利,糧草供應不上也堅持不了多久,糧食短缺軍心不定,士兵餓著肚子打仗,戰爭中取得的效果會大打折扣。往往古代有些著名的戰場和城池被圍困時間久,要麼發生內亂堅持不了多久,要麼逼迫投降、要麼堅持到最後戰敗。

道路運輸難行,糧草運輸不上或被截逼迫撤退

在古代戰場上先鋒部隊和大部隊都是帶著短時間供應的糧草,後備糧草運輸需要很長的時間,可能是一至三個月才能供應上糧草。每一場大戰使其在糧草運輸上都是有一些名將在運輸,這事很關鍵,就是怕運輸途中被敵方偷襲或阻斷運輸,搞不好會使戰爭就此結束,被迫撤退或是被戰敗。三國時期的諸葛亮率軍北伐,糧草供應就是大的問題,沒堅持多久被迫撤退。

雍熙三兩宋太宗決定發兵北伐,收復燕雲十六州,徵調二十萬大軍,分東西中三路伐遼。潘美、楊業為西路軍,作戰勇猛一路推進。東路軍有老將曹彬統帥,剛拿下涿州就被遼國南院大王耶路休哥截斷了糧道,被迫撤軍。中路軍也無戰果就後退,後來遼國把主力精銳部隊圍攻潘美和楊業西路軍,最終楊業父子戰死,楊業所部全軍覆沒,造成這次北征失敗。

糧草短缺帶來嚴重後果

很多古代戰場,糧草保護和運輸作為關鍵的一環,要派重兵運輸或屯糧地看守。敵對雙方在制定攻取策略時,就有定計搗損或燒壞敵方糧草,以迫使敵方投降或撤退。比如像韓信的背水一戰,韓信在前一夜就派灌嬰,趁黑出發超小道繞過井陘口北面犢塞山,在山溝埋伏,發現趙軍主力傾巢而出攻打韓信所部,趁其不備佔領大營使得陳餘所部無歸之地,最後大敗。官渡之戰曹操打敗袁紹,起因是曹操派人把袁紹屯糧草被燒損,導致袁紹軍隊內亂,最終袁紹由順勢變為逆勢全線潰敗。

糧草短缺影響將士戰鬥力和士氣

古代戰場缺少糧草的及時補充,一些統帥採取的方法是封閉消息外洩,減少將士的餐食供應量,想辦法支撐時間。一旦消息洩露出去,將士們士氣低落,戰鬥力減弱戰爭的勝負就難預料。尤其是被圍困的城池,主帥能夠採取好策略,或許戰場有好轉取得勝利。關羽發動的襄樊之戰,圍困曹仁和徐晃兩個月快要被拿下,曹仁快堅持不住時,東吳偷襲荊州,造成關羽兩面受敵,結果很慘。

總結:糧草在古代軍隊中尤其重要,敵方要採取截取糧道或是燒燬糧草,這場戰爭或許選擇撤退,以及戰敗。戰爭中缺醫少糧,將士們餓著肚子,士氣低落對戰場勝負影響很大。


五六居河西


這麼跟你說吧,打仗打的就是後勤,你說最怕什麼?肯定是後勤補給不足啊。

劉邦評價漢初三傑,蕭何第一,蕭何是幹嘛的?就是提供後勤補給的,糧草、兵器、兵源等。

遊牧民族打中原,為什麼可以吊打中原的士兵呢?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遊牧民族沒有後勤補給的問題,自己隨身攜帶乾糧,

而中原王朝呢?十萬軍隊出征,三十萬民夫運送糧草,一萬軍隊保護運糧隊,運糧的民夫和軍隊不可能吃草吧?也得吃糧食,孫子兵法就說了,前線需要一萬石糧食,得運糧二十萬石,中途消耗之大,是不可想象的。

所以,一旦跟遊牧民族打仗,中原王朝很容易把自己拖垮了,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力屈財殫,中原內虛於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軍罷馬,甲冑矢弓,戟盾矛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

故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萁稈一石,當吾二十石。

後勤補給一旦出現問題,戰爭幾乎是必敗的,連飯都沒吃的,仗怎麼打?

