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火器是什麼時候崛起的?明朝嗎?

笑看江湖唯我獨尊


在西方,歐洲火藥武器最早出現在何時仍有很大的爭議。但是大多數學者認為,歐洲最早的火藥武器在14世紀20年代的時候已經出現,有研究者認為,歐洲人將火炮作為武器使用的最早證據,是1326年左右兩份手稿中的兩幅圖畫。

歐洲火炮的發展

1350年左右,德國出現了銅錫合金的火炮,射程可以達到數百米。“歐洲第一場由火炮發揮關鍵作用的戰爭發生在低地國家,發生在1382年5月3日的佛蘭德爾伯爵的貝弗豪得威爾戰鬥。”

從15世紀開始,歐洲市場上的火藥越來越充足,火藥的價格開始下跌,火炮也造得越來越大。這一時期“大炮設計中的第一個重大變化是用球形炮彈(通常是石彈)來去打近代早期大炮使用的箭狀射彈、與此同時,早期大炮的花瓶形的炮身也改為管狀炮筒。”

歐洲國家的火炮在15世紀獲得了較快的發展,但是由於各國境內尚未完全統一,火炮的研製處於無政府莊田,所製造的火炮種類繁多,形制構造各異,不便於統一使用,這種狀況雖然在15世紀末有所改善,但是仍然沒有根本的改變,到了16世紀初期,歐洲的炮製改革已經開始實行。16世紀後半期歐洲火炮規格如下圖:

與此同時,西歐各國的海軍在其大型軍艦上裝100·200門火炮也是常有的事情。在隨後的17世紀,火炮已經開始在歐洲陸戰和海戰中發揮核心作用了。

火槍技術的發展

火槍在歐洲出現要比火炮晚一些,而且初期的火槍極其簡單。15世紀是火槍發展的重要時期,15世紀末,火繩槍在歐洲各國的軍隊裝備風行一時,並且各國軍隊在使用火繩槍的過程中,篩選出了幾種著名的火繩槍。這一時期,火繩槍重量減輕至10千克,口徑22毫米,彈重50克,射程300米,每分鐘發射1彈,適用於成建制地裝備軍隊。

從16世紀開始,槍支出現了兩種趨勢,其中一種促使是想把槍支大型化,但是這並沒有成功。當時法國出現了一種滑膛步槍,這一時期的滑膛步槍通常指的是槍管80倍於口徑,槍管長度為115釐米·140釐米,重達7公斤·9公斤,如果使用純鉛的子彈,子彈的重量為50克·70克。這種步槍很難攜帶並且在設計的時候有很大的後坐力。

另一種趨勢shi槍支小型化,比如手槍的使用。手槍出現在16世紀下半期,更為靈巧和容易掌握,可以單手使用戶。16世紀末,德國製成了轉輪發火的燧髮式手槍,其發射原理雷同於火繩槍和燧發槍。從17世紀中期開始,燧石手槍開始取代火輪手槍成為歐洲戰場上主要武器。

16世紀黃河17世紀的火槍的製作技術已經非常高超。一些武器研究專家認為,從1500到19世紀初,技術的變化值發生在怎樣改變不同武器的彈道等次要方面,從16世紀後期到1860年前後撞針槍的推廣,這幾個世紀裡所用的兵器是大致相似的。

這也決定了,一代代軍隊在步槍戰術方面,在野戰戰術方面,在包圍戰和攻擊戰方面,基本上遵循同樣的規則。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很清晰的認知,那就是從15世紀末開始,中國對火槍火炮的運用已經落後於歐洲了,16世紀燧發槍出現以後,這種差距就越來越大。


江畔初見月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是個非常大的話題,只能從一個側面來說。

早在宋代,中國就開始大量使用火器。

比如和金軍的海戰中,宋軍曾用火箭大破金軍木質軍艦。

到了元代,火器更是使用頻繁。當時金屬的火炮和火銃已經大量出現,並且投入戰場使用。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的宿敵陳友諒鄱陽湖大戰時,雙方使用大量火器。

一說陳友諒之死,就是被火器打中。

明代也大量裝備火器,逐步淘汰冷兵器。

早在朱棣時期,就開始編組主要是用火器的神機營。該營是京軍三大營之一。

朱棣在親征漠北之戰中,提出了“神機銃居前,馬隊居後”的作戰原則,神機營配合步兵、騎兵作戰,發揮了重要作用。

為什麼會這樣?

