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他是一個被後世神化的財神爺,他又有何才能?又是如何成就這千古美名的呢?

一、政治成就

范蠡楚國人,從小天資聰穎,好學好問,閱讀很多治國安邦的書籍還有歷史書籍,長大後空有一身抱負,才能不得重用。後來到了越國,得到越王賞識,就留在了越國,輔佐越王。可惜沒多久,越國就被吳國攻破,越王也成了俘虜,但這也是他一展才能的機會。他勸越王忍辱負重,這也就有了後世的“三千越甲可吞吳”的典故。

話說來到吳國後,吳王也是很賞識范蠡的,曾多次對他伸出了橄欖枝,都被他所拒決。

吳王夫差想勸范蠡離開勾踐,到吳國幫助夫差,而范蠡毫不動搖,很坦然說道:“臣聞亡國之臣,不敢語政,敗軍之將,不敢語勇。臣在越不忠不信,今越王不奉大王命號,用兵與大王相持,至令獲罪,君臣俱降,蒙大王鴻恩,得君臣相保,願得入備掃除,出給趨走,臣之願也!”這也就使得吳王對越王放下了警惕,對勾踐動了惻隱之心。最後導致了吳國的滅亡。

由此可見,越王的復國成功,范蠡是有大功勞的,可以說沒有范蠡,越王根本不可能復國。

最後復國後,范蠡就向越王辭行了。就這樣他人生的第二個傳奇誕生了,成為了“商聖”。

二、商業成就

離開越國後,范蠡就過著隱姓埋名的生活,當他再出現在世人眼中時,他已經是個富甲一方的商人。後又經歷了家財的三聚三散,不過他始終都能快速積累財富,這也就充分展現了他驚世的經商才能,是當之無愧的“商聖”。所以他也就成了世人眼裡的財神爺。

漢史學家司馬遷:范蠡三遷皆有榮名, 名垂後世,臣主若此, 欲毋顯得乎 ?與時逐而不責於人。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司馬遷對他的評價是非常高的。

范蠡的經商思想,對後世是有深遠影響的,以一己之才能,傳承著商業理念,是噹噹之無愧的曠世奇才。





鷹志


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急流勇退的范蠡:

一、范蠡急流勇退

范蠡(fàn lǐ),曾陪伴越王勾踐切草餵馬,臥薪嚐膽。輔佐勾踐滅吳、功成名就之後,急流勇退,化名為鴟夷子皮(chī yí zǐ pí)

鴟夷子皮是指古代牛皮做成的酒器,酒囊皮子的意思。酒囊皮子,看似粗俗,實則蘊含能屈能伸,包羅萬象的意思。從名字看,范蠡的人生境界達到了胸襟開闊,超凡脫俗的意思。

二、范蠡再次入仕

范蠡化名鴟夷子皮後,在齊國海邊結廬而居,曬鹽販鹽,很快積累數千萬家產。

范蠡仗義疏財、扶危濟貧。頗得齊國君王賞識。齊國君王再三聘請他為丞相,主持國家政務。盛情難卻,范蠡再次入仕,輔佐齊王,將齊國治理的井井有條。

三、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

三年後,范蠡再次急流勇退,向齊王歸還相印。散盡家財萬貫給黎民百姓。一身布衣,遊走於七十二峰之間。期間三次經商成鉅富,三次散財濟貧民。

後來,范蠡定居於宋國陶丘(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自稱陶朱公。范蠡認為:宋國是最佳的經商之地。所謂“天下之中,交通有無之路通,為生可以致富矣!”

