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的發生是不是因為李淵的放權給李世民導致?

歷史愛好者小何


這當然不是李淵的放權,才導致玄武門之變的,而是李世民早已經就策劃安排好了。李世民是個及為聰明果斷、有才幹的人。

所以才策劃這場兵變,李世民他已經看到將來會有大展拳腳的機會。而他父親年事已高,做不了多長時間的皇帝,只要他把大哥李建成、三弟李元吉除掉,才萬無一失,太子一定就是他的了。

只要他老爹一退位,繼承傳統皇位人非他莫屬了。他父親也知道在這幾個兒子當中,李世民是個聰明伶俐,才華橫溢的人。所以既然都已經發生了這樣的事情,李淵也無能為力了。

歷史上有很多種說法,就是李世民為什麼一定要殺掉兩個兄弟,難道就是爭奪皇位嗎?如果是這樣的話,也不一定要這麼做?眾說紛紜,我們又不知道當時的真相,無法說清楚,(除非你穿越到那個年代,看到了一切的真相!)

哎呀!不傻了!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只是隨便說說而已。(哈哈,你別笑,歷史就是這樣。)在沒有得到考證和研究學者的解清楚的情況下,你能怎麼辦?





海哥趣說歷史故事


個人觀點,玄武門之變的發生與李淵的放權有關係。

大家都以為李世民戰功卓著,手下更是戰將如雲,謀士如雨,就是李淵不放權,李世民也不願意久居人下,其實太子李建成一點也不比李世民差,晉陽起兵,平河西,下絳縣,駐永豐,率先進入長安,平河北,連李世民,李元吉都搞不定的劉黑闥都是李建成最終搞定的,在政治經濟方面更是在戰後積極恢復生產,發展經濟,推行均田制,為日後盛唐打下了基礎。所謂勝王敗寇,李建成的功勞被抹殺了。

我個人認為李世民想發動玄武門之變,是在他被封為

天策上將,設置天策府開始,這裡李淵起到了推波助瀾,加大了李世民的野心,這一職位成為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角力的重要籌碼,這職位權利太大,可以自己招募人才,可以自己鑄錢,無疑就是另一個小朝廷,這些都加大了李世民的野心,大臣們也會錯了李淵的意思,紛紛站隊。和太子分庭抗爭。

如果李淵不放權的話,李世民未必敢動手,都說李世民手下能臣武將不少,其實李建成手下文臣武將也不少,如裴矩,王珪,歐陽詢,還有大名鼎鼎的魏徵等等,,武將兄弟李元吉,羅藝,薛萬徹,馮立等等吧,

我們再看看玄武門之變中,除了長孫無忌,尉遲恭等少數人外,其他人都不願意參與其中,連房玄齡都是尉遲恭連嚇帶唬的才出謀劃策的。

所以說如果李淵不放權或者打壓一下李世民,保持著太子的絕對地位,不使其野心增大,李世民可能不會想,也不敢發動政變,大臣們也不會見風使舵,明著或暗著支持李世民,李淵的放權導致了玄武門的發生,

如果李建成心硬一點,聽從了魏徵的建議,勝負還真不好說。


濤哥聊古代歷史


當然不是, 武門之變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雙方參戰人員是次子秦王李世民一方,太子李建城和李元吉一方,在唐王朝的首都長安城(今陝西省西安)太極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動的一次政變。最後的結果就是李世民成功幹掉他大哥和四弟,直至最後成功登上大唐王朝的寶座。開啟了一代輝煌模式“貞觀之治”。最終造成他們兄弟三人兵戎相見,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在早起唐朝大天下的時候,李世民跟隨李淵南征北戰,可以說唐朝的建立李世民立下汗馬功勞,累積了大量的戰功,這就造成李世民手握大量軍權。反觀李建城只是因為是嫡長子就被立為太子,任誰都不服。所以這就造成了唐建國後的兩大勢力。太子李建城派和秦王李世民派,這就為玄武門之變埋下後患。 第二:皇權的誘惑力實在是太大了。更何況李世民也不僅僅滿足一個秦王的身份,李世民早有奪嫡稱帝的野心,特別是在他攻打下洛陽之後,設天策府,創文史館等,還廣收天下仁士,從一點就可以看出李世民是不甘心僅僅做一個秦王的。這造成了他們的權利之爭,當爭鬥爭到你死我王的地步自然就發生了玄武之變。

