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看老電影《十月圍城》

什麼是英雄?當一群人在奔跑,另一群人在追逐,誰會在這場博弈中取勝?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到底誰會真正幸福?香港,這個平靜的城市籠罩著透明的陰霾,保衛與暗殺雙邊力量緊張集結,排陣對峙,一觸即發。

但真正激戰也只有一個小時而已。那個強勢碰撞的瞬間噴發出驚天動地的力量——兩大高手巔峰對決,勢不可擋。讓我們把膠捲倒回去,滋滋沙沙的雪花慢慢散開,露出故事的前奏。

陳少白是最主旋律的革命者,一切故事也是他推動發展的。從向商人李玉堂籌錢到與方天謀劃保護孫文,他虔誠地堅持著,篤定地信仰著中國的明天。毋庸置疑,他是中國傳統英雄形象的縮影。中國的英雄往往和政治緊密相連。這點從佔歷史卷軸大半部的中國主流文化儒家提倡的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即可見一斑。所謂英雄,必須能審時度勢,具有強烈的愛國精神,隨時準備為了國家民族的利益犧牲自己,並終其一生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

毫無疑問,帶領我們推翻暴政,領導我們為全民族利益奮鬥的偉人是英雄。英國文學家、思想家卡萊爾1840年在他的演講中開宗明義地宣佈:“他們是民眾的領袖,而且是偉大的領袖,凡是一切普通人殫精竭慮要做或要想得到的一切事務都由他們去規範和塑造,從廣義上說,他們也就是創造者。我們所見到的世界上存在的一切成就,本是來到世上的偉人的內在思想轉化為外部世界的結果,也就是他們的思想的實際體現和具體化。可以恰當地認為,整個世界歷史的精華,就是偉人的歷史。”這種具有強烈唯心主義的英雄史觀當然是過分誇大了英雄對歷史發展的促進作用,但從某種傳統意義上來說,不可否認,我們骨子裡的確埋藏著很深的英雄偉人情結。如孫中山,毛澤東類的人物曾經是多少代人的唯一的精神偶像,直到現在包括未來他們的事蹟精神也將一代代薪火相傳。

關於英雄,很多影片都做過探討。最典型,最為人所知的要數張藝謀的了.他從天下統一的大義上定義英雄,似乎善惡糾紛,道德探討都在指點江山的英雄的影子裡抬不起頭。還有《投名狀》,《三國之見龍卸甲》等影片都把英雄從高高在上的舞臺搬到我們面前,把他們的掙扎,他們的妥協,他們的無奈重新歸位,再拽著時間的尾巴順流過我們眼前。

無論如何,隨著我們主體意識的增強,導演逐漸放棄強行灌輸價值觀的企圖,轉向不留痕跡地袒露真誠,把判斷權留給我們。

回到《十月圍城》,它所探討的又不同於前面列數的幾部影片。除了陳少白和李玉堂的兒子李重光,其他參與到這場保衛戰中來的人都不是為了革命本身,但他們卻都選擇了在這場戰役中犧牲。李宇春扮演的方紅是為了替父報仇,甄子丹扮演的沈重陽是為了女兒的幸福,謝霆鋒扮演的阿四是出於對主人的忠誠,巴特爾扮演的王重光莽撞蠻力,幾乎沒有自我,還有黎明扮演的劉鬱白更是靠英雄式的死法完成對愛情的殉葬。讓人欣慰的是,不管他們抱著何樣的目的參與到這場戰役中來,最終他們成就了自己,也使得革命的領袖安全到達又安全離開。當他們血肉模糊地倒下時,悲壯的氣氛濃烈得如同剛解封的百年醇酒散發出的團團酒香,我相信沒有人不承認他們是英雄。

仔細想想,他們不是中國傳統意義上被定義的英雄,更符合西方的英雄形象。東西方英雄文化都是宿命論,但西方的宿命包含著對命運的挑戰和不屈,而東方的英雄往往賦予命運一種妥協和變通。西方英雄是絕對個人英雄主義,他們雖然也講義氣重友情,但始終以自己的利益為最高利益。如此看來,英雄之所以稱之為英雄不在乎他的動機和出發點是否符合歷史發展趨勢,是否和大多數人的利益一致,而在於是否具有勇敢,執著,拼搏的精神,是否有高於生命的信仰與信念。再往深處挖掘,得出的結論將同中國傳統觀念背道而馳,製造暗殺的將軍閻孝國也是一英雄。認同的中國人為了嚴謹,還會加上一句,是一愚忠英雄。無非只是忠於不同的主子,所有的精神信念勇氣和決心,他一樣不少。甚至,他還尊敬老師,堅守原則。

終於,硝煙在孫文最後的眼淚裡消失散盡,一切曲終人散,曾經的激烈已成往事。他乘船離開香港,永遠也不可能看見那過去的一小時裡,在他和個代表商討的一小時裡,外面的戰場上發生了怎樣的傳奇。而他們的悲壯也只是歷史前進的車輪碾過的一道轍印。不過,我們至少被這部電影深深撼動了,為他們在心底默默喝彩。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