主要是弓箭手需要漫長的訓練,至少需要幾年的時間。

而明朝的宿敵蒙古人強於騎射,明軍必須以遠程火力進行剋制。

弓箭手難以佔據上風,易於訓練和使用的火器就是最好的補充。

蒙古騎兵由於技術的限制,是無法裝備火器的。

但是,大明的火器並不說是很先進的。

敵人主要是北方的蒙古騎兵,大明火器的發展受到很大的侷限。

重炮對於明軍來說意義不大,不適合在風沙很大的北方作戰的火繩槍,也沒有大量裝備。

所以,明軍大量裝備的是發射霰彈的火銃和輕型火炮。

即便如此,當大明接觸到葡萄牙人、荷蘭人的火器時,還是發現到自己的落後。

重炮和火繩槍的落後,主要是我們對付蒙古人用不上。

然而,大明仿造的葡萄牙人火器中,就包括我們自己本來就擅長的輕型火炮。

洋人的弗朗機火炮可以通過快速更換子炮,連續炮擊,甚至可以達到前三炮射擊總共費時不到20秒。

這對於抑制快速的蒙古騎兵,有著巨大的實戰意義。

而大明之前的輕型火炮,雖射程、威力類似,射速是不能和弗朗機相比的。

而弗朗機只是洋人船隻上的小型火炮,沒什麼了不起的。

可見,在輕型火炮的設計思維上,大明還是相對落後。

至於鳥槍和野戰重炮,差距就更大了。

上面說了,敵人主要是蒙古人,野戰重炮並不被大明重視。

這些重炮難以對機動靈活的蒙古騎兵造成威脅,只能用於守城而已。

大明的重炮發展速度較慢,但仍然有大將軍炮這種重炮,在壬辰倭亂中對付日本步兵是足夠了。

然而,大將軍炮相比後來的紅衣大炮,還是有明顯的差距,主要是在射程上和威力上差距很大。

一般認為,紅衣大炮在當時來說已經非常先進,是世界頂尖的重炮。隨後滿清的200多年到1840年,西洋火炮就根本上來說,沒有脫離紅衣大炮的框架,只是技術上有進步而已。

大明重炮只是稍微落後世界,通過仿製很快就追上了。

至於鳥銃也是如此。

鳥銃就是火繩槍,是可以取代弓箭的利器。

但是,鳥銃不適合在北方和蒙古人作戰。

這主要是北方風大,鳥銃火繩點火的火藥巢是開放的,遇到大風就會導致點火擊發失敗。

況且,鳥銃射速太慢,需要幾分鐘一發,難以對付快速的蒙古騎兵。

所以,明軍大力發展的是三眼銃這種,可以連續射擊霰彈的火銃,而不是火繩槍。

事實證明,這是偏頗的。

世界的趨勢是火繩槍和後來的燧發槍逐步淘汰了弓箭,成為真正的戰場霸主。

而火繩槍在北方的缺陷也不是沒法客服的。

事實上,大明的鳥銃同日寇使用的精良火繩槍已經沒有差別,只是大明沒有正兒八經大量裝備全軍而已。

其實,火槍訓練的簡易程度,恰恰是大明所需要的,大明具有人數的絕對優勢,草草訓練的民兵拿著火繩槍,在城市防禦戰中也是可以對付滿清的。

總體來說,明代中國火器就開始落後西方,但通過山寨的方式逐步趕上。

中國火器發展真正停滯和大大落後世界的時代,是滿清。

滿清200年時間,火器技術基本沒有發展,同明代末期是一樣的水平。


薩沙


其實火器明朝中後期就落後於歐洲了

歐洲1450年發明火繩槍,明朝1521年第一次得到火繩槍,1571年開始大規模裝備,然而歐洲1560年就發明燧發槍了,明末時歐洲30年戰爭時期已經開始裝備燧發槍了而同時期的明軍最好的只是仿製奧斯曼火繩槍的秘魯銃了,也只能小規模裝備,而明軍大量裝備的還是落後將近百年的火繩槍,而16世紀初歐洲就有“紅夷大炮”了,明朝1570年之後才弄到幾門,1600年後才從荷蘭引進開始仿造50年前水平的紅夷炮,明朝紅夷炮到最後也就到了12磅水平,歐洲戰場上已經出現了24磅炮更別提這些16世紀中期就有了,還有48-60磅重炮。歐洲16世紀已經開始了炮製改革按用途區分為野戰炮,工程炮,守城炮和艦炮,紅夷炮便是艦炮的一種,中國從13世紀應用到戰爭後直到16世紀30年代也沒有根據用途做明顯的區分而歐洲16世紀已經按口徑和尺寸為基數按一定的比例製造火炮部件其製品已經規範化和制式化並且還對火炮口徑,長度,管壁厚度,彈種和裝藥量進行了實驗和測定保證了火炮的發射安全和火力,16世紀中期更是製造出了威力更強射程更遠的新式長管炮。


