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老將哥舒翰,手握20萬兵馬鎮守潼關,為什麼還是被安祿山攻破?

歷史總探長


潼關之戰時作戰雙方的形勢

唐軍剛剛丟失洛陽,狼狽撤回潼關,立足未穩,且唐玄宗聽信讒言,剛剛在潼關前線斬首封常清、高仙芝兩員大將,導致軍心大亂,士氣低落。

安史叛軍則剛剛攻取洛陽,乘勝追至潼關,試圖破關而入,攻取大唐京都長安。而且安祿山也已準備在洛陽登基稱帝,全軍士氣高昂。

此時唐朝曾經擔任過節度使級別的將領只剩下哥舒翰了,因此唐玄宗緊急啟用哥舒翰,命其統兵20萬開赴潼關與安祿山作戰。

素有“常勝”之名的哥舒翰,統領二十萬大軍,為什麼會守不住潼關,我個人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唐玄宗是個豬隊友

唐庭腐朽,玄宗老邁昏聵,不聽良言,不僅在陣前自斬兩員大將,還在哥舒翰堅守潼關長達半年之後,戰爭形勢有所好轉的情況下,不顧潼關前線主帥哥舒翰的屢次諫言和河北戰場郭子儀、李光弼等人的建議。強命哥舒翰出潼關尋求與安祿山的主力決戰。最終導致中伏兵敗,使大唐朝廷防守潼關拱衛長安的最後軍事力量被徹底摧毀。此後安史叛軍輕取潼關,佔領長安。可以說潼關之戰唐朝官軍失敗的最大的責任應該由唐玄宗這個豬隊友來承擔。

哥舒翰個人當時已不適宜統兵

哥舒翰其實在安史之亂前就已經中風導致半身不遂,當時一直在長安閉門養病,其實他的身體狀況已經不適宜統兵作戰。但是因為唐玄宗已經處死了封常清和高仙芝,唐庭內部擔任過節度使且在邊地作戰中證明過能力的將領就只有哥舒翰了(郭子儀和李光弼都是安史之亂後才被緊急啟用的將領,從資歷上來說不如哥舒翰)。因此唐玄宗只能選擇病廢的哥舒翰統兵出征。而哥舒翰因為身體的原因,在潼關時很多事情無法親力親為,只能委託手下管理。而手下又因關係不和,導致軍隊管理混亂。而且被強逼出關之後,因為不能騎馬,哥舒翰親臨最前線指揮非常不便,導致在靈寶伏擊戰中,唐軍反應不及,被安史叛軍大敗。

唐軍內部矛盾重重,內耗不斷

當時哥舒翰統帥的二十萬大軍,主要是河西、隴右的邊軍以及中央的禁軍再加上封常清等人從洛陽等地招募的兵馬。本來就派系複雜,再上哥舒翰本人身體不好,只好分權部下管理軍隊,但是分掌馬步兩軍的王思禮和李承光確彼此爭鬥,導致軍內管理混亂,人心不齊。再者哥舒翰和楊國忠將相也不和,本來哥舒翰和楊國忠兩人的關係比較好,甚至結成同盟對抗李林甫和安祿山。但是哥舒翰統兵到了潼關之後,卻急忙忙的清算安祿山的族弟安思順(曾任河西和朔方節度使,忠於唐朝,曾經提前向朝廷告發安祿山),這導致了楊國忠的不安,後來哥舒翰和部下王思宗商議效仿西漢平定“七國之亂”中誅晁錯的方式除掉楊國忠的事情洩露。楊國忠大驚,急忙在長安募集了一萬軍士,由楊的親信統領駐兵灞上,準備自保。可是哥舒翰找了個理由,殺了楊的親信,吞併了這支部隊。這就使得楊國忠和哥舒翰二人完全失去互信。大戰之前,軍內矛盾不斷,朝堂將相不和,內耗練練,軍隊哪來的戰鬥力?

綜上,個人認為哥舒翰並非無能之輩,他在河西、隴右對吐蕃人的作戰中已經表現出了卓遠的能力。但是潼關之戰,雖然統兵二十萬,但是碰到了一個豬隊友唐玄宗不聽正確的意見,被強逼出兵,是導致潼關之戰失敗的最主要原因。(史書中記載:中使相繼督責。翰不得已,引師出關。)加之唐軍內部和朝堂內部都是矛盾頗多,再則哥舒翰個人身體不適應統兵等等因素,最終導致潼關之戰,唐軍大敗,二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


