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他是一个被后世神化的财神爷,他又有何才能?又是如何成就这千古美名的呢?

一、政治成就

范蠡楚国人,从小天资聪颖,好学好问,阅读很多治国安邦的书籍还有历史书籍,长大后空有一身抱负,才能不得重用。后来到了越国,得到越王赏识,就留在了越国,辅佐越王。可惜没多久,越国就被吴国攻破,越王也成了俘虏,但这也是他一展才能的机会。他劝越王忍辱负重,这也就有了后世的“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典故。

话说来到吴国后,吴王也是很赏识范蠡的,曾多次对他伸出了橄榄枝,都被他所拒决。

吴王夫差想劝范蠡离开勾践,到吴国帮助夫差,而范蠡毫不动摇,很坦然说道:“臣闻亡国之臣,不敢语政,败军之将,不敢语勇。臣在越不忠不信,今越王不奉大王命号,用兵与大王相持,至令获罪,君臣俱降,蒙大王鸿恩,得君臣相保,愿得入备扫除,出给趋走,臣之愿也!”这也就使得吴王对越王放下了警惕,对勾践动了恻隐之心。最后导致了吴国的灭亡。

由此可见,越王的复国成功,范蠡是有大功劳的,可以说没有范蠡,越王根本不可能复国。

最后复国后,范蠡就向越王辞行了。就这样他人生的第二个传奇诞生了,成为了“商圣”。

二、商业成就

离开越国后,范蠡就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当他再出现在世人眼中时,他已经是个富甲一方的商人。后又经历了家财的三聚三散,不过他始终都能快速积累财富,这也就充分展现了他惊世的经商才能,是当之无愧的“商圣”。所以他也就成了世人眼里的财神爷。

汉史学家司马迁:范蠡三迁皆有荣名, 名垂后世,臣主若此, 欲毋显得乎 ?与时逐而不责于人。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司马迁对他的评价是非常高的。

范蠡的经商思想,对后世是有深远影响的,以一己之才能,传承着商业理念,是当当之无愧的旷世奇才。





鹰志


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急流勇退的范蠡:

一、范蠡急流勇退

范蠡(fàn lǐ),曾陪伴越王勾践切草喂马,卧薪尝胆。辅佐勾践灭吴、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为鸱夷子皮(chī yí zǐ pí)

鸱夷子皮是指古代牛皮做成的酒器,酒囊皮子的意思。酒囊皮子,看似粗俗,实则蕴含能屈能伸,包罗万象的意思。从名字看,范蠡的人生境界达到了胸襟开阔,超凡脱俗的意思。

二、范蠡再次入仕

范蠡化名鸱夷子皮后,在齐国海边结庐而居,晒盐贩盐,很快积累数千万家产。

范蠡仗义疏财、扶危济贫。颇得齐国君王赏识。齐国君王再三聘请他为丞相,主持国家政务。盛情难却,范蠡再次入仕,辅佐齐王,将齐国治理的井井有条。

三、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

三年后,范蠡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相印。散尽家财万贯给黎民百姓。一身布衣,游走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次散财济贫民。

后来,范蠡定居于宋国陶丘(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自称陶朱公。范蠡认为:宋国是最佳的经商之地。所谓“天下之中,交通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

人们赞赏范蠡机敏善良的人品、潇洒超脱的处世风格。世人尊他为“商圣”。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现在,许多生意人都供奉他的塑像,称他为民间财神。

四、范蠡墓

范蠡死后,被安葬在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今天在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往东北走2.5公里,就到了一个小村落,叫做崔庄。穿过一片田地,可看见一个土冢,即为范蠡墓。2013年,范蠡墓被列为山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与狼共舞的历史和旅行


历史上的范蠡是一个足智多谋、功成身退的人

,是一个有智慧、有远见、有头脑的人。

他帮助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后,便带着西施泛舟西湖,过起了隐居的生活。即便是不再为官,但他以自身之才学和超凡的智慧,曾三度成为巨富,三次散尽家财,每次都拿自己的财富去救济贫困,就这样一次比一次赚的钱多。也就是因为多次救济贫困,被后人尊为财神,而后世的生意人又尊他为“商圣”。

对于范蠡,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的一段记载,更是说明他非凡的智慧和远见。

原文如下:

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种见书,称病不朝。人或谗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种遂自杀。

这就是鸟尽弓藏的典故,事实证明了他的话,越王勾践只“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此后,后代许多名臣也是以此为警戒,选择急流勇退,明哲保身。

“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其实这句话就是对他最好的赞美和总结。





lang安然




足智多谋,才思敏捷

范蠡在少年时,投师于当时的一个世外奇人计然门下,越王勾践用了计然七策中的五策,使越国取得霸业。

夫差即位后,日夜操练军队,厉兵秣马,准备消灭是越国,勾践深知与吴国一战在所难免,与其坐等敌人进攻,不如自己先打过去,但却以失败告终。最后还是通过范蠡花重金贿赂吴王夫差身边的重臣伯韶,夫差最终答应了勾践的请降要求。

一次在吴王生病,范蠡让勾践用嘴尝吴王的大便,看是否有异味,来判断疾病的程度。最终因为勾践的行为被吴王所感动,立即放勾践一行人返回越国。

就这样,范蠡辅佐赵王勾践20 余年,苦身戮力,所有的付出取得成功,最终报了会稽之耻。


功成名就时懂得归隐田园

范蠡深深思索: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如果不趁早抽身离去,恐怕最终也不会有好的结果啊! “君臣只可同患难,不可能共享乐”可是一句至理的古训啊!

范蠡终于跳出是非之地,想到同僚文种还在风雨中,于是写了封信劝离去。他却不以为然,拒绝了范蠡的建议。过了几年,范蠡的预言终于实现了,被小人诬告是有谋反之心,结果被赐剑自杀。


超级商业天才

归隐田园后范蠡开始经商的生涯,他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判断价格的涨落,即“论其(商品) 有余和不足,则知(价格)贵贱”。他发现价格涨落有个极限,即贵到极点后就会下落。贱到极点后就会上涨,出现“一贵一贱,极而复反”的规律。这就很符合现代的市场规律。

根据这个规律,当遇到农业丰收之年,粮价跌落时就大量地收购贮存粮食。因为不会年年丰收,收进的货物不愁没有机会售出。等到农业受灾之年,再把贮存的粮食,以平价出售给周边的国家或平民。这样一来,他不但自己致富,还平抑了物价、打击了奸商、道免丰收年谷贱伤农与饥荒年民不聊生的窘境,化解了国家的燃眉巨急,大大地提高了范蠡的声誉。

西千多年来,人们一直奉范蠡为商业鼻祖,其中的原因除了经商治产 ”富甲天下”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范蠡能“富好行其德”。



在中国古代的商业圈中,范蠡一直被公认为是商业的鼻祖。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因经商成名的人不在少数,但是在中国老百姓的眼中 “商祖” 之名却非上一个人莫属。那个人就是陶朱公范蠡。


皓说史


范蠡,范蠡为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本是楚国人,出生于一个贫寒家庭,少时生活困窘,连件正八经的衣服都没有。但他聪敏过人,是一个天下少有的奇才。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财神。根据《史记·注解》中记载:范蠡是一个疯疯癫癫、愤世嫉俗的人,用现在的网络流行语说就是:原谅我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一般才能过人的人都好像都得有点性格。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这是李白为范蠡写的两句诗。在李白心中,范蠡是高不可攀的偶像,也是终其一生想要变成的模样。史书评价范蠡,是华夏五千年以来绝无仅有的完人。而他的一生,可用三句话概括:年轻时看远,中年时看透,老年时看淡。

说到范蠡,就不得不提那个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了。在春秋末年,各国之间战事频发,越王勾践战事失利,被沦为阶下囚,想尽一切办法保全自己。于是开始了卧薪尝胆的蛰伏时光----前往吴国为仆。而范蠡,在此时,毛遂自荐主动跟随。在勾践蛰伏的那些年里,他成为了勾践好的亲信和军师。

卧薪尝胆十年之后,勾践和范蠡终于等到了那个最好的时机。他们一鼓作气,打败了吴王,尽收其地。不过这时候范蠡也知道该是他请辞的时候了。作为勾践的身边人,他实在太知道勾践的性格了,既然飞鸟已经灭绝了,那么良弓美箭都要被藏起来了,勾践此人,虽有大志向,但是仅仅可以共苦难,不能同富贵。