風雲70990111


歐洲的火器在崛起的時候,確實中國正處於明初階段,其實在明朝尚未攻滅大元一統天下的時候,中西方的火器差距不大,尤其是火槍方面中國人可能還要更佔優勢。

所以第一次讓東西方火器發生差距的其實是重火器領域。在之前的原創文章中我已經講述過,由於中國古代的城牆太高太厚太結實,不是破壞性攻城器械可以輕易擊垮的,所以中國的工程師們並沒有在摧毀城牆的攻城武器上下太多功夫,因此中國的土生小炮還是以擊毀城樓和打人為主。


反觀歐洲,大多數城牆都是兩三米厚,實在是重型火炮發展的溫床。即使是歐洲中世紀最堅固的城牆君士坦丁堡的內外城牆,其厚度最厚也不過是5米,和中國長安、襄陽、南京這種動輒以就是基底11米厚、頂部5米厚的梯形城牆相比,實在是弟弟的存在。就這樣,歐洲迎來了巨炮時代。


法國火炮的崛起是在百年戰爭的後半段,一開始,法軍被英軍的拒馬+長弓戰術虐的體無完膚。但是當火器開始在法國流行起來之後,法軍的巨炮便讓英國人陷入了節節敗退的局面。同時,法軍的火炮應用還標誌著中世紀騎兵戰術和步兵戰術的衰敗。

英軍的火器發展則是在百年戰爭後期吃了法軍的火炮的虧之後,英王愛德華四世也開始了搞大火炮的路子,不過一直到都鐸王朝之前,英國的火炮都是比法國發展的慢半拍。

不過相比之下,德國人的火器才是西歐國家裡面發展最早的。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擁有了歐洲最早的火槍騎兵,並在戰爭中多次挫敗法軍騎兵。也是由於德法之間戰爭,使得火炮流入法國,也為日後法軍憑藉火炮擊敗英軍埋下伏筆。

至於美國,等它出現的時候,世界軍事早就進入線列時代了,那時候就是火槍和刺刀橫行,不存在什麼發展之道。


火器工坊


15世紀末歐洲已經是完完全全超越東方國家而且是把東方國家甩的好遠!葡萄牙大航海時代在霍爾木茲海、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就憑藉著幾條船就能大破東方國家幾十艘乃至上百艘戰艦和幾萬人的部隊,自己則多半是零傷亡!就是和明朝的兩次海戰,憑著幾艘武裝商船就能讓家門口作戰的明軍吃盡苦頭!


幼安2017


明朝被 明朝已經全面落後 領土350萬 人口全餓死

明吹還說什麼小冰河就是人禍 小冰河最冷是康熙年

明朝已經把中國嚯嚯的全身粉碎性骨折

大清打了一身鋼板 螺絲釘 拄著拐開創4萬萬

人口1370萬平方公里幅員遼闊的大帝國

一直到新中國成立中國才脫胎換骨 都是明朝太能嚯嚯 應該把明吹全抓起來 送學習班 改造教育 怎麼教育呢打被呵呵


打狗小隊長


明朝後期的火炮技術已經落後歐洲。

明初火器有較大的發展,居世界領先地位。但正統之後,一則由幹承平日久,沒有發展.火器的迫切要求;一則由於統治階級“恐傳習漏洩”, 進行封鎖,如“宣德五年,敕宣府總兵官譚廣:“神銃,國家所重,在邊墩堡,量給以壯軍威,勿輕給。”正統六年,邊將黃真、楊洪立神銃局於宣府獨石。帝以火器外造,恐傳習漏洩,敕止之。”(《明史》卷九十二《兵志四》),所以火器發展基本呈現停滯狀態。但在西歐,自13世紀末14世紀初開始火器的發展後,由於各國間和各國內部爭戰不已,火器得到了迅速發展。到嘉靖年間,中國人反倒要向西方學習。

例如,在中國明代中期,嘉靖四年(1525)製造的“毒火飛炮”,發射用生鐵製造的爆炸彈,這是中國火器史、也是世界火器史上最早發射爆炸彈的火炮。開始使用短身管的火炮發射爆炸彈丸,這可謂最早出現的榴彈炮。嘉靖二十五年(1546),陝西三邊總督曾銑及宣大總督翁萬達的上疏中有關毒火飛炮的記敘是對這種火炮的最早文獻一記載。(周谷城主編 劉旭著《中國古代火炮史》p48)

