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父母給的傷害比吼叫暴力更可怕,叫“情感忽視”

--“爸爸媽媽,快看,我比賽得了第三名!” “這就驕傲啦?離第一名差的還遠呢。”

--“媽媽,可以幫幫我嗎?” “這麼小的事都做不好,以後怎麼辦?自己想辦法!”

--“我不想去上興趣班,你們不要逼我了!” “我們都是為了你好!”

--“你根本不關心我。” “我辛苦在外賺錢,給你吃穿、供你讀書,怎麼還不關心你?”

--“爸爸,你可以跟我一起玩嗎?” “爸爸很忙,有很多事情要處理,你自己玩吧。”

--“自從弟弟出生,你們都不愛我了。” “弟弟還小,需要照顧,你是姐姐可以管好自己了。”

這樣的對話,你覺得熟悉嗎?是否曾經說過或聽過這樣的話呢?你知道嗎,這些看似普通的生活對話,背後隱藏著一個無聲無息之中傷害了了千千萬萬人性格發展和心理健康的大問題:情感忽視。

有一種父母給的傷害比吼叫暴力更可怕,叫“情感忽視”

情感忽視的現象,出現於各種親密關係中,父母與孩子之間、夫妻之間、兄弟姐妹之間等等,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孩子童年時期遭到父母對其的情感忽視。開創童年情感忽視研究領域的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喬尼絲·韋布博士指出,當孩子的情感需求長期得不到回應,孩子便漸漸開始懷疑或壓抑內心真正的感受,這對孩子的成長和心理健康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並直接影響孩子成年後的人際交往和社會關係。由於情感忽視是一種微妙不可見的傷害,不同於虐待、欺凌等傷害行為能夠被實實在在回憶起來,它帶來的危害基本不被察覺,常常被隱藏在以下這些表面現象之後:

被情感忽視的孩子常見表現:

1 獨行獨往,害怕尋求幫助。

長期遭受情感忽視的孩子,會逐漸在內心建起自我保護的高牆,慢慢地失去與人交往的信心。即使遇到困難,他們也習慣性地覺得沒有人會在乎他們的求助,包括最親密的家人。這對未成年的孩子來說,是非常危險的。

有一種父母給的傷害比吼叫暴力更可怕,叫“情感忽視”

2 感到空虛、容易出現成癮行為。

由於被忽視的孩子發出的情感需求信號沒有得到回應,留下的只有空虛感,他們會經常感覺得不到滿足、覺得不完整,但又說不出具體是什麼。因為這種無法控制、無法緩和的感覺,他們會讓自己投入到別的事情中去,尋找存在感、確定感,對孩子來說,更容易發展成對電子遊戲的依賴,甚至形成成癮行為。

3 不懂得關愛自己、關愛他人

顯而易見,被情感忽視的孩子是不可能得到足夠的關愛的,正因為他們從小沒有得到家人給予的愛,他們長大後也不懂得如何付出愛。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愛並不像科學知識,白紙黑字寫在書本上,把孩子送到學校由老師教授。關於如何愛的課題,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用實際行動告訴孩子,該如何感受愛、如何愛別人。

有一種父母給的傷害比吼叫暴力更可怕,叫“情感忽視”

4 總覺得自己比不上別人,對自己生氣

肯定和稱讚,是孩子自信心建立的良好基礎。然而,被忽視的孩子很少得到這些心理健康的養分,這會導致他們產生自我懷疑,誤以為是因為自己表現不如別人、才能比不上別人,對自己沒有正確的認識。

5 述情障礙

述情障礙並不是指一個人感受不到情緒,而是指感受到了卻無法把情緒表達出來,也無法分辨他人情緒的心理疾病現象。通常來說,述情障礙的人只會通過一種行為來表達所有情緒。比如說,當一個孩子看到媽媽做飯時不小心傷到手指,流血了。他原本想表達對媽媽的關心,卻只會用憤怒表現為:生氣大罵、責備媽媽沒有保護好自己。這是因為被情感忽視的孩子得到的關愛太少,沒有人告訴他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

有一種父母給的傷害比吼叫暴力更可怕,叫“情感忽視”

6 自律性差,做事拖拉

自律其實是一種自我行為的約束,這需要建立在孩子的自我認知的基礎上,能夠認識到自己能做什麼、該做什麼,並通過強大的自控力去約束自己的行為。但是,被情感忽視的孩子對自我沒有正確認識,常常貶低自我,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完成。因此,拖延症是這些孩子常見的特徵。

情感忽視並不是一種因父母做錯了什麼事而導致傷害的行為,恰恰相反,是因為父母不作為才會導致傷害。這跟教育方法的對錯沒有關係,有不好的教育方法或理念的父母,並不等於他們就是情感忽視的父母。很多犧牲自己把孩子日常生活照顧得非常好的父母,反而會是情感忽視的父母。由於“眼不見為淨”,很多父母根本發現不了自己的問題,也難以避免傷害的發生。

有一種父母給的傷害比吼叫暴力更可怕,叫“情感忽視”

那麼,到底父母的哪些行為會容易導致孩子遭受情感忽視呢?下面列舉一般家庭裡幾種常見的產生情感忽視的現象:

1 喜歡炫耀,把孩子按照自己的喜好培養並當作攀比的資本;

2 父母就是權威,推崇規則、限制和懲罰,用強硬且不靈活的方式教育孩子;

3 放任不管,給孩子過度的自由,孩子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對孩子沒有要求;