人們讚賞范蠡機敏善良的人品、瀟灑超脫的處世風格。世人尊他為“商聖”。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現在,許多生意人都供奉他的塑像,稱他為民間財神。

四、范蠡墓

范蠡死後,被安葬在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今天在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往東北走2.5公里,就到了一個小村落,叫做崔莊。穿過一片田地,可看見一個土冢,即為范蠡墓。2013年,范蠡墓被列為山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與狼共舞的歷史和旅行


歷史上的范蠡是一個足智多謀、功成身退的人

,是一個有智慧、有遠見、有頭腦的人。

他幫助越王勾踐滅掉吳國後,便帶著西施泛舟西湖,過起了隱居的生活。即便是不再為官,但他以自身之才學和超凡的智慧,曾三度成為鉅富,三次散盡家財,每次都拿自己的財富去救濟貧困,就這樣一次比一次賺的錢多。也就是因為多次救濟貧困,被後人尊為財神,而後世的生意人又尊他為“商聖”。

對於范蠡,在《史記·越王勾踐世家》的一段記載,更是說明他非凡的智慧和遠見。

原文如下:

范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書曰:“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種見書,稱病不朝。人或讒種且作亂,越王乃賜種劍曰:“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種遂自殺。

這就是鳥盡弓藏的典故,事實證明了他的話,越王勾踐只“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此後,後代許多名臣也是以此為警戒,選擇急流勇退,明哲保身。

“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其實這句話就是對他最好的讚美和總結。





lang安然




足智多謀,才思敏捷

范蠡在少年時,投師於當時的一個世外奇人計然門下,越王勾踐用了計然七策中的五策,使越國取得霸業。

夫差即位後,日夜操練軍隊,厲兵秣馬,準備消滅是越國,勾踐深知與吳國一戰在所難免,與其坐等敵人進攻,不如自己先打過去,但卻以失敗告終。最後還是通過范蠡花重金賄賂吳王夫差身邊的重臣伯韶,夫差最終答應了勾踐的請降要求。

一次在吳王生病,范蠡讓勾踐用嘴嘗吳王的大便,看是否有異味,來判斷疾病的程度。最終因為勾踐的行為被吳王所感動,立即放勾踐一行人返回越國。

就這樣,范蠡輔佐趙王勾踐20 餘年,苦身戮力,所有的付出取得成功,最終報了會稽之恥。


功成名就時懂得歸隱田園

范蠡深深思索:在這樣的形勢之下如果不趁早抽身離去,恐怕最終也不會有好的結果啊! “君臣只可同患難,不可能共享樂”可是一句至理的古訓啊!

范蠡終於跳出是非之地,想到同僚文種還在風雨中,於是寫了封信勸離去。他卻不以為然,拒絕了范蠡的建議。過了幾年,范蠡的預言終於實現了,被小人誣告是有謀反之心,結果被賜劍自殺。


超級商業天才

歸隱田園後范蠡開始經商的生涯,他根據市場的供求關係,判斷價格的漲落,即“論其(商品) 有餘和不足,則知(價格)貴賤”。他發現價格漲落有個極限,即貴到極點後就會下落。賤到極點後就會上漲,出現“一貴一賤,極而復反”的規律。這就很符合現代的市場規律。

根據這個規律,當遇到農業豐收之年,糧價跌落時就大量地收購貯存糧食。因為不會年年豐收,收進的貨物不愁沒有機會售出。等到農業受災之年,再把貯存的糧食,以平價出售給周邊的國家或平民。這樣一來,他不但自己致富,還平抑了物價、打擊了奸商、道免豐收年穀賤傷農與饑荒年民不聊生的窘境,化解了國家的燃眉巨急,大大地提高了范蠡的聲譽。

西千多年來,人們一直奉范蠡為商業鼻祖,其中的原因除了經商治產 ”富甲天下”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范蠡能“富好行其德”。



在中國古代的商業圈中,范蠡一直被公認為是商業的鼻祖。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因經商成名的人不在少數,但是在中國老百姓的眼中 “商祖” 之名卻非上一個人莫屬。那個人就是陶朱公范蠡。