第三: 史書記載是李建城想要弄死李世民的,李世民決定採取先發制人的策略,剪除李建成與李元吉。在關鍵時刻又得勇將尉遲敬德相助,最後成功。

結果就是是李世民殺兄,逼父不逼父 我們不知道,只知道就是幾天以後李淵讓位於他,李世民終於登上了大唐王朝的寶座,從此開創貞觀之治,帶領大唐走向一個屬於他自己時代的輝煌。



豬老師


不是。

封建時代,立嫡不立庶,立長不立幼。李淵登基後就立李建成為太子了,這也是他真實的想法。

而後,李淵假意暗示李世民給他太子之位,讓他繼續在外征戰。最後,李世民在虎牢關大敗竇建德王世充,統一全國;戰功卓著,威望顯赫,功高蓋主。

李世民的軍功和威望,深深刺痛了李建成。即使如此,李淵也無意撤了李建成的太子之位。但李建成仍舊心有忌憚吶,於是就聯合齊王李元吉陷害李世民。

李世民為求自保,趁機先下手了,發動兵變,射殺太子李建成。兩個月後,李淵禪讓帝位。

根本原因是李世民也想當皇帝!



黃金時代4485


李淵統治後期,廣納妃嬪,安於後宮享樂。在有的妃子挑撥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間的關係時,李淵沒能及早制止,反而聽信讒言,致使兄弟之間兵戎相見,發生流血事件。隨著統一戰爭的順利進行,李淵的思想開始鬆懈下來,安於享樂,對政治事務不再關心,這直接導致了皇儲問題的產生。

李淵想讓幾個兒子和睦相處,但又在立皇太子的問題上,沒有明確的主意,使得兄弟相爭不已。在劉武周大舉南下,攻陷太原威脅長安的時候,李淵親自為兒子李世民送行,還許諾得勝回來後立他為太子。但李世民回來之後,李淵又反悔,聽信后妃們的求情,保留了李建成的太子之位。這直接導致了兄弟之間的不和,成了激烈的太子之爭的導火線。

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為了爭奪皇位明爭暗鬥,展開了你死我活的鬥爭。公元626年夏,突厥犯境,李建成向李淵推薦齊王李元吉為出征元帥,想借此把秦王府的精兵和驍將掌握在自己手中,然後除掉秦王。不料這一密謀被李世民得知。在這緊急關頭,李世民先發制人,密告太子、齊王淫亂後宮,李淵決定次日詰問。次日,李世民在玄武門設下伏兵。當太子、齊王途經玄武門時,李世民及部下將其殺死,並讓心腹尉遲敬德帶甲入宮報告李淵。


花開水不流


我認為不是這樣的:因為李淵最信任的還是自己的幾個兒子,畢竟自己的天下多半是靠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李元吉和李元霸南征北討、浴血奮戰才打下的,其中李元霸還付出生命代價。所以李淵肯定相信自己的兒子,既然相信當然要給他們一些權利,但萬萬令他沒想到的是李世民竟然為了爭奪大位而和太子、齊王展開了一場你死我活的玄武門之變,最終太子、齊王雙雙殞命,導致太子和齊王的共10個兒子被殺,李世民部將就逼迫李淵讓位,使得李世民做了皇帝。其實我覺得玄武門之變就是李世民覬覦太子之位已很久了,才和長孫無忌等一班文臣武將精心策劃了這個事件。其實李建成、李元吉根本沒有想到李世民會對他倆下毒手,畢竟是親兄弟,一點沒有提防和準備,說白了就是一個突發事件。史書記載說是太子想要加害秦王,秦王才不得不反殺太子,都是無稽之談。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李世民授意史官這樣寫有什麼辦法呢?所以說李淵放權給李世民的說法站不住腳,因為當時李世民的實力太強大了,太想當皇帝了,所以才有了玄武門之變這件事


一片丹心對待善良之人


玄武之變從根夲上說來是專制之下難以避免的“接班人”悲劇。封建皇權承襲傳統的嫡長制和實際功勞威望的矛盾在太子和李丗明之間無法變通,連李淵也難以平衡,只能訴諸不顧倫理的武力政變。這不能歸罪於李世民的個人品性。