不僅是古代,現代戰爭一樣的都是打後勤,這也是為什麼要研究運20這種大飛機了,目的也是後勤和兵力投送能力,包括鐵路網。


南朝居士


小編來回答這個問題哦。大家都知道自古有一句話叫做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可見糧草的重要性。其實這一點也不難解釋。人家都說民以食為天。吃飯是一個人最基本的需求。古往今來人人皆是如此。

糧食在任何時候都是決定戰爭勝利的先提條件。如果是在和平時期人民安居樂業,農民正常種植,這樣有了收穫,不僅自己豐收,而且還可以上交給國家。而戰爭時期就不一樣了。古代大都沒有正規軍。而主要靠向民間徵收士兵。成年人一般都會去服兵役。在古代被稱為屯田。而這些壯實的男子基本上都是在田地中勞動的農民。

他們一走那種田養家的活自然就落到了老弱婦孺的身上。而他們自然是沒有做過這麼重的活。所以田地的收成自然不會太好。而收成不好,自然上交給國家交給軍隊的。自然就很少,所以徵兵其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糧食收成。雖然農民的糧食有一些上交給國家,但是對軍隊來講,這些根本就遠遠不夠。所以軍隊的做法是就地取材。這裡小編就要舉一個闖王李自成的故事。闖王李自成為了得到農民的愛戴,承諾說闖王到的地方不用交糧食。他這樣的做法自然受到了很多人民的愛戴。但是他允許士兵到地主家去搶糧。搶劫地土紳的糧食來補充軍隊。而且糧食的運輸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當時主要靠的是馬拉人力。而當時又沒有汽車火車之類的。不像我們現在飛機只要幾個小時就能到達很遠的地方。嗷,我們當時是要靠牛馬驢來拉,這自然就影響了軍隊的糧食供應。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啦,希望大家多多評論,點贊關注,謝謝大家。


最強大的我們


我們總是看到打仗時,統帥一直催著後方要糧食,有時候甚至要不到糧食,那麼為什麼打仗時那麼容易缺糧?

原因其實很簡單,第一,中國古代的常備兵數量並不多,大多是等到戰時才集結起來,平時這些人就是種糧食的農夫,如果這些農夫被徵調去打仗了,那麼勢必影響來年的收成,糧食自然就不夠吃了。在農村種地的幹農活的基本上都是男丁,所以不打仗的時候,家裡有人種地有人收,然後上交賦稅,國家自然不缺糧食,可是一到打仗的時候男人都上戰場了,特別是春秋戰國時期基本上成年人都要上戰場,秦國五百萬的人口,軍隊就有一百萬左右,想想當時的動員能力。

第二,中國古代可沒有飛機火車,咻咻幾下就能到達前線了。那時候運輸糧食都是靠人扛,條件好點的能有個獨輪車,牛車啥的。所以運輸的時間相當長,遇上大風雨,天氣炎熱,糧食發黴長蟲也是時有發生,所以運到前線的糧食損耗很大。戰爭大都是發生在邊境,離糧食充足的地方可能相距幾百裡,甚至幾千裡。怎麼運呢?運氣好可以走水路海路,可大部分戰爭都是在內陸地區,基本都是走陸路。走陸路吧,需要車裝,需要馬拉,需要人押運,古代可沒有火車,完全就是靠人力馬力。那麼運輸過程中馬得吃草料吧,運糧的人也得吃飯吧,我一天累死累活也就走個五十里路你也不能說我走得慢吧!

有時候,即便糧倉在軍營附近,碰上戰爭都會出現糧食緊缺的情況。發生在明朝,由於謙指揮的保衛戰,一開始就面臨缺糧的窘境。當時糧倉就在通州,可是在蒙古騎兵的威脅下,京師的糧食供給竟然出現問題。後來于謙命令勤王大軍進京時自行去通州取糧,才解決這以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