皓說史


范蠡,范蠡為中國早期商業理論家,楚學開拓者之一。被後人尊稱為"商聖","南陽五聖"之一,本是楚國人,出生於一個貧寒家庭,少時生活困窘,連件正八經的衣服都沒有。但他聰敏過人,是一個天下少有的奇才。後代許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稱之財神。根據《史記·註解》中記載:范蠡是一個瘋瘋癲癲、憤世嫉俗的人,用現在的網絡流行語說就是:原諒我一生放蕩不羈愛自由。一般才能過人的人都好像都得有點性格。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這是李白為范蠡寫的兩句詩。在李白心中,范蠡是高不可攀的偶像,也是終其一生想要變成的模樣。史書評價范蠡,是華夏五千年以來絕無僅有的完人。而他的一生,可用三句話概括:年輕時看遠,中年時看透,老年時看淡。

說到范蠡,就不得不提那個臥薪嚐膽的越王勾踐了。在春秋末年,各國之間戰事頻發,越王勾踐戰事失利,被淪為階下囚,想盡一切辦法保全自己。於是開始了臥薪嚐膽的蟄伏時光----前往吳國為僕。而范蠡,在此時,毛遂自薦主動跟隨。在勾踐蟄伏的那些年裡,他成為了勾踐好的親信和軍師。

臥薪嚐膽十年之後,勾踐和范蠡終於等到了那個最好的時機。他們一鼓作氣,打敗了吳王,盡收其地。不過這時候范蠡也知道該是他請辭的時候了。作為勾踐的身邊人,他實在太知道勾踐的性格了,既然飛鳥已經滅絕了,那麼良弓美箭都要被藏起來了,勾踐此人,雖有大志向,但是僅僅可以共苦難,不能同富貴。

在看清這一點之後,他毅然輕車簡從,攜著妻兒,辭官奔赴他鄉。

范蠡離開越國後到達了齊國,與家人在海邊建起了海景別墅,做起了販鹽的買賣,沒多久就成了販鹽大戶。有錢了以後他仗義疏財,樂善好施,很快名聲就在齊國傳開了,齊王或許知道了范蠡的身份,便想拜他做齊相,范蠡無法推脫,就在齊國又做了三年官,而後又一次散盡家財離開了齊國。

這一次范蠡帶著家人來到了定陶,又一次的白手起家做起了買賣,沒想到范蠡還真是富貴命,沒過幾年他就又成了當地福布斯排行榜上的人物。後世因為他的傳奇經歷,還把他供為了財神。司馬遷在《史記》中也說:范蠡三遷皆有榮名。

范蠡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賺了很多錢,但他不當守財,經常仗義疏財,這在古代是不多見的。取之於社會,還之於社會。范蠡仗義疏財的人生智慧,來自於老子的財富觀念。老子說:“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范蠡每到一處都能成名於天下。這位古人,在名利面前,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進退自如,以保全自身為根本,功名富貴的捨得,就在這先聚後散中,表現出人生的智慧,而給後人帶來的則是人生哲理的啟迪。

范蠡在歷史上對後世的巨大影響力,還有他的經商才華,范蠡把其在政治上的聰明才智運用於經濟發展,無所披靡,大有斬獲,再加上他散盡其財的樂善好施的處世態度,常常讓後人稱讚。說范蠡是商家的祖師爺及榜樣,也不為過。“范蠡三徙,成名於天下”,在亂世之中,范蠡能急流而退,並能在另一方面創出如此輝煌的功績,不能不說是奇才。

年輕時看遠,是料知理想的背後必然是泥濘,是身赴泥濘之中時又能謀劃著理想。中年時看透,看透的是時勢,在成與敗之間一擊即中,出手果斷,態度堅決,不給自己後悔的機會。年老時看淡,萬丈豪情早已逝去,功名利祿也如過眼雲煙,這世上可以用物質衡量的東西,都成了身外之物。范蠡正是這樣一種人,在人生不同的階段有著不同的智慧,而范蠡之所以能夠善始善終,其秘訣就是:他能在成就一番大事業之後,不為名利給誘惑,急流勇退。由此,他獲得了成功!