圍爐品茗人


士卒何草草,築城潼關道。

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餘。

借問潼關吏,修關還備胡。

要我下馬行,為我指山隅。

連雲列戰格,飛鳥不能逾。

胡來但自守,豈復憂西都。

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

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戰,百萬化為魚。

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

潼關,據長安140公里左右,是長安的最後一道屏障。以上這首潼關吏是杜甫過潼關時所寫。最後一句寫的是請囑咐一下守潼關的將領,千萬再像哥舒翰那樣倉促出戰。

回到公元755年,英雄遲暮的哥舒翰同志在回朝述職的過程中,途徑土門軍時,洗澡中風。只得在長安休病假。

同年年底(755年12月),楊貴妃的乾兒安祿山滿懷權利的渴望,造了他老子的反。范陽等三鎮節度使已經滿足不了他的胃口,他想嚐嚐王天下的味道。於是乎干戈大動,一路破竹進了洛陽,建國大燕。唐軍退守潼關不出,原本極其精明的唐明皇出了一個昏招,誤聽太監之言,斬了守潼關的主帥封長清和高仙芝。無帥可用的情況下啟用了休病假的哥舒翰。

撥付兵馬20萬去守長安的最後一道屏障——潼關。哥舒元帥守關不出。本來嘛,潼關就是易守難攻之處,這個戰略是對的。叛軍連攻數月無功而反,《三國演義》中張飛智取瓦口隘的一幕出現了,叛軍整天罵陣!示弱!把精兵埋伏在關外隱蔽之處,就等唐兵出戰。都是千年的狐狸,講什麼聊齋呀?哥舒翰一眼就看透了安祿山的部署,再三上表陳說利害潼關只宜堅守!叛軍遠來,時間久了必亂。李光弼和郭子儀在河北大捷,同時也贊成哥舒翰堅守的策略。可是監軍回去找唐明皇打小報告。再加上楊國忠這個外行在唐明皇跟前吹風:“哥舒翰必須出戰”,唐明皇再出昏招,下詔命哥舒翰出關迎敵。有封長清前車之鑑,哥舒翰被迫哭著開關出戰,明知陷阱還得跳。唐軍被誘入峽谷,叛軍滾木礌石齊下。又被叛軍夾擊腹背受敵,經此一役,死傷狼藉,二十萬軍隊最後只剩八千。回關後,哥舒翰遭自己親手提拔將領活捉。

苟活於安祿山軍中,不久被殺。可憐一代名將,晚節不保!

唐玄宗倉皇出逃入蜀,為自己的兩次錯誤買了單。楊貴妃在馬嵬驛被賜死,楊國忠被誅,唐明皇遜位給兒子李亨。

《孫子兵法》有云: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然自古以來有幾個將在外,不受軍令者有誰?韓信算一個,年羹堯算一個。真正做到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者,又有幾人有好結果的。


抱影無眠夜歸人


哥舒翰的全軍覆沒,雖與朝廷的干預有關,但他本人在治軍、指揮上存在嚴重失誤,難辭其咎!

一手不錯的牌

與他的前任高仙芝、封常清相比,哥舒翰的牌面要好得多。

當初,安祿山突然造反,大唐邊兵還未趕回參戰,高仙芝只能倉促招募市人和久不聞兵事的內地駐軍參戰,自然是被打得稀里嘩啦。

哥舒翰接手時,各鎮精銳已經抵前線,隴右、河東鎮精銳都加入到了哥舒翰的潼關軍中。

同時,儘管軍中仍以內地新兵為主,但在潼關,他們得到了超過半年的休整、訓練期。(韓信三個月帶練出的新兵滅齊破楚)

同時,哥舒翰手下的王思禮、李承光、火拔歸仁等,都是久經沙場的名將!

按理說唐軍不乏精兵良將了!

可是,為何唐軍依然在後來的戰役中一觸即潰、全軍覆沒呢?

治軍不當、矛盾重重

此時的哥舒翰,已不是“哥舒夜帶刀”時的那個哥舒翰了,他已經半身不遂了。

哥舒翰這個位置,既要應付政治鬥爭,又要應付繁瑣複雜的軍務管理。哥舒翰身體吃不消,把軍務交給了行軍司馬田良丘管理。

田良丘這個行軍司馬,是唐玄宗指定的,他本人的威望還不如王思禮等人!老田也不好管理,就“分而治之”,把馬軍給了王思禮,步軍給了李承光。

可是,王李二人關係緊張!軍中號令不一!

哥舒翰在治軍風格上,也出現了水土不服。他的治軍風格:嚴而不恤。

當初,哥舒翰在邊境作戰時,正逢大唐節度使制的興起,邊境都是些老兵油子。

對於這些老兵油子,哥舒翰嚴格的作風,是一劑強心針,讓隊伍保持活力!

可是,此時的潼關軍,除了邊軍,大部分是連戰連敗的新兵蛋子。他們就像是受了驚嚇的小孩,遭到了呵斥,士氣低落!

因此,此時的唐軍,外強中乾,問題重重!

不該的哭泣

出征時,哥舒翰“慟哭出關”。

在邊境時,對於百戰老兵,這麼做可以激勵士氣,以哀兵之姿出戰。

可是,對於大唐那些連槍聲都沒聽習慣,正在為作戰忐忑不安的新兵來說,這就是一紙“隨時跑路通知書”了。

不可思議的戰事進程

隨後的戰事進程,也顯得令人不可思議。

1、開戰後,叛軍佯裝敗退,唐軍追擊,漸漸,唐軍被吸引到了一段隘路中。叛軍從兩側推擂木、巨石砸下,唐軍死傷無數!

