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北極熊開始流浪,企鵝無家可歸,這些藝術品呼喚你“看見”環境

對於現代人而言,生態和環境保護往往是一個離自己很遙遠的議題,但在經濟快速發展的背後,人們對自然資源的高速消耗造成無數不可逆轉的環節破壞。

最近一個視頻在社交網絡上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師Paul在加拿大巴芬島探險時,偶遇了一隻闖入人類生活區的北極熊。正常來說,巴芬島距離北極熊的棲息地足有1500公里,為何會在這裡遇見北極熊?長途跋涉的流浪讓這隻北極熊精疲力竭,瘦得皮包骨頭。

當北極熊開始流浪,企鵝無家可歸,這些藝術品呼喚你“看見”環境

正在翻著垃圾堆尋找食物

北極熊迫不得已長途流浪是因為全球氣候變暖加速了北極冰的融化速度,對於北極熊來說,不僅棲息地面積縮小,食物也大大減少。飢餓難耐,它們只能冒著死亡的危險游泳到更遠的地方覓食。而從北極熊不得不離開家園起,它的生命就處於危險之中。

當北極熊開始流浪,企鵝無家可歸,這些藝術品呼喚你“看見”環境

然而生存受到威脅的並不是僅僅只有北極熊。今年2月,巴西科學家在南極測得20.75度的新高溫記錄,這是有記錄以來南極溫度首次超過20度。在氣候變化的影響下,南極西部的帶帽企鵝數量與上一次測算相比已經縮水了75%。

當北極熊開始流浪,企鵝無家可歸,這些藝術品呼喚你“看見”環境

氣候變暖對企鵝的首要影響,也是棲息地變少。越來越多的南極冰川隨著氣溫上升而融化,企鵝們的家園也隨之消失,同時大量細碎的浮冰不僅帶來了無情碾壓,也讓企鵝們在天敵來臨時難以逃脫,危險重重。

當北極熊開始流浪,企鵝無家可歸,這些藝術品呼喚你“看見”環境

愈發嚴峻的環境問題引發了人們的思考,想要改善這些問題,需要每一個人從心底更加關注環保,從自身的言行出發,用一點一滴的努力構建起一個更美好的明天。可以說“環保理念”是生活在現在這個時代的每一個人所必須共同擁有並且踐行的理念,這也成為越來越多藝術家們的創作所希望呼籲的。

當北極熊開始流浪,企鵝無家可歸,這些藝術品呼喚你“看見”環境

(英國的塗鴉藝術家Bansky的作品中經常出現樹木砍伐、環境變暖等環境問題。)

不久前,OPPO與年輕藝術家們展開了一次探索:四十八位學生分成四組,分別跟隨科幻作家陳楸帆、國際青年塗鴉藝術家陳英傑、紙雕藝術家宋安以及電子垃圾藝術家米走,通過對信息科技倫理、國潮文化、電子垃圾回收再利用、節能宇宙等命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並且把思想碰撞後的成果創作成藝術品。

當北極熊開始流浪,企鵝無家可歸,這些藝術品呼喚你“看見”環境

在今年1月21日,OPPO校園非大型超大力校園頒獎暨感恩夜的現場,OPPO啟動了“2020 OPPO衛星發射計劃”,OPPO將成為首個與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合作的手機品牌,在2020年12月參與發射“東方紅繼承星”,以電子搭載的形式把這些優秀的青年藝術作品帶到外太空。這些充滿”年輕的力量“的環保理念,將被以”送上太空“的特殊形式,永久地保留下來。

當北極熊開始流浪,企鵝無家可歸,這些藝術品呼喚你“看見”環境

(OPPO全球高級品牌總監孫赫、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副院長朱振才、OPPO校園青年創新營代表許婧煊啟動了“2020 OPPO衛星發射計劃” )

這些青年藝術家的作品充滿了對現實的反思,用新銳的角度展現出年輕人對環保問題的思考。陳楸帆組的裝置藝術作品《融》,利用老式電腦發熱將冰融化成水,在佈滿代碼的畫紙上暈染開來,露出了原本冰凍其中象徵著人類藝術的大衛雕像,藝術化呈現了信息時代人與環境互動的過程。從某種程度上說,這個作品也顯示出面對不可抗拒的消融,人類所珍視的文明也十分脆弱。