必讀歷史


要評價范蠡,先要簡單瞭解一下他的一生。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華夏族,楚國宛地三戶(今河南淅川縣滔河鄉)人。

范蠡年輕時才智出眾,博聞強識,好讀書,范蠡年輕時潛心鑽研姜太公的《六韜》、《三略》。拜計然為師,學習經商技巧。年紀輕輕就已經學富五車,滿腹經綸。

當時楚國政治昏暗,非貴族階層不能做官,范蠡空有文采不能施展,報國無門。因此范蠡不修邊幅,表現出一副不與俗人為伍的樣子。他經常瘋瘋癲癲,行為怪異,被稱為“楚國狂人”,鄰居們叫他“範瘋子”。

時任宛地地方長官的文種,非常欣賞范蠡的才華,文種多次不顧自己的身份親自上門拜見。范蠡被他的誠意打動,為了接待文種,他向哥嫂借來衣帽穿戴整齊,兩人言談非常投機,於是決定聯手幹一番大事業,後來他們一起離開楚國,到了越國。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范蠡事越王勾踐,既苦身戮力,與勾踐深謀二十餘年,竟滅吳,報會稽之恥,北渡兵於淮以臨齊、晉,號令中國,以尊周室,勾踐以霸,而范蠡稱上將軍。”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踐繼位的第3年,勾踐想趁著吳國沒有準備伐吳,范蠡勸他不要輕易用兵。

越王勾踐沒有聽從范蠡的勸告,率三萬精兵,北上伐吳。結果兩國在夫椒交戰,越軍大敗,只剩下5000人被圍困於會稽山,范蠡建議越王用美女、寶物和卑躬屈膝的方法來麻痺吳王夫差。


勾踐聽從了范蠡的建議,派文中以美女寶器買通吳國的太宰伯嚭,伯嚭從中說和,吳王就答應了勾踐的請求,提出讓勾踐到吳國當人質,罷兵而回。

勾踐在吳國當奴隸長達三年,臥薪嚐膽,范蠡也始終跟隨左右,雖然他們經歷了一個時期的屈辱生活,但畢竟克服了亡國的重重危機,併為日後越國的復興保存了力量。

公元前490年勾踐、范蠡歸國。范蠡成為越王最寵幸和權勢最高的大臣。越國君臣共論興國大計,范蠡定下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方略,認為土地是萬物之本,農事做得好可以生長萬物,人可以各盡其用,並認為對天時的掌握和農事的進行都要適度,不可以勉強。

越王對他的看法很贊同,後來經過休養生息,發展生產,越國很快恢復了元氣。

公元前482年,吳國農業欠收,但夫差還野心勃勃,決定起兵北征,與齊、晉爭霸中原,吳軍北上的消息傳來,勾踐和范蠡商議出師伐吳。

公元前478年,越軍分成三路,斷絕北去吳軍的歸路。主力從吳國南進,直逼吳國都城姑蘇,吳軍大敗,越軍焚燒了姑蘇,奪取了吳國的船隻,吳王夫差聞訊之後率師南迴,向越國求和,越王勾踐認為還不能一舉滅吳 也答應了暫時罷兵,暗地裡卻繼續加緊滅吳的準備。

吳國連年災荒,物資匱乏,國庫空虛,民不聊生,軍隊也在北上稱霸戰役中消耗巨大,精銳盡失。於是越王勾踐在與范蠡等重要大臣商議之後,認為伐吳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決定向吳進軍,吳軍全線潰敗,越軍三戰三捷,直到姑蘇城下。


公元前475年,越軍再次進攻姑蘇,很快打到城下,這次勾踐採取長期圍困的戰略,過了兩年,越軍攻破姑蘇外城城門,夫差萬般無奈之下只能派使臣跪到勾踐面前求和。

勾踐於心不忍,打算接受投降,范蠡卻說:“大王忍辱負重20年,現在絕不能拋棄前功,於是回絕夫差的使臣,夫差無奈,只得自殺,吳國就此滅亡。

滅吳之後,越王大宴群臣,作曲歌功頌德,歡慶滅吳之功。但范蠡沒有陶醉於成功的喜悅,與勾踐君臣十幾年,他十分清楚勾踐的貪婪本性,只愛土地,不惜臣民的死活,即使國家安定也永遠會向外擴張,於是范蠡決定離開勾踐,激流勇退,以保全自身。