2、唐軍無奈,推出氈車在前開路。叛軍趁勢防火!

3、唐軍看不清敵情,只得胡亂放箭,直箭弩用盡,卻沒有傷到叛軍毫毛!

4、叛軍騎兵從南側迂迴到唐軍前軍後方,兩翼夾擊大唐前軍,唐軍前軍崩潰!

5、前軍崩潰,10萬中軍也跟著一起崩潰!

6、唐軍全線崩潰,潼關丟失!

戰事覆盤:難辭其咎的哥舒翰

1、潼關——靈寶之戰的戰場,不是在什麼山角旮旯,而是在長安到洛陽的大道上!這是當時大唐,乃至世界的中心!

這樣的地方,不存在任何秘密!唐軍前軍卻依然被引誘到不利地形!

這隻能說明:唐軍戰前準備工作嚴重不足!

2、前軍受挫後,在看不清形勢的情況下,居然胡亂射箭,一直射到日落!

“聽槍聲”是一個指揮官、老兵的基本功。即使看不清楚,但通過對方還擊的程度,並不難判斷出對方的情況!又怎麼可以原地射箭一直射到日落呢?

這隻能說明:唐軍的指揮系統存在嚴重問題!需要注意的是:唐軍前軍的統帥是王思禮。而老王原本負責的是騎兵部隊。而陷入山地放箭的,很可能是步騎混合!王思禮指揮不靈!

雖然牽強,但我只能這麼理解,不然,是在解釋不了唐軍這段“死機”一樣的表現。

3、叛軍迂迴唐前軍後方,輕鬆夾擊擊破前軍!

這個戰場幾乎沒有地形秘密!叛軍有一支強大騎兵也不是秘密!

叛軍可以從容迂迴過來夾擊唐軍,唐軍毫無準備,這就說明唐軍戰前部署是漏洞百出的!其戰場警戒也是一片混亂的!

4、混亂的中軍。

叛軍迂迴部隊在攻擊唐前軍後方時,也位於唐軍中軍前方!唐軍中軍毫無舉動,坐觀前軍崩潰!

前軍崩潰後,10萬後軍也跟著一起崩潰!

哥舒翰於十二月十八接手大軍,到六月開戰,足足半年多!

當年,韓信以3個月操練的軍隊,伐齊破楚!

經過半年多的整頓訓練,唐軍依然如此混亂,再推脫新兵沒有經驗,是說不過去的!

而且,即使是當初高仙芝、封常清那純新兵,在敗退中尤能守住潼關!而哥舒翰這十萬中軍後退,卻順手把潼關也丟了!

老兵+新兵,老兵本應是基石,帶動新兵;

名將+名將,名將本應密切合作,彼此成就;

知兵的哥舒翰+獨斷的玄宗,本應互相為對方排解難處!

可是,從朝堂到中軍帳,再到行伍軍營,內鬥,已如流行病,瀰漫於整個大唐!所有人,只能和病人般行動!

大唐還能續命。但是,那個大氣輝煌的大唐,無由再復!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大家好,我是歷史漫談君。今天我們來看看唐朝老將哥舒翰。

哥舒翰,突騎施(西突厥別部)首領哥舒部落人,父親為突厥人,母親為胡人,唐朝名將,軍事家。



由於唐朝的創建集團關隴集團是一胡化集團,開國文武不少有胡人血統,甚至皇帝本身就有很高比例的胡人血統(比如25%漢75%胡的李世民 )。加上李世民對胡漢“獨愛之如一”的態度,所以胡人在唐朝得到重用的機會頗高。太宗朝有阿史那·社爾,契苾何力等人。哥舒翰是玄宗朝傑出胡人將領之一,與他同樣有名的有安祿山,高仙芝,封常清等人。


天寶六載(747年),哥舒翰被王忠嗣提拔為大斗軍副使,遷左衛郎將。他屢破吐蕃,戰功赫赫。 天寶十一載(752年),進為開府儀同三司。次年,進封西平郡王。天寶十三載(754年),又拜太子太保,加實封三百戶,兼御史大夫。

安史之亂時,哥舒翰被起用為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赴潼關拒敵。次年,被逼出師,於靈寶之戰中遭遇大敗。哥舒翰被安祿山俘虜,後被安慶緒殺害。

我們來看看老將哥舒翰為何會在潼關之戰中失敗?