在看清这一点之后,他毅然轻车简从,携着妻儿,辞官奔赴他乡。

范蠡离开越国后到达了齐国,与家人在海边建起了海景别墅,做起了贩盐的买卖,没多久就成了贩盐大户。有钱了以后他仗义疏财,乐善好施,很快名声就在齐国传开了,齐王或许知道了范蠡的身份,便想拜他做齐相,范蠡无法推脱,就在齐国又做了三年官,而后又一次散尽家财离开了齐国。

这一次范蠡带着家人来到了定陶,又一次的白手起家做起了买卖,没想到范蠡还真是富贵命,没过几年他就又成了当地福布斯排行榜上的人物。后世因为他的传奇经历,还把他供为了财神。司马迁在《史记》中也说:范蠡三迁皆有荣名。

范蠡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赚了很多钱,但他不当守财,经常仗义疏财,这在古代是不多见的。取之于社会,还之于社会。范蠡仗义疏财的人生智慧,来自于老子的财富观念。老子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范蠡每到一处都能成名于天下。这位古人,在名利面前,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进退自如,以保全自身为根本,功名富贵的舍得,就在这先聚后散中,表现出人生的智慧,而给后人带来的则是人生哲理的启迪。

范蠡在历史上对后世的巨大影响力,还有他的经商才华,范蠡把其在政治上的聪明才智运用于经济发展,无所披靡,大有斩获,再加上他散尽其财的乐善好施的处世态度,常常让后人称赞。说范蠡是商家的祖师爷及榜样,也不为过。“范蠡三徙,成名於天下”,在乱世之中,范蠡能急流而退,并能在另一方面创出如此辉煌的功绩,不能不说是奇才。

年轻时看远,是料知理想的背后必然是泥泞,是身赴泥泞之中时又能谋划着理想。中年时看透,看透的是时势,在成与败之间一击即中,出手果断,态度坚决,不给自己后悔的机会。年老时看淡,万丈豪情早已逝去,功名利禄也如过眼云烟,这世上可以用物质衡量的东西,都成了身外之物。范蠡正是这样一种人,在人生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智慧,而范蠡之所以能够善始善终,其秘诀就是:他能在成就一番大事业之后,不为名利给诱惑,急流勇退。由此,他获得了成功!


必读历史


要评价范蠡,先要简单了解一下他的一生。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华夏族,楚国宛地三户(今河南淅川县滔河乡)人。

范蠡年轻时才智出众,博闻强识,好读书,范蠡年轻时潜心钻研姜太公的《六韬》、《三略》。拜计然为师,学习经商技巧。年纪轻轻就已经学富五车,满腹经纶。

当时楚国政治昏暗,非贵族阶层不能做官,范蠡空有文采不能施展,报国无门。因此范蠡不修边幅,表现出一副不与俗人为伍的样子。他经常疯疯癫癫,行为怪异,被称为“楚国狂人”,邻居们叫他“范疯子”。

时任宛地地方长官的文种,非常欣赏范蠡的才华,文种多次不顾自己的身份亲自上门拜见。范蠡被他的诚意打动,为了接待文种,他向哥嫂借来衣帽穿戴整齐,两人言谈非常投机,于是决定联手干一番大事业,后来他们一起离开楚国,到了越国。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馀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於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勾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继位的第3年,勾践想趁着吴国没有准备伐吴,范蠡劝他不要轻易用兵。

越王勾践没有听从范蠡的劝告,率三万精兵,北上伐吴。结果两国在夫椒交战,越军大败,只剩下5000人被围困于会稽山,范蠡建议越王用美女、宝物和卑躬屈膝的方法来麻痹吴王夫差。


勾践听从了范蠡的建议,派文中以美女宝器买通吴国的太宰伯嚭,伯嚭从中说和,吴王就答应了勾践的请求,提出让勾践到吴国当人质,罢兵而回。

勾践在吴国当奴隶长达三年,卧薪尝胆,范蠡也始终跟随左右,虽然他们经历了一个时期的屈辱生活,但毕竟克服了亡国的重重危机,并为日后越国的复兴保存了力量。

公元前490年勾践、范蠡归国。范蠡成为越王最宠幸和权势最高的大臣。越国君臣共论兴国大计,范蠡定下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方略,认为土地是万物之本,农事做得好可以生长万物,人可以各尽其用,并认为对天时的掌握和农事的进行都要适度,不可以勉强。