范蠡歸隱之後,辛勤耕種,煮鹽經商。不久便財源大增,聲名遠揚。

齊王聽說范蠡的才幹,派人請他做齊國的相國,范蠡不想再入世為官,於是將家財散盡,只帶了一些貴重的珍寶,悄悄的舉家離開齊國,再一次棄官而走。

離開齊國的范蠡來到了定陶,這是中原的交通樞紐和商業中心,他認為在這個地方一定能發家致富,於是改名為朱公,人稱陶朱公,范蠡在這裡既經營商業又從事農業和牧業,很快就表現出非凡的經商才能,在19年內三次達到家財萬貫。但是他仗義疏財,每次賺到錢總會慷慨解囊,扶危濟困,范蠡的行為使他獲得了“富而行其德”的美名,他卓越的理財能力成為幾千年來我國商業的楷模。

從范蠡精彩的一生可以看出,他是一個目光深遠、智慧超群、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天下奇才!


回望五千年


范蠡出生於公元前536年,去世於公元前448年。他出生於今天的南陽淅川附近,被歷史定義為政治、軍事經濟和道家學派學者,他真正被後人銘記是因為他在商界叱詫風雲多年,並且曾經幫助越王勾踐成為了春秋五霸之一。

一、受任於敗軍之際

范蠡的出身並不高貴,但他未曾抱怨過自己的出生,而是通過努力不斷學習,有了足夠的才華在楚國混跡的同時又結識了自己的好友——文種。二人在政治上共進退,在生活上互為知己,但在當時楚國國內政治領域並不重用人才,范蠡也沒有得到楚王的賞識。所以他和自己的好友文種一起去到楚國東面的越國,希望在那裡闖出一片天地。范蠡在公元前494年受到勾踐的賞識和任用,而此時的勾踐剛剛在會稽山兵敗,范蠡建議勾踐要忍辱負重到敵方陣營,暫且偷生,從而留得青山在。勾踐採納了范蠡的意見,並且開始信任這個從楚國來的智者。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范蠡也是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三年之後,勾踐范蠡君臣二人成功的回到了越國。

二、伴君側,鞠躬盡瘁

回到越國後,范蠡幫助勾踐發展生產,整頓內政。在4年後,勾踐便希望發兵和吳國決一死戰,報當年的一箭之仇,但范蠡認為時機並不成熟,此時發兵不能夠保證大獲全勝,所以范蠡勸說勾踐停止向北發兵。直到公元前484年,吳國主動進攻,齊國吳國陷入了交戰的情形之中,任何一方都無法隨意的抽身,因為一旦抽身便會被敵人打敗,范蠡建議勾踐趁機將美女和金銀財寶都送到吳國,從而賄賂吳國君臣上下,讓吳國政治界對勾踐有一致的好評,從而製造出一種勾踐主動臣服並且願意朝拜吳國的假象。在賄賂之後時機成熟,公元前482年吳國和晉國在中原北部展開會盟,越國趁虛而入,趁吳國大兵傾巢而出的機會,進入吳國發動突然襲擊,吳國的太子也在這場戰爭中被勾踐殺害,所以吳越兩國最終已停戰協定結束了這場戰鬥,毫無疑問,范蠡在這場戰爭中起到了軍師的作用,他把握住了戰機才使得越國能夠打贏一場翻身仗,使得吳國從此元氣大傷。

