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3年,世界歷史的轉折點

第一卷《不列顛之啼》已完結,以下是第二卷:《都鐸玫瑰:陰謀、豔情與鮮血澆灌的奇葩》。

引言:1453年的兩個重大地緣事件,極大加速了歐洲歷史演進的進程,改變世界面貌的超級地緣事件——地理大發現正是由此而來;

“千年未見之變局”,擺在長期戰亂滿目瘡痍的英國面前。

公元1453年,對於華夏大地來說,不是什麼重要年份。四年前的1449年,要比這一年重要得多。那一年發生了“土木堡之變”,成為明帝國有盛轉衰的轉折點。

然而對於整個世界來說,1453年非常重要的轉折點。之所以這一年如此讓人銘記,是因為有兩件大事發生: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英法百年戰爭的落幕。這兩大事件掀開了近代歐洲地緣政治的新紀元。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標誌著普世基督教世界(羅馬公教,即基督教中的普世派)失去了千年以來的東方屏障——信奉希臘正教(或稱東正教,即基督教中的正統派)的拜占庭帝國,第一次需要在東方直面穆斯林的侵襲。因此,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引發了整個基督教世界的強烈恐慌。基督教世界上一次如此規模的恐慌,還要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公元410年,西羅馬帝國首都——號稱“永恆之城”的羅馬被西哥特人攻陷。

古羅馬帝國在西方文化中被看做“正統”,相當於中國古代歷史中的“天命”,在東方,天命所歸,才能君臨天下,西方則是獲得羅馬的道統,才有號令天下的資格。

羅馬帝國在在公元395年分裂為東西羅馬之後,西羅馬帝國的道統在羅馬城陷落500年之後,被德意志的奧托大帝(Otto der Große,公元 912 年 11 月 23 日~973 年 5 月 7 日)所繼承。他逼迫教皇將其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在名義上成為西羅馬帝國的繼承者。

1453年,世界歷史的轉折點


奧托大帝——德國的“秦始皇”

但是,奧托大帝是日耳曼人,跟羅馬文化也沒什麼關係,再加上他是強行加冕,神聖羅馬帝國的道統並不是眾望所歸,其中法蘭西是最不服氣的挑戰者,十八世紀法國的伏爾泰就評價道:“既不神聖,更不羅馬,也不是帝國”。

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君士坦丁堡在歐洲又被稱為“新羅馬”,一直被視為羅馬道統的正統繼承人(神聖羅馬帝國相當於是“僭越者”)。其陷落對於基督徒們來說,相當於他們的精神支柱——上帝護佑的“永恆之城”最終消失。這一精神支柱再次重現人間,要等到二百年後,北美的“山巔之城”——馬薩諸塞灣殖民地的建立。但最初相當一段時間,這個所謂“新羅馬”,只是北美清教徒在自嗨,歐洲人一直將北美當作貧窮野蠻的蠻荒之地。

美國真正成為整個基督教世界的“新羅馬”,要等到十九世紀末美國崛起為世界首富之後的事情了。

君士坦丁堡陷落一百年後,東正教的道統被俄羅斯搶了過去,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1530年—1584年)從1547年開始自稱沙皇,認為自己才是羅馬以及凱撒的正統繼承人。

1453年,世界歷史的轉折點


伊凡四世——俄國的“秦始皇”

土耳其人原本居住阿姆河流域,位於今烏茲別克斯坦花剌子模地區,在當時為花剌子模王朝的臣屬。13世紀時蒙古人西征,消滅了花剌子模,迫使他們遷移。由於他們與塞爾柱人同屬突厥語系,在塞爾柱人建立的羅姆蘇丹國內定居,在和拜占庭帝國相鄰的薩卡利亞河畔得到一塊封地,成為塞爾柱人與東羅馬常年戰爭前線的炮灰一族。

然而正是在常年的征戰中,土耳其部落逐漸強大起來,1299年羅姆蘇丹國內亂,土耳其人趁勢而起,宣佈獨立,此後逐漸蠶食了羅姆蘇丹國,上演了外來移民“鳩佔鵲巢”的經典案例。