越王对他的看法很赞同,后来经过休养生息,发展生产,越国很快恢复了元气。

公元前482年,吴国农业欠收,但夫差还野心勃勃,决定起兵北征,与齐、晋争霸中原,吴军北上的消息传来,勾践和范蠡商议出师伐吴。

公元前478年,越军分成三路,断绝北去吴军的归路。主力从吴国南进,直逼吴国都城姑苏,吴军大败,越军焚烧了姑苏,夺取了吴国的船只,吴王夫差闻讯之后率师南回,向越国求和,越王勾践认为还不能一举灭吴 也答应了暂时罢兵,暗地里却继续加紧灭吴的准备。

吴国连年灾荒,物资匮乏,国库空虚,民不聊生,军队也在北上称霸战役中消耗巨大,精锐尽失。于是越王勾践在与范蠡等重要大臣商议之后,认为伐吴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决定向吴进军,吴军全线溃败,越军三战三捷,直到姑苏城下。


公元前475年,越军再次进攻姑苏,很快打到城下,这次勾践采取长期围困的战略,过了两年,越军攻破姑苏外城城门,夫差万般无奈之下只能派使臣跪到勾践面前求和。

勾践于心不忍,打算接受投降,范蠡却说:“大王忍辱负重20年,现在绝不能抛弃前功,于是回绝夫差的使臣,夫差无奈,只得自杀,吴国就此灭亡。

灭吴之后,越王大宴群臣,作曲歌功颂德,欢庆灭吴之功。但范蠡没有陶醉于成功的喜悦,与勾践君臣十几年,他十分清楚勾践的贪婪本性,只爱土地,不惜臣民的死活,即使国家安定也永远会向外扩张,于是范蠡决定离开勾践,激流勇退,以保全自身。

范蠡归隐之后,辛勤耕种,煮盐经商。不久便财源大增,声名远扬。

齐王听说范蠡的才干,派人请他做齐国的相国,范蠡不想再入世为官,于是将家财散尽,只带了一些贵重的珍宝,悄悄的举家离开齐国,再一次弃官而走。

离开齐国的范蠡来到了定陶,这是中原的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他认为在这个地方一定能发家致富,于是改名为朱公,人称陶朱公,范蠡在这里既经营商业又从事农业和牧业,很快就表现出非凡的经商才能,在19年内三次达到家财万贯。但是他仗义疏财,每次赚到钱总会慷慨解囊,扶危济困,范蠡的行为使他获得了“富而行其德”的美名,他卓越的理财能力成为几千年来我国商业的楷模。

从范蠡精彩的一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目光深远、智慧超群、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天下奇才!


回望五千年


范蠡出生于公元前536年,去世于公元前448年。他出生于今天的南阳淅川附近,被历史定义为政治、军事经济和道家学派学者,他真正被后人铭记是因为他在商界叱诧风云多年,并且曾经帮助越王勾践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

一、受任于败军之际

范蠡的出身并不高贵,但他未曾抱怨过自己的出生,而是通过努力不断学习,有了足够的才华在楚国混迹的同时又结识了自己的好友——文种。二人在政治上共进退,在生活上互为知己,但在当时楚国国内政治领域并不重用人才,范蠡也没有得到楚王的赏识。所以他和自己的好友文种一起去到楚国东面的越国,希望在那里闯出一片天地。范蠡在公元前494年受到勾践的赏识和任用,而此时的勾践刚刚在会稽山兵败,范蠡建议勾践要忍辱负重到敌方阵营,暂且偷生,从而留得青山在。勾践采纳了范蠡的意见,并且开始信任这个从楚国来的智者。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范蠡也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三年之后,勾践范蠡君臣二人成功的回到了越国。

