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車主打方向盤時能省點勁兒,供應商們有多努力?

為了讓車主打方向盤時能省點勁兒,供應商們有多努力?

作者 | 陳宇洋

設計丨付洪遠

“左打方向,車向右;右打方向,車向左。“通過改變參數設置,實現這波神奇的操作,這就是博世研發出的線控轉向系統。

不經常鑽研技術的小夥伴兒們可能會略顯迷茫,什麼是線控轉向系統呢?它跟傳統的轉向系統有什麼分別呢?基於以上問題,本次首席出行官就博世研發出的線控轉向系統來跟大家淺談”轉向系統的發展史“。

轉向系統的“前世今生”

汽車轉向的發展歷程可大致分為4個階段:機械轉向系統、機械液壓助力系統、電子液壓助力系統和電子助力轉向系統。

为了让车主打方向盘时能省点劲儿,供应商们有多努力?

機械轉向系統(Manual Steering,簡稱MS):顧名思義,該系統以駕駛員體力作為轉向能源,其中所有傳力件都是機械的。

這種方法的缺點顯而易見:輪胎和地面的反作用力直接傳遞到方向盤上,導致在扳動方向盤的時候很費勁(尤其是在原地打方向時)。所以老一輩人總說,開車那是個體力活。

總結下來,機械轉向的性能可靠、結構簡單,但是扳著費力,靈敏度不高。更慘的是,在方向盤沒把穩時還有可能造成手臂骨折,尤其是在開載重和自重很大的貨車時。

为了让车主打方向盘时能省点劲儿,供应商们有多努力?

機械液壓助力系統( Hydraulic Power Steering,簡稱HPS):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大家發現基於機械轉向操作實在費力,並且容易傷到駕駛員。於是乎,機械液壓助力系統就順應而來。

該技術的原理是利用發動機的動力帶動油泵,給機械轉向提供液壓助力。在使用中,駕駛員僅需輕微用力就能轉動方向盤,操作跟之前相比更輕鬆寫意。但由於方向盤給駕駛員力量反饋太小,容易給後者造成路感缺失的問題(尤其是在高速行駛時,方向盤過輕會導致車身控制不穩定)。另外,為了保持壓力,不論是否需要轉向助力,系統總要處於工作狀態,還會造成能耗較高。

为了让车主打方向盘时能省点劲儿,供应商们有多努力?

電子液壓助力系統(Electro Hydraulic Power Steering,簡稱EHPS):為了提升駕駛員操控感,解決能耗高的問題,電子液壓助力系統就誕生了。其原理與機械液壓助力基本相同,不同點為油泵由電動機驅動,助力力度可變。通過車速傳感器對車速的監控,電控單元獲取數據後通過控制轉向控制閥的開啟程度改變油液壓力,從而實現轉向助力力度的大小調節。

這對於熱愛駕駛的老司機來說,助力大小可根據車速來匹配簡直是不得了的福音。車輛從此在速度高時助力小、手感更沉穩;車速低時助力大、開著更省力。

为了让车主打方向盘时能省点劲儿,供应商们有多努力?

電子助力轉向系統(Electric Power Steering,簡稱EPS):該系統根據助力電機的安裝位置不同,可以分為轉向軸助力式、齒輪助力式、齒條助力式3種模式。其原理都是利用驅動電機直接帶動轉向軸,或轉向齒輪,最終讓轉向齒條在電子控制單元下直接實現助力轉向。這種方案的最大好處,在於省去了液壓助力系統所必需的動力轉向油泵、軟管、液壓油、傳送帶和裝於發動機上的皮帶輪。

相比傳統液壓動力轉向系統,電動助力轉向系統具有以下優點:只有在轉向時電機才會提供動力,可以顯著降低能耗;助力大小可以通過軟件調整,能夠兼顧低速時的轉向輕便性和高速時的操縱穩定性,回正性能好;結構緊湊,提升了車內空間效率;可通過程序的設置,使電動助力轉向系統易於匹配不同車型,縮短生產和開發週期。

線控轉向是“何方神聖”?