首先看看實力對比。

由於唐玄宗後期窮兵黷武,好大喜功,邊陣的軍事實力大為增強,精兵猛將大多集中於邊境地區,為節度使所控制。而安祿山身兼平盧,范陽,河東三大北方重鎮的節度使,實力自然不可小覷。

他手下的士兵身經百戰,有相當精銳的騎兵。他還積極招募胡人,如同羅,奚,契丹族人。他用自己的胡人身份對他們進行恩威利誘,建立了一支少數民族敢死隊。

而安祿山又積極為叛亂做準備。他積極準備戰馬,軍糧,武器,準備時間長達十餘年之久,物資相當豐富。

再看看哥舒翰,就寒酸多了。

當時中原地區久無戰事,且沒有居安思危的長遠打算,竟然到了下面這種境地:

所至郡縣無兵御捍……列郡開甲仗庫,器械朽壞,皆不可執,兵士皆持白棒。所謂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可以說,唐朝是“人財兩空”,既無士兵,又沒物資。可以說“開局啥沒有,裝備全靠搶”。沒有士兵就拉老百姓,倉促訓練,在戰場上一觸即潰。

而且哥舒翰雖然有兵二十一萬八千人,但是都是臨時招募組成的烏合之眾,而且來源相當複雜,內部不打起來就不錯了。很多人可以說是被強行拉過來的。指著這幫人打仗,醒醒吧!

第二看戰略戰術問題。

哥舒翰確實知道打不過安祿山,以他豐富的作戰經驗,知道帶著這幫人去打安祿山,褲子都得輸沒了。所以他選擇防守。打不過你,我不跟你打還不行嗎!

但是唐玄宗和楊國忠一方面對哥舒翰實力估計過高,另一方面對他手握重兵相當不放心,屢屢派宦官催促哥舒翰出戰。哥舒翰被逼無奈,倉促出戰,結果在河南靈寶被打的大敗,潼關失守,他自己也當了俘虜。

所以,唐玄宗和楊國忠的糊塗指揮,是導致哥舒翰失敗的重要原因。


第三,是哥舒翰的個人問題。

哥舒翰到潼關之後,風疾頗甚,軍中事務都不親自管了,全部交給手下。他手下大將王思禮,李承光又互相爭鬥,軍隊根本沒有鬥志。等一打仗,很快就失敗了。而且哥舒翰是被手下反叛的將領綁起來送給安祿山的,真窩囊!

潼關失陷之後,安祿山軍隊長驅直入,直逼長安,形勢危急。河北郡縣也被史思明重新佔據,郭子儀李光弼等人收兵退入井陘,全國戰局迅速惡化。

在這之後,就是玄宗幸蜀,馬嵬之變。唐王朝經過十餘年的鬥爭,終於結束了安史之亂。可唐朝自此之後也是山河飄落,搖搖欲墜,不復當年之盛了……

附哥舒翰和安祿山的一個小故事:哥舒翰和安祿山都是唐朝的將領,所以有見面的機會。有一次安祿山問哥舒翰,說我父親是胡人,母親是突厥人。你父親是突厥人,母親是胡人,咱倆一家子啊,為何關係不太密切呢哈哈?

哥舒翰說,狐狸還向著巢穴嚎叫呢,人不能忘本啊!我們應該同心協力啊。

哥舒翰本來指的是倆人出身相似,應該搞好關係(當時不太好)。結果安祿山以為哥舒翰在諷刺他出身胡人卻為唐玄宗驅使,一直與胡人作戰,忘了本。就對哥舒翰破口大罵,你這個突厥佬敢這樣和我說話!倆人關係更不好了……

學好語文多重要!


歷史漫談君


哥舒翰什麼人啊?憑半根銀槍就擊敗吐蕃三軍的威猛人物,西平郡王,太子太保。

故事發生在安祿山起兵造反之後。

此時,高仙芝被斬,唐軍退守潼關,潼關,通往帝都長安的最後屏障,如果潼關被攻破,唐玄宗就只好束手就擒了。

萬般無奈之下,唐玄宗把在家的哥舒翰給拉了出來,讓他去為帝國守住潼關,擊退安祿山。

此時的哥舒翰已經不復當年之勇,因為常年沉迷女色,哥舒翰的身子已經被掏空,之前在洗澡時還中風了,那時候正在家裡休養。

沒辦法啊,皇帝的命令,加上楊國忠的極力邀請,哥舒翰只好率軍出征了。

到了潼關,一來哥舒翰身體羸弱,二來潼關易守難攻,因此,綜合而言,只守不出是最好的辦法。

事實上,叛軍在潼關前屢攻不下,面對固若金湯的潼關,叛軍的士氣正在減弱。

此時,關外的局勢正在發生變化,李光弼和郭子儀的軍隊連敗安祿山,叛軍節節敗退。

潼關前面,叛軍又不得前進半步,只要郭子儀等軍隊繼續進逼,安祿山便會腹背受敵,潼關前的叛軍早晚會因士氣不振和糧草耗盡而作鳥獸散。

可是,事情就在這時候,起了意外的變化。

楊國忠向唐玄宗建議潼關守軍出關擊退叛軍,收到一封又一封捷報的唐玄宗也熱血沸騰了。

面對朝廷的命令,哥舒翰再三向皇帝表奏,“安祿山久在軍中,精通兵法,現在有備而來,利在速戰。叛軍暗藏精銳,以老弱病殘引誘我軍,肯定有詭計,如果我軍輕出,必然落入叛軍的圈套,到時悔之不及。”

