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在甲午戰前的國際地位是怎樣的?

與鍶


甲午戰爭之前,清政府是遠東第一大國,同時在歐洲列強的眼裡,也是一個有利用價值的東方強國。



可能有同學會不同意這種說法,認為兩次鴉片戰爭,清政府都是慘敗,中法戰爭也是窩窩囊囊的議和,一點尊嚴都沒有,這世界上哪有如此丟人現眼的強國?

窩囊這一點我承認,清政府輸給英法,被沙俄割走上百萬平方公里領土,確實很沒有地區大國的風範。

但是,凡事要實事求是。清政府在兩次鴉片戰爭裡輸給的跟中國動手的是當時世界第一強國英國和世界第二強國法國。面對世界排名前二的選手合力一擊,清政府打不過是正常的。當時全世界都沒國家能接得住招。比如沙俄在克里米亞戰爭期間,不也是被英法聯軍揍得一地雞毛?

這就好比現在美國要揍印度,印度打不過美國是很正常的。不能說印度打不過美國,就否認它是南亞第一大國吧?

所以,說甲午戰爭之前的清朝是遠東的第一大國,沒有任何毛病。畢竟中國的人口體量擺在那裡。

繼續,再說西方國家當時對清朝的態度。

1856年,沙俄輸掉克里米亞戰爭後,不敢再挑釁英法,便把擴張目標轉移到遠東,並趁清政府虛弱之際,從清政府手裡先後搶走了外東北和新疆的上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由於英法認為沙俄擴張太快,傷害到了他們在遠東的利益。同時英法又不想跟沙俄直接開戰(認為太費勁,不划算),因此英法就採取扶持區域大國,利用馬仔遏制沙俄的外交政策。

當時,西亞中東地區的奧斯曼帝國,遠東地區清朝,都是英法扶持的對象。

奧斯曼帝國不用多說,離歐洲近,改革的時間也會很早。清朝一開始不想改革,但是由於第二次鴉片戰爭被打疼了,因此在二鴉之後也是積極的搞改革。

1861年,清政府開關,興辦洋務,英法認為清朝可以利用,便非常親中,給中國提供了很多幫助和便利。尤其是軍事方面,幾乎各種武器都敞開供應,槍炮軍艦要啥有啥,還幫助中國建立了北洋水師。(就連戰列艦這種大殺器都願意賣給清朝,可想而知當時的扶持力度有多大)



但是,“強大”之後清政府讓英法很失望。

為什麼失望呢?首先,清政府的洋務運動多數都是“樣子貨”,搞了30年洋務的清朝,依然沒有牽制沙俄的實力。

第二,清政府的目光實在是太短淺了。國力有一點點恢復,就開始做白日夢,便想以天朝上國自居。英法扶持清政府,是希望清廷牽制沙俄,但清廷卻不想被英法擺佈,不僅沒跟沙俄死磕,反而跟沙俄打的火熱。

比如沙俄支持阿古柏侵佔新疆,當時李鴻章的建議是不去管新疆,不去管沙俄,這等於就是變相的討好沙俄。哪怕沙俄後來霸佔伊犁,清政府也依然沒有勇氣跟沙俄開戰,而是搞什麼談判。

因此,甲午戰爭之前的清政府,讓英法很是失望,認為清政府不按照他們安排好的道路走,不是它們心中遏制沙俄的最優解。

恰巧在這個時候,日本由於明治維新,也開始搞近代化,並且日本也跟沙俄有矛盾。於是英法便決定實行遏制沙俄的備選計劃,即扶持日本對付沙俄。(如果說清朝是英法的馬仔,日本當時連做馬仔的資格都沒有)



當時的日本人很現實,清政府不想走英法安排的路,他們求之不得,因為這是他們想要強大的唯一機會。

可是,日本畢竟很弱小,只是個巴掌大的小島國,不可能跟沙俄對抗。

於是,英法就忽悠日本打中國。這是個一箭雙鵰之計:如果日本打輸了,則證明日本不堪大任,英法會拋棄日本重新扶持清朝;如果日本打贏了,則證明日本比清朝強,能堪大任,英法會強逼清朝割肉養日本,扶持日本壯大。

日本人心裡很清楚,這是他們實現民族崛起的唯一希望。如果輸了,日本將會輸得連褲衩子都不剩。因此日本為了這場戰爭豁出了一切身家,發賣的戰爭債券遠遠超出了日本政府能夠承受的極限。(看看日本對戰爭的態度,再看看清廷,甲午豈能不敗?)

最後,清朝在一種懵逼的狀態下,輸掉了甲午戰爭。而英法則在戰後立刻拋棄中國,收購日本的戰爭債券,替日本穩住經濟,同時向清政府施壓,逼迫其接受了日本《馬關條約》的苛刻條件。

日本拿到了清政府賠付的2.3億兩白銀和臺灣島後,瞬間野雞變鳳凰,國力大增,取代了清朝,成為遠東的頭號強國。同時也成為英國在遠東的頭號馬仔。

面對咄咄逼人的日本,當時清政府的外交政策又搞錯了——聯俄抗日。(事後證明這一招完全是引狼入室)

英國看到清政府再次與自己的意願背道而馳,遂加強對日本的支持,而日本人也投桃報李,抓住機會,積攢實力一飛沖天,在十年後發動日俄戰爭,重創沙俄,以先後擊敗中俄兩大強國的戰績躋身為世界強國之列。



總結:甲午戰爭之前的清朝是區域強國,這是沒有爭議的。清朝在甲午戰爭後,從區域強國滑落到被魚肉之國,這也是讓很多國家都沒有想到的。包括日本在內,都沒有想到看似強大的清朝會如此不堪一擊。

這就好比,斯里蘭卡和印度開戰,印度居然敗給了斯里蘭卡一樣。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滿清誤國三百年”這句話,確實是有一定道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