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老将哥舒翰,手握20万兵马镇守潼关,为什么还是被安禄山攻破?

历史总探长


潼关之战时作战双方的形势

唐军刚刚丢失洛阳,狼狈撤回潼关,立足未稳,且唐玄宗听信谗言,刚刚在潼关前线斩首封常清、高仙芝两员大将,导致军心大乱,士气低落。

安史叛军则刚刚攻取洛阳,乘胜追至潼关,试图破关而入,攻取大唐京都长安。而且安禄山也已准备在洛阳登基称帝,全军士气高昂。

此时唐朝曾经担任过节度使级别的将领只剩下哥舒翰了,因此唐玄宗紧急启用哥舒翰,命其统兵20万开赴潼关与安禄山作战。

素有“常胜”之名的哥舒翰,统领二十万大军,为什么会守不住潼关,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唐玄宗是个猪队友

唐庭腐朽,玄宗老迈昏聩,不听良言,不仅在阵前自斩两员大将,还在哥舒翰坚守潼关长达半年之后,战争形势有所好转的情况下,不顾潼关前线主帅哥舒翰的屡次谏言和河北战场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的建议。强命哥舒翰出潼关寻求与安禄山的主力决战。最终导致中伏兵败,使大唐朝廷防守潼关拱卫长安的最后军事力量被彻底摧毁。此后安史叛军轻取潼关,占领长安。可以说潼关之战唐朝官军失败的最大的责任应该由唐玄宗这个猪队友来承担。

哥舒翰个人当时已不适宜统兵

哥舒翰其实在安史之乱前就已经中风导致半身不遂,当时一直在长安闭门养病,其实他的身体状况已经不适宜统兵作战。但是因为唐玄宗已经处死了封常清和高仙芝,唐庭内部担任过节度使且在边地作战中证明过能力的将领就只有哥舒翰了(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是安史之乱后才被紧急启用的将领,从资历上来说不如哥舒翰)。因此唐玄宗只能选择病废的哥舒翰统兵出征。而哥舒翰因为身体的原因,在潼关时很多事情无法亲力亲为,只能委托手下管理。而手下又因关系不和,导致军队管理混乱。而且被强逼出关之后,因为不能骑马,哥舒翰亲临最前线指挥非常不便,导致在灵宝伏击战中,唐军反应不及,被安史叛军大败。

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内耗不断

当时哥舒翰统帅的二十万大军,主要是河西、陇右的边军以及中央的禁军再加上封常清等人从洛阳等地招募的兵马。本来就派系复杂,再上哥舒翰本人身体不好,只好分权部下管理军队,但是分掌马步两军的王思礼和李承光确彼此争斗,导致军内管理混乱,人心不齐。再者哥舒翰和杨国忠将相也不和,本来哥舒翰和杨国忠两人的关系比较好,甚至结成同盟对抗李林甫和安禄山。但是哥舒翰统兵到了潼关之后,却急忙忙的清算安禄山的族弟安思顺(曾任河西和朔方节度使,忠于唐朝,曾经提前向朝廷告发安禄山),这导致了杨国忠的不安,后来哥舒翰和部下王思宗商议效仿西汉平定“七国之乱”中诛晁错的方式除掉杨国忠的事情泄露。杨国忠大惊,急忙在长安募集了一万军士,由杨的亲信统领驻兵灞上,准备自保。可是哥舒翰找了个理由,杀了杨的亲信,吞并了这支部队。这就使得杨国忠和哥舒翰二人完全失去互信。大战之前,军内矛盾不断,朝堂将相不和,内耗练练,军队哪来的战斗力?

综上,个人认为哥舒翰并非无能之辈,他在河西、陇右对吐蕃人的作战中已经表现出了卓远的能力。但是潼关之战,虽然统兵二十万,但是碰到了一个猪队友唐玄宗不听正确的意见,被强逼出兵,是导致潼关之战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史书中记载:中使相继督责。翰不得已,引师出关。)加之唐军内部和朝堂内部都是矛盾颇多,再则哥舒翰个人身体不适应统兵等等因素,最终导致潼关之战,唐军大败,二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


围炉品茗人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馀。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潼关,据长安140公里左右,是长安的最后一道屏障。以上这首潼关吏是杜甫过潼关时所写。最后一句写的是请嘱咐一下守潼关的将领,千万再像哥舒翰那样仓促出战。