二、伴君侧,鞠躬尽瘁

回到越国后,范蠡帮助勾践发展生产,整顿内政。在4年后,勾践便希望发兵和吴国决一死战,报当年的一箭之仇,但范蠡认为时机并不成熟,此时发兵不能够保证大获全胜,所以范蠡劝说勾践停止向北发兵。直到公元前484年,吴国主动进攻,齐国吴国陷入了交战的情形之中,任何一方都无法随意的抽身,因为一旦抽身便会被敌人打败,范蠡建议勾践趁机将美女和金银财宝都送到吴国,从而贿赂吴国君臣上下,让吴国政治界对勾践有一致的好评,从而制造出一种勾践主动臣服并且愿意朝拜吴国的假象。在贿赂之后时机成熟,公元前482年吴国和晋国在中原北部展开会盟,越国趁虚而入,趁吴国大兵倾巢而出的机会,进入吴国发动突然袭击,吴国的太子也在这场战争中被勾践杀害,所以吴越两国最终已停战协定结束了这场战斗,毫无疑问,范蠡在这场战争中起到了军师的作用,他把握住了战机才使得越国能够打赢一场翻身仗,使得吴国从此元气大伤。

三、助君王一雪前耻

在公元前475年,范蠡建议越王勾践以围而不攻的方式和吴国进行交战,这也是吴越两国间最后一次斗争,这场战争直接决定了吴国未来的命运走向,但范蠡却在此时使用缓兵之计,没有主动进攻,而是将敌人的城池层层包围,使得敌人没有后继的粮食补给部队,最终城内缺粮,人心惶惶,不战而败。范蠡这样的决策主要出于减少自己方面伤亡的考量,因为一旦双方陷入纠缠,敌人便会以困兽之斗的精神与越国死命拼杀,这会导致越国有更加严重的伤亡,所以范蠡采用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方式,拿下了这场战争。

四、功成身退,成就商圣

但令所有人都惊讶的是,在公元前468年,越王勾践已经实现了报仇雪恨的愿望,在此时,越国实力大增,可以排在春秋五霸之一,越王勾践志得意满,不愿意再向外发展,而是开始高枕无忧,范蠡在此时主动选择功成身退,他没有主动向越王勾践讨要任何功德和俸禄,而是放弃了自己在越国政治层面所获得的一切功勋和名声,退隐江湖。

退出江湖之后的范蠡也并非久居山中,修身养性,而是去到交通最为便利的宋国进行经商,他充分的了解到了当地的人文情况之后,进行生意上的往来,从而仅仅几年就成为当地富甲一方的名人。范蠡的经商之道值得后人的学习。首先,他注重运用市场规律,在买卖上追求均衡,其次他注重灵活的选择自己买卖的商品,根据形势作出判断。范蠡的商业道理在后世广为流传,并且他曾经多次散尽家财,帮助地方平民。这也使得范蠡赢得了良好的名声。

因此,纵观范蠡的一生,我们会发现他是一个知道审时度势根据情况做出判断的人,也是一个有责任心有大爱的人,因为他能够在当地赢得良好的声望,并且在事业极盛时选择散尽家财,这既是一种人生智慧,更是一种奉献精神。


小生谈历史


他既精通韬略,善于治国用兵,又有非凡的商业头脑,是儒商之鼻祖。他就是被世人誉为“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的范蠡。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复仇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而范蠡则是辅佐越王勾践成就一代伟业的第一功臣。正史中并没有关于范蠡生平的单独记载,他是以越王谋士的身份出现的。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不听范蠡的劝告,执意出兵攻吴,结果被吴王夫差大败于夫椒(今太湖洞庭山)。生死存亡之际,范蠡建议越王勾践卑恭求存,以图东山再起。勾践采纳了他的建议,在吴国忍辱负重地做了三年奴隶。吴王认为勾践已经真心归顺自己,就将他放回了越国。


勾践回国之后“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伺机复仇。掌管军事的范蠡与谋士文种共同辅佐越王,使越国日益强盛起来。公元前484年,狂妄的吴王不顾朝臣的谏阻,出兵讨伐齐国,得胜归来后又杀掉了国之栋梁伍子胥。越王看到机会来了,就问范蠡能否出兵,范蠡却说:“还不到时候。”过了一年,吴王率军北上会盟诸侯,范蠡对越王说:“现在可以出兵了。”越国迅速出兵攻打吴国,杀了吴国太子。四年后,范蠡再次领兵出征,将吴王包围在姑苏的山上。吴王遣使求降,希望越王念及自己当年放他的恩惠。范蠡却对越王说:“当取不取,会反受其累。”越王听后打消了和谈的主意,出兵一举吞灭了吴国。