面對著即將到來的自動駕駛時代,傳統轉向系統已然無法滿足自動駕駛功能的控制需求。因此,博世日前推出了線控轉向系統。該系統的技術原理,和傳統轉向系統存在本質不同。

不同的時代對於車輛有不同的需求。

“自動駕駛”作為現在炙手可熱的話題,無論是傳統主機廠還是新造車勢力,都在研發自動駕駛技術。

而博世針對目前的市場需求,推出了線控轉向系統。

博世的線控轉向系統技術原理,是指在轉向系統的上部和下部之間,取消現有的物理連接。實現了上轉向與下轉向的非機械連接,並將其結構分為方向盤執行機構和轉向齒條執行機構兩部分:

首先,方向盤執行機構將駕駛者的轉向意圖通過傳感器轉換成數字信號,隨後傳遞給轉向齒條執行機構。同時,根據不同的車速及駕駛工況提供模擬的方向盤力矩反饋,從而實現方向盤的回正以及駕駛手感等功能。

轉向齒條執行機構則從方向盤執行機構接受信號,並根據駕駛員的轉向意圖將方向盤角度信號轉換成輪胎的擺動。

博世官方表示:取消中間軸會有很多好處。其一是減少整車廠的產品類型,降低成本。

舉例說明,左駕和右駕車的轉向系統現在是兩個產品。但取消中間軸之後,左駕和右駕的轉向就可以變成一個系統。其二,將可變轉向比功能下放到更多價位更低的車型上。

目前,一些車輛要實現可變傳動比,需要在機械上要做出不同的齒型,成本較高並且工藝複雜。如果用了線控轉向系統,傳動比可以通過軟件和參數來設定,既有靈活性,同時又降低了成本和縮短了開發週期。

線控轉向的優勢和劣勢

優勢:

  • 方向盤與轉向機之間沒有硬連接。不同於英菲尼迪Q50的線控轉向系統(仍有機械中間軸作為冗餘設計),博世研發的系統則完全取消了中間軸的設計,消除了機械連接衝擊的傳遞,降低了噪聲和震動。

  • 轉向比可隨意調節。系統可通過軟件參數的調整實現多種不同的駕駛模式,比如舒適模式和運動模式(運動模式會提供更多的路面反饋)。

  • 佔據空間小,為機艙內其餘零部件的佈置提供了更充足的空間。比如,可以獲得更大的駕駛員腿部空間。

劣勢:

  • 對性能車和跑車這種強調駕駛樂趣的車型來說路感不足,駕駛樂趣差。個人認為,沒有硬連接導致路感反饋較為虛假。

  • 一旦出現質量問題,後果不堪設想。以英菲尼迪Q50召回為例,由於線控主動轉向系統控制單元程序有偏差,當發動機在電瓶處於低電壓狀態下啟動時,控制單元有可能對方向盤角度作出誤判,導致方向盤和車輪的轉動角度存在差異。這種情況下,即便方向盤轉到中立位置,車輪也可能不會返回到直行位置,導致車輛不能按駕駛員意圖起步直行或轉向,非常危險。

  • 信息安全方面,存在被黑客攻擊的風險。因為使用純電子信號作為執行數據傳輸,所以系統在一定程度具有被黑客攻擊的潛在危險性。另一方面,線控轉向取消了傳統的物理連接,這意味著車輛被黑客控制後,車內駕駛員完全喪失了對車輛的控制能力。當然,博世聲稱該公司會構建足夠安全的防火牆。不過一旦系統成為車聯網的一部分,無論誰也沒有辦法保證100%的安全性。

當然了,面對線控轉向的可靠性及安全性問題,博世官方也給出瞭解答。他們強調:“我們的系統架構,如整車電源,通訊、信號、轉向系統的電機、處理器都採取了全冗餘的系統方案。其相當於有兩套系統實時並聯工作,當其中一套失效時,另一套也能繼續保證轉向指令被執行。”

自動駕駛時代,少不了線控轉向系統

當前,智能駕駛中便有許多功能是通過電動轉向系統來實現的——例如車道保持輔助、交通擁堵輔助、自動泊車等。

但是,目前的技術更多是依靠對助力電機的控制來實現。尤其在使用自動泊車的功能時,我們能看到方向盤還需要隨著車輪的轉向而轉動的。在Model 3車主用方向盤操縱車機打遊戲時,車輪也會隨方向盤轉動。針對這種情況,線控轉向技術的出現恰逢其時。

更重要的是,線控轉向技術的出現將會推動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當完全自動駕駛功能落地後,方向盤存在的意義便會被極大的削弱。如果依舊採用傳統的機械式轉向結構,那在自動駕駛過程中,方向盤變成為了侵佔空間的“累贅”。而線控轉向系統節省下的空間,可以用來佈置傳感器、計算單元或其他零部件。

若要實現自動駕駛技術,線控轉向在很大程度上會成為必不可少的硬件部分。顯然,博世在此時推出線控轉向技術,就是為了迎合自動駕駛趨勢而進行提前佈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