回到公元755年,英雄迟暮的哥舒翰同志在回朝述职的过程中,途径土门军时,洗澡中风。只得在长安休病假。

同年年底(755年12月),杨贵妃的干儿安禄山满怀权利的渴望,造了他老子的反。范阳等三镇节度使已经满足不了他的胃口,他想尝尝王天下的味道。于是乎干戈大动,一路破竹进了洛阳,建国大燕。唐军退守潼关不出,原本极其精明的唐明皇出了一个昏招,误听太监之言,斩了守潼关的主帅封长清和高仙芝。无帅可用的情况下启用了休病假的哥舒翰。

拨付兵马20万去守长安的最后一道屏障——潼关。哥舒元帅守关不出。本来嘛,潼关就是易守难攻之处,这个战略是对的。叛军连攻数月无功而反,《三国演义》中张飞智取瓦口隘的一幕出现了,叛军整天骂阵!示弱!把精兵埋伏在关外隐蔽之处,就等唐兵出战。都是千年的狐狸,讲什么聊斋呀?哥舒翰一眼就看透了安禄山的部署,再三上表陈说利害潼关只宜坚守!叛军远来,时间久了必乱。李光弼和郭子仪在河北大捷,同时也赞成哥舒翰坚守的策略。可是监军回去找唐明皇打小报告。再加上杨国忠这个外行在唐明皇跟前吹风:“哥舒翰必须出战”,唐明皇再出昏招,下诏命哥舒翰出关迎敌。有封长清前车之鉴,哥舒翰被迫哭着开关出战,明知陷阱还得跳。唐军被诱入峡谷,叛军滚木礌石齐下。又被叛军夹击腹背受敌,经此一役,死伤狼藉,二十万军队最后只剩八千。回关后,哥舒翰遭自己亲手提拔将领活捉。

苟活于安禄山军中,不久被杀。可怜一代名将,晚节不保!

唐玄宗仓皇出逃入蜀,为自己的两次错误买了单。杨贵妃在马嵬驿被赐死,杨国忠被诛,唐明皇逊位给儿子李亨。

《孙子兵法》有云: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然自古以来有几个将在外,不受军令者有谁?韩信算一个,年羹尧算一个。真正做到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者,又有几人有好结果的。


抱影无眠夜归人


哥舒翰的全军覆没,虽与朝廷的干预有关,但他本人在治军、指挥上存在严重失误,难辞其咎!

一手不错的牌

与他的前任高仙芝、封常清相比,哥舒翰的牌面要好得多。

当初,安禄山突然造反,大唐边兵还未赶回参战,高仙芝只能仓促招募市人和久不闻兵事的内地驻军参战,自然是被打得稀里哗啦。

哥舒翰接手时,各镇精锐已经抵前线,陇右、河东镇精锐都加入到了哥舒翰的潼关军中。

同时,尽管军中仍以内地新兵为主,但在潼关,他们得到了超过半年的休整、训练期。(韩信三个月带练出的新兵灭齐破楚)

同时,哥舒翰手下的王思礼、李承光、火拔归仁等,都是久经沙场的名将!

按理说唐军不乏精兵良将了!

可是,为何唐军依然在后来的战役中一触即溃、全军覆没呢?

治军不当、矛盾重重

此时的哥舒翰,已不是“哥舒夜带刀”时的那个哥舒翰了,他已经半身不遂了。

哥舒翰这个位置,既要应付政治斗争,又要应付繁琐复杂的军务管理。哥舒翰身体吃不消,把军务交给了行军司马田良丘管理。

田良丘这个行军司马,是唐玄宗指定的,他本人的威望还不如王思礼等人!老田也不好管理,就“分而治之”,把马军给了王思礼,步军给了李承光。

可是,王李二人关系紧张!军中号令不一!

哥舒翰在治军风格上,也出现了水土不服。他的治军风格:严而不恤。

当初,哥舒翰在边境作战时,正逢大唐节度使制的兴起,边境都是些老兵油子。

对于这些老兵油子,哥舒翰严格的作风,是一剂强心针,让队伍保持活力!

可是,此时的潼关军,除了边军,大部分是连战连败的新兵蛋子。他们就像是受了惊吓的小孩,遭到了呵斥,士气低落!

因此,此时的唐军,外强中干,问题重重!

不该的哭泣

出征时,哥舒翰“恸哭出关”。

在边境时,对于百战老兵,这么做可以激励士气,以哀兵之姿出战。

可是,对于大唐那些连枪声都没听习惯,正在为作战忐忑不安的新兵来说,这就是一纸“随时跑路通知书”了。

不可思议的战事进程

随后的战事进程,也显得令人不可思议。

1、开战后,叛军佯装败退,唐军追击,渐渐,唐军被吸引到了一段隘路中。叛军从两侧推擂木、巨石砸下,唐军死伤无数!

2、唐军无奈,推出毡车在前开路。叛军趁势防火!