4 要求嚴苛,追求完美,總給孩子設置高目標,對孩子的成績從不肯定也從不滿足;

5 道德綁架,把“都是為你好”掛在嘴邊;

6 長時間痴迷於工作,把孩子託付給第三者照顧,不管不問,當甩手掌櫃;

7 夫妻關係差或離異父母,沉浸於失敗的婚姻的傷痛中,無暇顧及孩子。

現在,我們知道情感忽視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影響深遠的心靈傷害。如果作為父母的你發現自己對孩子有過類似的傷害,也不必內疚或者自責。

非洲經濟學家Dambisa Moyo說過“種一棵樹,最佳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當我們發現自己有缺陷的時候,正確的應對辦法應該是努力挽救,並不是自怨自艾。尤其是當我們已為人父母,我們的所作所為會一點一滴影響下一代,積極的態度才能帶來正面的影響。無論我們什麼時候發現問題都不算太晚,只要我們懂得參考以下的方法,及時補救,彌補和預防情感忽視孩子的傷害。

有一種父母給的傷害比吼叫暴力更可怕,叫“情感忽視”

父母該如何保護孩子不受情感忽視的傷害:

1 自我檢查,自我治癒

作為父母,總是希望能給予孩子所有的愛,然而,只有父母本身擁有愛,才有能力付出愛。首先,我們必須自我檢查,重新認識自己的行為,檢測出自己是否出現明顯的情感忽視傷害特徵。因為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在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我們的父母或許也曾對我們有過不同程度的情感忽視,所以父母本身也可能承受著情感忽視帶來的傷害。這些傷害會偽裝成脾氣暴躁、離婚、事業不順、人際關係差等問題出現在我們的生活裡。有需要的情況下,建議尋求心理研究專業人士的幫助。其次,我們要找到正確的方法,治癒自己。具體的操作方法包括:

1)學會自我關懷;父母要學會把自己的需求放在首位,只有滿足了自己才有能力去滿足他人。在生活上要注意飲食、經常鍛鍊,保持身體健康。適時適當排解工作壓力、生活壓力,通過休息和放鬆讓自己保持良好的情緒。

2)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主要表現在不逃避和不放縱。對於自己不喜歡做但對自己有益的事情,不能採取逃避的態度,要通過意志促進自己的行動意願。相反,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卻有害的,比如抽菸、打遊戲等,要有意識地控制減少。

有一種父母給的傷害比吼叫暴力更可怕,叫“情感忽視”

3)嘗試放下。生活中總有這樣那樣不如意的事情,不要把錯誤都歸咎於自己頭上。遇到挫折和失敗時,要學會把壓力釋放出去,調節好心情,讓自己儘快從不愉快中走出來,而不是讓自己陷入漩渦。

2 視孩子為獨立個體,尊重孩子的選擇,不強加父母意願

有一句話說得好“愛孩子如其所是,而非如你所願”。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不同的生長環境,不同的生活經歷形成自己的性格、自己的喜好。出於保護的心理,父母總是希望幫孩子抵擋掉所有的困難和障礙,希望孩子走上康莊大道,少走彎路。然而,往往有些父母用力過猛,把關愛孩子的初心,用錯誤的方式表達出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父母憑著自己的見識和社會經驗,替孩子判斷,甚至直接選擇孩子成長的方向。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每一個個體,都值得被尊重。父母打著“愛”的旗號,給予孩子我們認為孩子需要的,給孩子灌輸我們認為對的思想,但作為父母的我們,似乎忘記了,父母看到的世界跟孩子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孩子並不是父母的附屬品,孩子有自己的自尊、人格和思想,是他人不能左右的。正確的教育方式,應該是在尊重孩子意願的前提下,引導和輔助孩子成長為他們自己的樣子。

有一種父母給的傷害比吼叫暴力更可怕,叫“情感忽視”

3 學會共情,與孩子建立情感連接

迫於生活壓力,許多父母都為了工作疲於奔命,常常忽略了家庭。於是,有很多孩子,因為得不到該有的關愛,明明父母雙全,卻成為了情感孤兒。在此,並不是說要父母放下工作來陪孩子,這是不切實際的,畢竟成年人有成年人的難處。但是,如果能夠在生活中處理孩子的問題時,學會共情,通過情感引導的方式,向孩子傳授情感規則,讓孩子學會如何辨認情感,並學會以正確的方式表達感受,能幫助家長培養出堅強、合作、有責任感且善於調節情緒的孩子,讓父母更能騰出時間來投入工作。與孩子建立情感連接,關鍵在於這幾點:

1)父母控制好情緒,不輕易發怒;

2)保持言行一致,不讓孩子產生困惑;

3)讓孩子知道父母是他們的後盾,隨時提供幫助;

4)聆聽孩子的訴說,避免因為不會表達而忽略他們真正的需求;

5)父母共同引導孩子成為自己,不強加父母意願;

6)預留時間給自己,允許自己有除了工作、陪孩子以外的個人時間,有利於調整狀態,梳理生活。

人無完人,無論多麼完美的父母,都會不可避免地在撫養孩子過程中,多多少少發生情感忽視的情況。父母為此感到焦慮和自責,因為看到這裡,你已經知道了關於情感忽視的危害與應對方法,已經比還沒認識到這個問題的父母優秀。你要做的,僅僅是從現在開始讓自己成為更好的父母。

文章為陳皮媽媽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願和各位家長一同討論育兒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