三、助君王一雪前恥

在公元前475年,范蠡建議越王勾踐以圍而不攻的方式和吳國進行交戰,這也是吳越兩國間最後一次鬥爭,這場戰爭直接決定了吳國未來的命運走向,但范蠡卻在此時使用緩兵之計,沒有主動進攻,而是將敵人的城池層層包圍,使得敵人沒有後繼的糧食補給部隊,最終城內缺糧,人心惶惶,不戰而敗。范蠡這樣的決策主要出於減少自己方面傷亡的考量,因為一旦雙方陷入糾纏,敵人便會以困獸之鬥的精神與越國死命拼殺,這會導致越國有更加嚴重的傷亡,所以范蠡採用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方式,拿下了這場戰爭。

四、功成身退,成就商聖

但令所有人都驚訝的是,在公元前468年,越王勾踐已經實現了報仇雪恨的願望,在此時,越國實力大增,可以排在春秋五霸之一,越王勾踐志得意滿,不願意再向外發展,而是開始高枕無憂,范蠡在此時主動選擇功成身退,他沒有主動向越王勾踐討要任何功德和俸祿,而是放棄了自己在越國政治層面所獲得的一切功勳和名聲,退隱江湖。

退出江湖之後的范蠡也並非久居山中,修身養性,而是去到交通最為便利的宋國進行經商,他充分的瞭解到了當地的人文情況之後,進行生意上的往來,從而僅僅幾年就成為當地富甲一方的名人。范蠡的經商之道值得後人的學習。首先,他注重運用市場規律,在買賣上追求均衡,其次他注重靈活的選擇自己買賣的商品,根據形勢作出判斷。范蠡的商業道理在後世廣為流傳,並且他曾經多次散盡家財,幫助地方平民。這也使得范蠡贏得了良好的名聲。

因此,縱觀范蠡的一生,我們會發現他是一個知道審時度勢根據情況做出判斷的人,也是一個有責任心有大愛的人,因為他能夠在當地贏得良好的聲望,並且在事業極盛時選擇散盡家財,這既是一種人生智慧,更是一種奉獻精神。


小生談歷史


他既精通韜略,善於治國用兵,又有非凡的商業頭腦,是儒商之鼻祖。他就是被世人譽為“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的范蠡。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滅吳復仇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而范蠡則是輔佐越王勾踐成就一代偉業的第一功臣。正史中並沒有關於范蠡生平的單獨記載,他是以越王謀士的身份出現的。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踐不聽范蠡的勸告,執意出兵攻吳,結果被吳王夫差大敗於夫椒(今太湖洞庭山)。生死存亡之際,范蠡建議越王勾踐卑恭求存,以圖東山再起。勾踐採納了他的建議,在吳國忍辱負重地做了三年奴隸。吳王認為勾踐已經真心歸順自己,就將他放回了越國。


勾踐回國之後“臥薪嚐膽”,勵精圖治,伺機復仇。掌管軍事的范蠡與謀士文種共同輔佐越王,使越國日益強盛起來。公元前484年,狂妄的吳王不顧朝臣的諫阻,出兵討伐齊國,得勝歸來後又殺掉了國之棟樑伍子胥。越王看到機會來了,就問范蠡能否出兵,范蠡卻說:“還不到時候。”過了一年,吳王率軍北上會盟諸侯,范蠡對越王說:“現在可以出兵了。”越國迅速出兵攻打吳國,殺了吳國太子。四年後,范蠡再次領兵出征,將吳王包圍在姑蘇的山上。吳王遣使求降,希望越王念及自己當年放他的恩惠。范蠡卻對越王說:“當取不取,會反受其累。”越王聽後打消了和談的主意,出兵一舉吞滅了吳國。


越國滅吳,范蠡是主要的策劃者和組織者。他苦心籌劃20餘年,以卓越的軍事才能創造了中國古代的一個傳奇。關於這段歷史,民間還流傳著一個浪漫的故事。范蠡尋得美女西施,令她色誘吳王,使其疏於政事。西施深明大義,為國獻身,完成了一出著名的“美人計”。其後,范蠡功成身退,攜西施泛舟而去…傳說的真假已不可考,但能確認的是,越國滅吳後,功勳卓著的范蠡被封為上將軍。他深知越王“可與同患,難與處安”的性格特點,於是駕舟出海而去,開始了自己新的人生。