3、唐军看不清敌情,只得胡乱放箭,直箭弩用尽,却没有伤到叛军毫毛!

4、叛军骑兵从南侧迂回到唐军前军后方,两翼夹击大唐前军,唐军前军崩溃!

5、前军崩溃,10万中军也跟着一起崩溃!

6、唐军全线崩溃,潼关丢失!

战事复盘:难辞其咎的哥舒翰

1、潼关——灵宝之战的战场,不是在什么山角旮旯,而是在长安到洛阳的大道上!这是当时大唐,乃至世界的中心!

这样的地方,不存在任何秘密!唐军前军却依然被引诱到不利地形!

这只能说明:唐军战前准备工作严重不足!

2、前军受挫后,在看不清形势的情况下,居然胡乱射箭,一直射到日落!

“听枪声”是一个指挥官、老兵的基本功。即使看不清楚,但通过对方还击的程度,并不难判断出对方的情况!又怎么可以原地射箭一直射到日落呢?

这只能说明:唐军的指挥系统存在严重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唐军前军的统帅是王思礼。而老王原本负责的是骑兵部队。而陷入山地放箭的,很可能是步骑混合!王思礼指挥不灵!

虽然牵强,但我只能这么理解,不然,是在解释不了唐军这段“死机”一样的表现。

3、叛军迂回唐前军后方,轻松夹击击破前军!

这个战场几乎没有地形秘密!叛军有一支强大骑兵也不是秘密!

叛军可以从容迂回过来夹击唐军,唐军毫无准备,这就说明唐军战前部署是漏洞百出的!其战场警戒也是一片混乱的!

4、混乱的中军。

叛军迂回部队在攻击唐前军后方时,也位于唐军中军前方!唐军中军毫无举动,坐观前军崩溃!

前军崩溃后,10万后军也跟着一起崩溃!

哥舒翰于十二月十八接手大军,到六月开战,足足半年多!

当年,韩信以3个月操练的军队,伐齐破楚!

经过半年多的整顿训练,唐军依然如此混乱,再推脱新兵没有经验,是说不过去的!

而且,即使是当初高仙芝、封常清那纯新兵,在败退中尤能守住潼关!而哥舒翰这十万中军后退,却顺手把潼关也丢了!

老兵+新兵,老兵本应是基石,带动新兵;

名将+名将,名将本应密切合作,彼此成就;

知兵的哥舒翰+独断的玄宗,本应互相为对方排解难处!

可是,从朝堂到中军帐,再到行伍军营,内斗,已如流行病,弥漫于整个大唐!所有人,只能和病人般行动!

大唐还能续命。但是,那个大气辉煌的大唐,无由再复!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大家好,我是历史漫谈君。今天我们来看看唐朝老将哥舒翰。

哥舒翰,突骑施(西突厥别部)首领哥舒部落人,父亲为突厥人,母亲为胡人,唐朝名将,军事家。



由于唐朝的创建集团关陇集团是一胡化集团,开国文武不少有胡人血统,甚至皇帝本身就有很高比例的胡人血统(比如25%汉75%胡的李世民 )。加上李世民对胡汉“独爱之如一”的态度,所以胡人在唐朝得到重用的机会颇高。太宗朝有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等人。哥舒翰是玄宗朝杰出胡人将领之一,与他同样有名的有安禄山,高仙芝,封常清等人。


天宝六载(747年),哥舒翰被王忠嗣提拔为大斗军副使,迁左卫郎将。他屡破吐蕃,战功赫赫。 天宝十一载(752年),进为开府仪同三司。次年,进封西平郡王。天宝十三载(754年),又拜太子太保,加实封三百户,兼御史大夫。

安史之乱时,哥舒翰被起用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赴潼关拒敌。次年,被逼出师,于灵宝之战中遭遇大败。哥舒翰被安禄山俘虏,后被安庆绪杀害。

我们来看看老将哥舒翰为何会在潼关之战中失败?

首先看看实力对比。

由于唐玄宗后期穷兵黩武,好大喜功,边阵的军事实力大为增强,精兵猛将大多集中于边境地区,为节度使所控制。而安禄山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大北方重镇的节度使,实力自然不可小觑。

他手下的士兵身经百战,有相当精锐的骑兵。他还积极招募胡人,如同罗,奚,契丹族人。他用自己的胡人身份对他们进行恩威利诱,建立了一支少数民族敢死队。

而安禄山又积极为叛乱做准备。他积极准备战马,军粮,武器,准备时间长达十余年之久,物资相当丰富。

再看看哥舒翰,就寒酸多了。

当时中原地区久无战事,且没有居安思危的长远打算,竟然到了下面这种境地:

所至郡县无兵御捍……列郡开甲仗库,器械朽坏,皆不可执,兵士皆持白棒。所谓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可以说,唐朝是“人财两空”,既无士兵,又没物资。可以说“开局啥没有,装备全靠抢”。没有士兵就拉老百姓,仓促训练,在战场上一触即溃。

而且哥舒翰虽然有兵二十一万八千人,但是都是临时招募组成的乌合之众,而且来源相当复杂,内部不打起来就不错了。很多人可以说是被强行拉过来的。指着这帮人打仗,醒醒吧!