曹宗國


個人觀點:玄武門之變並不是李淵放權給李世民導致,反而是李淵為了限制秦王李世民逐步消減其權利導致。

原因是(不引用什麼正史文言文了,白話文):從李淵晉陽起兵開始到攻克長安,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都有統帥軍隊的,軍功都是大大的,李建成的軍功甚至大於李世民,大部分時候都是李建成為主帥,李世民為副;後建唐,劉黑闥反唐,李世民半年不能攻克,李建成僅用2個月就攻克了,而且口碑比李世民好;建唐後,輔佐李淵治理唐,李建成能文能武,又是太子,所以長安城裡支持他的人多,包括魏徵這樣的能人;

讓情況發生變化的是建唐後,太子要輔佐李淵治理國家,李世民東征,一舉消滅了河南的王世充和河北的竇建德兩大集團,統一了中原,名聲大振,又收復了蕭銑,手下的能人武將太多了,秦王李世民勢力急劇膨脹;太子李建成雖然沒有上戰場,但後勤工作做得還是比較出色的,尤其是國內軍隊都被二弟李世民帶走了,北方突厥還在,防範工作做得也是很出彩的。但和現在人一樣,大家都看表面結果和宣傳,李世民威震中原,成了新唐的網紅,呼聲很高。功高蓋主,李淵和太子李建成開始對其有所防範了,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功高震主本就是大忌,被皇帝和太子猜忌很正常,最無情是帝王家,皇帝和太子開始把秦王的人派出長安,到犄角旮旯當業務主任,總部全部安排自己人,並讓秦王搬出太極宮,給一個小破宮殿住(後李淵居住,說自己要求的);秦王帶隊戰爭越多,友功勞的能人武將就多,我跟的人不能當CEO,我們努力打下來的江山就沒啦,我們也就當不了各個事業部老大,現在不僅當不了部門老大,還被安排到偏遠地方去做事,手下人當然不願意;所以大家就鼓動秦王動手,秦王“宅心仁厚”,怎麼能做出這樣的事情,一直猶豫不決。

秦王不動,不代表太子不動,於是皇宮內發生了一件事情,欽天監的說夜觀天象說秦王要當皇帝,令李淵不爽,雖然長安城高管都不是自己人了,但是皇帝身邊的一些小人物還是對秦王欽慕的,於是這個事讓秦王李世民知道了。秦王邊跑到皇帝那訴苦,說自己很本分,是太子和齊王陷害他的,皇帝就說你先回去吧,明天你們一起來對質。

秦王回去後迅速安排人手,這時手下沒多少人,都被皇帝安排走了,但這和打仗一樣,先準備好,突襲一下解決事情,不成功便成仁;公元626年7月2日,在玄武門門衛的配合下,秦王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事變,親手射殺了太子李建成,手下尉遲敬德殺死了齊王;太子黨城內人手多,圍住了秦王,關鍵時刻尉遲敬德把太子和齊王的首級亮出來,人才退去,然後的事就是被立太子,2個月後李淵退位,唐太宗李世民登基。

就是一家人能力都太強,都想當老大,抓住機遇的人和運氣好的人才能成功,和現在很多大豪門其實差不多意思。


熾熱的小丑


不是放權而且權力太大,李世民功勞大導致賞無可賞封無可封。他是秦王、天策上將、尚書令(下屬是六部)還有兩個鑄銀爐。換句話說他是王公貴族裡最高的,是軍方最高軍事長官,是政府最高行政長官,手裡還有財權,天策上將是開府的也就是他可以建立一個類似小朝廷的機構。

不要說太子就是李淵都覺得李世民權力太大想去削弱他。建成太子不是無能昏庸之人他知道李世民權力太大他太子之位不穩他不先動手肯定被李世民慢慢擠下太子之位。就算勉強當上皇帝也會被架空。

他們兩兄弟早晚都有一戰。就看誰勝誰負


小水的身邊事


最主要的原因是,李世民長期準備、事先培植了一股強大的勢力。這種情形對皇權集中是非常不利的,搞不好就是生靈塗炭,紛爭四起,風險極大,好在結果不錯!李世民玄武之變的作為,這是明著衝頂位去的,早有預謀,叫嚴重違反組織紀律。李淵要李世民做事兒,不放權也不行啊,尤其是戰事。我認為,這是李世民的主動作為導致的事件。所以,機會和機遇,與我們的準備、態度關係密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