而在在歐洲,捷克人在1419年至1436年的胡司戰爭中,首先使用了手炮---一種短身管的火炮-----榴彈炮。“榴彈炮”( Howitzer)這一術語,也來自捷克文(Hou fnice). 15世紀末,意大利和德國也出現了發射石霰彈的短管炮。早期火炮使用的彈丸形形色色,從金屬箭頭,銅炮彈、鉛炮彈、鐵炮彈、到石頭炮彈都有。到16世紀中期,歐洲各國已普遍使用身管較短的滑膛炮發射球形爆炸彈丸,但中國仍然主要使用實心彈,使用“開花彈”的火炮種類不見增多。在《籌海圖編》、《武備志》中提到的火炮仍然以發射實心彈為主。《武備志》卷122至123記載了明代使用的十七種火炮,從文字和圖形上來看,其中發射圓形實心彈的十三種,發射空心彈的僅一種,發射空心彈的佔全部火炮的6%。

在中國的元末明初(1 4世紀後半期),大口徑臼炮出現。現出土的這個時期鑄造的鐵炮,有的口徑較大,幾乎呈喇叭狀,如上述至順三年(1332年)的碗口銃也可算是。這些炮用來發射石彈,應是現存最古老的臼炮。據明史記載,洪武年問鑄造的碗口銃,全長為315--520毫米,口徑在100-109毫米,重8.35---26.5千克,銃口敞開,便於裝填石彈。洪武十八年(1385)永平府(在今河北盧龍)製造的大碗口銃,全長520毫米,口徑108毫米,重26.5千克。此銃1972年在河北寬城出土,是當年明軍守禦寬城所用的守城炮。1965年在湖南株洲發現的大將軍炮,明代正德六年(1512)十月鑄造,全長810毫米,口徑220毫米,重348千克,已是當時較重型火炮了。(《世界軍事寶典.兵器卷》216-217頁)

在歐洲早期火炮幾乎都是臼炮,應是從調製混合藥物的石臼而來。這些石臼炮的尺寸不大,裝藥量也不多,發射石彈的殺傷力有限,估計只是起心理震撼作用。而到15-16世紀出現的歐洲臼炮,其技術已追上中國。如名叫“達勒.格里特”(Dulle Griete)的根特射石炮,口徑為25英寸(635毫米),發射700磅(317.8千克)重的花崗岩石彈。俄國的巨型射石炮,身管長9英尺(2.74米),口徑達36英寸(914.4毫米)。另一門由蘇格蘭王詹姆斯二世1460年訂製的著名火炮是 Mons Meg,長 4 公尺(13 英尺 4 英吋),口徑 50.8 公分(20 吋),可發射重350磅(158.9千克)的石彈,現正保存於英國愛丁堡。(《槍械發展史.第2章》)

俄國 1525年鑄造了歷史記載的最大口徑的“莫斯科”巨型臼炮,它的口徑為36英寸(914.4毫米),身管長18英尺(5.49米),發射一噸重的石彈。15世紀使用臼炮數量較多的一次戰役,是1453年土耳其蘇丹穆罕默德圍攻君士坦丁堡。

當時,土耳其蘇丹在東方集中了68門火炮 攻打歐亞大陸交界處的這座古城。其中,最大的火炮是名叫“皇宮”的射石炮。它的口徑為30英寸(762毫米),需用60頭牛200個人才能移動。它的射程大約為1英里(1.61千米),一發石彈重達l600磅(726.4千克)。從匈牙利徵募的炮匠烏爾班(Vrban ),為“皇宮”射石炮裝填一發石彈,要用兩小時。“皇宮”射石炮沒有炮架或支架,放在泥土墩後面進行射擊。在14個炮兵連長達兩個月的猛烈轟擊下,這個在公元330年為君士坦丁建立的的城市,終於落入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之下。這場戰爭的結局標誌著以城堡為依託來幾乎無限期地抵禦任何攻城器械攻擊的年代一去不復返了。

英國倫敦塔現存一門跟這些攻城炮類似的一門火炮,它是在公元 1464 年由土耳其造炮巨匠穆尼耳.阿里鑄成,長 5.2 米(17 英尺),重量超過 17 噸,發射時裝用重達 136 公斤(300 磅)的火藥,可以將 295 公斤(650磅)重的彈丸投射到 1.6 公里(1英里)之遙。(《世界軍事寶典.兵器卷》217-218頁)

這些西方用於實戰的巨型炮,無論口徑重量和發射的炮彈及射程,都超過了同時期中國火炮。

17世紀以後,西方火炮質量大為提高,火器型號向著規範化方向發展,並開始按作戰用途將火炮區分為攻城炮、野戰炮、岸防炮。所有這些炮都有炮耳,瞄準具,按數學理論計算發射彈藥。歐洲人開始吸收和創制出各種新式槍炮。當時世界上較為先進的火炮紛紛在西方出現。





靜逸堂堂主


景泰年間歐洲的火炮應該就比大明先進了。景泰四年奧斯曼帝國攻陷君士坦丁。看似是亞洲吊打歐洲。但烏爾班本人是個歐洲二五仔。匈牙利人。弘治年間兩牙大航海,而火器的進步更為明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