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和“清朝”究竟是不是中國?

“元朝”和“清朝”究竟是不是中國?

NO.17 元清非中國

文|寒山憶雪


這個話題是個火藥桶。時間寶貴,直入正題。

要證明元清不是中國,先得說說什麼是中國。

01 什麼是中國

中國這個詞,最早的含義,就是洛陽盆地,是地理概念。最早出現中國一詞的,是西周時期的青銅器何尊銘文。

「唯王初壅,宅於成周……曰:餘其宅茲中或(國)」

最早的國,意思是或(域的本字),也就是區域,是地理範圍,不是指現在意義上的國家。

“元朝”和“清朝”究竟是不是中國?

“元朝”和“清朝”究竟是不是中國?


周人以小族入主中原,文明上多繼承於商,周人認為洛陽盆地是中國,那麼商極有可能也認為洛陽盆地是中國。而周人又以夏的後裔自居,標榜自己為夏的繼承者,加上史書記載的夏都也位於洛陽盆地,那麼夏人多半也認為洛陽盆地是中國。

西周時,中國仍然還是地理概念,但是到東周就不一樣了。

東周時,周王室東遷,天子直轄的王畿土地基本只剩下洛陽盆地。在這種情況下,天子轄地與中國的範圍幾乎重合,久而久之,中國變成了周王畿的代稱,也變成了周的代稱。

從這個時候開始,中國一詞才突破地理概念,變成了國家概念,有了「中央之國」的含義,相對於四方諸侯國來說。

隨著秦漢統一,中國的名號也被秦漢所繼承。與東周天子的領地只在洛陽盆地不一樣,秦漢皇帝的領地,擴大到了長城以南的大部分區域。

與此同時,「中國」也第一次以統一國家的面貌登上歷史舞臺,而且他的範圍也從洛陽盆地擴大到整個長城以南的地區,並從此穩定下來,一直延續到近代。民國時期所說的「漢地十八省」,就是秦漢以來中國的穩定範圍,所以漢地十八省才又被稱為「中國本部」

“元朝”和“清朝”究竟是不是中國?


當然了,秦漢以後,還有很多分裂割據的時期,所以中國的概念,並不完全指統一的中央之國,也還會保留一些其他的含義。

比如,三國時期,東吳就把曹魏稱為中國,五代十國時期,南方各國也把梁唐晉漢週五代稱為中國。

這裡的中國,既有表示中原地區的概念,也有表示正統的概念。

不過如果單純說國家概念,什麼是中國呢,就是由周王朝孕育,並由秦漢催生的國家。


02 外部入侵非中國

判斷一個政權是不是中國的政權,就看它能不能往上追溯到周秦漢這幾個「中央之國」的法統。

法統的繼承,通常靠禪讓詔書之類的書面證明來判斷,偶爾也可以靠精神認同來判斷,但是又不能只靠這兩點。

為什麼呢,因為禪讓詔書、精神認同,只代表名義,並不一定是實際情況。

而名義,可以造假,也可以是虛偽的外衣。

打個比方。一個人把家產傳給兒子,那麼他留了書面遺囑也好,或者他兒子自認為繼承父親遺產也好,都沒有毛病。

但如果是一個不相關的人,巧取豪奪了前者的遺產,那麼不管是這個人拿出了書面遺囑,還是他自認為繼承了遺產,都很難判定他是前者的傳承。

那麼法統傳承,還需要哪些條件來判定呢?

第一,政權起源,是不是原來中國境內的內生政權。

第二,政權性質,是不是具有中國本土性質的。

第一點很好理解,如果一個政權不是從前朝中央之國的內部起源的,那就可以直接判定,這個政權不是中國政權。

滅掉了北宋的金國,它的政權起源就不在中央之國北宋的內部,不屬於內部的反叛,而是屬於外部入侵,所以金國就不是中國。

“元朝”和“清朝”究竟是不是中國?


就像中華民國如果被外部的日本滅掉了,那麼佔領中國的日本仍然不是中國。

以此類推,源自晉朝外部的北魏、源自宋朝外部的蒙古,都不是中國政權。

很多人接受不了這個結論,他們會反駁,日本還是外國,但是建立北魏的鮮卑人和建立元朝的蒙古人,都是現在中國境內的少數民族祖先,他們的政權也都位於現在中國的境內,他們都屬於中華民族的一部分。憑什麼說鮮卑北魏和蒙元是外部勢力?