14世紀土耳其人連續發動對外戰爭,不斷攻城略地,在1396年的尼科堡戰役中,土耳其軍隊一舉打敗了歐洲聯軍,將近一萬名十字軍被俘,除了300名貴族騎士被鉅款贖回外,其餘的幾乎全部被殺。此後歐洲喪失了向東看的勇氣,眼睜睜地看著土耳其擴張。幸好位於中亞的帖木兒帝國強大起來,與奧斯曼土耳其展開爭霸之戰。1402年土耳其人在戰爭中慘敗,連君主都被俘虜。此後,他的四個兒子又鬧分裂,國家危在旦夕。直到穆罕默德一世重整山河,恢復了統一。

他的兒子就是大名鼎鼎的號稱“征服者”的穆罕默德二世。21歲的穆罕默德二世即位不到兩年,率領20萬土耳其大軍圍困君士坦丁堡,終於在1453年夏天攻下這座擁有得天獨厚地利之勢的著名堅城。

1453年,世界歷史的轉折點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土耳其人自從佔據了聖城耶路撒冷,就認為本方佔據天下正統,攻佔了君士坦丁堡,則進一步確認了他們才是羅馬正統的繼承人,穆罕默德二世自稱是“羅馬帝國的繼承人”,不僅把首都遷到君士坦丁堡(將其更名為伊斯坦布爾)——先知穆罕默德所認為的世界中心,而且繼承了這座城市擁有的一切歐洲和拜占庭時代的傳統。

從歷史淵源上看,土耳其人、美國人、德國人和俄羅斯人都自認本方才是羅馬的正宗傳人,併為此爭鬥不休。有意思的是,真正的羅馬後裔——意大利人,在這一過程中一直在打醬油。

從西方文化的視角來看,以德國為首的歐盟、俄羅斯、土耳其與美國的較量,實際可以看做羅馬帝國的繼承人之間爭奪羅馬正統的鬥爭,獲勝者才有問鼎全球的資格。

這就跟中國歷史上,各方諸侯都要逐鹿中原,爭奪天下正統的意思差不多。

在當代,土耳其是羅馬正統爭奪戰中的最弱者,但是在十五世紀則正好相反,他們是最強力的競爭者。土耳其人當時的目標,是佔領整個地中海地區,或者深入巴爾幹半島,進而挺進歐洲腹地,這樣就可以實現其佔領並控制歐洲,進而控制整個世界的野心,從而完成他們的普世使命——將安拉的教誨撒播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君士坦丁堡陷落引發的恐慌甚至波及到遙遠的北歐。丹麥兼挪威國王克里斯蒂安一世認為:“龐大的土耳其帝國正是聖經《啟示錄》中描述的來自海洋的巨獸。”

1453年,世界歷史的轉折點


在1498年所製作的《啟示錄》版畫中,表現的基督徒迎戰海洋巨獸的情景。這種版畫大量印刷,作為號召歐洲人抵抗奧斯曼土耳其人入侵的宣傳品

歐洲人的擔心很快就成為令他們恐怖的現實。

穆罕默德二世攻佔君士坦丁堡後,再接再厲,向歐洲方向展開了一系列征服行動:1459年吞併塞爾維亞,1463年征服波斯尼亞,1479年吞併阿爾巴尼亞,使金帳汗國的殘餘克里米亞汗國成為奧斯曼帝國的附庸。1480年,穆罕默德二世進攻意大利,造成了極大的恐慌,這件事在尼可羅·馬基亞維利(意大利語:Niccolò Machiavelli,1469年5月23日-1527年6月21日)的《佛羅倫薩史》中有所反映。

之所以這裡提一下馬基雅維利,是因為他是第一個明顯地擺脫了神學和倫理學束縛的歐洲政治思想家,為政治學和法學開闢了走向獨立學科的道路,是近代政治思想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在他的作品掃盲下,歐洲再也不會出現如英國亨利三世(詳見第一卷)這種腦子被忽悠瘸了的逗逼國王,至少都是智商正常的人(也有個別智商欠費的,後面會提到),解讀歷史也輕鬆愉快了許多,因為正常人想要理解奇葩的思維,是相當困難的。

1453年,世界歷史的轉折點

一臉神秘笑容的馬基雅維利

在穆罕默德二世之後,自稱“王中之王”的蘇萊曼大帝掀起了更加猛烈的進攻浪潮。

在十五世紀中葉之後,抵禦穆斯林的進攻成為整個基督教世界不得不面對的,關係到生死存亡的大問題。不過,由於歐洲內部還是一團散沙,穆斯林進攻的壓力主要由神聖羅馬帝國來承受。

誰叫神聖羅馬帝國自稱羅馬正統呢,而且地理位置又跟奧斯曼帝國緊挨著,你不抗誰抗?