第二看战略战术问题。

哥舒翰确实知道打不过安禄山,以他丰富的作战经验,知道带着这帮人去打安禄山,裤子都得输没了。所以他选择防守。打不过你,我不跟你打还不行吗!

但是唐玄宗和杨国忠一方面对哥舒翰实力估计过高,另一方面对他手握重兵相当不放心,屡屡派宦官催促哥舒翰出战。哥舒翰被逼无奈,仓促出战,结果在河南灵宝被打的大败,潼关失守,他自己也当了俘虏。

所以,唐玄宗和杨国忠的糊涂指挥,是导致哥舒翰失败的重要原因。


第三,是哥舒翰的个人问题。

哥舒翰到潼关之后,风疾颇甚,军中事务都不亲自管了,全部交给手下。他手下大将王思礼,李承光又互相争斗,军队根本没有斗志。等一打仗,很快就失败了。而且哥舒翰是被手下反叛的将领绑起来送给安禄山的,真窝囊!

潼关失陷之后,安禄山军队长驱直入,直逼长安,形势危急。河北郡县也被史思明重新占据,郭子仪李光弼等人收兵退入井陉,全国战局迅速恶化。

在这之后,就是玄宗幸蜀,马嵬之变。唐王朝经过十余年的斗争,终于结束了安史之乱。可唐朝自此之后也是山河飘落,摇摇欲坠,不复当年之盛了……

附哥舒翰和安禄山的一个小故事:哥舒翰和安禄山都是唐朝的将领,所以有见面的机会。有一次安禄山问哥舒翰,说我父亲是胡人,母亲是突厥人。你父亲是突厥人,母亲是胡人,咱俩一家子啊,为何关系不太密切呢哈哈?

哥舒翰说,狐狸还向着巢穴嚎叫呢,人不能忘本啊!我们应该同心协力啊。

哥舒翰本来指的是俩人出身相似,应该搞好关系(当时不太好)。结果安禄山以为哥舒翰在讽刺他出身胡人却为唐玄宗驱使,一直与胡人作战,忘了本。就对哥舒翰破口大骂,你这个突厥佬敢这样和我说话!俩人关系更不好了……

学好语文多重要!


历史漫谈君


哥舒翰什么人啊?凭半根银枪就击败吐蕃三军的威猛人物,西平郡王,太子太保。

故事发生在安禄山起兵造反之后。

此时,高仙芝被斩,唐军退守潼关,潼关,通往帝都长安的最后屏障,如果潼关被攻破,唐玄宗就只好束手就擒了。

万般无奈之下,唐玄宗把在家的哥舒翰给拉了出来,让他去为帝国守住潼关,击退安禄山。

此时的哥舒翰已经不复当年之勇,因为常年沉迷女色,哥舒翰的身子已经被掏空,之前在洗澡时还中风了,那时候正在家里休养。

没办法啊,皇帝的命令,加上杨国忠的极力邀请,哥舒翰只好率军出征了。

到了潼关,一来哥舒翰身体羸弱,二来潼关易守难攻,因此,综合而言,只守不出是最好的办法。

事实上,叛军在潼关前屡攻不下,面对固若金汤的潼关,叛军的士气正在减弱。

此时,关外的局势正在发生变化,李光弼和郭子仪的军队连败安禄山,叛军节节败退。

潼关前面,叛军又不得前进半步,只要郭子仪等军队继续进逼,安禄山便会腹背受敌,潼关前的叛军早晚会因士气不振和粮草耗尽而作鸟兽散。

可是,事情就在这时候,起了意外的变化。

杨国忠向唐玄宗建议潼关守军出关击退叛军,收到一封又一封捷报的唐玄宗也热血沸腾了。

面对朝廷的命令,哥舒翰再三向皇帝表奏,“安禄山久在军中,精通兵法,现在有备而来,利在速战。叛军暗藏精锐,以老弱病残引诱我军,肯定有诡计,如果我军轻出,必然落入叛军的圈套,到时悔之不及。”

唐玄宗此时已经被冲昏了头脑,听不进哥舒翰的金玉良言,反而严词苛责。唐玄宗以“贼方无备”为由,催促哥舒翰出关迎敌,使者“项背相望”,给哥舒翰造成极大压力,有了高仙芝、封常清的前车之鉴,哥舒翰当然知道抗命的后果是什么。