唐玄宗此時已經被衝昏了頭腦,聽不進哥舒翰的金玉良言,反而嚴詞苛責。唐玄宗以“賊方無備”為由,催促哥舒翰出關迎敵,使者“項背相望”,給哥舒翰造成極大壓力,有了高仙芝、封常清的前車之鑑,哥舒翰當然知道抗命的後果是什麼。

天寶十五載陰曆六月四日,哥舒翰“慟哭出關”,唐軍駐紮於靈寶(今河南靈寶)西原。靈寶南面靠山,北臨黃河,中間是一條七十里長的狹窄山道,叛軍依山傍水精心佈陣,只等唐軍闖入伏擊區。

初八,決戰打響了,哥舒翰方王思禮部率五萬精銳一馬當先,龐忠等人率十萬大軍緊隨其後,還有三萬人在黃河北岸高處擊鼓助攻。叛軍故意示弱,隊伍不整,唐軍果然中計,一路前行,被誘進隘路。山上無數滾木檑石如冰雹般砸下,唐軍在隘道上卻沒有周轉餘地,死傷枕籍,遭到重創。

哥舒翰眼見大勢不好,急令氈車在前面開路,叛軍早有後手,把數十輛點燃的草車推下山谷,很快烈焰熏天,唐軍看不清目標,只知道胡亂放箭,直到日落時分,弩箭用盡,才發現沒傷到敵人分毫。此時,叛軍統帥崔乾祐命令精銳騎兵從唐軍背後殺出,前後夾擊,唐軍根本發揮不了人多的威力,亂作一團,潰散逃命,掉進黃河淹死的就有幾萬人,絕望的號叫聲驚天動地。

黃河邊的唐軍爭相擠上運糧船,由於超載,幾百艘運糧船最後都沉入了黃河河底。剩餘的唐軍把軍械捆綁在一起,以槍當槳,划向黃河對岸,最終上岸的士兵僅有十分之一二。潼關城外挖有三條塹壕,均寬二丈,深一丈,逃回的唐軍墜落其中,很快就填滿深溝,後面的人踏著他們的身體,才跑回潼關。

哥舒翰清點人數,二十萬大軍,僅僅剩下八千人。

哥舒翰提拔起來的蕃將火拔歸仁等人眼見大勢已去,打定主意,劫持了哥舒翰,將哥舒翰的雙腳綁在馬腹上,連同其他不肯投降的將領,一起押往東去。這時,叛軍將領田乾真趕到,火拔歸仁就投降了他,幾十名唐軍將領被送往洛陽,潼關失陷了,長安岌岌可危。

安祿山見到哥舒翰後,得意洋洋,“你過去一直看不起我,現在怎麼樣?”哥舒翰此時卻完全沒有了英雄膽色,居然跪在安祿山面前,伏地謝罪。

一代英雄,淪落到此地步,到底是唐玄宗的錯,還是哥舒翰自己的錯?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哥舒翰的兵都是零時拼湊成的,沒有時間好好整合,戰鬥力不及安史叛軍,若是憑著潼關險要,還是能守住的,但是唐玄宗逼著他放棄潼關堅固的防禦體系,出去和叛軍決戰,結果就是悲劇了。


浪淘天空


一、哥舒翰曾經是唐朝名將,但有浪得虛名之嫌。

哥帥名氣大得不得了, 有唐人為他寫的詩《哥舒歌》為證: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

二、安祿山獨霸范陽、平盧、河東三鎮,蓄謀造反十年,兵強馬壯,而唐玄宗後期內地武備松馳,一國之君卻不知羞恥、不知疲倦地戰鬥在前兒媳婦楊貴妃的肚皮之上。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日,安祿山調發十五萬大軍在范陽造反。一路煙塵滾滾,軍隊前後相連達千里,所過之處幾乎沒有像模像樣的抵抗。

三、軍情似火,唐玄宗、宰相楊國忠、封常清為首的君臣卻對形勢盲目樂觀。



楊國忠和安祿山素來不和,確證安祿山造反,他竟十分得意,認為自己有先見之明,又施展起他算命的特長:陛下,真心造反的只有安祿山一人,不出十天,他的部下定會獻上他的人頭。一國宰相盲目樂觀,到如此地步,賊將明明是惡狼,確被他當作綿羊,真是視國家大事為兒戲,堪稱千古奇葩!唐玄宗也只是派二品文散官畢思琛到洛陽,金吾將軍程幹裡到河東道挑選招募數萬人,抵抗安祿山。十六日那天,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到長安來晉見,又拍胸脯說:如派自己去洛陽,定能獻上祿山的胖豬頭!十七日,封常清被任命為范陽、平盧節度使,十天後招募到六萬人,拆毀河陽橋,鎮守洛陽。到二十一日,玄宗斬殺安祿山兒子安慶宗、賜死他兒媳榮義郡主。任安思順為戶部尚書,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張介然為河南節度使,前線與安祿山作戰的州郡,設置防禦使。二十二日,以榮王李琬為元帥,高仙芝為副元帥,準備東征安祿山。在長安招募十一萬年輕人,高仙芝率衛戍部隊及新兵、長安邊防軍五萬人兵髮長安,宦官邊令誠為監軍,兵屯陝縣。安祿山攻下滎陽,與駐紮在虎牢關的封常清部相遇,大唐新兵蛋子不經揍,唐軍大敗,封帥收集殘部再敗於洛陽郊外的葵園,十二日,安祿山攻下東京洛陽,封常清再敗於都亭驛,河南尹達奚珣降賊。封常清知道叛軍的厲害了。