當北極熊開始流浪,企鵝無家可歸,這些藝術品呼喚你“看見”環境

(陳楸帆導師組作品《融》,正在融化的冰山裡面的大衛雕像在慢慢顯露出來)

陳英傑組的塗鴉作品《國潮歸來—自由力共振實驗》,使用滅火器、泡沫紙等創新藝術道具完成了一副3x6米的巨型塗鴉畫作,展現自己和學生們對於國潮的理解。值得關注的是,這幅作品使用的素材也彰顯出藝術家們的環保理念。

當北極熊開始流浪,企鵝無家可歸,這些藝術品呼喚你“看見”環境

(陳英傑導師組作品《國潮流歸來—自由力共振實驗》)

宋安組的紙雕藝術品《GOOD BALL》,帶領同學們親手製作紙藝宇航帽,共同完成紙藝星球和可收納太陽能電池板,直觀地展現出人類探索宇宙的過程。

當北極熊開始流浪,企鵝無家可歸,這些藝術品呼喚你“看見”環境

(宋安導師組作品《GOOD BALL》中的紙藝星球)

米走組的原創歌曲《TRASHY》,是用同學們自帶的廢舊電子產品通過擊打、碰撞等手段產出聲音素材並混音而成的,同時同學們將電子垃圾的元件裝飾在臉上,完成了電子垃圾的創新回收再利用。

當北極熊開始流浪,企鵝無家可歸,這些藝術品呼喚你“看見”環境

(米走導師帶領同學走向街頭,一同創作原創歌曲《TRASHY》)

OPPO校園還聯合中國綠髮會青年領袖基金(Youth Leader Fund)共同發起的線上公益拍賣,並於2020年2月24日正式上線。這次拍賣的作品中,除了四件由藝術家和學生共同創作的藝術作品外,還包括十件來自OPPO校園全球探索計劃和“Reno-vators”全球青年創作計劃中的藝術作品。本次拍賣所得的款項,將全數捐助予青年領袖基金髮起的科技文藝復興項目,用於支持南非電子垃圾藝術家 Francois Knoetze舉辦首次中國個展,以更進一步提升大眾的環保意識。

當北極熊開始流浪,企鵝無家可歸,這些藝術品呼喚你“看見”環境

(中國綠髮會青年領袖基金(Youth Leader Fund)科技藝術執行副主任宋婷)

Francois Knoetze是來自南非開普敦的行為藝術家、雕塑家和電影製作人。他的創作理念是認為沒有什麼比直面已經存在的問題,更能反應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之間的衝突。於是他以人類製造出的垃圾為素材,展現出“堆積如山的垃圾變成一種生物”將會是怎樣的情景。

當北極熊開始流浪,企鵝無家可歸,這些藝術品呼喚你“看見”環境

Francois Knoetze通過自己的作品,反諷人類作為造物主卻被自己製造出的垃圾”反噬“。他的作品有一種衝破現實的力量感。在帶給人們視覺衝擊的同時,更多的是引發人們對自己日常生活的反思,喚醒人們關注、踐行環保。這與OPPO校園學生創作的作品傳達的理念是非常一致的。

當北極熊開始流浪,企鵝無家可歸,這些藝術品呼喚你“看見”環境

Core Dump ‘E-Revenant’ (2018) by Francois Knoetze. Photo Zidan, Courtesy of the Execution Team of Cosmopolis 1.5. Chengdu (2018).

當北極熊開始流浪,企鵝無家可歸,這些藝術品呼喚你“看見”環境

Core Dump – Kinshasa (2018) by Francois Knoetze. Production still by Jean Babtiste Jiore.

來自藝術作品的視覺衝擊和理念表達,在喚醒著每一個人去關注環境,把環保理念融入到自身生活的方方面面。OPPO把年輕藝術家們的作品送入太空,更是在用十分有力量的方式傳達者年輕人的力量對於環境問題的關注,相信這樣的正能量和精神將會被傳遞給更多人,攜手以青年的創造力塑造一個美好而純淨的星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