這樣反駁的人,大概可能是四維人類,比正常人多了一個時間維度,能夠在不同的時空裡來回穿梭。

他們犯了一個最簡單的錯誤,就是把不同時空裡的事情,統一成單個時空來對待。

鮮卑在南北朝以後,就融入了漢人當中,但秦漢三國時期,鮮卑還不屬於漢人,也不屬於中央之國。同樣的,蒙古現在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但在宋朝,他們和漢人可沒什麼關係。

就像有一對小兩口是今年結婚的,今後是一家人了,但是在結婚之前,他們可不是一家人。


03 政權性質需本土

外部入侵非中國,這一點非常好理解,但是邏輯不好的人,或者歷史觀裡塞入了太多政治上的東西的人,是很難接受這個結論的。

相比之下,第二條就不太好理解了。

什麼叫政權性質是中國本土性質的呢?

這個本土性質,並不是說政權的方方面面,包括行政架構、司法體系、執政理念等等等,都得和前朝一模一樣。不是說推行郡縣制的秦朝替代封建制的周朝,就不是本土性質了。也不是說尊崇黃老之學的漢朝替代尊崇法家的秦朝,就不是本土性質了。

這個本土性質,指的是政權的官員任用、行政架構,不會去刻意區分民族身份,而是一視同仁。

我們拿南北朝的北魏,和五代十國的後唐來舉例對比。

北魏,首先它是外來政權,前面說過了。其次,它的政權裡,就會刻意區分鮮卑人和漢人,族群區分的意識非常明顯

一個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北魏繼承者之一的東魏丞相高歡,一面對鮮卑人說:「漢民是汝奴,夫為汝耕,婦為汝織,輸汝粟帛,令汝溫飽,汝何為陵之」,一面又對漢人說:「鮮卑是汝作客,得汝一斛粟、一匹絹,為汝擊賊,令汝安寧,汝何為疾之」。

後唐,首先它不是外來政權。後唐政權起源於河東節度使李克用,李克用雖然是沙陀人,但他們接受唐朝冊封,進入山西並主動漢化,成為沙陀裔中國人,而不是居住在中國的沙陀人。

“元朝”和“清朝”究竟是不是中國?


除了主動漢化融入漢人之外,李克用政權的內部無論是行政運轉還是官員任免,都沒有去區分族群,而是一視同仁

。在沙陀裔君主建立的後唐、後晉、後漢政權中,從來沒有出現像高歡所說的那種現象。

打個比方,北魏就像是外來的家族,搶奪了本地家族的財產,同時防範著本地家族。而後唐就像是入贅的女婿,與本族其他家庭一樣,有權利和家族裡的叔侄兄弟爭奪家族財產。

所以北魏不是本土性質的政權,而後唐是。

結論,北魏不是中國政權,而後唐是。

04 遼金元清除國籍

按照上面的兩個標準,除了北魏被開除出中國外,需要開除的還有契丹、金、元、清。

嚴格上來說,契丹算是源自中央之國(唐朝)內部的政權,但是這個內部內的不夠深,它是唐朝的羈縻地,也就是間接統治區,算半個外來政權。與此同時,契丹實行典型的一國兩制,契丹制度與漢人制度,

政權性質上刻意區分遼漢,沒有本土化

金國前面說了,他的政權起源於中央之國(宋朝)外部的政權,入侵滅掉北宋後,也實行典型族群區分制度,女真與漢人區別對待,政權沒有本土化。

蒙元政權起源於中央之國(南宋)外部的政權,甚至都不屬於半漢化的金國內部,在外來政權這一點上,蒙元毫無疑義。在政權性質上,蒙元重用蒙古、色目人為高官主官,甚至在全社會上有意區分族群,漢人(漢人、南人)的地位最為低下,幾乎沒有半點本土政權的特徵

“元朝”和“清朝”究竟是不是中國?


清政權的起源和契丹非常相似,原本也是中央之國(明朝)的羈縻地,間接統治區,本來可以算作是半個內部政權。

但是清和契丹不一樣的是,契丹直到唐朝滅亡,都沒有和唐朝徹底決裂,所以契丹和宋都可以算是唐朝的子孫,只不過契丹是乾兒子,宋是親孫子。

而清在明朝沒有滅亡時,就已經和中央之國的明朝決裂,決裂的標誌就是稱「大汗」。這就相當於,乾爹還沒死,乾兒子已經和他斷絕父子關係了。這樣一來,清基本上就算外來政權了

“元朝”和“清朝”究竟是不是中國?


外來政權入侵後,看起來是清承明制,但實際上官員任用偏向滿人,科舉制度上也刻意區分滿漢,政權系統裡族群區分的色彩異常濃厚,不亞於蒙元。像北魏和金國至少曾經實行過漢化的改革,主動本土化,而清朝至始至終,都在刻意區分族群,並最終因“皇族內閣”而亡。

05 復國的兩種方式

可能有人不服氣了,不是說北魏不是中國政權嗎,那麼北魏的繼承者北周也不是中國咯,北周的繼承者隋朝也不是中國咯,那麼隋朝往後的繼承人唐宋都不是中國咯?

