蠻龍:侏羅紀的“新興”霸主

鎮樓圖:《恐龍革命》蠻龍頭部

蠻龍:侏羅紀的“新興”霸主

很長時間以來,我一直都認為異特龍才是侏羅紀晚期當仁不讓的絕對霸主——至少各類影視書籍都是如此表現的,直到我看到了《恐龍革命》,第一次聽說了“蠻龍”的名字。

《恐龍革命》中登場的蠻龍非常剽悍,體型和力量均遠在普通異特龍之上,還差點要了那隻歪嘴異特龍的小命,注意此處蠻龍狹窄的體腔。

蠻龍:侏羅紀的“新興”霸主

就是最後盒飯領的有點倉促……

蠻龍:侏羅紀的“新興”霸主


帶著強烈的好奇心,我上網搜了百度百科(對沒錯就是百度百科

),徹底被這一新興霸主給徹底震驚了:

最大個體可達14米12噸,能高速奔跑,咬合力15噸僅次於霸王龍,還有異特龍被其殺死吃掉的證據,被稱作“侏羅紀的霸王龍”。

蠻龍:侏羅紀的“新興”霸主


蠻龍:侏羅紀的“新興”霸主


紀錄片的渲染+百度百科的過分誇張,很難讓人不相信“蠻龍戰鬥力有實力挑戰霸王龍

”的真實性,可事實又如何呢?

一.蠻龍體型被衛星了

事先聲明一點,“蠻龍神教”其實不是《恐龍革命》的鍋,相反,《恐龍革命》的蠻龍復原總體上沒有大問題,退一萬步講,《恐龍革命》是為數不多的良心紀錄片。

蠻龍:侏羅紀的“新興”霸主

如圖,《恐龍革命》的蠻龍,平均個體9米1.2噸,最大個體10.5米3.5噸。

現實的蠻龍分為兩種:歐洲的格氏蠻龍和北美的模式種譚氏蠻龍。前者長10~11米,重量超過5噸;後者平均9米3噸,倘若算上君王艾德瑪龍(同種異名)則達12米8.5噸。

除了體重地洞,《恐龍革命》的蠻龍建模很科學。


那麼所謂“坦桑尼亞蠻龍”究竟從何而來呢?

原來,科學家曾在坦桑尼亞發現了一顆僅齒冠就長達15.5㎝的牙齒,並不確定究竟屬於哪一種食肉恐龍;但陰差陽錯之下,就被人安到了蠻龍的頭上,14米12噸的“坦桑尼亞蠻龍”由此誕生。

蠻龍:侏羅紀的“新興”霸主


和21米的巨齒鯊一樣,一切都是一顆牙齒惹的禍,只不過前者一定程度上是實至名歸,後者則是張冠李戴。


蠻龍:侏羅紀的“新興”霸主

蠻龍VS綠皮暴,真實的蠻龍即使碰上平均大小的霸王龍也是自身難保。

二.蠻龍的速度

百度百科形容蠻龍為“腿長而強壯”、“奔跑速度夠快”,似乎有意無意地強調蠻龍是因為腿長而擁有較快的奔跑速度。

蠻龍:侏羅紀的“新興”霸主

這是蠻龍的復原圖,其體腔很低矮

蠻龍:侏羅紀的“新興”霸主

放大到14米後就成了“坦桑尼亞蠻龍”,在等長下和以短腿而著稱的南巨相比,蠻龍的腿部也壓根看不出更長的樣子,同時它的恥骨很短,骨盆也更低,所謂的“腿長”純屬瞎掰,更不可能有什麼較快的速度。

三.蠻龍的牙齒

根據百度百科,蠻龍的牙齒被描述成“半放血半碎骨”型,聽起來很霸氣、很全能。(言外之意就是既不善於放血也不擅長碎骨唄>﹏

蠻龍:侏羅紀的“新興”霸主

話糙理不糙,蠻龍的牙齒不算很尖銳,也不及霸王龍那般粗壯,而且其本身體型就小於霸王龍和南巨,放血效率自然不如鯊齒龍科高,要想直接給大型獵物碎骨更是沒戲。

蠻龍:侏羅紀的“新興”霸主

但是蠻龍的牙齒也不是一無是處,至少有著超過10㎝長的齒冠,對付大型獵物比如劍龍、樑龍等就比異特龍更有優勢。

四.蠻龍殺死並吃掉了異特龍嗎?

實際情況是:在一具異特龍恥骨化石上發現了來自蠻龍的咬痕,僅此而已。

考慮到蠻龍比異特龍更高大,攻擊到菊花部位的概率………起碼比鎖喉爆頭的要低的多,這一點我持保守意見,畢竟在野外老虎殺死花豹也不是沒有發生過。

蠻龍:侏羅紀的“新興”霸主


最後簡單總結一下:蠻龍的戰鬥指數很高,一對一異特龍多半不是對手;但請別吹太過,請別動不動就試著拿去跟霸王龍玩“碰瓷”,抵制營銷,少信百度,從我做起!


蠻龍:侏羅紀的“新興”霸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