封常清退軍陝縣,匯合高仙芝,被叛軍揍醒的封帥力主:扼守潼關,以衛長安。封帥所部繼續被叛軍追殺,雖傷亡慘重,但所幸守住了潼關。安祿山部趁勢襲佔了臨汝、弘農、濟陽、濮陽、雲中六郡。安祿山忙著在洛陽稱帝,朝廷得以喘息。

監軍邊令誠多次干涉高仙芝指揮,高仙芝不聽。邊令誠竟向皇帝誣告:封常清用賊勢浩大(這是鐵的事實啊!)來動搖軍心,而高仙芝隨便丟棄陝郡數百里土地,又摳扣軍餉。結果玄宗再次昏君,殺了封常清、高仙芝,令李承光代領高仙芝的部隊。許多士兵為高仙芝鳴冤,喊聲驚天動地,軍心動搖。封常清臨死遞了一道遺表:常清死後,請皇上不要輕視安賊!可惜玄宗耳朵裡塞滿了驢毛啊!

三、哥舒翰帶病上任,不能管事,手下騎兵司令、步兵司令互爭領導,加之哥舒翰軍法嚴厲,士兵本是新兵為主,戰鬥力原本堪憂,頊又多一個毫無鬥志的軟肋。

哥舒翰是河西、隴西節度使,頗有威名,且和安祿山不睦,原本生病賦閒,有以上兩個優勢的將領打著燈寵都難找啊!哥帥再也甭想賦閒,立馬被玄宗任為兵馬副元帥,率八萬兵討安賊,哥帥帶病披甲上陣。玄宗又委御史中丞田良丘為行軍司馬,加上高仙芝的舊部,號稱二十萬,駐紮潼關。哥帥因病把軍政工作全部委託田良丘,田良丘不通軍事,田讓王思禮管騎兵、李承光管步兵,兩個司令扛起來,互不買帳,哥帥所部處於事實上的群龍無首狀態。加之哥帥不體恤土兵,士氣極其低落。

四、大敵當前,唐朝將相矛盾重重,楊國忠遭天下痛恨,和哥帥互相猜忌。

天下人都以為楊奸相的驕縱引來安賊的叛亂,加之安賊造反用的也是討伐楊國忠的名義,楊賊整日驚恐不安。部將王思禮勸哥帥上表誅楊賊,哥帥不從;又請求率三十騎武裝劫持楊賊到潼關殺掉,哥帥又不聽。也有人警告楊賊:哥帥兵權在握,若舉旗西向,您不危險了嗎?於是楊賊以訓練後續部隊為名,讓心腹李福德率三千兵士在後方操練,同時又招募一萬士兵讓心腹杜乾運指揮屯灞上,防備哥帥。哥帥怕被楊賊圖謀,請旨拿到灞上指揮權,六月初一藉故在潼關幹掉楊的心腹杜乾運,楊賊十分恐懼。

五、玄宗不聽忠言,急功近利,一味輕敵瞎指揮哥帥貿然出擊,楊賊從私利出發巴不得哥帥早日失敗,極力慫恿下旨讓哥帥出擊。

有人報告:賊將崔乾祐在陝縣一帶,兵不滿四千,老弱病殘,毫無防備。玄宗派人到潼關催哥帥進兵收復陝郡。

哥帥根據實情上奏,認為這是安賊誘兵之計,直言官軍據守險要阻擋叛軍進攻,利在堅守;賊軍遠來,利在速戰,現在朝廷徵發的各路勤王之師還未集中,我部宜堅守潼關等待時機成熟,再反攻!郭子儀、李光弼也上奏玄宗:請求讓他們率軍向北攻取叛軍老巢范陽,而潼關大軍宜守不宜輕易出擊。楊賊一心懷疑哥帥圖謀自己,極力慫恿玄宗下旨給哥帥出擊。哥帥無法抗旨,竟捶胸痛哭,軍心全面動搖。