越国灭吴,范蠡是主要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他苦心筹划20余年,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创造了中国古代的一个传奇。关于这段历史,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浪漫的故事。范蠡寻得美女西施,令她色诱吴王,使其疏于政事。西施深明大义,为国献身,完成了一出著名的“美人计”。其后,范蠡功成身退,携西施泛舟而去…传说的真假已不可考,但能确认的是,越国灭吴后,功勋卓著的范蠡被封为上将军。他深知越王“可与同患,难与处安”的性格特点,于是驾舟出海而去,开始了自己新的人生。

范蠡离开越国后,乘船来到齐国,化名“鸱夷子皮”,开始了自己经商的事业。他凭借过人的智慧和辛勤的劳作,与儿子经营产业没多久就积累家财数十万。齐国人得知他有非凡的才能,邀请他做了齐国的宰相。范蠡认为,自己经商可以赚到千金,做官能做到宰相,这已经是普通人能达到的极致了。所谓“物极必反”,再这样下去恐怕会有祸患。于是,他辞掉了宰相的职务,散尽家财,举家迁到了一个叫“陶”(今山东定陶西北)的地方。陶地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是最佳的经商之地。范蠡在此再度“创业”,与子孙悉心农牧,兼做经营,根据行情买卖物品,赚取差价。过了没多久,他又攒下了家财“巨万”,富甲天下。范蠡自号“陶朱公”,成了人人皆知的大商人。范蠡的经营之道记载在《计然篇》中,讲求根据需求做出变化以及“物极必反”等道理,强调“劝农桑,务积谷”、“农商兼营”等,这对于今天的人也颇有借鉴意义。由于范蠡在商业上的成就卓著,后人常将成功的商人称为“陶朱公”。


因为商人在中国古代长期处于低微的地位,所以范蠡并没有成为一个被青史“青睐”的人。但世人对这位极具魅力的“奇人”还是颇为津津乐道,如汉代的司马迁就曾在《史记》中感叹道:“范蠡三次更换住处,却能天下闻名。他每次不是简简单单地搬家,而是住在哪里都能成名。”


温粹


范蠡的文治武功历史中才堪相称者稀之,少之。相勾践复国成就霸业,功成身退;历史上如此识时务者慎少之……功成身退居陶地富庶一方。山东定陶盖因此而名之,世称陶朱公。三迁而巨富,范蠡因富恐不祥故身退之。世人拜而立之————真财神非范蠡莫属。


天圆地方紫微山人


范蠡是中国历史上早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他出生贫寒,但聪明过人,文韬武略,满腹经纶。被誉为“治国良臣,兵家奇才,商人始祖”。 范蠡历史上最有名的是帮助越王勾践灭吴的故事。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不听范蠡的劝阻,执意出兵攻打吴国,结果被吴王大败,勾践被迫去吴国当奴仆,范蠡也一同随行,他们在那里一导一演,一唱一和,吴王非常感动,不听伍子胥的逆言,对勾践动了恻隐之心,就这样放虎归山了。


勾践一行回到越国后,范蠡劝勾践兴农桑,抓经济,内亲群臣,下义百姓。重视训练军队,提高士气,增加战斗力。为了迷惑讨好吴王夫差,向吴王夫差进献美女西施,吴王大喜,慢慢地消除了对勾践的戒备。


越王勾践励精图治、卧薪尝胆20年国力逐渐强大,报仇雪耻的日子来到了。趁夫差倾全国之力北上争霸,后方空虚之际,兴兵伐吴,吴军全线溃败,吴王求和,希望能像20年前那样对他宽容,勾践有点动心了,范蠡挺身而出,陈述利弊,打消了勾践那颗动摇的心。


范蠡在帮勾践灭吴后,不求名,不图利,急流勇退,利用他的聪明才智,下海经商,那赚的是钵满盆满,他是金钱如粪土,把所赚的钱全部捐了出去,这就是有名的“三聚三散”,“三聚三散”是古今中外,历史人物与现代人所无语能比的,聚与散也即“得与失”的辩证关系。


范蠡在历史上最早做慈善,是慈善界的开山鼻祖,慈善精神是范蠡躬行一生的最高境界,是他人品的精华,是后人学习的典范。


分享到:


相關文章: