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璋兵多將廣地盤又大,為何對付張魯還要請劉備幫忙?

邵金明


劉璋請劉備幫忙對付張魯,最後卻讓劉備給奪了江山這件事,對劉璋來說,算得上是千古恨事,也讓後人為他嘆息不已。那麼當時劉璋是怎麼想的,怎麼會幹出這種“引狼入室”的蠢事呢?

(劉璋劇照)

是劉備當時的實力還比較弱,劉璋沒覺得他是一個威脅嗎?

如果說劉備在赤壁大戰前,沒什麼軍隊,實力很弱還說得過去。經過了赤壁大戰,已經擁有了荊州部分地盤的劉備,實力其實已經不錯了。

再說了,劉備實力弱的話,劉璋也不會請他來幫自己打張魯了。

劉備不僅實力不俗,而且還是個“人中之龍”。這一點,在他還四海漂泊的時候,就已經顯露出來了。好幾次,曹操的謀士都建議曹操趕緊把劉備殺掉。曹操先還下不了手,但是後來發現留著劉備實在是後患無窮,所以對劉備實行反覆不斷的窮追猛打,直到赤壁一戰,把自己給打得沒了脾氣。

是沒人告訴過劉璋,劉備很厲害,千萬不可“引狼入室”嗎?

並非如此。劉璋的主簿黃權就直截了當地把這話給劉璋說了:“劉備有梟名,今以部曲遇之,則不滿其心,以賓客待之,則一國不容二主,此非自安之道。”黃權不僅僅說了劉備是一代梟雄,讓劉璋引起注意。同時還分析了把劉備引進來後,不好安置他的問題。這確實是一個具體問題,難道劉璋當時就沒有考慮過這些嗎?

(劉備劇照)

是劉璋認為劉備沒有野心嗎?

顯然也不是。劉備一直以“興復漢室”為口號,招徠天下豪傑。表面上是“興復漢室”,但所有人都明白,漢室顯然已經無法“興復”。因此,所有諸侯們都在想方設法爭奪天下。劉備在沒有地盤軍隊的情況下,提這個口號,就表明了他是一個危險分子。當他有了地盤以後,不是更加危險了嗎?

既然劉備有“志在天下”的野心,把劉備引進來,益州肯定是劉備圖謀的一部分,而且是第一部分。為什麼劉璋還要這樣做呢?

關於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看的。

一、不該得罪的得罪了。

劉璋最不該得罪的人是曹操。

劉璋沒有劉備那種要一統天下的大志向,他只要不打仗,過太平日子就心滿意足了。因此,當曹操提兵進攻荊州的時候,他還派出張松前往荊州,向曹操表達敬意。但是曹操這個人,一生都重視英雄和人才,對一般的人,都不怎麼看得上。因此,在禮節上,就對張松多有怠慢。這讓張松懷恨在心,回去後就在劉璋面前說曹操的壞話。讓劉璋和劉備聯合,一起對抗曹操。

劉璋相信了張松的話,於是和曹操斷絕關係,還派兵去幫助劉備打曹操。

當時曹操南下荊州,大家都在打曹操,這看起來似乎是個不錯的主意。但是劉璋沒想到,打完曹操後,曹操從漢中那裡又打過來了,而漢中的張魯又和自己關係不好,因此就只能獨自面對曹操的進攻。

由此可見,曹操實在是劉璋不該得罪的。一旦得罪了,就只能由自己來承擔責任。

(曹操劇照)

二、不該相信的相信了。

劉璋最不該相信的人,就是張松。除此外,還有法正等人。但是偏偏這些人是他身邊最親近的謀士。身邊最親近的謀士,都覺得他沒能力,心裡想著外人。想著把劉備迎進來,主政益州。於是就設計陷害他,給他出主意,讓他交好劉備,把劉備迎進來。

史料評價說,劉璋仁厚善良。其實,也說明他窩囊愚蠢。他要多少有個判斷,也應該明白什麼人真心對自己好的,什麼人在給自己設套。連身邊的人都在給他設套,他也算是做人太失敗了。

三、不該猜防時猜防了。

之前,大家都對劉璋說,讓他別把劉備迎進來了。但是他偏偏不聽。把劉備迎進來,並把軍隊交給他,讓他去打張魯。

但是在打張魯的時候,由於張松的哥哥告發張松,他才猛醒過來,對劉備進行各種提防。其實,劉璋知道真相後,當時最應該做的,就是不動聲色,客客氣氣把劉備送出去。或者等劉備去和張魯火併,讓他們兩敗俱傷後,他再去收拾殘局。如果劉備最終拿下了張魯,他索性就讓劉備佔有漢中,用劉備牽制曹操。這樣做,才是正確的方法。

他沒這樣做,反而在這時候猜忌劉備。這樣做,不是正好給了劉備一個藉口嗎?劉備還一直找不到藉口呢,如此一來,簡直就是送藉口給劉備,等劉備名正言順地來滅自己。“狼”就在身邊的時候,卻猜防“狼”,那不等著“狼”嘴伸過來,咬自己一口嗎?

由此可見,劉璋是步步皆錯,糊塗到底。他被劉備給端了老巢,也是咎由自取。


張生全精彩歷史


劉璋很顯然是沒有軍事才能的,他若是生活在太平盛世,還可以做個安穩天子,但是,偏偏他就生活在了亂世之中。

亂世之中,就是要征戰,就是要打仗。

劉璋不想打仗,那他只能等著別人來打他。

本來劉璋擁有蜀郡,他的北方漢中的鄰居就是張魯。對於劉璋來說,他並不是不能滅掉張魯。

在劉璋看來,滅了張魯好像對他並沒有什麼好處。

反倒是張魯的存在,給他起了一個緩衝的作用。

因為漢中北邊就是強大的曹魏了,有張魯在,曹操就不可能越過張魯,來偷襲劉璋了。所以,一定程度上,曹操要打劉璋,就必須要滅了張魯。

正是因為張魯能起到這個作用,所以,劉璋才不急於滅掉張魯的。

但是,到了劉備佔領了荊州之後。

這時候劉璋又打起了算盤,他覺得這個時候,可以除去張魯了。畢竟張魯太弱小了,靠張魯抵禦曹操,似乎不怎麼靠的住。

反倒是劉備,最近的表現十分的英勇。

若是讓劉備來佔領漢中,那麼,以後和曹操直接衝突的人就是劉備了。很顯然但是有膽量和曹操一戰的,也只有劉備了。

所以,正是因為劉璋打的這個算盤,他才想到了借劉備的力量,來消滅張魯的。他本以為這是一個一石二鳥之計。

滅掉張魯,既不需要自己損兵折將,又不需要自己面對強大的曹操。

可是,令劉璋沒有想到的是,劉備是一個無賴,正所謂請神容易送神難。劉備被劉璋請來之後,反過來劉備就直接打劉璋了。

這一下劉璋就開始慌了,說實話,他根本就沒有想到劉備會出這一張牌,本來他覺得劉備也姓劉,他劉璋也行劉,幾百年前,他們都是一家人,都是一個老祖宗。

所以,劉備肯定不會打他的。

但是,事情偏偏就出現了意外,再加上劉璋手下的人,感覺到了劉璋這個人無能。所以,他們就開始秘密聯繫劉備,讓劉備偷襲劉璋了。

可以說那時候只要劉備偷襲劉璋,他就能把蜀郡給拿下來。

蜀郡如此的大,劉備早就對這裡垂涎三尺了。送上門來的肥肉,哪裡有不要之禮。

所以,劉備只好對劉璋下手了。

劉備打仗儘管不怎麼樣,但是,打劉璋還是綽綽有餘的。劉璋一開始,看到劉備把成都給圍了。他還是抵抗了幾下的。

但是,最終劉璋知道自己是守不住成都的,所以,他就投降了劉備。劉備就這樣既拿下了漢中,又拿下了蜀郡。

不得不說劉備才是高手呀,劉璋就是一個白痴,即是政治白痴,又是軍事白痴。不過還好,在他打不過對手的時候,他還知道投降。

正是因為如此,蜀郡才沒有遭受戰火的侵襲的。一定程度上來說,投降劉備的劉璋,算是給了蜀中的百姓一個安穩的天下。


漢史趣聞


劉璋請劉備來益州幫自己打張魯,這的確是一招敗筆,直接導致了劉璋的滅亡。犯這種低級錯誤的原因,在於劉璋心裡的小算盤以及他的僥倖心理。

“闇弱”之主:劉璋表面在位,其實已處在風雨飄搖之中

劉焉有4個兒子,其中2個兒子死在長安,留在身邊的只有三子劉瑁和四子劉璋,劉瑁有“狂疾”,漢獻帝興平元年(194年)劉焉病死之後,益州官員趙韙等人上書朝廷,擁戴劉焉為繼承人,朝廷於是下詔任命劉璋為新的益州牧。

劉璋生性軟弱,才能和平衡各方勢力的手段均不如他的父親,繼位之後任命趙韙為徵束中郎將,所有的事情都聽他的,由於派系不平衡,沈彌、婁發、甘寧等帶兵的將領起事反對劉璋,被趙韙打敗。

趙韙手握軍權,劉璋讓他防備劉表,但趙韙卻秘密與劉表手下的官員聯絡,通過賄賂收買的方式與荊州官員們建立起關係,同時又秘密聯合益州本地的大族,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趙韙聚眾起兵,益州多地響應,幸得“東州軍”拼死一戰,叛軍才被打敗,趙韙逃到江洲,不久後被部下龐樂、李異的反攻,趙韙被殺。

益州經歷了這些動盪,元氣大傷,不僅如此,劉璋還與張魯關係決裂,劉焉在位時張魯一直是益州的聯盟,不知何故,劉璋繼位後殺了張魯留在成都的母親,雙方成為仇敵。

雖然有父親創立的基業,但劉璋在位時益州一直處在風雨飄搖的狀態,他也沒有能力結束這種狀況,只能勉強維持,所以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說他是益州“闇弱”的主人。

劉璋心中的小算盤:通過引入劉備勢力來實現益州各派的“再平衡”

趙韙死後,另一位實力人物龐羲崛起,龐羲和趙韙都算是劉焉的“託孤重臣”,劉璋繼位後擔任巴西郡太守,為拉攏龐羲,劉璋還讓自己的兒子劉循娶龐羲的女兒為妻,雙方結成兒女親家,但龐羲驕功自重,私下裡擴充人馬,也想起兵反叛,後被人勸阻。

劉璋的才能和謀略還不如父親劉焉,只是由於生在豪門才在史冊中留下了一筆,但在亂世爭雄他註定是個失敗者。當年還遠在襄陽城外隆中小山村躬耕的諸葛亮,對劉璋治理下的益州都有著深刻的剖析,他說劉璋當益州牧“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白白浪費了大好的機遇。

諸葛亮對劉璋的評價“闇弱”有兩個意思:一是不明事理,二是軟弱。如果說後者來自於與生具來的性格,那前者則說明劉璋的後來努力也不足,他的失敗並不是起點不夠高,也不是遇到了無法克服的困難,而是努力不夠。

當然,再“闇弱”的人也不希望成為別人的傀儡,劉璋也希望有所改變,為了打破益州的生態環境,劉璋覺得靠自己的能力還不行,必須引進外力,以此削弱地方實力派的力量。

“扶風幫”趁機鑽營:利用劉璋的弱點來實現小集團的政治野心

劉璋的心理被別駕張松掌握,別駕相當於副州長,是個重要角色。張松也想改變現狀,他覺得現在正是一個好機會,於向又反覆勸說劉璋,認為如果邀請劉備來益州,不僅可以才能增加益州的防衛力量,而且可以搶在曹操之前既可以打敗張魯、奪取漢中,搶在曹操之前拿下漢中,讓曹操便不敢輕易窺視益州。

張松的建議打動了劉璋,他有些動心,此時法正、孟達等人也紛紛進言,贊同張松的觀點。劉璋不知道的是,張松、法正、孟達等人是一夥的,其中法正、孟達等都是關中地區的扶風人,他們這夥人被稱為益州的“扶風幫”。

“扶風幫”都比較有才能,但在益州屬於外來戶,沒有什麼資本,也不得勢,官職都不高,他們很不滿,希望“換個人來做做”,他們想引入劉備,目的是讓劉備取代劉璋,以實現個個政治上的野心。

劉璋沒有看到這一點,他決心請劉備來益州,於是派人去荊州聯絡,張松推薦法正前往,為了不引起劉璋的疑心,法正還假模假樣地推辭了一番,裝出“不得已而往”的樣子,之後受命出使。


南門太守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 年),這一年發生了兩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是曹操派遣鍾繇、夏侯淵率軍出河東,試圖經過馬超等涼州軍閥的地盤進攻漢中張魯。以馬超、韓遂為首的關西軍閥都懷疑曹操是想要假途滅虢,滅張魯是假,吞併涼州是真。於是涼州軍閥齊集於關中,共十萬人馬起兵反曹。

當曹操與關西軍會戰於關中時,身處成都的劉璋被嚇得一身冷汗,他認為曹操滅掉馬超和張魯後,下一個倒黴的肯定就是自己。於是他就想到了驅虎吞狼之計,邀請一位強有力的盟友來幫助自己。但是這位盟友又不能太強,否則會吃掉他。劉璋正在左思右想之時,張松向劉璋建議,不如邀請荊州劉備來幫助我們吧?劉璋想了想,就劉備了!因此這一年的第二件大事便是——劉備入川。

那麼劉璋為何要邀請劉備入川呢?這還要從劉璋的發家史開始說起。

東漢末年黃巾軍起義,益州也受了影響。後來朝廷派校尉賈龍率兵平叛,才穩定了益州。之後不就,劉焉以益州牧的身份進入益州,企圖割據巴蜀,謀求自立。但是他要搞割據,首先就要征服益州當地的地方豪強才行。於是劉焉殺掉了不少益州豪強,後來又殺掉了賈龍,給自己立了威,鎮住了益州不服他的豪強。但是結果就是:劉焉勢力再也不可能得到益州本土豪強真正的擁護了,人們只是懼怕他的威勢而已。

劉焉死後,劉璋繼立。他老爹造的孽,全部讓他給承擔了。當時益州的勢力主要有三股,分別是益州本地的豪強大戶,以趙韙為代表:從東州來的外來戶,以龐羲為代表;跟著劉焉一起入川的軍閥,以張魯為代表。這三股勢力其實都看不起劉璋,都想獨立。第一個跟劉璋鬧掰的就是張魯,劉璋為了報復,就殺掉了他的全家。為了鎮壓張魯,劉璋又讓東州派的代表龐羲去討伐他。結果兩者相攻多年不下,搞得龐羲也想獨立了。只不過他的實力不夠,最後沒有實施。但是劉璋對龐羲也就失望了,不敢在予以重用。最後是趙韙,他策動了叛亂,但是遭到了劉璋的鎮壓。

因此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劉璋在漢末軍閥混戰的那個時代,他名義上是益州土皇帝,看似地盤大、兵多將廣。但其實都是虛的,劉璋他自己心裡很清楚,他在益州的統治基礎很差。只不過益州的勢力均勢,張魯、龐羲這些人相互吃不掉對方,對他行不成實質的威脅。這才給了劉璋一個繼續當益州土皇帝的機會。



正因為如此,當劉璋聽說曹操南下拿下襄陽之後後,他毫不猶豫的往荊州派了三批使者。先是部將陰溥,後是別駕從事張肅、最後是別駕張松,級別一個比一個高。看得出來,劉璋是真的想歸順。如果不是後來的赤壁之敗,待曹操在荊州站穩腳跟後,劉璋歸降肯定只是時間問題。但是曹操在赤壁被打敗了,這一下問題可就大了。

因為曹操退回北方後,東吳佔了南郡,與劉璋勢力相接壤。並且周瑜還準備攻益州,拿下成都,這把劉璋嚇得夠嗆。只不過周瑜短命,這事就沒有辦成。但是在劉璋心裡,還是留下了陰影。

之後不久,劉備向孫權借南郡,於是劉備就跟劉璋接壤了。當時曾經出使曹操的張松向劉璋建議,既然曹操大敗,而孫權、劉備崛起,不如我們自立吧。但是我們的實力不夠,我認為可以跟劉備聯合,擴充我們的實力。劉璋在權衡利弊之後後,採納了張松的建議。至於劉璋為什麼邀請劉備入川,一般人普遍認為是劉璋藉助劉備的勢力抵擋張魯,但其實這種是論調經不住推敲的。

因為三國時期的戰爭,其實就是一種防守反擊戰,通常是誰進攻誰吃虧,如果防守的一方眾志成城,並且還有地利優勢的話,那簡直就是逆天的存在,完全可以讓進攻一方輸得連褲子都不剩。就拿劉璋和張魯這對冤家來說,張魯嚴防死守,劉璋確實是拿不下他。但話又說回來了,張魯他就能拿下巴蜀麼?劉、張二人鬥了十幾年,其實張魯拿劉璋也是一段辦法都沒有。所以劉璋邀請劉備入川,他的想法是很多的,絕不僅僅只是為了對付一個張魯。



如果邀劉入川不是為了對付張魯,那麼劉璋的目的又是什麼呢?我覺得應該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來分析。回到建安十六年那個時間點,劉璋他當時最操心的其實是自己的前途問題。也就是:到底是繼續割據,還是放棄割據,選擇抱別人的大腿?按當時的形勢來看,劉璋最起碼有四條後路可選擇:

第一、拿下張魯,與曹、孫三分天下;

第二、向曹操投降,重新歸順於漢室;

第三、向其它的勢力投降,比如孫權;

第四、聯合盟友共同發展,比如劉備。

首先第一條是不可能的,因為劉璋要是有能力拿下張魯,他早成功了,所以第一條忽略;第二、三條也不可行,因為東漢末年是典型的豪族社會,劉璋縱然是益州土皇帝,但是他這個土皇帝也要有豪強支持才行。否則他一個外地人,憑什麼騎在益州本地人頭上吆五喝六?根據《三國志》的記載,劉璋也確實是得到了益州大吏趙韙的支持之後才出任益州刺史的。所以實際上劉璋做出的每一個決定,都要跟豪強們達成共識,大事情絕不可能由他一個人的好惡所決定的,必然是要先得到了東州派和益州派等大佬的普遍支持後才行實行。

備註:劉璋統治益州期間,他自己能控制的地盤不大。東州派算是一個割據勢力,而本土派由於打壓過狠,對他貌合神離。比如向他舉薦劉備的張松就是本土派的代表,表面上看似忠誠,實則吃裡扒外。



綜上所述,劉璋當時其實是沒有選擇的。因為他拿不下漢中,沒有跟曹操、孫權三分天下的資本;而本土派和東州派各自心懷鬼胎,東州派要維護自己的地位,不想投降。本土派想搞倒劉璋,獻上邀請劉備之計,實乃連環計,故意給劉璋下套。至於劉璋本人是怎麼想的,也不難想象。他在益州獨斷專行多年,已經是益州的土皇帝了,突然讓他屈居於人下,他豈能甘心?

另外劉備當時的個人形象很好,是反對曹操的旗幟性人物。劉璋若不想降曹,劉備是他最好的合作伙伴。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要質疑了,劉備這廝走到哪坑到哪兒,孔融、陶謙、袁紹、劉表都讓劉備給坑了個遍,堪比呂布級別的反覆小人,他的人品怎麼就好了?

這裡我可以負責任的說,劉備在奪取益州之前的形象,是非常好的!早年救孔融於危難,解陶謙之絕境;後來守劉表之北大門,聯孫權於赤壁。每一次都是盡心竭力的與人合作,老老實實當小弟。至於說孔融被曹操殺害、陶謙病死、劉表病死,這跟劉備一毛關係都沒有。不能說陶謙之死、劉表之死的蹊蹺,就憑空的懷疑是劉備乾的,沒有證據嘛。唯一被劉備反水坑過的人只有曹操,劉備也因此成為反對曹操的旗幟性人物。所以劉璋如果還想割據,劉備就是他的最佳盟友。

因此站在當時那個時間點來說,劉璋要想抵抗曹操,與劉備聯盟是他的不二選擇。如果想抵抗孫權,劉備也是不二人選。他當時不選劉備還能選誰?

備註:根據《三國志魯肅傳》記載,東吳也打過益州的主意,但被劉備阻攔了。站在我們今天的上帝視角來看,劉備擋孫權是為了自己霸佔益州。但是以當時的視角來看,劉備是在幫劉璋,因為劉備取益州之事還沒有做,所以劉璋他應該感謝劉備才對。

備與璋託為宗室,冀憑英靈,以匡漢朝。今璋得罪左右,備獨竦懼,非所敢聞,願加寬貸。若不獲請,備當放發歸於山林。——《三國志魯肅傳》




說到這裡,劉璋邀請劉備入川的原因就很清楚了。大致有四點:

主觀上講,劉璋還想再搏一把,不想白白丟掉老爹留給他的基業。但是益州內部的勢力太複雜,他必須要找盟友。選來選去,最後採納了張松這個二五仔的建議。

客觀上講,劉璋的威望不行,實權派和不受重用的人(法正、孟達)心懷鬼胎,一直想找機會搞倒劉璋。通過他們的整天忽悠,劉璋最終同意了劉備入川。

從劉備本身講,他當時的形象很好,起碼在明面上他是個正人君子,而且還是抗曹的旗幟性人物。邀請劉備入川,北可以抗曹,東可以抗孫。劉備之前一直都在給別人守大門,在守門這方面他有經驗。(比如替劉表守荊州北大門新野)

最後一方面,劉備實力不夠強,劉璋可以利用他。這一點要聯繫張魯來講。




張魯這個人,他的實力可以說很強,也可以說不強。說他實力強,是因為他割據漢中十幾年不倒,漢中在張魯治理下,政策較為寬仁,甚至還建立義舍,無償給外地人提供食住方面的幫助。因此不難想象,漢中當地的老百姓對張魯是非常支持的。同時張魯還是宗教領袖,很有號召力。按照《三國志》的記載,張魯主政漢中時期,關中的老百姓都往漢中跑。曹操攻漢中時,漢中郡有十萬戶人口。看清楚,是十萬戶,不是十萬口。蜀漢滅亡的時候,整個蜀漢也才二十八萬戶。可想而知,張魯對於劉璋來說,是一個非常難啃的骨頭。劉璋就算能滅張魯,他自己也要扒掉三層皮。

漢川之民,戶出十萬,財富土沃,四面險固——《三國志魏書》

既然劉璋都拿不下張魯,劉備又憑什麼能夠拿下張魯?劉備入川時只帶了三萬人,三萬人就想滅漢中?

因此劉璋請劉備入川,主要目的是為了給自己找一個盟友。一來利用他抗曹操、二來利用他的勢力震住龐羲這些人,至於抗張魯嘛,只是一個藉口罷了。而且劉備入川后,劉璋也是心狠,只給了他二十萬斛糧食,給這點糧食讓劉備打張魯,怕是還沒跟張魯開戰呢,劉備就餓死了。

試想一下,劉備離開自己的荊州根據地,跑到劉璋的地盤,後勤都得靠劉璋供應。如果劉璋不供應,劉備是不是就傻眼了?當然了,這是劉璋的想法。他哪裡能想到劉備是混跡於亂世的老油條,這點困難豈能難倒劉備?最後劉備反水,吞了劉璋,自己做了成都之主。


因此總的來說,劉璋請劉備入川,是因為當時劉璋的地位不夠穩,他需要藉助第三方的勢力來幫助自己。選來選去,劉備是最合適的。一個不想投降曹操的劉璋,決定請來劉備,就像劉表用劉備那樣,讓劉備幫自己守門,這在當時看來,確實是最優解。至於劉璋地位目的嘛,並不單純。明面上是借劉備抗張魯,其實是借劉備抗曹操、孫權,威懾龐羲這幫不服管的地方實權派。順帶再用糧草把劉備束縛住,讓他給自己效力。算盤打的很好,只不過把對象搞錯了。


Mer86


劉璋邀請劉備入蜀討張魯,是張松勸說劉璋的結果。

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已經包含在張松勸說劉璋邀請劉備入蜀的理由裡面了。

我們先來看下張松是怎麼說的:

“今州中諸將龐羲、李異等皆恃功驕豪,欲有外意,不得豫州,則敵攻其外,民攻其內,必敗之道也。”

簡單的一句話,挑動了劉璋最敏感的那根神經,於是就有了劉璋遣法正去荊州,邀請劉備入蜀。

分析張松的說辭,不難得出下面的結論:

1 劉璋真正的統治危機,不來自於張魯,而來自於他本身在益州極不穩固的統治。

2 張松說這句話的時候是建安十六年,這個時候曹操正揚言要南征張魯,劉璋真正擔心的是蜀中諸將外附曹操(胡三省對此的評價是:謂其意欲附外也),推翻他在益州的統治。

這就是張松所說的,“敵攻其外,民攻其內”。

陳寅恪先生對此問題有過精闢的分析,“蓋自(劉)焉牧益州以來,與土著迄未能和協;(劉)璋是時所患者,實在蜀中諸將;而無端而召先主,將為群下所疑,故以討張魯為名。”呂老犀利地指出,討張魯只是名義,而劉璋的實際目的是在於震懾蜀中諸將。

另外還需要說明的是,張松看透了劉璋的心思,而他自己也有秘不可宣的目的,張松真正的目的是迎劉備為益州之主。

劉璋繼位之初的統治局面,可以說和劉焉初入益州時如出一轍,甚至更糟。先是和荊州方面爆發了軍事衝突之後,漢中的張魯也與其反目,“張魯稍驕恣,不承順璋,璋殺魯母及弟,遂為讎敵。”最終,因為劉璋倚重東州人在益州進行統治,而東州人自覺有功於劉璋,在益州侵暴不法,劉璋不能加以制止,所以開始擁護劉璋的本地在官豪強趙韙也起來反對他,並最終形成了一次波及益州大部(蜀郡,廣漢,犍為)的叛亂,《英雄記》“韙因民怨謀叛,乃厚賂荊州請和,陰結州中大姓,與俱起兵,還擊璋。蜀郡、廣漢、犍為皆應韙。”這一次東州人害怕趙韙秋後算賬,拼死力作戰,“皆殊死戰,遂破反者”,打敗了趙韙,平息了暴亂。此外,劉璋除了和益州本地在官豪強有根深蒂固的矛盾外,他本人還無法處理好張松提到的龐羲等人的關係,而這些人又是他對付張魯的依靠力量。

從這些情況可以看出,劉璋在益州有著嚴重的統治危機。他需要藉助一個外部的力量來加強自己在益州的統治,他最開始的人選是曹操,在赤壁大戰之前,劉璋曾經三次遣使結好曹操,很明顯是想利益曹操控制的漢廷來加強自己在益州統治的合法性,只不過歷史在最後一次開了一個玩笑,最後一次出使曹操的張松因為受到了曹操的冷遇,記恨曹操,轉而勸說劉璋結好劉備,他對劉璋說“劉豫州,使君之肺腑,可與交通。”恰好曹操經過赤壁慘敗,無力南下,加上劉備此時較為良好的政治形象,所以劉璋就接受了張松的建議,轉而結好劉備。

所以就有了這樣奇怪的局面,劉璋看似兵多將廣,對付張魯還要邀請劉備來幫忙。因為不打著討張魯的名義,劉璋無法騙過蜀中諸將。(在這種情況下,黃權王累這些人都表示過激烈的反對。)

饒勝文老師對此曾經有過精彩的闡述,這其實是一個雙重佈局。“益州的士民們看到的是,劉備入蜀將幫他們討伐漢中的張魯;劉璋看到的是,他在益州的地位將得到鞏固;張松、法正看到的是,益州將迎來一個新的主人。”


大鍋故國神遊


劉璋請劉備幫忙也是沒有辦法,他要對付的也不是張魯,而是曹操。

益州牧劉璋是繼承了他老子劉焉的基業,劉焉也不是益州本土權貴,本就是東漢後期的官員,跟隨校尉賈龍進入西蜀平亂,在黃巾軍起義的亂世期間,劉焉被授予益州牧上任西蜀,此時的大漢朝已經是四分五裂,手上只要有兵,就可以成為一方諸侯,賈龍也不例外,他與劉焉憑藉平叛領軍進入益州後,很快就平息了當地叛亂。

賈龍和劉焉都是外地戶口入主西蜀的,要徹底的征服當地,首先要得到益州權貴的支持才行,要麼拉攏,要麼清除。

賈龍和劉焉採取了很極端的方式,那就是清理,使用武力對當地的權貴門閥進行了屠殺和鎮壓,後來劉焉更是想獨佔益州,又把賈龍給幹掉了。自此劉焉徹底的霸佔了西蜀之地,劉焉的地方政權建立在強勢鎮壓基礎之上。

劉焉死後,他的兒子劉璋就承接了老子劉焉的益州牧,這位置好坐,基業難守。

由於西蜀劉氏政權對當地的門閥權貴打壓嚴重,使得劉璋繼任後不但得不到這個階層的支持,反而引發了門閥權貴階層的反彈,畢竟劉璋要比劉焉好對付一些。甚至不乏原來劉焉的手下打算擁兵自立,割據為候。

其中就有題主說的張魯,他本來是劉焉的部下,鎮守漢中地區,全程經歷了劉焉奪取西蜀的過程,上樑不正下樑歪,張魯也想學著劉焉的模式在漢中搞獨立,而且成功了。

劉璋和張魯的樑子就這麼結下了,劉璋一直想解決張魯這塊心病,但是實力又不允許,而且此時的益州內部並不和諧,益州的原土著權貴並不支持劉璋,更希望有外來勢力對劉璋政權進行顛覆。

建安十六年,曹操對涼州動手了,涼州與漢中很近,劉璋和張魯都很緊張。張魯很明白,曹操要是拿下了涼州,漢中那就是探囊取物;劉璋更緊張,張魯投降曹操是早晚的事,漢中一旦丟失,曹操大軍對益州的進攻那就是指日可待。

劉璋雖然治國不行,但是心眼不少,他採取了瞞天過海的策略,一邊遣使去向曹操稱臣,一邊又派人請佔據荊州的漢室宗親劉備求助。

劉璋很會盤算,請劉備入川,並不是讓他入成都平原,而是直接去川北對付張魯,雖然口稱對付張魯,真實用意卻是曹操解決張魯後進軍西蜀的時候,讓劉備與曹操正面剛;如果曹操同意了劉璋的臣服,有曹操做後盾,劉備從哪來回哪去,如果曹操不同意臣服,要興兵攻蜀,有劉備的幫助,打起仗來也多個壯膽的。

劉璋的謀劃很不錯,想借力打力,沒有想到事情就出在益州權貴上,出使曹操的使者是張松,他在曹操處沒有受到合理的尊重,轉頭就聯絡了成都的法正,找劉備商量著佔據益州這事兒去了。

劉備雖然一直是仁義君子,但在這巨大利益面前,說幾句客套話就算給自己臺階下了,一口答應下來,自己取益州,有了益州權貴的內應,劉備很快就把劉璋趕下臺,自己佔據了整個益州,自此劉備的勢力得到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再是原來那個東投西靠的劉皇叔了。

回到題主的問題,劉璋為什麼單單要請劉備來對付張魯呢,其實從以上分析來看,除了劉璋自認和劉備是同宗的緣故外,更多的是當時的局勢也只有劉備具有一定的實力能夠給劉璋扛活兒,而劉璋打的主意並不是完全的信任劉備,放心讓他入川幫忙,本想拿他當個槍使,沒想到卻是引狼入室。


沉墨I方之城


劉璋這個人一直被世人所誤解,大家都認為劉璋闇弱,根本無法鎮服益州,其實實際情況不是這樣的。劉焉死後,益州多次發生叛亂,皆被劉璋所平息。如果劉璋真的闇弱無能,益州恐怕早就易主了。那麼既然劉璋不弱,又兵多將廣,為什麼對付張魯還要請劉備幫忙呢?我來為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搞清楚一個問題,劉璋為什麼會和張魯決裂?張魯是劉焉(劉璋之父)的舊部,曾被劉焉派去進攻漢中太守蘇固,當時漢中被朝廷所管。蘇固死後,張魯遂據漢中。劉焉死後,張魯欲脫離劉璋管轄,於是數次拒絕劉璋派遣。

劉璋以其母為質要求張魯歸附,張魯不聽,於是劉璋殺了張魯之母,兩人自此決裂。後劉璋派龐羲等人多次進攻張魯,皆被張魯所敗,自此,益州和漢中正式割裂,並立而存。這對劉璋來說其實不是什麼好事情,為什麼呢?

漢中是川蜀的門戶,兩者之間有天險劍門關。而在漢中之北,有數條入蜀的棧道,這些棧道崎嶇難行,也是易守難攻。因此,益州想要平安,必須佔據漢中。所謂唇亡齒寒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劉璋急於除掉張魯,佔據漢中。但是當時天下形勢大變,由不得他暫時去考慮張魯,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公元208年,曹操率兵討伐荊州劉表。此時的曹操已經平定了黃河以北所有的地區,兵力正盛,因此所有人都認為曹操必勝,當時的劉璋也是這麼認為的,於是劉璋很聰明的投降了曹操。曹操納降劉琮後,又將劉備趕到了夏口,自此全部佔領荊州。那麼劉璋為什麼要急於投降曹操呢?

劉璋心裡明白,曹操佔領荊州後無非兩個選擇,一個是東向進攻孫權,一個是西向進攻益州。為了使自己免於先遭到進攻,於是劉璋選擇了歸順曹操,而曹操也自然的選擇了東向進攻東吳孫權。讓人大出意料的是曹操在赤壁被周瑜所敗,隨之丟失了大部分荊州之地,只守住了襄樊以北的南陽郡部分。

這時劉璋又開始在心底盤算如何應付複雜的局勢,此時他的謀士張松建議:劉備和您都是漢室宗親,應該引以為聯盟。於是劉璋又聰明的選擇劉備作為聯盟,為什麼呢?因為此時的劉備已經以公安為大本營,佔據了荊州五郡之地,是朝廷加封的正式荊州刺史。所以,劉璋東向聯盟劉備是非常聰明的舉動,可惜這種聰明只是暫時的。為什麼這樣說呢?

曹操北歸後沒有停止戰爭的步伐,而是選擇西向平定關中。曹操平定關中後直接南下進攻漢中,意圖奪取巴蜀之地。這時劉璋又開始緊張了,而這時他緊張的不是張魯,而是曹操。因此,劉璋決定引援劉備入蜀,不是為了防備張魯,其真實目的是為了防備曹操。

劉璋和劉備結盟是可以的,但是能請劉備入川嗎?顯然是不能的,那麼劉璋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很顯然的,劉璋看劉備很透,劉備以仁義而知名,當年劉備助陶謙守徐州,陶謙死後讓位於劉備,劉備多次推脫。後劉備又助劉表守荊州,劉表死後又託重任於劉備,劉備沒有食言,也沒有趁勢奪取荊州,因此,劉璋判斷,劉備是可靠的。那麼劉璋判斷對了嗎?

很可惜,人是會變的。劉備雖然還是那個仁義之君,但是局勢所迫,劉備已經不得不變了。為什麼這樣講呢?劉備入蜀支援劉璋之時,已經是50歲的人了,而自己所佔據的荊州又是三面受敵,所以劉備急於找到一個可以作為自己根基的地方,而益州是個很好的選擇,因為自己祖上劉邦當年就是以漢中及 巴蜀之地為根基奪取天下的。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劉璋的部下法正及張松主動勾結劉備,請劉備入主川蜀。有這麼多客觀因素和主管因素,劉備還是下不了決心和劉璋撕破臉,而最終使劉備徹底定下決心的其實是軍事龐統的一番話:

統曰:“權變之時,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順守,報之以義,事定之後,封以大國,何負於信?今日不取,終為人利耳。”備遂行。

龐統的意思很明顯,你不能總是這樣一成不變的堅守仁義之舉,完全可以先逆取奪其地,事成之後給劉璋重賞,讓其重享富貴。劉璋所要的不就是這些嗎?這樣的話,也 不算你失信於他。況且,川蜀之地,你今日不取,明日必被曹操所取,何必呢?劉備終於卸下心裡負擔,下定決心趁亂奪取益州之地。

因此,劉璋選擇劉備其實是對的,只是他沒有料到劉備會變,劉璋心中的劉備還是當年支援陶謙和劉表的那個仁義之君。誰知道劉備來到川蜀後變成了第二個曹操,這就是劉璋的失算之處。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劉璋雖然兵多將廣,但是多次被張魯所敗。後劉璋請劉備幫忙其實也不完全是為了防備張魯,而是防備曹操。具體來說劉璋真實的目的是讓劉備進攻張魯,趁曹操未到達漢中時奪取漢中,然後以漢中為基地進行防守,阻擋曹操於漢中之外。即使漢中失守,還有劍門關可以防守,蜀地照樣可以守住。

可惜的是劉備走到葭萌關(劍門關以南)就駐足不前,就地廣施恩惠,招攬人心。後以劉璋薄待自己為由返軍進攻成都。劉備突然翻臉,劉璋真是哭都來不及!


每日趣評


要解答這個問題,要從三個方面來分析,第一個就是劉璋本人,第二個就是劉璋手下的大臣,第三個就是張魯集團!

首說劉璋這個人,劉璋本人沒什麼能力,性格多疑而懦弱。他能夠有益州這麼大的地盤,完全是靠他的父親劉焉的努力。

劉璋不是劉焉的長子,其長兄劉範因為密謀殺李傕,事情暴露而被殺,而劉璋卻因為外出任官倖免於難,他到益州下達朝廷的命令是被劉焉留下,從而擁有的繼承權!




劉焉死後,益州官吏趙韙等認為劉璋溫仁好控制,於是上書推舉他繼掌益州刺史,得朝廷詔為益州牧,同時任命趙韙為徵束中郎將。

就這樣,劉璋成為了益州之主,當然這個益州之主也沒有那麼容易當,沒過多久,趙韙就叛亂,搞的劉璋手忙腳亂,幸好有劉焉當時收留饑民而創建的東州兵鎮壓,這才把叛軍消滅掉,劉璋對益州的掌控能力可見一斑,即使沒有劉備,孫權或者曹操也會,把這個益州這塊地方的吞併!

總體來說,劉章這個人沒有主見,懦弱寬厚,沒有任何的政治才能,無法掌控自己的屬下!

再來看劉璋的屬下法正、黃權、張松這些人。歷史上法正的智謀不亞於諸葛亮,他和諸葛亮同為劉備的左膀右臂,而張松這個人自尊心極強,曾經因為出使曹操被冷落,回來勸說劉璋與曹操絕交,法正和張松兩個人非常要好,劉璋的性格和能力,讓他們看不到希望,他們經常一起聊天另覓賢主!

黃權雖然對劉璋很忠心,但是也不是愚忠,但也是對劉璋的作為不滿意,對於劉璋的忠心也是古人的操守在堅持而已!

最後看張魯,張魯雖然地盤小,但是很特殊,他是五斗米道的第三代天師,他在漢中建立的是政教合一的政權,戰鬥力很強,張魯最初受劉焉的節制,劉璋執政,他就開始不聽從調遣,在漢中建立割據政權,為此事,劉璋派龐羲多次攻打張魯,都被張魯擊退!張魯部隊的戰鬥力可見一般!




事情發生在曹操討伐劉表,張魯出使曹操被冷落,回來勸說劉璋和劉備結盟,於是劉璋派法正和孟達去和劉備結盟,劉備見到法正推心置腹,以劉備的手段和魅力,法正很快被折服,就這樣法正被策反了,而張松也因為法正而倒向劉備!

到了曹操攻打漢中,劉璋很害怕,張松就勸說劉璋迎接劉備入川協助守衛,劉璋沒什麼主見也沒有政治才能,覺得劉備和自己是宗親就採納了!堡壘往往是從內部攻克,在法正和張松的努力下,劉備順利入川,和劉璋相談甚歡,而劉備也答應劉璋去攻打張魯!

沒想到張松哥哥張肅害怕張松的所作所為會連累自己,向劉璋告發張松的圖謀,劉璋大怒,殺了張松,關閉了益州的關隘,劉備也大怒,調轉頭攻打劉璋,戰爭持續了三年,最後劉璋因為體恤百姓而投降劉備!

可以說劉璋引狼入室非其所願,但是他也無法左右局勢,有法正張松這樣心懷二心的臣屬,劉璋也無可奈何!

歷史百家爭鳴


因為劉璋缺少優秀的統帥和將領,所以需要請劉備來。

無論是《三國演義》還是歷史上的劉璋,其佔有的地盤人口、軍隊人數等,都和赤壁之戰前的孫權不相上下,可以說,既超過當時的張魯,也超過當時的劉備。那麼,為何他還要請劉備來對付張魯呢?

按照《三國演義》,主要是劉璋比較懦弱,他擔心張魯進攻,不光是擔心益州被攻佔,甚至益州遭受一些損失,丟失一些地盤,損失一些軍隊人口他也會擔憂。所以張松才勸他請外援——先是曹操,再是劉備。劉璋心裡指望來了這些外援,可以讓張魯根本不敢進犯益州,保全一方安寧。

再說,演義中劉備的軍師和大將,其實力比起劉璋的手下可是要厲害多了。黃權、法正哪能和諸葛亮、龐統相比?張任、李嚴之流比起關羽張飛趙雲更是天壤之別。


而在正史上,劉璋雖然地盤大,軍隊多,但他這個君主對川內力量的統合是很薄弱的,川軍戰鬥力也非常有限。他和他爹在川中本來就是外來人,能站穩腳跟靠的是東州人的扶持。論將領水平,演義中稱得上二流良將的張任、嚴顏之輩其實都是隻有骨氣,沒有本事的,張裔費觀都被弄出去帶兵了。這樣的牌子,遇上張魯手下忠心耿耿的鬼卒,勝敗真不可料。

所以劉璋才會尋求外援。不說曹操,單說劉備,手下那些經過多年戰鬥的士卒,還有經驗豐富的將領,確實可以大大擴充劉璋軍隊的戰鬥力。所以劉備入川后,劉璋撥給他了上萬人的兵力,極大擴充劉備所部的實力,指望劉備能成為川中的鐵門。

只可惜,這增強了的劉備,最後成為吞噬劉璋的魔王,這又是劉璋未曾想象的了。



巴山夜雨涮鍋


很多人都不解為什麼劉璋佔據著“民殷國富”的益州,手下還有張任,李嚴,法正等等謀臣武將,又有他父親劉焉留下的東州兵,加上蜀中地勢險要足以自保,可為什麼還要請劉備入蜀,最後連益州都給劉備奪取了呢?

其實在當時的益州用現代化講就叫做“表面風光,內裡混亂”。劉璋雖然貴為一州之主卻是真正意義上的內憂外患,而自己的性格又過於懦弱,政治和御下的能力都是十足的短板,這才導致了劉璋只能選擇飲鴆止渴的辦法,幻想通過和劉備合作來保衛這一畝三分地了。


有趙韙之亂,龐羲謀反,張松賣主

劉璋剛接任益州牧不久就爆發了趙韙的亂事,雖然是憑藉著父親留下的東州兵平定了叛亂,但自身損失也很慘重,大權又落到了親家龐羲的手裡,而龐羲也是暗中贍養甲士,多次想要造反奪位,是因為有程畿的勸諫才算是暫時壓了下來。更重要的是,趙韙和龐羲都是劉焉留給劉璋的託孤大臣,就這樣兩位人物都不服劉璋,就別說其他人了。

張松獻圖,建議迎劉備入蜀,法正暗通,多次作為使者和劉備聯繫,李嚴在大戰爆發後直接就投降了劉備,各地還有不同程度胡暴民作亂,可見劉璋確實對部下沒有控制力。而就這樣一個集團又怎麼能抵擋得住張魯,曹操的大軍呢?


曹操奪取漢中,劉璋迎劉備入蜀

劉璋在面對張魯,曹操的時候,能夠選擇的對策其實很少。要麼被張魯殺,要麼投降曹操,要麼拼死抵抗,要麼請求外援。前三種都免不了身敗名裂的下場,劉璋對張魯有殺母之仇,家族和朝廷一向不合,抵抗的話能用的人也只是說說而已。權衡利弊之後,劉璋還是選擇了請劉備這位同宗入蜀幫忙。

劉璋雖然闇弱,但也不是一個笨蛋,請劉備入蜀之後也是在各個方面制約著的。比如限制給與劉備的物資,派高沛,楊懷監視著劉備,而且益州也還是有不少忠心劉璋的人:王累勸諫上吊而死,張任戰敗不屈被殺,兒子劉循堅守雛城一年有餘,還射殺了劉備軍師龐統。

可惜大勢已去,劉璋在益州已經站不住腳了,在馬超兵臨城下之際也只能選擇投降,和兒子一起被安排到了荊州公安,做了一個有名無實的虎威將軍,雖然地位低了,但好歹也不用再擔驚受怕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