六、哥帥賭氣出擊,不識詭計,戰無章法,愧對名將稱號。

哥帥初四出潼關,初七在靈寶縣西郊遇到崔乾祐,崔賊已先佔險要地方,靜等官軍。這裡南靠山,北邊有黃河阻隔,中間有七十里的狹道。崔賊在險要處埋伏了軍隊,初八兩軍會戰,哥帥渾然不知,見崔賊兵少,貿然催促各軍進攻。於是王思禮率五萬精兵在前,龐忠等率十萬兵跟進,哥帥以三萬兵登河北土山觀戰。見崔賊所部不過萬人,十人一堆,五人一群,散亂如天上群星,哥帥下令出擊。雙方一交鋒,賊兵假裝逃跑,官軍毫無戒備,被賤軍誘進狹路,賊軍伏兵四出,從高處擲下木頭石塊,官軍被砸死很多。路面狹窄,兵士擠壓,槍和長矛用不上勁兒,哥帥令用氈車駕馬開路,想借車衝擊賊兵,崔賤用數十輛裝草的車子堵在氈車前焚燒,濃煙夾著火焰向官軍撲來,官軍掙不開眼,互相殘殺,官軍又誤以為賤兵在濃煙後面,射完箭不見賊兵,互相埋怨。傍晚,崔賊派騎兵繞過南山,抄在官軍後面衝擊過來。官軍首尾錯亂,前軍大敗。後軍見前軍敗了,自動潰退,三萬河北軍見狀四散逃亡。官軍逃回潼關的只有八千人。初九日,崔乾祐乘勝攻下潼關。

孫子曰:兵者,詭道也。哥帥堂堂百戰老將,難道這點粗淺道理也不懂?簡言之,即便出擊是下策,但作為百戰名將,也不應該輸得如此屌蛋精光啊!你看,當年韓信滅趙,手下不也是新兵蛋子嗎?初唐李靖只率三千輕騎就長途奔襲、滅了突厥,這些才是名副其實的帥才啊!蒼茫大地認為:哥帥是盛名之下,其實難負!這也是潼關二十萬大軍慘敗不容忽視的原因啊!

哥舒翰後被部下蕃將火拔歸仁捆著去投降安祿山,哥舒翰被押送到洛陽,竟跪在安祿山跟前,成了叛徒。先是美滋滋地做了安賊的司空、同平章事,後像被安賊吃光了棗仁的殼再無利用價值時,又被安賊殺掉。嗚呼!哥舒翰不僅打仗的手藝有問題,人品也有問題啊!


蒼茫大地顧煒斌


哥舒翰之敗,既有楊國忠希望他去送死,唐玄宗逼他在不利條件下出戰的原因,他自身也大有問題。

哥舒翰原來在邊陲對付吐蕃,可以說是常勝將軍,打得吐蕃滿地找牙,盡顯驍將本色。能夠在唐代名將裡佔有一席之地,他當然懂得用兵。可是他粗人一個,只顧意氣行事,楊國忠即便有千般不是,也是人家提拔了他。他後來看不慣楊國忠,還想弄死人家。很明顯沒事找事還惹了一身騷,楊國忠當然想找機會置他於死地。哥舒翰的政治頭腦如此幼稚我也是無語,你倒是能守住秘密也算。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戰略防守的位置十分重要,可是這裡不光是哥舒翰的傷心地,之前駐守潼關的兩大名將、無敵搭檔高仙芝和封常清就先遭到太監邊令誠的誣陷而被殺。哥舒翰調到這裡,基本就是送死來了,為什麼這麼說呢,當時還是玄宗皇帝身邊紅人的楊國忠已經看到弄死他的機會了。

凡是頭腦清楚的將領都知道,在當時局面下,潼關軍隊宜守不宜主動出擊,這就被仇家找到藉口說他怯懦,高仙芝和封常清被扣上怯懦畏戰的大帽子,哥舒翰也是。楊國忠一番煽動,玄宗皇帝看哥舒翰就不順眼了,強迫他主動出戰。哥舒翰心知必敗,大哭上馬。安祿山誘敵深入,設下伏兵打得唐軍幾乎全軍覆沒,俘獲了哥舒翰,潼關失守。哥舒翰一世英名毀於一旦,後來被叛軍殺掉。

哥舒翰的幼稚,還表現在他面對強敵壓境的局面也不忘內鬥,對身在己方陣營的安祿山本家弟弟橫加猜疑,一心想殺之而後快,導致軍心渙散。再加上他打仗一味驍勇,不懂恩威並重,部下士氣低落,這仗還沒開打就已經輸了。


灞上松


玄宗天寶末年,安史之亂爆發後,由於唐朝久承太平而安祿山又處心積慮良久,因此唐朝軍隊一時被打得措手不及毫無招架之力,迅速失去大片土地,連東都洛陽都淪陷於安祿山之手。但安祿山短期之內也不可能迅速佔領全國,因此形成了唐朝軍隊和叛軍暫時對峙的微妙狀態。

結果六月份長安門戶潼關失守、老將哥舒翰投降叛軍,不但京師長安面臨著嚴重威脅,局面不利於唐朝,而且年事已高的唐玄宗也徹底喪失了鬥志,在政治上和軍事上從此一蹶不振,開啟了逃跑主義行動。

那麼,手握重兵的老將怎麼會敗於這關鍵一戰呢?其實哥舒翰之敗分戰略和戰術兩個層面的失敗。戰略失敗是指哥舒翰敗於唐朝統治階級內部的政治鬥爭;而戰術失敗則是哥舒翰指揮失誤。

