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在甲午战前的国际地位是怎样的?

与锶


甲午战争之前,清政府是远东第一大国,同时在欧洲列强的眼里,也是一个有利用价值的东方强国。



可能有同学会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都是惨败,中法战争也是窝窝囊囊的议和,一点尊严都没有,这世界上哪有如此丢人现眼的强国?

窝囊这一点我承认,清政府输给英法,被沙俄割走上百万平方公里领土,确实很没有地区大国的风范。

但是,凡事要实事求是。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里输给的跟中国动手的是当时世界第一强国英国和世界第二强国法国。面对世界排名前二的选手合力一击,清政府打不过是正常的。当时全世界都没国家能接得住招。比如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不也是被英法联军揍得一地鸡毛?

这就好比现在美国要揍印度,印度打不过美国是很正常的。不能说印度打不过美国,就否认它是南亚第一大国吧?

所以,说甲午战争之前的清朝是远东的第一大国,没有任何毛病。毕竟中国的人口体量摆在那里。

继续,再说西方国家当时对清朝的态度。

1856年,沙俄输掉克里米亚战争后,不敢再挑衅英法,便把扩张目标转移到远东,并趁清政府虚弱之际,从清政府手里先后抢走了外东北和新疆的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由于英法认为沙俄扩张太快,伤害到了他们在远东的利益。同时英法又不想跟沙俄直接开战(认为太费劲,不划算),因此英法就采取扶持区域大国,利用马仔遏制沙俄的外交政策。

当时,西亚中东地区的奥斯曼帝国,远东地区清朝,都是英法扶持的对象。

奥斯曼帝国不用多说,离欧洲近,改革的时间也会很早。清朝一开始不想改革,但是由于第二次鸦片战争被打疼了,因此在二鸦之后也是积极的搞改革。

1861年,清政府开关,兴办洋务,英法认为清朝可以利用,便非常亲中,给中国提供了很多帮助和便利。尤其是军事方面,几乎各种武器都敞开供应,枪炮军舰要啥有啥,还帮助中国建立了北洋水师。(就连战列舰这种大杀器都愿意卖给清朝,可想而知当时的扶持力度有多大)



但是,“强大”之后清政府让英法很失望。

为什么失望呢?首先,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多数都是“样子货”,搞了30年洋务的清朝,依然没有牵制沙俄的实力。

第二,清政府的目光实在是太短浅了。国力有一点点恢复,就开始做白日梦,便想以天朝上国自居。英法扶持清政府,是希望清廷牵制沙俄,但清廷却不想被英法摆布,不仅没跟沙俄死磕,反而跟沙俄打的火热。

比如沙俄支持阿古柏侵占新疆,当时李鸿章的建议是不去管新疆,不去管沙俄,这等于就是变相的讨好沙俄。哪怕沙俄后来霸占伊犁,清政府也依然没有勇气跟沙俄开战,而是搞什么谈判。

因此,甲午战争之前的清政府,让英法很是失望,认为清政府不按照他们安排好的道路走,不是它们心中遏制沙俄的最优解。

恰巧在这个时候,日本由于明治维新,也开始搞近代化,并且日本也跟沙俄有矛盾。于是英法便决定实行遏制沙俄的备选计划,即扶持日本对付沙俄。(如果说清朝是英法的马仔,日本当时连做马仔的资格都没有)



当时的日本人很现实,清政府不想走英法安排的路,他们求之不得,因为这是他们想要强大的唯一机会。

可是,日本毕竟很弱小,只是个巴掌大的小岛国,不可能跟沙俄对抗。

于是,英法就忽悠日本打中国。这是个一箭双雕之计:如果日本打输了,则证明日本不堪大任,英法会抛弃日本重新扶持清朝;如果日本打赢了,则证明日本比清朝强,能堪大任,英法会强逼清朝割肉养日本,扶持日本壮大。

日本人心里很清楚,这是他们实现民族崛起的唯一希望。如果输了,日本将会输得连裤衩子都不剩。因此日本为了这场战争豁出了一切身家,发卖的战争债券远远超出了日本政府能够承受的极限。(看看日本对战争的态度,再看看清廷,甲午岂能不败?)

最后,清朝在一种懵逼的状态下,输掉了甲午战争。而英法则在战后立刻抛弃中国,收购日本的战争债券,替日本稳住经济,同时向清政府施压,逼迫其接受了日本《马关条约》的苛刻条件。

日本拿到了清政府赔付的2.3亿两白银和台湾岛后,瞬间野鸡变凤凰,国力大增,取代了清朝,成为远东的头号强国。同时也成为英国在远东的头号马仔。

面对咄咄逼人的日本,当时清政府的外交政策又搞错了——联俄抗日。(事后证明这一招完全是引狼入室)

英国看到清政府再次与自己的意愿背道而驰,遂加强对日本的支持,而日本人也投桃报李,抓住机会,积攒实力一飞冲天,在十年后发动日俄战争,重创沙俄,以先后击败中俄两大强国的战绩跻身为世界强国之列。



总结:甲午战争之前的清朝是区域强国,这是没有争议的。清朝在甲午战争后,从区域强国滑落到被鱼肉之国,这也是让很多国家都没有想到的。包括日本在内,都没有想到看似强大的清朝会如此不堪一击。

这就好比,斯里兰卡和印度开战,印度居然败给了斯里兰卡一样。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满清误国三百年”这句话,确实是有一定道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