德國與土耳其之間欲說還休,曖昧不明的關係從此拉開了帷幕。

1453年,世界歷史的轉折點


頭巾很大的蘇萊曼大帝(這頭巾是為了表示腦容量大嗎?另外,大帝若是知道王中王現在表示火腿腸不知做何感想)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崛起還有一個關鍵的影響,歐洲與東方世界的傳統貿易路線——“一帶一路”,被土耳其人獨家壟斷了。

歐洲參與東西方貿易有三個關鍵口岸,南路是連接地中海航線的埃及,中路是以色列以及敘利亞,北路就是連接黑海航線的君士坦丁堡。現在,三條線全在土耳其人手裡,他們壟斷貿易線路後,將東方運來的貨物加價十倍賣到歐洲,這是把歐洲人當冤大頭宰的節奏啊!

1453年,世界歷史的轉折點


土耳其人: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

說起一帶一路,歐洲人民可謂是一把辛酸淚。

自從阿拉伯帝國在公元七世紀崛起以來,絕大部分時間裡,這些貿易線路都被穆斯林把持著大賺其財,亞歷山大、阿勒頗與大馬士革等貿易路線樞紐城市,就是當時的“鐵幕”。歐洲人就是被關在鐵幕中的囚徒,其中大部分人都不知外面的繁華世界是什麼樣子,更不知道遙遠的東方還有一個神秘富饒的帝國。當時的穆斯林最鄙視的就是粗俗、蠢笨、骯髒、野蠻的西歐人。不過那時候還有至少算半個教友的拜占庭帝國控制著黑海線路,與穆斯林控制的路線形成競爭關係。因此,土耳其人的前輩們——阿拉伯人和波斯人雖然也一直把歐洲人當肥羊,但是他們還懂得和氣生財的道理,加價沒這麼誇張。

在13世紀下半葉到14世紀,當成吉思汗家族的蒙古帝國極盛時,穆斯林也被摧殘得七葷八素,鐵幕打開,露出了東方文明的一絲亮光,以馬可·波羅(Marco Polo,1254年9月15日至1324年1月8日)為代表的歐洲人才與東方取得了聯繫。

1453年,世界歷史的轉折點


馬可·波羅——世界上最有名的“崇洋媚外”者

在此之前,基督教會宣傳的東方,不是空無人煙,就是說住的都是野獸和妖魔。在一般基督徒心目中,和妖魔打交道是墮落的靈魂才會乾的勾當,唯恐避之不及。這種宣傳方式,倒是跟當今世界的朝鮮異曲同工。

如果讓一直篤信自己是離上帝最近的民族的歐洲民眾,瞭解到外面世界的真相,發現自己才是最貧窮落後的屌絲,教會的統治就會受到極大的衝擊。

威尼斯人馬可·波羅作為第一個“睜眼看世界"的歐洲人,他告訴同胞們一個完全不同的版本:蒙古大汗並不可怕,他還很希望直接和歐洲貿易。更為重要的是:在遙遠的東方,有一個輝煌的帝國,擁有遠遠在歐洲之上的文明。

馬可·波羅說,曾經作為南宋首都的大都市杭州,有10個龐大市集、房屋160萬棟、工場14萬4000家,這規模對於當時的歐洲人來說聞所未聞。歐洲人視胡椒為奢侈品,甚至將其代替金銀作為貨幣,但是馬可·波羅卻說,杭州人每天消耗胡椒4740公斤,這個富裕程度簡直讓歐洲人無法想象!另外,他說城內石橋有1萬2000座之多,橋下都可通大船!

金融中心威尼斯,作為歐洲最繁華的都市,與之一比簡直就是粗鄙不堪的農村,威尼斯人怎麼能咽得下這口氣?

馬可·波羅還說,東方人用輕巧的紙張來作貨幣(鈔票),鐵匠奇勞洛說,他打死也不信。“大家賣命工作,都為了銅幣或銀幣,給一張紙,誰肯收呢?”