唐玄宗殺了大將高仙芝、封常清之後,已經疾病纏身無法親自上陣的老將哥舒翰被推出來負責鎮守潼關,應該說哥舒翰雖然身體不好了,但畢竟作戰經驗豐富,他堅守潼關的策略和各種防守措施是非常有效的。唐玄宗非常滿意,因此一直對哥舒翰加官進爵恩寵無比。

但哥舒翰和唐朝另一個大將安思順不合,而安思順恰好又是安祿山的堂兄弟,因此哥舒翰汙衊安思順勾結安祿山,結果玄宗不假思索對哥舒翰全盤信任,安思順被殺害,連宰相楊國忠也說不上話。

楊國忠開始畏懼哥舒翰的權勢,而當時輿論普遍把對安史之亂的怨氣發洩在“楊國忠驕縱亂政”上,有人勸哥舒翰殺了楊國忠,楊國忠更是驚惶,於是開始採取各種手段防備。在這種情況下,楊國忠和哥舒翰的矛盾變得尖銳起來。

而恰好在這個時候,著急平定叛亂的唐玄宗看到局勢稍微安定,內心就開始急躁起來,有了催著哥舒翰出戰收回洛陽的打算。哥舒翰畢竟是沙場老將,他對局勢的判斷是非常正確的,知道唐軍此時並沒有反擊取勝的能力,這時唐朝另外兩個重要將領郭子儀和李光弼也不贊成出戰。玄宗正在猶豫不決時,楊國忠卻起到了非常壞的作用。

其實楊國忠也知道鎮守潼關才是上策,老病纏身的哥舒翰出關必敗無疑,但他要的就是這個結果,大權在握的玄宗寵臣哥舒翰兵敗失寵,這樣才能保住自己的地位。因此楊國忠反而極力慫恿求勝心切的昏君玄宗讓哥舒翰出關作戰。

君命難違,懷著悲涼心情的哥舒翰痛哭一場,不得不出兵潼關。他六月四日帶兵出關,六月八日就慘敗於叛軍崔乾佑。失敗得這麼快不得不說和哥舒翰的指揮失誤有關。

當時崔乾佑早已率先佔據險要位置以逸待勞,並故意作出軍紀渙散的樣子,實際背後埋伏著精兵。馳騁沙場一輩子的哥舒翰居然沒有看出這是敵人誘敵深入的詭計,反而大喜過望率領軍隊進入圈套,導致唐軍慘敗,潼關失守,長安危在旦夕,唐玄宗乾脆拋下長安軍民,帶著楊貴妃和皇太子等少數近臣親眷往蜀地逃跑。

而這次戰役中哥舒翰本人也被叛軍俘虜,被押送到洛陽。結果一世英名的哥舒翰竟然向安祿山獻媚乞憐,可以說是晚節不保,名聲掃地。他後來失去了利用價值後,被安祿山兒子殺死。一代名將哥舒翰落得個身敗名裂下場的悲劇原因可以說既因為昏君奸相造成的險惡政治局勢所迫,自己的才德品行也要負很大責任。


春之九如


主要是因為哥舒翰年老昏庸,心思用在全在爭權奪利上了。

靈寶之戰前唐軍固守潼關,援軍雲集:計河西鎮、隴右鎮主力;劍南鎮部分兵力;番兵若干。唐軍合計二十餘萬人,其中精銳至少五萬人(即新舊唐書記載的前軍),將領有河西隴右鎮主將王思禮李承光等名將(後李承光背鍋被殺,王思禮安史之亂立下大功,鄴城九節度使之敗僅他和李光弼部雖敗不亂保存了實力)。

安祿山叛軍總兵力約十萬餘人(兩鎮戰兵),潼關對峙半年後唐朔方鎮主力(總兵力約六萬餘人,估計出動了四萬)在李光弼帶領下殺入其後方。安祿山被迫率主力回師救援,留下崔乾佑兩萬餘人,其中精銳同羅兵數千(靈寶之戰關鍵奇兵)。

哥舒翰在潼關半年裡幹了什麼呢?按記載是整日置酒高會聊聊人生理想什麼的,因中風不便理事於是挑動李承光王思禮內鬥(王思禮為其心腹,李承光為其副職),弄得軍心潰散。同時殺劍南鎮副將(劍南鎮為楊國忠自留地),吞併其部隊,還暗示要殺楊國忠清君側(被打小報告了)。唐玄宗哪受得了啊,又得到崔乾佑兵力不足的報告,不停催促哥舒翰發兵。。

哥舒翰堅持認為安祿山主力未動,不肯出擊。後得知不出兵要被砍頭,無奈在全軍面前痛哭一場,這才出動。靈寶之戰具體過程就不說了,總之前軍五萬精銳被崔乾佑兩萬餘人前後夾擊大敗(哥舒翰看叛軍人少,追擊時不探地形大意了),後軍得知後自行潰散(內鬥的後果,將不知兵各自猶疑,又以為被安祿山主力伏擊),最後二十萬人近乎全軍覆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