這裡要注意一個問題,中國是有亡國史的,但是亡國之後,是可以復國的,誰要說亡國之後不能復國的,我想和他見面親自談談。

那麼復國有兩種方式,第一種就是像元滅宋之後,又被明朝趕走那樣,由內部本土百姓起義復國,這種是武的復國

第二種就是像隋朝那樣,脫胎於太君政權,但是在官方上宣佈與太君切割,以漢奸政權的身份復國,這種是文的復國

隋文帝篡位後,廢胡姓、禁胡語、禁胡服、禁胡俗,恢復漢姓及漢官禮儀,就是與外來政權切割的標誌。

“元朝”和“清朝”究竟是不是中國?


這樣梳理下來,周秦兩漢,再到魏晉宋齊梁陳,都是中央之國的傳承,有學者把這個傳承脈絡稱作「中華第一帝國」

隋朝與外來政權切割,以漢奸之國的身份復國,滅陳國算是中國的統一。此後,隋唐五代到兩宋,仍然是中央之國的一脈相承,有學者把這個脈絡稱作「中華第二帝國」

元滅宋,中國亡國,此後明朝復國,這便是「中華第三帝國」

清滅南明,中國再次亡國,此後辛亥革命,中國沒覆成帝國,覆成民國了。

依然還會有人不服,因為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不是都承認元朝的正統地位了嗎?如果元朝不是中國,明朝憑什麼是?或者明朝是中國,元朝憑什麼不是?

“元朝”和“清朝”究竟是不是中國?


這個問題,的確難倒不少人,不過在寒山這裡,這就不是個問題。

朱元璋所追認的元朝正統地位,是皇權思維下的天命正統地位,而不是寒山嚴密邏輯推理下的中國正統地位。

而且即便是朱元璋追認的元朝正統地位,也是為了統戰親元勢力和留在北方的蒙古後裔需要,追認時也顯得極不情願。我們從朱元璋的北伐檄文中就可以看出來。

檄文開篇第一句,「自古帝王臨御天下,皆中國居內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國,未聞以夷狄居中國而制天下也」,很明顯的把夷狄(蒙元)與中國對立,而且對夷狄統治中國沒什麼好感。

緊接著第二句,「自宋祚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國,四海以內,罔不臣服,此豈人力,實乃天授」,這個是被迫承認了元的天命地位,但是他是心悅誠服的認可了元是中國了嗎?沒有。

因為在下文中,朱元璋就高喊出了「驅逐胡虜,恢復中華」「方欲遣兵北逐胡虜,拯生民於塗炭,復漢官之威儀」「蓋我中國之民,天必命我中國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志在逐胡虜,除暴亂,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國之恥」

的豪言壯語。

辛亥年的「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就是從這裡抄來的。

很明顯,朱元璋的意思是,我承認你蒙古來中原當過老大的這段歷史,但我不承認你是中國。你要是中國,我幹嘛還驅逐你,恢復中華呢?

06 純粹的歷史觀

說到這裡,我估計很多人已經在心裡罵我是皇漢甚至「蝗漢」了。

肯定有人心裡在想,你寒山這是居心不良,傷害少數民族的感情,試圖論證滿蒙不屬於中國,想要分裂中國,其心可誅。

我必須要申辯一下。

首先,這是歷史上發生的事情,和今天沒有關係,歷史上蒙古女真入侵中國犯下的罪孽,不能怪罪到今天的少數民族同胞頭上。祖先是仇敵,子孫是同胞,這個太正常不過了。所以沒必要上綱上線,說寒山傷害誰的感情了。

就像中國與日本,曾經是仇敵,現在是朋友。未來兩國還合併了也說不準呢。難道陳述當年日本侵華的罪行,就是傷害現在日本人的感情嗎?絕不是這樣的邏輯。

“元朝”和“清朝”究竟是不是中國?


其次,中國現有的疆土的法理基礎,是由一系列近現代的國際條約奠定的,由國際公約做見證的。

絕不是陳述一下歷史事實,就影響今天的領土歸屬,這個邏輯上說不通

況且,論述元清不是中國,只是說歷史上當時的元清政權不是當時的中國,又不是說今天東北、內蒙古的土地不屬於屬於中國。所以還是不要上綱上線,沒有關係的事情不要硬往一起扯。

最後,寒山要說的是,歷史就是歷史,不要把當代政治觀硬塞入歷史觀裡,否則,我們沒啥好聊的。

以上。


「寒山噴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