1453年,世界歷史的轉折點


馬可·波羅眼中的杭州(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馬可·波羅說的這些話遠遠超出了歐洲人的認知,威尼斯和巴黎是歐洲最大的城市,人口在當時也就10萬人而已,想象一個超過百萬人口的城市,對於歐洲人的大腦來說,內存已經不夠用了。並且,馬可·波羅說的話與教會所說的話大相徑庭,因此他被歐洲人當作胡言亂語的瘋子,得了“百萬謊言的人”的稱號。

但是,馬可·波羅辦了一個“東方博覽會”,其中的展示品有來自東方的象牙藝術品、玉器、瓷器、絲綢以及紙幣等,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絕無仿冒,不由得人不信,因此消息很快傳開並掀起轟動。

馬可·波羅告訴威尼斯人:“任何人,只要願意付出代價及冒險到遙遠的東方,便可從黃金、珠寶、絲綢和香料貿易中,獲得豐厚利潤。”很多當地人確實對東方感到好奇,或有了致富的夢想。船伕佩拉林雖不識字,沒讀過遊記,不過他說故事聽到他心癢,“如果我還是十幾歲的小夥子,我一定到東方去碰碰運氣。”

馬可·波羅將自己的見聞寫在《馬可·波羅遊記》裡。1295年問世後被大量翻譯、出版,成為中世紀最暢銷、影響歐洲人最大的遊記著作。他的遊記給歐洲人開了一扇窗,讓他們得以窺見重重鐵幕外面的文明世界。

客觀地說,《馬可·波羅遊記》對於中國的富裕文明程度是大大誇張了,不過這種誇張非常好理解。中國自改革開放之後,某些出國的知識分子欺負國內民眾不瞭解外國情況,寫了很多國外的遊記見聞,也是把“外國”誇得跟人間天堂似的。有人將這些段子總結如下:

美國霸氣小護照,

德國良心下水道,

全民醫療索馬里,

俄國白送房一套,

不搞世襲新加坡,

恆河聖水有療效,

喜迎民主伊拉克,

埃及抗議不挨炮,

舌尖英國很美妙,

希臘全民皆勤勞。

相對於這些人寫的國外見聞來說,馬可·波羅的誇張已經算是很有良心了。儘管內容十分誇張,但是《馬可·波羅遊記》給歐洲人心靈的衝擊是巨大的,讓他們認識到“天外有天”,產生了探尋外面未知世界的強烈想法。

在馬可·波羅之前,威尼斯人認為他們是地中海甚至是整個基督教世界中最富裕的城邦,而基督教世界就是這個世界上的文明中心,除此之外都是蠻荒一片,馬可·波羅的遊記激發了歐洲人關於東方財富的無窮想象。

歐洲人隨後更加積極進行與東方的接觸,品嚐到了掌握貿易線路的好處,除了意大利的熱那亞、威尼斯、佛羅倫薩等城市經濟迅速崛起之外,歐洲各地也普遍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經濟的繁榮也造成人們思想的活躍。

但是,這一切的美好時光,隨著君士坦丁堡的陷落,終於到了盡頭。

如果歐洲人從來沒有見識過東西方貿易的巨大利潤也就罷了,食髓知味後又被剝奪,那還不急得抓心撓肝啊!

俗話說,擋人財路如殺人父母,歐洲人最直接的想法當然是殺了這些天殺的異教徒。

可……但是,但可是,當時的奧斯曼帝國正是如日中天,能防守住不被打過來就感謝上帝了,殺過去?還是算了吧。被教會忽悠兩句,就熱血沸騰去東方送死的腦殘,已經在持續近兩百年的十字軍東征中死絕了,還是另想辦法吧!

思來想去,唯一現實的考慮,就是從大西洋開闢聯通東方的新航線。大批意大利人帶著從東方引進並改良的火炮,和從穆斯林那裡偷師的航海技術,蜂擁而至歐洲最西端的伊比利亞半島,因為這裡離大西洋最近。

一場意義深遠的技術革命,在伊比利亞半島那些看起來毫不起眼的工坊船塢中醞釀。

整個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的面貌,將從此改變。


全文完。感謝閱讀,如果喜歡,記得關注以示鼓勵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