天宝十五载阴历六月四日,哥舒翰“恸哭出关”,唐军驻扎于灵宝(今河南灵宝)西原。灵宝南面靠山,北临黄河,中间是一条七十里长的狭窄山道,叛军依山傍水精心布阵,只等唐军闯入伏击区。

初八,决战打响了,哥舒翰方王思礼部率五万精锐一马当先,庞忠等人率十万大军紧随其后,还有三万人在黄河北岸高处击鼓助攻。叛军故意示弱,队伍不整,唐军果然中计,一路前行,被诱进隘路。山上无数滚木檑石如冰雹般砸下,唐军在隘道上却没有周转余地,死伤枕籍,遭到重创。

哥舒翰眼见大势不好,急令毡车在前面开路,叛军早有后手,把数十辆点燃的草车推下山谷,很快烈焰熏天,唐军看不清目标,只知道胡乱放箭,直到日落时分,弩箭用尽,才发现没伤到敌人分毫。此时,叛军统帅崔乾祐命令精锐骑兵从唐军背后杀出,前后夹击,唐军根本发挥不了人多的威力,乱作一团,溃散逃命,掉进黄河淹死的就有几万人,绝望的号叫声惊天动地。

黄河边的唐军争相挤上运粮船,由于超载,几百艘运粮船最后都沉入了黄河河底。剩余的唐军把军械捆绑在一起,以枪当桨,划向黄河对岸,最终上岸的士兵仅有十分之一二。潼关城外挖有三条堑壕,均宽二丈,深一丈,逃回的唐军坠落其中,很快就填满深沟,后面的人踏着他们的身体,才跑回潼关。

哥舒翰清点人数,二十万大军,仅仅剩下八千人。

哥舒翰提拔起来的蕃将火拔归仁等人眼见大势已去,打定主意,劫持了哥舒翰,将哥舒翰的双脚绑在马腹上,连同其他不肯投降的将领,一起押往东去。这时,叛军将领田乾真赶到,火拔归仁就投降了他,几十名唐军将领被送往洛阳,潼关失陷了,长安岌岌可危。

安禄山见到哥舒翰后,得意洋洋,“你过去一直看不起我,现在怎么样?”哥舒翰此时却完全没有了英雄胆色,居然跪在安禄山面前,伏地谢罪。

一代英雄,沦落到此地步,到底是唐玄宗的错,还是哥舒翰自己的错?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哥舒翰的兵都是零时拼凑成的,没有时间好好整合,战斗力不及安史叛军,若是凭着潼关险要,还是能守住的,但是唐玄宗逼着他放弃潼关坚固的防御体系,出去和叛军决战,结果就是悲剧了。


浪淘天空


一、哥舒翰曾经是唐朝名将,但有浪得虚名之嫌。

哥帅名气大得不得了, 有唐人为他写的诗《哥舒歌》为证: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二、安禄山独霸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蓄谋造反十年,兵强马壮,而唐玄宗后期内地武备松驰,一国之君却不知羞耻、不知疲倦地战斗在前儿媳妇杨贵妃的肚皮之上。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日,安禄山调发十五万大军在范阳造反。一路烟尘滚滚,军队前后相连达千里,所过之处几乎没有像模像样的抵抗。

三、军情似火,唐玄宗、宰相杨国忠、封常清为首的君臣却对形势盲目乐观。



杨国忠和安禄山素来不和,确证安禄山造反,他竟十分得意,认为自己有先见之明,又施展起他算命的特长:陛下,真心造反的只有安禄山一人,不出十天,他的部下定会献上他的人头。一国宰相盲目乐观,到如此地步,贼将明明是恶狼,确被他当作绵羊,真是视国家大事为儿戏,堪称千古奇葩!唐玄宗也只是派二品文散官毕思琛到洛阳,金吾将军程干里到河东道挑选招募数万人,抵抗安禄山。十六日那天,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到长安来晋见,又拍胸脯说:如派自己去洛阳,定能献上禄山的胖猪头!十七日,封常清被任命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十天后招募到六万人,拆毁河阳桥,镇守洛阳。到二十一日,玄宗斩杀安禄山儿子安庆宗、赐死他儿媳荣义郡主。任安思顺为户部尚书,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张介然为河南节度使,前线与安禄山作战的州郡,设置防御使。二十二日,以荣王李琬为元帅,高仙芝为副元帅,准备东征安禄山。在长安招募十一万年轻人,高仙芝率卫戍部队及新兵、长安边防军五万人兵发长安,宦官边令诚为监军,兵屯陕县。安禄山攻下荥阳,与驻扎在虎牢关的封常清部相遇,大唐新兵蛋子不经揍,唐军大败,封帅收集残部再败于洛阳郊外的葵园,十二日,安禄山攻下东京洛阳,封常清再败于都亭驿,河南尹达奚珣降贼。封常清知道叛军的厉害了。