范蠡離開越國後,乘船來到齊國,化名“鴟夷子皮”,開始了自己經商的事業。他憑藉過人的智慧和辛勤的勞作,與兒子經營產業沒多久就積累家財數十萬。齊國人得知他有非凡的才能,邀請他做了齊國的宰相。范蠡認為,自己經商可以賺到千金,做官能做到宰相,這已經是普通人能達到的極致了。所謂“物極必反”,再這樣下去恐怕會有禍患。於是,他辭掉了宰相的職務,散盡家財,舉家遷到了一個叫“陶”(今山東定陶西北)的地方。陶地東鄰齊、魯,西接秦、鄭,北通晉、燕,南連楚、越,是最佳的經商之地。范蠡在此再度“創業”,與子孫悉心農牧,兼做經營,根據行情買賣物品,賺取差價。過了沒多久,他又攢下了家財“鉅萬”,富甲天下。范蠡自號“陶朱公”,成了人人皆知的大商人。范蠡的經營之道記載在《計然篇》中,講求根據需求做出變化以及“物極必反”等道理,強調“勸農桑,務積穀”、“農商兼營”等,這對於今天的人也頗有借鑑意義。由於范蠡在商業上的成就卓著,後人常將成功的商人稱為“陶朱公”。


因為商人在中國古代長期處於低微的地位,所以范蠡並沒有成為一個被青史“青睞”的人。但世人對這位極具魅力的“奇人”還是頗為津津樂道,如漢代的司馬遷就曾在《史記》中感嘆道:“范蠡三次更換住處,卻能天下聞名。他每次不是簡簡單單地搬家,而是住在哪裡都能成名。”


溫粹


范蠡的文治武功歷史中才堪相稱者稀之,少之。相勾踐復國成就霸業,功成身退;歷史上如此識時務者慎少之……功成身退居陶地富庶一方。山東定陶蓋因此而名之,世稱陶朱公。三遷而鉅富,范蠡因富恐不祥故身退之。世人拜而立之————真財神非范蠡莫屬。


天圓地方紫微山人


范蠡是中國歷史上早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經濟學家,他出生貧寒,但聰明過人,文韜武略,滿腹經綸。被譽為“治國良臣,兵家奇才,商人始祖”。 范蠡歷史上最有名的是幫助越王勾踐滅吳的故事。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踐不聽范蠡的勸阻,執意出兵攻打吳國,結果被吳王大敗,勾踐被迫去吳國當奴僕,范蠡也一同隨行,他們在那裡一導一演,一唱一和,吳王非常感動,不聽伍子胥的逆言,對勾踐動了惻隱之心,就這樣放虎歸山了。


勾踐一行回到越國後,范蠡勸勾踐興農桑,抓經濟,內親群臣,下義百姓。重視訓練軍隊,提高士氣,增加戰鬥力。為了迷惑討好吳王夫差,向吳王夫差進獻美女西施,吳王大喜,慢慢地消除了對勾踐的戒備。


越王勾踐勵精圖治、臥薪嚐膽20年國力逐漸強大,報仇雪恥的日子來到了。趁夫差傾全國之力北上爭霸,後方空虛之際,興兵伐吳,吳軍全線潰敗,吳王求和,希望能像20年前那樣對他寬容,勾踐有點動心了,范蠡挺身而出,陳述利弊,打消了勾踐那顆動搖的心。


范蠡在幫勾踐滅吳後,不求名,不圖利,急流勇退,利用他的聰明才智,下海經商,那賺的是缽滿盆滿,他是金錢如糞土,把所賺的錢全部捐了出去,這就是有名的“三聚三散”,“三聚三散”是古今中外,歷史人物與現代人所無語能比的,聚與散也即“得與失”的辯證關係。


范蠡在歷史上最早做慈善,是慈善界的開山鼻祖,慈善精神是范蠡躬行一生的最高境界,是他人品的精華,是後人學習的典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