封常清退军陕县,汇合高仙芝,被叛军揍醒的封帅力主:扼守潼关,以卫长安。封帅所部继续被叛军追杀,虽伤亡惨重,但所幸守住了潼关。安禄山部趁势袭占了临汝、弘农、济阳、濮阳、云中六郡。安禄山忙着在洛阳称帝,朝廷得以喘息。

监军边令诚多次干涉高仙芝指挥,高仙芝不听。边令诚竟向皇帝诬告:封常清用贼势浩大(这是铁的事实啊!)来动摇军心,而高仙芝随便丢弃陕郡数百里土地,又抠扣军饷。结果玄宗再次昏君,杀了封常清、高仙芝,令李承光代领高仙芝的部队。许多士兵为高仙芝鸣冤,喊声惊天动地,军心动摇。封常清临死递了一道遗表:常清死后,请皇上不要轻视安贼!可惜玄宗耳朵里塞满了驴毛啊!

三、哥舒翰带病上任,不能管事,手下骑兵司令、步兵司令互争领导,加之哥舒翰军法严厉,士兵本是新兵为主,战斗力原本堪忧,顼又多一个毫无斗志的软肋。

哥舒翰是河西、陇西节度使,颇有威名,且和安禄山不睦,原本生病赋闲,有以上两个优势的将领打着灯宠都难找啊!哥帅再也甭想赋闲,立马被玄宗任为兵马副元帅,率八万兵讨安贼,哥帅带病披甲上阵。玄宗又委御史中丞田良丘为行军司马,加上高仙芝的旧部,号称二十万,驻扎潼关。哥帅因病把军政工作全部委托田良丘,田良丘不通军事,田让王思礼管骑兵、李承光管步兵,两个司令扛起来,互不买帐,哥帅所部处于事实上的群龙无首状态。加之哥帅不体恤土兵,士气极其低落。

四、大敌当前,唐朝将相矛盾重重,杨国忠遭天下痛恨,和哥帅互相猜忌。

天下人都以为杨奸相的骄纵引来安贼的叛乱,加之安贼造反用的也是讨伐杨国忠的名义,杨贼整日惊恐不安。部将王思礼劝哥帅上表诛杨贼,哥帅不从;又请求率三十骑武装劫持杨贼到潼关杀掉,哥帅又不听。也有人警告杨贼:哥帅兵权在握,若举旗西向,您不危险了吗?于是杨贼以训练后续部队为名,让心腹李福德率三千兵士在后方操练,同时又招募一万士兵让心腹杜乾运指挥屯灞上,防备哥帅。哥帅怕被杨贼图谋,请旨拿到灞上指挥权,六月初一借故在潼关干掉杨的心腹杜乾运,杨贼十分恐惧。

五、玄宗不听忠言,急功近利,一味轻敌瞎指挥哥帅贸然出击,杨贼从私利出发巴不得哥帅早日失败,极力怂恿下旨让哥帅出击。

有人报告:贼将崔乾祐在陕县一带,兵不满四千,老弱病残,毫无防备。玄宗派人到潼关催哥帅进兵收复陕郡。

哥帅根据实情上奏,认为这是安贼诱兵之计,直言官军据守险要阻挡叛军进攻,利在坚守;贼军远来,利在速战,现在朝廷征发的各路勤王之师还未集中,我部宜坚守潼关等待时机成熟,再反攻!郭子仪、李光弼也上奏玄宗:请求让他们率军向北攻取叛军老巢范阳,而潼关大军宜守不宜轻易出击。杨贼一心怀疑哥帅图谋自己,极力怂恿玄宗下旨给哥帅出击。哥帅无法抗旨,竟捶胸痛哭,军心全面动摇。

六、哥帅赌气出击,不识诡计,战无章法,愧对名将称号。

哥帅初四出潼关,初七在灵宝县西郊遇到崔乾祐,崔贼已先占险要地方,静等官军。这里南靠山,北边有黄河阻隔,中间有七十里的狭道。崔贼在险要处埋伏了军队,初八两军会战,哥帅浑然不知,见崔贼兵少,贸然催促各军进攻。于是王思礼率五万精兵在前,庞忠等率十万兵跟进,哥帅以三万兵登河北土山观战。见崔贼所部不过万人,十人一堆,五人一群,散乱如天上群星,哥帅下令出击。双方一交锋,贼兵假装逃跑,官军毫无戒备,被贱军诱进狭路,贼军伏兵四出,从高处掷下木头石块,官军被砸死很多。路面狭窄,兵士挤压,枪和长矛用不上劲儿,哥帅令用毡车驾马开路,想借车冲击贼兵,崔贱用数十辆装草的车子堵在毡车前焚烧,浓烟夹着火焰向官军扑来,官军挣不开眼,互相残杀,官军又误以为贱兵在浓烟后面,射完箭不见贼兵,互相埋怨。傍晚,崔贼派骑兵绕过南山,抄在官军后面冲击过来。官军首尾错乱,前军大败。后军见前军败了,自动溃退,三万河北军见状四散逃亡。官军逃回潼关的只有八千人。初九日,崔乾祐乘胜攻下潼关。

孙子曰:兵者,诡道也。哥帅堂堂百战老将,难道这点粗浅道理也不懂?简言之,即便出击是下策,但作为百战名将,也不应该输得如此屌蛋精光啊!你看,当年韩信灭赵,手下不也是新兵蛋子吗?初唐李靖只率三千轻骑就长途奔袭、灭了突厥,这些才是名副其实的帅才啊!苍茫大地认为:哥帅是盛名之下,其实难负!这也是潼关二十万大军惨败不容忽视的原因啊!

哥舒翰后被部下蕃将火拔归仁捆着去投降安禄山,哥舒翰被押送到洛阳,竟跪在安禄山跟前,成了叛徒。先是美滋滋地做了安贼的司空、同平章事,后像被安贼吃光了枣仁的壳再无利用价值时,又被安贼杀掉。呜呼!哥舒翰不仅打仗的手艺有问题,人品也有问题啊!


苍茫大地顾炜斌


哥舒翰之败,既有杨国忠希望他去送死,唐玄宗逼他在不利条件下出战的原因,他自身也大有问题。

哥舒翰原来在边陲对付吐蕃,可以说是常胜将军,打得吐蕃满地找牙,尽显骁将本色。能够在唐代名将里占有一席之地,他当然懂得用兵。可是他粗人一个,只顾意气行事,杨国忠即便有千般不是,也是人家提拔了他。他后来看不惯杨国忠,还想弄死人家。很明显没事找事还惹了一身骚,杨国忠当然想找机会置他于死地。哥舒翰的政治头脑如此幼稚我也是无语,你倒是能守住秘密也算。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战略防守的位置十分重要,可是这里不光是哥舒翰的伤心地,之前驻守潼关的两大名将、无敌搭档高仙芝和封常清就先遭到太监边令诚的诬陷而被杀。哥舒翰调到这里,基本就是送死来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当时还是玄宗皇帝身边红人的杨国忠已经看到弄死他的机会了。

凡是头脑清楚的将领都知道,在当时局面下,潼关军队宜守不宜主动出击,这就被仇家找到借口说他怯懦,高仙芝和封常清被扣上怯懦畏战的大帽子,哥舒翰也是。杨国忠一番煽动,玄宗皇帝看哥舒翰就不顺眼了,强迫他主动出战。哥舒翰心知必败,大哭上马。安禄山诱敌深入,设下伏兵打得唐军几乎全军覆没,俘获了哥舒翰,潼关失守。哥舒翰一世英名毁于一旦,后来被叛军杀掉。

哥舒翰的幼稚,还表现在他面对强敌压境的局面也不忘内斗,对身在己方阵营的安禄山本家弟弟横加猜疑,一心想杀之而后快,导致军心涣散。再加上他打仗一味骁勇,不懂恩威并重,部下士气低落,这仗还没开打就已经输了。


灞上松


玄宗天宝末年,安史之乱爆发后,由于唐朝久承太平而安禄山又处心积虑良久,因此唐朝军队一时被打得措手不及毫无招架之力,迅速失去大片土地,连东都洛阳都沦陷于安禄山之手。但安禄山短期之内也不可能迅速占领全国,因此形成了唐朝军队和叛军暂时对峙的微妙状态。

结果六月份长安门户潼关失守、老将哥舒翰投降叛军,不但京师长安面临着严重威胁,局面不利于唐朝,而且年事已高的唐玄宗也彻底丧失了斗志,在政治上和军事上从此一蹶不振,开启了逃跑主义行动。

那么,手握重兵的老将怎么会败于这关键一战呢?其实哥舒翰之败分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的失败。战略失败是指哥舒翰败于唐朝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斗争;而战术失败则是哥舒翰指挥失误。

唐玄宗杀了大将高仙芝、封常清之后,已经疾病缠身无法亲自上阵的老将哥舒翰被推出来负责镇守潼关,应该说哥舒翰虽然身体不好了,但毕竟作战经验丰富,他坚守潼关的策略和各种防守措施是非常有效的。唐玄宗非常满意,因此一直对哥舒翰加官进爵恩宠无比。

但哥舒翰和唐朝另一个大将安思顺不合,而安思顺恰好又是安禄山的堂兄弟,因此哥舒翰污蔑安思顺勾结安禄山,结果玄宗不假思索对哥舒翰全盘信任,安思顺被杀害,连宰相杨国忠也说不上话。

杨国忠开始畏惧哥舒翰的权势,而当时舆论普遍把对安史之乱的怨气发泄在“杨国忠骄纵乱政”上,有人劝哥舒翰杀了杨国忠,杨国忠更是惊惶,于是开始采取各种手段防备。在这种情况下,杨国忠和哥舒翰的矛盾变得尖锐起来。

而恰好在这个时候,着急平定叛乱的唐玄宗看到局势稍微安定,内心就开始急躁起来,有了催着哥舒翰出战收回洛阳的打算。哥舒翰毕竟是沙场老将,他对局势的判断是非常正确的,知道唐军此时并没有反击取胜的能力,这时唐朝另外两个重要将领郭子仪和李光弼也不赞成出战。玄宗正在犹豫不决时,杨国忠却起到了非常坏的作用。

其实杨国忠也知道镇守潼关才是上策,老病缠身的哥舒翰出关必败无疑,但他要的就是这个结果,大权在握的玄宗宠臣哥舒翰兵败失宠,这样才能保住自己的地位。因此杨国忠反而极力怂恿求胜心切的昏君玄宗让哥舒翰出关作战。

君命难违,怀着悲凉心情的哥舒翰痛哭一场,不得不出兵潼关。他六月四日带兵出关,六月八日就惨败于叛军崔乾佑。失败得这么快不得不说和哥舒翰的指挥失误有关。

当时崔乾佑早已率先占据险要位置以逸待劳,并故意作出军纪涣散的样子,实际背后埋伏着精兵。驰骋沙场一辈子的哥舒翰居然没有看出这是敌人诱敌深入的诡计,反而大喜过望率领军队进入圈套,导致唐军惨败,潼关失守,长安危在旦夕,唐玄宗干脆抛下长安军民,带着杨贵妃和皇太子等少数近臣亲眷往蜀地逃跑。

而这次战役中哥舒翰本人也被叛军俘虏,被押送到洛阳。结果一世英名的哥舒翰竟然向安禄山献媚乞怜,可以说是晚节不保,名声扫地。他后来失去了利用价值后,被安禄山儿子杀死。一代名将哥舒翰落得个身败名裂下场的悲剧原因可以说既因为昏君奸相造成的险恶政治局势所迫,自己的才德品行也要负很大责任。


春之九如


主要是因为哥舒翰年老昏庸,心思用在全在争权夺利上了。

灵宝之战前唐军固守潼关,援军云集:计河西镇、陇右镇主力;剑南镇部分兵力;番兵若干。唐军合计二十余万人,其中精锐至少五万人(即新旧唐书记载的前军),将领有河西陇右镇主将王思礼李承光等名将(后李承光背锅被杀,王思礼安史之乱立下大功,邺城九节度使之败仅他和李光弼部虽败不乱保存了实力)。

安禄山叛军总兵力约十万余人(两镇战兵),潼关对峙半年后唐朔方镇主力(总兵力约六万余人,估计出动了四万)在李光弼带领下杀入其后方。安禄山被迫率主力回师救援,留下崔乾佑两万余人,其中精锐同罗兵数千(灵宝之战关键奇兵)。

哥舒翰在潼关半年里干了什么呢?按记载是整日置酒高会聊聊人生理想什么的,因中风不便理事于是挑动李承光王思礼内斗(王思礼为其心腹,李承光为其副职),弄得军心溃散。同时杀剑南镇副将(剑南镇为杨国忠自留地),吞并其部队,还暗示要杀杨国忠清君侧(被打小报告了)。唐玄宗哪受得了啊,又得到崔乾佑兵力不足的报告,不停催促哥舒翰发兵。。

哥舒翰坚持认为安禄山主力未动,不肯出击。后得知不出兵要被砍头,无奈在全军面前痛哭一场,这才出动。灵宝之战具体过程就不说了,总之前军五万精锐被崔乾佑两万余人前后夹击大败(哥舒翰看叛军人少,追击时不探地形大意了),后军得知后自行溃散(内斗的后果,将不知兵各自犹疑,又以为被安禄山主力伏击),最后二十万人近乎全军覆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